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寶積經講記》講義▪P5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』,就是叁輪體空的淨戒波羅蜜多了。

  315(1)《大智度論》卷13(大正25,153b):若不護、放舍,是名破戒。破此戒者,墮叁惡道中。若下持戒生人中,中持戒生六欲天中,上持戒又行四禅、四空定,生色、無色界清淨天中。上持戒有叁種:下清淨持戒得阿羅漢,中清淨持戒得辟支佛,上清淨持戒得佛道。不著、不猗,不破、不缺,聖所贊愛,如是名爲上清淨持戒。

  (2)《大智度論》卷14(大正25,163c):複次,若菩薩于罪、不罪不可得故,是時,名爲屍羅波羅蜜。問曰:若舍惡行善,是爲持戒,雲何言「罪、不罪不可得」?答曰:非謂邪見、麁心言「不可得」也;若深入諸法相,行空叁昧,慧眼觀故,罪不可得;罪無故,不罪亦不可得。複次,衆生不可得故,殺罪亦不可得;罪不可得故,戒亦不可得。何以故?以有殺罪故,則有戒;若無殺罪,則亦無戒。

  316《大般若波羅蜜多經》卷296(大正6,508c):佛言:如是!持戒、犯戒不可得故。

  317(1)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,大正8,751c。

  (2)印順導師《般若經講記》(p.124-p.125):一切法雖同歸于無得空平等性,但畢竟空中不礙一切。一切的緣起法相,有迷悟,有染淨,因爲性空,所以有此種種差別,如《中論》所說。所以佛又對須菩提說:無上遍正覺,雖同于一切法,本性空寂,平等平等。但依即空的緣起,因果宛然。無上遍正覺,要備兩大法門而圓成:一、以般若空慧,通達法空平等性,不取著我等四相。二、修習施、戒、忍等一切善法,積集無邊福德。此所修的一切善法──自利利他,以般若無我慧,能通達叁輪體空,無所取著。般若攝導方便,方便助成般若,莊嚴平等法性,圓證無上遍正覺。法性如空,一切衆生有成佛的可能,成佛也如幻如化,都無所得。然而,不加功用,不廣集資糧,不發菩提心,不修利他行,還是不會成佛的!

  318《四谛論》卷4(大正32,393b):雲何但道名爲聖,不說余助道者?答:同一相故,皆名爲聖,譬如火性。複次,同一解脫味故,譬如海水同一鹹味。

  319《天臺傳佛心印記》(大正46,935c):…有人雲:即心是佛,真心耶?妄心耶?答:真心也。又有人雲:修證即不無,染汙即不得。此乃獨標清淨法身,以爲教外別傳之宗,揀雲報化非真佛。…

  320 印順導師《中觀論頌講記》(p.445-p.452):諸佛說法,是有事理依據的,這就是依二谛。依二谛爲衆生說法:第一,以世俗谛;第二,以第一義谛。二谛是佛法的大綱,外人不信解空,也就是沒有能夠理解如來大法的綱宗。《十二門論》說:『汝聞世谛謂是第一義谛』。《阿含經》中有《勝義空經》,顯然以空爲勝義谛;又說因緣假名,所以知因果假名是世俗法。外人不見佛法大宗,把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等因果假名,看作諸法的勝義,以爲是自性有、真實有的。這才聽說勝義一切皆空,以爲撥無一切,破壞叁寶、四谛。這是把一切世俗有,看作勝義有了。他們不知何以說有,也不知何以說空;不懂二谛,結果自然要反對空了。……解脫生死,在通達第一義谛,第一義谛,就是畢竟空性。凡常的世俗谛,是衆生的生死事。就是戒、定、慧學,如見有自性,以爲不空,也還是不能解脫生死的。這樣,說第一義谛就可以了,爲什麼還說世俗谛?這不知二谛有密切的關系。性空的所以爲性空,是依世俗緣起而顯示的;如不明因緣義,如何能成立無自性空?如沒有緣起,空與什麼沒有的邪見,就不能分別。不依世俗說法,不明業果生死事,怎麼會有解脫?所以二谛有同等的重要。如不能分別這二谛相互的關系,那對于甚深的佛法,就不能知道他的真實義了。第一義是依世俗顯示的,假使不依世俗谛開顯,就不能得到第一義谛。修行觀察,要依世俗谛;言說顯示,也要依世俗谛。言語就是世俗;不依言語世俗,怎能使人知道第一義谛?佛說法的究竟目的,在使人通達空性,得第一義;所以要通達第一義,因爲若不得第一義,就不能得到涅槃了。涅槃,是第一義谛的實證。涅槃與第一義二者,依空性說,沒有差別的;約離一切虛妄顛倒而得解脫說,涅槃是果,勝義是境。勝義,不唯指最高無上的真勝義智,如但指無漏的勝義智,那就與世俗失卻連絡。所以,解說性空的言教,這是隨順勝義的言教;有漏的觀慧,學觀空性,這是隨順勝義的觀慧。前者是文字般若,後者是觀照般若。這二種,雖是世俗的,卻隨順般若勝義,才能趣入真的實相般若──真勝義谛。如沒有隨順勝義的文字般若,趣向勝義的觀照般若,實相與世俗就脫節了。所以本文說,依世俗得勝義,依勝義得涅槃。因爲如此,實相不二,而佛陀卻以二谛開宗。如實有論者的偏執真實有,實在是不夠理解佛法。

  321《妙法蓮華經》卷1(大正9,9b):諸佛兩足尊,知法常無性,佛種從緣起,是故說一乘。是法住法位,世間相常住,于道場知已,導師方便說。

  322 印順導師《如來藏之研究》(p.132-p.133):般涅槃四德中,我最爲特出,而是傳統佛教所難以信受的。從釋尊說法以來,佛法一貫的宣說無我;「諸法無我」,是「叁法印」的一印,是以無我來印定爲是佛法的(與外道說不同)。部派佛教中,犢子部等立「我」。被稱爲附佛法外道。然犢子部與說轉部,成立「我」論的目的,是爲了成立生死流轉,從系縛到解脫的聯系,而不是以「我」爲真理,爲證悟的內容。所以初期大乘的《寶積經》,雖說「聖性」是常、是樂、是淨,還是說無我,如《大寶積經》卷112〈普明菩薩會〉(大正11,635c)說:「是性常住,諸法常如故。是性安樂,涅槃爲第一故。是性清淨,離一切相故。是性無我,求我不可得故」。到了如來藏說興起,揭示如來藏我的法幢,在佛教、大乘佛教界、可說是劃時代的變化,意義太不平常了!如約因圓果滿的如來,說如來涅槃界有「我」德,還可以說我是「自在」義,以佛果的「八自在」來解說。但如來藏說的宏傳者,從如來的常、樂、我、淨,說到一切衆生有如來藏我。從如來而說到我,如來性就是我,這不能不回憶到釋尊的時代,世俗所說的「如來」,有與神「我」的同樣意義。如來與我,神教所說的梵與我,不是非常類似嗎?佛法漸漸的進入「佛梵同化」的時代。

  323 印順導師《寶積經講記》,p.6。

  324 印順導師《成佛之道(增注本)》,p.358-360。印順導師《性空學探源》,p.60-72。

  325 印順導師《寶積經講記》,p.119-120。

  326(1)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卷10〈法稱品第37〉(大正8,292b27-c14):爾時佛告釋提桓因:「如是,如是!憍屍迦!過去諸佛因是般若波羅蜜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過去諸佛弟子亦因般若波羅蜜得須陀洹道乃至阿羅漢、辟支佛道,未來現在世十方無量阿僧祇諸佛,因是般若波羅蜜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未來現在諸佛弟子,亦因是般若波羅蜜得須陀洹道乃至辟支佛道。何以故?般若波羅蜜中廣說叁乘義,以無相法故;無生無滅法故;無垢無淨法故;無作無起、不入不出、不增不損、不取不舍法故。以俗法故非第一義。何以故?是般若波羅蜜非此非彼、非高非下、非等非不等、非相非無相、非世間非出世間、非有漏非無漏、非有爲非無爲、非善非不善、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。何以故?憍屍迦!般若波羅蜜不取聲聞、辟支佛法,亦不舍凡人法。」

  (2)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卷15〈成辦品第50〉(大正8,328b):若叁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衆生,皆作信行、法行人、八人、須陀洹、斯陀含、阿那含、阿羅漢、辟支佛,若智、若斷,不如是菩薩一日行深般若波羅蜜,忍、欲、思惟籌量。何以故?是信行、法行人、八人、須陀洹、斯陀含、阿那含、阿羅漢、辟支佛,若智、若斷,即是菩薩摩诃薩無生法忍。

  (3)《大智度論》卷71,大正25,555a3-24:是時,諸天子贊歎般若波羅蜜,及行般若波羅蜜者,作是言:若叁千大千世界中衆生,皆作信行、法行,乃至辟支佛若智、若斷。智者十智;斷者二種斷:有殘斷,無殘斷。學人有殘斷,無學人無殘斷。不如是菩薩一日行深般若波羅蜜,何以故?是諸賢聖智、斷,皆是菩薩無生法忍。

  問曰:若諸賢聖智、斷,即是無生忍者,何以言不如?

  答曰:信行等人,無大悲,舍衆生故不如。無方便力,不能于涅槃自反。譬如衆水會恒河,俱入大海;欲入海時,水勢湊急,衆生在中,無能自反,唯有大力者乃能自出。複次,諸余賢聖智、斷成就,菩薩始得無生忍而力能過之,是故勝。智、斷功德雖成就,不及菩薩初忍。譬如大臣,功業雖大,不及太子。複次,暖、頂、忍法,是小乘初門;菩薩法忍,是大乘初門。聲聞、辟支佛雖終成,尚不及菩薩初入道門,何況成佛!

  問曰:聲聞、辟支佛法,是小乘,菩薩是大乘,雲何言二乘智、斷即是菩薩無生忍?

  答曰:所緣同,如、法性、實際亦同,利鈍智慧爲異。又有無量功德,及大悲心守護故勝。

  (4)參見:(經)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卷22〈通學品第74〉(大正8,381b23-c2)(《大智度論》卷86,大正25,659c5-13)。(論)《大智度論》卷86,大正25,662b16-24。

  327《妙法蓮華經》卷1,大正9,7b26-c9:諸佛以方便力,于一佛乘分別說叁。舍利弗!若我弟子,自謂阿羅漢、辟支佛者,不聞不知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事,此非佛弟子,非阿羅漢,非辟支佛。又舍利弗!是諸比丘、比丘尼,自謂已得阿羅漢是最後身究竟涅槃,便不複志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當知此輩皆是增上慢人。所以者何?若有比丘實得阿羅漢,若不信此法,無有是處,除佛滅度後現前無佛。所以者何?佛滅度後,如是等…

《《寶積經講記》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