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經,受持讀誦解義者,是人難得。若遇余佛,于此法中便得決了。舍利弗!汝等當一心信解受持佛語,諸佛如來言無虛妄,無有余乘,唯一佛乘。(另參《正法華經》卷1〈善權品第2〉,大正9,69c21-70a3)
328 印順導師《成佛之道(增注本)》(p.176):叁學,應稱爲『叁增上學』,就是增上戒學,增上心(定)學,增上慧學。增上,是有力的,能爲他所因依的意思。因爲叁學有相依相因的關系,是求解脫者必不可缺的學程。決沒有不修戒而能成就定,不修定而能成就慧,不修慧而能得解脫的道理。
329 印順導師《學佛叁要》(p.125):佛法能內證身心的無我,外達自他的無我,而不像儒墨的缺乏向內的深觀,而只是體會得向外的無敵、無人。不能內觀無我,即違反了事理的真相,不免爲我我所執所歪曲。
330 馳騁:縱馬疾馳;奔馳。(《漢語大詞典(十二)》,p.801)
331(1)《雜阿含經》卷28(795經)(大正2,205b):爾時、世尊告諸比丘:「有沙門法,沙門義。何等爲沙門法?謂八聖道,正見乃至正定。何等爲沙門義?謂貪欲永盡,瞋恚、愚癡永盡,一切煩惱永盡,是名沙門義」。
(2)印順導師《成佛之道(增注本)》(p.139):沙門是梵語,勤息的意思,是各種出家者的通稱。
(3)印順導師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》(p.985):如沙門(Zraman),是當時出家者的通稱。然佛說「沙門法」、「沙門義」,沙門要有實際的內容,否則就是假名沙門了。
332 印順導師《寶積經講記》(p.221):婆羅門的意義是淨行,佛每以真正出家修證的爲婆羅門,這並非指一般的婆羅門而說。
333 印順導師《藥師經講記》(p.34):婆羅門:譯爲淨行,是印度四階級之一,他們不事耕種,不做生意,也不做工,專門執行祭祀的職務。印度極重視祭祀,而祭祀也有一定祭法,必須聘請專門人才──祭師,方能如法舉行。因此,印度社會,就産生一種地位極高的宗教師階級──婆羅門階級。
334(1)《雜阿含經》卷9(250經)(大正2,60b)說黑牛系白牛的譬喻,關鍵在于中間的轭,若系鞅者,是彼系縛。也因此,非眼等系色,非色等系眼,中間欲貪,是其系也。
(2)《瑜伽師地論》卷91(大正30,815b):複次、于內、外處,若有欲貪境界現前,或不現前,而其諸根不能棄舍,故名爲縛。若無欲貪,設有境界正現在前,諸根于彼尚能棄舍,況不現前,故名解脫。
(3)另詳參閱:印順導師《佛法概論》,pp.81-82。
335 印順導師《成佛之道(增注本)》(p.75-p.76):地獄,傍生,餓鬼,人,天,總名爲「五趣」。衆生從無始以來,就隨著業力的善惡,常在這五趣中流轉,一生一生的延續不已。趣,是趣向,就是隨業而往生的所在;有此五類,所以名五趣。或者加上阿修羅(譯意爲非天)爲六道,道就是趣的別譯。大小乘經論中,或說五趣,或說六趣。
336 印順導師《成佛之道(增注本)》(p.83):地獄,梵語捺洛迦,是苦處的意思。地獄分四類,共爲十八地獄。一、主要而根本的,是八大地獄;由于猛火的燒然,受著極熱的苦迫,所以也叫八熱地獄。……八大地獄是:等活,黑繩,衆合,號叫,大號叫,炎熱,極熱,無間。
337 印順導師《成佛之道(增注本)》(p.85):八寒地獄:或說從八大地獄──地球中心橫去到外邊;或說在鐵圍山的那邊。鐵圍山,爲這一世界──地球的邊緣,據說是日月所不易照到,寒冷無比。所以推斷寒地獄在南北極,大概是不會錯的。八寒地獄是:疱,疱裂;[口歇]哳咤,郝郝凡,虎虎凡(這叁處,依寒冷的呼號聲得名);青蓮,紅蓮,大紅蓮(這叁處,依膚色及破裂情形得名)。
338 印順導師《成佛之道(增注本)》(p.84-p.85):近邊地獄,也叫遊增地獄。這在八大地獄的附近邊緣,是熱地獄的流類。每一大地獄,都有四門;從每一門出來,又都有同樣的四種地獄。這樣,每一地獄有四門,每門有四地獄,就共有十六地獄;八大地獄都如此,就總有一百二十八地獄。八大地獄的衆生,受苦完了,從每一門出來,就又必然的周「遍遊曆」這四地獄,從一處到一處,增受苦迫,所以也叫做遊增。四地獄是:一、煻煨,這是火熱的灰坑。二、屍糞,這是糞泥坑,坑中有類似糞蛆的利觜蟲。叁、鋒刃,這又有叁處:1.刀刃路;2.劍葉林,這裏有惡狗;3.鐵刺林,這裏有鐵觜的大鳥──這叁處,同受刀箭的苦害。四、無極河,這是沸熱的灰水,落在裏面,如油镬中煎豆一樣。(還有孤獨地獄等。詳參印順導師《成佛之道(增注本)》,p.85)
339 印順導師《成佛之道(增注本)》(p.88-p.89):叁惡趣中的餓鬼,依字面而說,就可知道是受著常患饑渴苦迫的衆生。餓鬼是五趣之一,與我國俗說的人死爲鬼不同。佛法中說:餓鬼有叁大類:無財的,少財的,多財的。無財鬼也有叁類:1.炬口(就是焰口),飲食入口,就化爲火焰。2.針口,咽喉細小如針,飲食無法咽下去。3.臭口,滿口腐爛發臭,不能飲食。少財鬼,是多少可以飲食的,也有叁類:1.針毛,2.臭毛,3.瘿,都因身體的特征得名。有的遇到飲食,就化爲膿血不淨;或專食痰唾尿屎等不淨。依這一類說,所以是吞啖「不淨以爲食」物的。多財鬼,享受得相當豐富的,也有叁類:1.棄者,專受人類祭祀而生活的;這與我國傳說的神道相近。2.失者,是以人間遺失的物品爲生的。這二類,有時也還要遭遇饑渴的苦迫。3.大勢,那是夜叉、羅剎等大力鬼王,享受與天福相近。雖有這種種,而多數的無財、少財鬼,都是患著極度饑餓的,因此總名爲餓鬼。
340 禽:獸的總名。鳥類。泛稱鳥獸。(《漢語大詞典(一)》,p.1587)
341 獸:一般指四足、全身生毛的哺乳動物。(《漢語大詞典(五)》,p.131)
342 鱗:魚類、爬行類和少數哺乳類動物密排于身體表層的衍生物,具有保護作用。魚的代稱。泛指有鱗甲的動物。比喻形狀似鱗片之物。(《漢語大詞典(十二)》,p.1260)
343 介:指有甲殼的蟲類或水族。(《漢語大詞典(一)》,p.1071)
344(1)印順導師《成佛之道(增注本)》(p.76):阿修羅多住在大海中,爲數不多,所以如攝在鬼趣或傍生趣,就合爲五趣了。
(2)印順導師《般若經講記》(p.73):阿修羅──譯爲非天,是有天的福報而沒有天的德性者。
(3)印順導師《佛在人間》(p.84-p.85):…頂有意思的,是阿修羅與帝釋了。他倆本來是親戚,阿修羅的女兒,嫁給帝釋。照印度的傳說:阿修羅本來住在須彌山頂的,是從前的忉利天主,後來被天帝釋攆走了,阿修羅便住在須彌山腳下的海邊,彼此間結下了怨仇。這等于世間的強國,並吞弱國,或新來的民族驅逐土著而占有他的土地一樣。他們是時常作戰的,帝釋勝了,將阿修羅的女兒擄來做妻妾;阿修羅也時刻惦念天上的美滿生活,動不動就打上來,想奪回他的原地。這故事,在印度是有事實背景的。阿修羅有兩大毛病:一、疑,帝釋有時與他談和平,他因爲過去的經驗,憎厭帝釋的狡詐,對他存著絕對不信任的心理,所以造成猜疑的原因,全是由于仇恨。如德國與法國一樣,兩國是不易取得互信而合作的。他猜疑成性,連佛說的也不相信。佛對他說四谛,他疑佛對帝釋說五谛;佛對他說八正道,他又疑佛對帝釋說九正道。二、嫉妒,他懷念須彌山的光榮如意,非常嫉妒戰勝了他的帝釋。由此猜疑與嫉妒,養成好戰的心理。帝釋與他的特性相反:一、提倡和平,推行正法。帝釋是既得利益的保持者,他當然重視和平。將人的領土奪來了,與人談和平,無怪阿修羅不信任他。他的推行正法,也像治國者的文教治國。二、他是享樂者,與那些天女們,盤桓在一起,到了窮奢極侈的享受境地,這如文明成熟而走向靡爛衰落一樣。傳說他到人間來從佛聽法,但一回到天國,什麼也忘失了。世間的高貴尊榮者,爲享受五欲而沒落,對人生崇高的理想,自利利他的事業,也想不起去做了。
(4)《大毗婆沙論》卷172,大正27,868a-c:已說五趣一一差別。于彼中有阿素洛今當說,謂有余部立阿素洛爲第六趣。彼不應作是說,契經唯說有五趣故。
問:何故名阿素洛?
答:素洛是天,彼非天故名阿素洛。複次,素洛名端政,彼非端政故名阿素洛,以彼憎嫉諸天,令所得身形不端政故。複次,素洛名同類。彼先與天相近而住,然類不同故名阿素洛:謂世界初成時諸阿素洛先住蘇迷盧頂,後有極光淨天壽盡業盡福盡故,從彼天殁來生是中,勝妙宮殿自然而出,諸阿素洛心生嫉恚即便避之。此後複有第二天生彼更移處,如是乃至叁十叁天遍妙高山頂次第而住,彼極瞋恚即便退下。然諸天衆于初生時鹹指之言:此非我類!此非我類!由斯展轉名非同類。複由生嫉恚故形不端政,即以此故名非端政。……
問:諸阿素洛何趣所攝?
答:有說:「是天趣攝。」
問:若爾,何故不能入正性離生?答:谄曲所覆故。其事雲何?答:彼常疑佛朋黨諸天:若佛爲其說四念住,彼作是念:佛爲我等說四念住,必爲諸天說五念住。乃至若佛爲說叁十七助道法,彼作是念:佛爲我等說叁十七,必爲諸天說叁十八。以爲如是谄曲心所覆故,不能入正性離生。複次,不可以不能入正性離生故,便謂惡趣所攝。如諸達絮及篾戾車人亦不能入正性離生,而非惡趣所攝。彼亦應爾。
如是說者:「是鬼趣攝。」
問:若爾,何故經說:「帝釋語毗摩質怛羅阿素洛王言:汝本是此處天?」答:帝釋應言:汝本是此處鬼。而言天者,以尊敬婦公故,作此愛語。又,令設芝聞生…
《《寶積經講記》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