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宝积经讲记》讲义▪P61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欢喜。问:若是鬼者,何以与诸天交亲耶?答:诸天贪美色故,不为族姓。如设芝阿素洛女端政无比,是故帝释纳以为妻。亦如大树紧捺洛王女名为夺意,端政无双,虽是傍生趣摄,而苏迷王太子苏达那菩萨求娉为妻,此亦如是。问:何以复能与天斗战?答:亦有劣者与胜者共诤,如奴与主斗,狗与人斗。

  (5)《俱舍论颂疏义钞》卷2(卍续53,160a16-24):问:既立五趣,修罗五趣中,何趣中可摄?答:《瑜伽论》天趣摄,《杂心论》鬼趣摄,《正法念经》鬼、畜二趣摄,《加陀经》天、鬼、畜三趣摄,又云:罗睺阿修罗师子儿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天女生。准此经论诸趣不定天趣摄,为正以身形同天,如世罗非人生身形同人即人趣摄,梵云阿索落,此云非天,多行谄诳,非天行也。大众等四部说五趣体,通善染,若通善染,过如疏述。

  (6)《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》卷9(大正19,146c25-147a4):复次,阿难是三界中复有四种阿修罗类:若于鬼道以护法力成通入空,此阿修罗从卵而生,鬼趣所摄。若于天中降德贬坠,其所卜居邻于日月,此阿修罗从胎而出,人趣所摄。有修罗王执持世界力洞无畏,能与梵王及天帝释四天争权,此阿修罗因变化有,天趣所摄。阿难别有一分下劣修罗,生大海心沈水穴口,旦游虚空暮归水宿,此阿修罗因湿气有,畜生趣摄。

  345(1)《大般若波罗蜜多经》卷589(大正7,1048a8-19):诸菩萨摩诃萨欲证无上正等菩提,于诸有情应修安忍,打不报打,骂不报骂,谤不报谤,瞋不报瞋,诃不报诃,忿不报忿,恐不报恐,害不报害,于诸恶事皆能忍受。何以故?舍利子!是诸菩萨摩诃萨众恒不舍离一切智心,于诸有情欲饶益故。若诸菩萨摩诃萨众恒不舍离一切智心,于诸有情欲作饶益。假使身受百千鉾郸,而无一念报害之心,于彼常生净信安忍。如是菩萨摩诃萨众修行安忍波罗蜜多,于诸有情欲作饶益定当获得真金色身相好庄严见者欢喜。

  (2)《瑜伽师地论》卷41(大正30,518b)之菩萨戒第15条轻戒: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,他骂报骂,他瞋报瞋,他打报打,他弄报弄,是名有犯,有所违越,是染违犯。

  (3)太虚大师《瑜伽菩萨戒本讲录》,(p.383):若寻常人,固可以直报怨;但菩萨之饶益有情,恩者固应恩度,怨者亦应慈度,若随怨报怨,则非菩萨之行也。

  (4)续明法师《瑜伽菩萨戒本讲义》,(p.99-100):明障忍辱度有四戒,第一瞋打报复戒,于中有犯而无不犯,犯中唯染,亦无不染。住戒菩萨,若遇「他」有情以恶言来「骂」,应行忍辱,而不忍辱,「报」之以「骂」;此说口业。若「他」有情于己起「瞋」,应方便息解,而不息解,反「报」之以「瞋」;此说意业。若「他」有情以拳脚来「打」,应行忍受而不忍受,「报」之以「打」;此说身业。若「他」有情存心戏「弄」,如藏物令觅,或以言诳引,或以身分相击弄等,不能忍受「报」之以「弄」;此通三业。若如是者,于菩萨戒,「是染违犯」。

  346 唾面自干:《尚书大传》卷三:“骂女毋叹,唾女毋干。”《新唐书

  娄师德传》:“其弟守代州,辞之官,教之耐事。弟曰:“人有唾面,絜之乃已。”师德曰:“未也。絜之,是违其怒,正使自干耳。””后以“唾面自干”形容逆来顺受,受辱而不计较、反抗。《镜花缘》第三八回:“唐敖道:“若讲能够忍耐的,莫若本朝去世不久的娄师德了:他告诉兄弟,教他唾面自干。””鲁迅《且介亭杂文二集

  七论“文人相轻”--两伤》:“由这情形,推而广之以至于文坛,真令人有不如逆来顺受,唾面自干之感。”亦省作“唾面”。明 归有光《士立朝以正直忠厚为本论》:“其在于古,若偿金、脱骖、翻羹、唾面之类,皆可以言忠厚也。”(《汉语大词典(三)》,p.384)

  347《宗宝道独禅师语录》卷6:「参话头,当知古人所以教人参话头之意。从上诸祖,并无教人参话头之说,当时学人朴实,时时刻刻,以生死为念故。一遇善知识一言半句,便自开通。后世学人,杂念纷飞,横生知解,教渠寻求自己,便有许多计较。或认昭昭灵灵,或认空空寂寂,种种卜度,愈求愈远,祖师不得已,示个话头,乃是直指出本心与人,令人绝尽意识,当下便了。若不能了,则向此中,疑之又疑,是之谓参。须知参话头,即参自心。疑话头即疑自心,非有二也。」(X72, no.1443, p.765c11-19 // Z 2:31, p.82c14-d4 // R126, p.164a14-b4)

  348(1)印顺导师《成佛之道》,(p.348-p.349):我空与法空,在般若经论中,常常是互相证成的。我空,所以法也是空的;法空,所以我也是空的。依此,若了达众生而无有我,那何得有我所法呢?我所,是我所有法,我所依法。如我的身体,我的财产,我的名位,我的国家……凡与我有关,而系属于我的,就是我所有的法。又如我是受假,是取身心而成立的。所以,如五蕴、六处、六界、六识等,都是我所依的法假。我所有的,我所依的,都是法。无我,就没有我所,所以我空也就法空了。

  (2)印顺导师《成佛之道》,(p.353):大乘行者,以无我无我所的正观,观察内而身心,外而世界,知道这一切都是似有真实而无自性的。观我无自性,名我空观;观法无自性,名法空观。由于空观的修习成就,能离一切法的戏论相,也就不于一切而起我我所执。

  349 印顺导师《般若经讲记》,(p.30):众生心中,有种种的颠倒戏论,有各式各样的妄想杂念,这不但障碍真智,也是菩提心不易安住的大病。要把颠倒戏论,一一的洗净,所以问云何降伏其心。

  350 印顺导师《我之宗教观》,(p.104):诚意而后能正心,正心就是定。先从字义来说:梵语「三昧」(三摩提),意义为「等持」,也译为「正定」。正就是等;正定是平等持心,不浮不沉,不昏不散……。又梵语「质多」,义译为「心」,可泛称一切心理现象,重在心理的统一性。心的特殊的意义就是定,如三增上学的定学,名为「增上心学」。

  351《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》(亦名《佛遗教经》)(大正12,1111a):汝等比丘,已能住戒。当制五根,勿令放逸入于五欲。譬如牧牛之人,执杖视之,不令纵逸犯人苗稼。若纵五根,非唯五欲,将无崖畔,不可制也。亦如恶马,不以辔制,将当牵人坠于坑陷。如被劫害,苦止一世。五根贼祸,殃及累世。为害甚重,不可不慎。是故智者制而不随,持之如贼,不令纵逸。假令纵之,皆亦不久见其磨灭。此五根者,心为其主。是故汝等当好制心。心之可畏,甚于毒蛇、恶兽、怨贼。大火越逸,未足喻也。譬如有人,手执蜜器,动转轻躁,但观于蜜,不见深坑。譬如狂象无钩,猿猴得树,腾跃跳踯,难可禁制。当急挫之,无令放逸。纵此心者,丧人善事。制之一处,无事不办。是故比丘!当勤精进,折伏其心。

  352 乳蛾(胀):传统医学病名,即扁桃腺炎。名喉蛾,因患病的人喉头两边肿胀,形状像蛾,故名。(《大辞典》上册,三民书局出版)

  乳蛾喉痹:凡乳蛾水浆不入者,先用皂角末点破,再取杜牛膝汁,和醋含咽,又法,艾叶捣汁,口含良久,肿自消,冬月无叶,掘根用之,又喉闭者,取山豆根汁含咽即开,有药不能进者,急取病人两臂,捋数十次,使血聚大指上,以发绳扎住指拇,针刺指甲,缝边出血,如放痧一般,左右手皆然,其喉即宽。(《中医古籍》方药篇,医方解,救急良方)

  353 印顺导师《成佛之道》,(p.233):我见,是自我的妄执,为生死的根本,从我见而来的,是我所见,断见、常见,一见、异见,有见、无见……。我见断了,这一切也就都断了。

  354 送祟:犹送鬼。《红楼梦》第二五回:“当下众人七言八语,有说送祟的,有说跳神的,有荐玉皇阁张道士捉怪的,整闹了半日。”清 高静亭《正音撮要

  外教》:“送祟、跳茅山,打门口醮送鬼。”(《汉语大词典(十)》,p.805)

  355 详参阅印顺导师《宝积经讲记》,(p.172-177)。

  356 印顺导师《华雨集》第一册(p.226-p.227):大乘唯识学,更说到二类很微细的识,依现在的知识来说,是属于下意识,或潜意识的。在自己能感觉得到的心理活动──六识以外,还有微细潜在而不易觉察的。二种细识中,第七识名末那识,是深细的自我执着,直觉得有自己存在。最深细的自我觉了,就是第七识。第八识名阿赖耶识,一切种子依阿赖耶识而存在,依阿赖耶识而显现。从阿赖耶识所有种子而显现的,是器界及一切识,所以成为一切法的依住。阿赖耶的意义是藏,如库藏一样,有东西就放进去,要用就向里面拿。所有一切的认识,都留下潜能,藏在里面,有缘再显发出来。藏入又发现出来,成为一切意识一切法的根源,所以名为阿赖耶识。依唯识学说,依是阿赖耶识,是业力所感的果报识,现起一切的种子识,所知一切法的依住处,所以名所知依。

  357 印顺导师《印度佛教思想史》,(p.25):五支说中,老死、忧悲苦恼是苦,爱是苦的原因,苦的集起。上面说到,释尊感到佛法太深,不想说法,问题在「众生乐着三界窟宅」。在《相应部》中,作「乐阿赖耶,欣阿赖耶,喜阿赖耶」(说一切有部加「爱阿赖耶」)。阿赖耶(Alaya),译义为窟、宅、依处、藏;在《阿含经》里,也是爱着的一类。联想到四谛中集谛的内容,是:「(爱),后有爱,贪喜俱行,彼彼喜乐」。爱、乐、欣、喜、贪、阿赖耶,以不同名字(约义多少不同)而表示同一内容,这就是生死不已的症结所在。

  358(1)圣天菩萨本.护法释.玄奘译《大乘广…

《《宝积经讲记》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