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宝积经讲记》讲义▪P11

  ..续本文上一页通」:

  众生的六入(六根,为生识的所依处),眼但能见色,耳但能闻声,限碍不通。圣者到六根自在互用,即成六神通。如约一般的六通说:

  天眼通──眼

  天耳通──耳

  神境通──身

  他心、宿命、漏尽通──意

  6、「触及所触」:

  触是根、境、识──三和,有触就有所触的。

  7、「受与受灭」,到12、「老死与老死灭」,

  正约流转还灭的相待说。

  这一切都是相待的,由于本性空寂,所以「皆是无二无别」。能「如是知」,「是名中道诸法实观」。

  戊二 抉择深义

  己一 显了空义

  庚一 法空

  (p.115)复次,迦叶!真实观者,不以空故令诸法空,但法性自空。不以无相故令法无相,但法自无相。不以无愿故令法无愿,但法自无愿。不以无起、无生、无取、无性故,令法无起、无取、无性,但法自无起、无取、无性。如是观者,是名实观。

   上来虽已经开示中观,但空义是甚深的,还得再加抉择显了,以免学者的误会。这又分三节,先显了空义。144显了,是以语言文字,使空义更为明了,这又分法空、我空来说。145

  一、三类空的差别

  说到这里,先应略说空的差别。佛说空,都是修行法门,但略有三类不同:146

  1、『分破空』:

  以分析的观法来通达空;经中名为散空147,天台称之为析空。如色法,分分的分析起来,分析到分无可分时,名『邻虚尘』,即到了空的边缘。再进,就有空相现前。但这是假观而不是实观,因为这样的分析,即使分析到千万亿分之一,也还是有,还是色。

  2、『观空』:

  如瑜伽师的观心自在,观青即青相现前,观空即空相现前。因为随心所转,可知是空的。但还不彻底,因以观空的方法来观空,观心是怎幺也不能空的。事实上,他们也决不许心也是空的。

  这二种法门,佛确也曾说过,也可以祛息许多烦恼颠倒,但不能究竟,究竟的是『自性空』。

  3、『自性空』:

  不是分破了才空,也不是随心转而空;空是一切法的本性如此。如《阿含经》也说:『诸行空:常空……我我所空;性自尔故』148。所以,佛说法性空,不是以观的力量来消灭什幺,而只是因观而通达一切法的本来面目。如古人『杯弓蛇影』的故事一样,以为吞了蛇,所以忧疑成病。现在使他自觉到根本没有蛇,忧疑病苦就好了。所以,观空是祛除错觉,达于一切法的本性空,这才是大乘究竟空义。否则,众生为情见所缚,不能彻了真空,终于又背空而回到『有』中去安身立命。

  二、与空相关的名词

  1、本性空

  空,是本性空,绝一切戏论的毕竟空,所以说『空』就圆满的显示了中道。但为了适应机宜,

  又说为无相、无愿(古译为无作),合名三解脱门。

  又每说无起、无生(无灭)、无取、无性等,使众生同归于一实。

  2、三解脱门

  依大乘了义说:『空、无相、无愿,同缘实相』。149无自性以离见,名空;离相以息分别,名无相;离取着以息思愿,名无愿。

  约偏胜说:依『诸法无我』即名空,依『涅槃寂静』即名无相,依『诸行无常』即名无愿。150

  可作浅深说:空一切而有空相现(其实毕竟空是空也不可得的),所以说无相。虽达境无相,而心还有所着,所以又说无愿。151

  但这都是方便善巧,三解脱门是平等一如的。

  3、无起、无生(无灭)、无取、无性等

  起是现起,生是生起,与起相近;但起可能是错乱,而生是因缘生。

  本译在无生下,还有『无我』二字。参照别译,这应该是衍文,所以删去了。152

  无取,是无所取着。

  无性,是没有自性。

  如总相的说,从无相到无性,都是空的异名。

  三、经文大意

  1、佛说:「迦叶!真实观」──中道正观是这样的:并「不以空」三昧的观力,「令诸法」的有性成「空,但」是「法性自空」。153

  本性是空的,以观照去观察,只是觉了他的本来如此而已。这是本性空,自空,不是他空;这才是中道的真实正观。依此可见,空观,真实观,中道观,是一样的。

  2、同样的,并「不以无相」三昧力,所以诸「法无相,但法自无相」。

  3、也「不以无愿」的观力,所以诸「法无愿,但法自无愿」。

  4、这样,佛说的「无起、无生、无取、无性」,都是这样的本来如此。

  5、能「如是观」本性空,「是名实观」,而不是分破空,观空等他空的观门。

  庚二 人空

  (p.118)复次,迦叶!非无人故名曰为空,但空自空。前际空,后际空,中际亦空。当依于空,莫依于人。

  人空,就是我空。我空的意义,与上说的法空一样。(参考书本p.95-98)

  一、迦叶!非无人故名曰为空,但空自空。

  佛又说:「迦叶!非无人故名曰为空,但空自空」。这是说,并非以无我观力,除灭了人才叫空,而只是我性本来不可得。

  二、前际空,后际空,中际亦空。154

  为了说明这人(我)性本来不可得,所以接着说:「前际空,后际空,中际亦空」。

  1、三际(际是边际)

  前际是过去,一直到过去过去。

  后际是未来,一直到未来未来。

  在过未中间,叫中际,就是现在。

  2、三际无我可得,知空性本来无我:

  人(我),是死生流转的,从过去世到现在,又从现生到未来世的。如人我是实有的,那一定在这三际中。但真实的观察起来,过去我不可得,现在我不可得,未来我也不可得。于三世中求我不可得,可见空性是本来无我了。

  三、我空与法空155的异说:

  1、多数声闻及一分大乘学者,以为我空与法空不同,所以虽通达我空,却可以不知道法空,甚至否认法空的。156

  2、但一分声闻及大乘中观者,完全不同意这种误解。我空及法空,只是正观所依的对象不同,而照见的性空,并无差别。

  (1)譬喻:

  如稻草火与煤炭火,约火所依的草及炭说,火力的强弱说,虽有不同;而约火热性,烧用说,怎能说有不同?

   不同→火力强弱 强→煤炭火

   稻草火与煤炭火 弱→稻草火

   同→火的热性、烧用

   不同→正观对象不同 我空→自身的五蕴

   我空与法空 法空→一切法

   同→照见的性空

  (2)声闻法多说「无我」,大乘法多说「空」:

  依此,声闻法多说无我,大乘法多说空,是习用的名词多少不同,而非性空有什幺不同。157据这样的正见来说,如声闻者证得我空,他可以不再观法空,但决不会执法实有。因为如作真实观158时,他怎样了解无我,就会同样的了解法空。反之,如执法实有,不信法空,那他决没有真正通达无我,而是增上慢人,自以为证果而已。159

  (3)引经证:

  《大般若经》明说:须陀洹(初果)及阿罗汉,一定会信解法空的。

  《金刚经》更显然说:『若取法相,即着我人众生寿者。若取非法相,即着我人众生寿者』。160

  本经依本性空161明法空,也依本性空来明人空,这可见中观者的正见,是充分了解大乘正观的真义。

  四、当依于空,莫依于人。

  1、佛正明正观的内涵

  末了,佛又说:「当依于空,莫依于人」。这两句,似乎很突然,但实在非常重要!这里的空,是空性(空相、真如等)。佛所开示的正观,要依此空性而修证,切莫依人而信解修证。

  2、总标佛法不共外道特在破我

  原来印度的婆罗门教,以为要得解脱,非有真我的智慧不可。能通达真我,才能得解脱。释迦佛的特法,就是全盘否定了这种形而上的真我论。始终说:『无常故苦,苦故无我,无我故无我所,则得涅槃』。162换言之,非彻底照破了真常我,才能解脱。

  3、彰显佛法正观乃但见于法,不见于我

  所以在佛弟子的现证时,每说:『知法、入法,但见于法,不见于我』163。法是正法(妙法,即法性,涅槃),在觉证中,但是体见正法,根本没有我可见可得。

  一般学佛者,不知外道的我是怎样的,就自以为所修所证,与外道的我不同;其实,佛与外道的修证(外道也有修行,宗教经验,也自以为证悟得解脱的)不同,在说明上是很希微164的。如说:体见到:真的、常的、清净的、安乐的、不生不灭的、无二无别的、不可思议的。这些句义,都难于显出外道与佛法的不同。

  但这样的经验,外道一定说,这是真我(或者说是神)。这是说,这是有意志性的。所以把自己的宗教经验,描写为生命主体,绝对主观;或者神化为宇宙的真宰──耶和华、梵天等。

  但佛弟子的体验,与外道不同,是『但见于法,不见于人』的。所以在世俗的安立说明中,虽说如智不二165,而但说为一切法性,不生不灭,而没有给与意志的特性,当然也不称为真我,不想象为创造神了。

  4、小结

  本经在说明我性本空时,特别说到:『当依于空,莫依于人』,真是切要之极!不过,众生从无始以来,我见熏心,所以也不免有佛弟子,还在体见真我,自以为究竟呢!

  己二 遣除情计

  庚一 取圆成实相

  (p.122)若以得空便依于空,是于佛法则为退堕。如是迦叶!宁起我见积若须弥,非以空见起增上慢。所以者何?一切诸见,以空得脱,若起空见,则不可除。

  于中道正观的修学,如不能善巧,或执空,或着有,都是不契中道的。所以佛举譬喻来说──约三性166以遣情执。先说取圆成实相167。

  一、圆成实相:

  1、圆成实相,就是法空(真如、法性等)。古来有『二空即真』,…

《《宝积经讲记》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