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宝积经讲记》讲义▪P58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家训

  慕贤》:“与善人居,如入芝兰之室,久而自芳也;与恶人居,如入鲍鱼之肆,久而自臭也。”(《汉语大词典(十二)》,p.1216)

  306 此典故详参见《大智度论》卷17(大正25,182a-b)。

  307 河豚:亦作“河鲀”。鱼名。体圆筒形,口小,牙愈合成牙板。背部黑绿色,腹部白色,鳍紫红色。肉味鲜美,肝脏、生殖腺及血液有剧毒,经处理后可食用。我国沿海和某些内河有出产。(《汉语大词典(五)》,p.1053)

  308《胜思惟梵天所问经》卷4(大正15,84a-b):何谓诸法自性清净?谓一切法自性是空,离一切法有所得故。一切诸法自性无相,离一切法诸分别故。一切诸法自性无愿,以一切法不取不舍,无求无欲诸法毕竟自性离故。是名诸法性常清净。

  309《六祖坛经》卷1(大正48,357b19-29)。

  310(1)印顺导师《空之探究》(p.141-p.142):从后汉到姚秦──西元二世纪末到五世纪初,传入中国的《般若经》,都是属于早期的。现存的《般若经》梵本,是西元六、七世纪以后的写本,与汉译本可能有些出入,但不能完全依现存的梵本为依准。论到汉译《般若经》的文字,当然玄奘的译本明白,但不能忽视的,是玄奘译出的时代(西元660~663)迟了些。特别是,玄奘是继承无着、世亲一系的「有宗」,是依《解深密经》,对《般若经》作再解说的学派,对空义有了不同的解说。如罗什所译为「无所有」或「无所有性」的,玄奘每译为「无性为自性」。例如:

  (A)、玄奘译《大般若波罗蜜多经》卷478,大正7,420a-b:「若一切法皆以无性而为自性,如是无性,非诸佛作……。无性之法,定无作用。……然一切法皆以无性而为自性

  无性法中实无异法,无业无果亦无作用,无性之法常无性故」。

  (B)、鸠摩罗什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卷26,大正8,412b-c:「诸法性无所有,非佛所作……。无性法中,无有业用。……无性法无业无果报,无性常是无性」。

  (C)、无罗叉译《放光般若波罗蜜经》卷19,大正8,139a:「诸法所有无所有,非佛所作……。无所有法者,亦无作,亦无行」。

  (A)、是玄奘译本,(B)、(C)、是罗什与无罗叉译本,内容可说是相同的,而玄奘所译,在短短的文段里,却多出了两句,「一切法皆以无性而为自性」,这与有宗学者的意解有关(可能原本已有此增饰)。本文在说明初期的般若空义,所以参考玄奘的译本,而以罗什等早期译本为依。

  (2)印顺导师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》p.726-p.727:「唐译本」每说「一切法皆以无性而为自性」,暗示了「无性自性」的意义。然唐译的「以无性而为自性」,在「大品本」中,是译为:「一切法性无所有」;「信解诸法无所有性」(《大品般若经》卷23,大正8,386b;385b);「诸法无所有」(《大品般若经》卷25,大正8,404c);「一切法性无所有」等(《大品般若经》卷3,大正8,237c)。「唐译本」是随顺后代瑜伽者所说,如《辩中边论》说:「此无性空,非无自性,空以无性为自性故,名无性自性空」(《辩中边论》卷上,大正31,466b)。这是遮遣我法的「损减执」,显示空性的不是没有。

  311「无性即性」分为二科:辛一、无为相,辛二、圣性相。

  312(1)印顺导师《性空学探源》(p.206):无为法,大众分别说系说得很多,说一切有系也讲有三种。兹约安立意义的不同,分几类说明。有部建立择灭、非择灭、虚空三种无为。在阿含经中,只说爱尽离欲离系所得的诸法不生的择灭无为。其他的无为,在根本圣教中是找不到根据的。不过,阿含说无为的定义是「不生不灭」,那么,其他含有这种定义的法,就都可说是无为。因此,无为法就多起来了。有部的三种无为,比较是初期的;择灭与非择灭,为各学派所共许的(大众系及分别说系化地部的两家九种无为中都有这三种。舍利弗毗昙及案达罗学派的九种无为,只有择非择灭)。

  (2)印顺导师《印度佛教思想史》(p.64-p.66):无为法,在「阿含经」中,指烦恼、苦息灭的涅槃;涅槃是依智慧的抉择而达成的,所以名为择灭。赤铜鍱部但立择灭无为,代表了初期的法义。无为是不生不灭的,有永恒不变的意义,依此,说一切有部立三无为:择灭,非择灭,虚空。如因缘不具足,再也不可能生起,不是由于智慧的抉择而得灭(不起),名为非择灭。虚空无为,是含容一切色法,与色法不相碍的绝对空间。在大众部系及接近大众部(流行印度)的分别说系,无为法可多了!如《异部宗轮论》(大正49,15c)说:「大众部、一说部、说出世部、鸡胤部,……四部同说:……无为法有九种:一、择灭,二、非择灭,三、虚空,四、空无边处,五、识无边处,六、无所有处,七、非想非非想处,八、缘起支性,九、圣道支性」。九无为中的前三无为,与说一切有部相同。空无边处等四无为,是四无色定所契的定体。缘起支性,经说十二缘起是:「若佛出世,若不出世,如是缘起法住、法界」,所以是本来如此,生死流转的必然轨律。圣道支性,经上称「八正道」为「古仙人道,古仙人径」,这是佛佛道同,解脱生死所必由的常道。这二者都称为无为,都是永恒不变的理性。分别说系的化地部,也立九无为:「一、择灭,二、非择灭,三、虚空,四、不动,五、善法真如,六、不善法真如,七、无记法真如,八、道支真如,九、缘起真如」。前三无为相同。不动,一般指不为三灾所动乱的第四禅;化地部可能是广义的,通于空无边处等四无色定,都约定体说。真如是如此如此而没有变异的;善、不善、无记法被称为真如,说明了善、不善、无记(中容)性,都有一定的理则,决不变异的,可说是道德与不道德的铁则。《舍利弗阿毗昙论》,也立九种无为:择(智缘尽)、非择(非智缘尽)、缘(缘起)、空无边处等四处外,别立决定与法住。决定(即「正性离生」)是无为,与大众部系中的案达罗(四)派相同。法住,可能是法住智所悟入的谛理。

  313(1)同本异译:鸠摩罗什译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(大正8,749b17-18):「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。」菩提流支译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(大正8,753b22-23):「一切圣人皆以无为法得名。」真谛译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(大正8,762c21-22):「一切圣人皆以无为真如所显现故。」玄奘译《大般若经》卷577〈第九能断金刚分〉(大正7,981a7-8):「以诸贤圣补特伽罗,皆是无为之所显故。」义净译《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》(大正8,772b26-27):「以诸圣者皆是无为所显现故。」《金刚经》梵文本Vajracchedika Prajbaparamita:asajskrtaprabhavita hy aryapudgalah.

  (2)注释书:世亲《金刚般若经论》(大正25,784c5-7):「一切圣人皆以无为法得名。此句明何义,彼法是说因故。何以故?一切圣人依真如法清净得名。」《中论》卷3〈青目释〉(大正30,25b23-29):「佛说实相有三种:若得诸法实相,灭诸烦恼,名为声闻法。若生大悲发无上心,名为大乘。若佛不出世,无有佛法时,辟支佛因远离生智。若佛度众生已,入无余涅槃,遗法灭尽,先世若有应得道者,少观厌离因缘,独入山林,远离愦闹得道,名辟支佛。」《大智度论》卷33(大正25,302c19-23):(经):「菩萨摩诃萨欲到有为、无为法彼岸,当学般若波罗蜜!」(论):「彼岸者,于有为、无为法尽到其边。云何是彼岸?以大智慧悉知悉尽有为法总相、别相种种悉解;无为法中,从须陀洹至佛,悉皆了知。」《大智度论》卷99(大正25,747a26-28):「得诸法实相名为佛,得诸法实相差别故,有须陀洹乃至辟支佛、大菩萨。」《大智度论》卷60(大正25,485c7-10):「般若波罗蜜是诸法实相,正遍知名为佛;小不如是大菩萨、辟支佛、阿罗汉,转不如是阿那含、斯陀含、须陀洹。」

  (3)印顺导师《般若经讲记》p.55-p.56:「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。大圣佛陀,二乘圣者,大乘菩萨,或还在修证的进程中,或已达究竟极果,这都因体悟无为法而成。无为,即离一切戏论而都无所取的平等空性。无为离一切言说,平等一味,怎么会有圣贤的差别?这如广大的虚空──空间,虽可依事物而说身内的空,屋中的空,方空、圆空,但虚空性那里有此彼差别!虚空虽没差别,而方圆等空,还是要因虚空而后可说。这样,无为法离一切戏论,在证觉中都无可取可说,而三乘圣者的差别,却依无为法而施设。」

  314 印顺导师《成佛之道(增注本)》(p.294-p.295):菩萨在未得忍力以前,在生死大海中,常愿生在人间,见佛闻法,利益众生;净戒就是确保人身而不致失败堕落的浮囊。所以菩萨的受持净戒,『轻重等护』,比声闻人的持戒,还要谨严得多。菩萨净戒,是不离三心而修的,所以菩萨虽自己严持净戒,而决不轻视毁犯戒法的众生。从大悲心来说,这是可怜悯,而不是可轻视的。虽然犯戒,不是不可能还复清净,不是不可能成佛的。凡轻视毁犯的,一定是自以为持戒,自己是怎样的清净如法。不知道这早落在我执我慢的分别心中,不成菩萨的戒波罗蜜多了。而且,如轻视毁犯,由于意识上的对立,不容易教化他,也就失去菩萨利他的方便。倒不如不轻毁犯,怜愍而安慰他,容易把他感化过来。所以菩萨的净戒,是无所得的空慧为方便,对于持戒犯戒,都是不着相的。能达『持戒犯戒不可得故…

《《宝积经讲记》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