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实性,而如幻众生的因果相续,生死不已,是宛然而有的,所以说:『毕竟空中,不碍众生』134。所以
如从即空的世俗如幻来说,不能说没有(假名)我。
如从即幻的性空,胜义自证来说,那不但没有我相,也没有无我相可得。
3、能这样的超越「我无我」二边,通达「是中无色无形无明无知,是名中道诸法
实观」。
壬三 观心非实非非实
(p.106)复次,迦叶!若心有实是为一边,若心非实是为一边;若无心识,亦无心数法,是名中道诸法实观。
一、心实不实门
我,是如幻身心的综和,而核心是心识。所以有的经论,就依心识立我。
现在来观察心识,是实有呢,非实有呢?这可以作二释:
1、如心没有自体,待境界缘而生;或依根身(生理组织)而有心识,如顺世外道等说,那心是非实有了。如虽然依根缘境,而心有他的自性;或分析「心聚」135,而得心与心所等一一自性,如阿毗昙论师所说,那心是实有了。
2、如从无始以来,心是虚妄分别的,那是非实了。如有不灭的常心,那是实了。现在佛告诉「迦叶!若心有实,是为一边;若心非实,是为一边」。实与非实,是世俗的相对安立。
如作为真实的,那是常是实,也就不必待缘而有了;或不待修行而早就觉证
了。虚妄无实的,也就等于龟毛兔角了!
所以就世俗说,心如幻化,缘起而有,不能说是实,也不能说非实。约胜义说,实与非实,都是名言假立,胜义中是了不可得的。
这样,在真实观时,能「若无心识,亦无心数法,是名中道诸法实观」了。
二、心心所不可得
1、心识,是心王,即六识(七识、八识)。心数,新译作心所。心中所有种种的心用,系属于心的,名为心所。
2、中道真实观中,心心所不可得,也如《解深密经》所说:『若诸菩萨,于内各别,如实不见阿陀那,不见阿陀那识;不见阿赖耶,不见阿赖耶识;不见积集,不见心;不见眼色及眼识……不见意法及意识:是名胜义善巧菩萨』。136
壬四 例观诸门
(p.107)如是善法、不善法,世法、出世法,有罪法、无罪法,有漏法、无漏法,有为法、无为法,乃至有垢法、无垢法,亦复如是离于二边,而不可受,亦不可说,是名中道诸法实观。
再例观种种相对的二门。
一、善法、不善法
凡顺于法(理)的,有益于他的,能得未来世出世乐的,名为善法。反之,不顺于法的,有损于他的,能招感未来苦果的,名不善法。
二、世法、出世法
系属于三界生死的,叫世间法。如心离系缚,一切无漏的心行功德,名出世法;出是超胜的意义。
三、有罪法、无罪法
罪是过失;心有所取着,取着的都有过失,名有罪法。如心无所着,无所得,名无罪法。
四、有漏法、无漏法
漏是烦恼的别名。能起烦恼,能增益烦恼的,叫有漏法。如不能增益烦恼的,名无漏法。
五、有为法、无为法
迁流造作的,也就是有生有灭的,叫有为法。不生不灭的,名无为法。
六、有垢法、无垢法
垢是垢染;这与有罪、无罪法一样。
经论所说相对的二法门,非常多,本经且略举六门。这一切,如观察而能达到「离于二边」,不是有漏心行所行的,所以「不可受」,受是取的异译。也不是文字言说的境界,所以「不可说」。能这样,「是名中道诸法实观」。
壬五 观非有非无
(p.108)复次,迦叶!有是一边,无是一边;有无中间,无色无形无明无知,是名中道诸法实观。
末了,再以有无门来观察。有无是一切见的根本,所以以此门来结束。
一、一切是假有
众生为无始以来的自性见所蒙惑,所以不是执有,就是执无。要说有,就非实有不可;如说非实有,就以为什幺都没有了。虽然,众生也承认假有,但在说假有时,当下就肯定了实有,也就是假有依实有而有。『依实立假』137,是众生的见解。『一切是假有』,这是众生情见所不能想象,也不能肯认的。所以在众生的心境中,推求到究竟,不是实有,就是什幺都没有(无)了。
二、经文大意
佛在阿含的《化迦旃延经》138中,已明确的以缘起来遮破这有无二见了。从一切法去观察,如真的是实有,那就不必依待因缘了。如真的没有,也就用不着因缘了。而世间一切是缘起的,幻幻相依,幻幻相摄,从缘起如幻的起灭中,不着有见与无见。所以本经说:「有是一边,无是一边;有无中间,无色无形无明无知,是名中道诸法实观」。
辛二 缘起观
壬一 叙缘起
(p.109)复次,迦叶!我所说法,十二因缘:无明缘行,行缘识,识缘名色,名色缘六入,
六入缘触,触缘受,受缘爱,爱缘取,取缘有,有缘生,生缘老死忧悲苦恼:如是因缘,但为集成是大苦聚。若无明灭则行灭,行灭故识灭,识灭故名色灭,名色灭故六入灭,六入灭故触灭,触灭故受灭,受灭故爱灭,爱灭故取灭,取灭故有灭,有灭故生灭,生灭故如是老死忧悲众恼大苦皆灭。
一、业感缘起
因缘,新译作缘起,是为缘能起的意思。世尊依缘起而觉悟,也依缘起而说法。所以如来常说:『我说缘起』139;也就是本经说的:「我所说法,十二因缘」。佛说法不离缘起,而最常用的是十二缘起,一般称之为业感缘起。
二、十二缘起有二门
其实,佛以生死及解脱为问题核心,而十二缘起,就圆满的开显了这个问题。所以十二缘起有二门:
1、流转门
如说:「无明缘行……但为集成是大苦聚」,这说明了生死相续的生死序列。果必从因,推求观察生死苦果的因缘而到达无明,也就是发见了无限生死的症结所在。在『此有故彼有,此生故彼生』的缘起法则下,显示了生死流转的现实。
2、还灭门
如说:「无明灭则行灭……如是老死忧悲众恼大苦皆灭」。既然是果必从因,依因有果,那就发见了解脱的可能;也就是因灭果就灭,无因果不生了。在『此无故彼无,此灭故彼灭』的缘起法则下,开显了涅槃还灭的真实。
生死与解脱,都依十二缘起而开显,这是如来说法的肝心!
三、十二缘起的内容
1、无明:
是一切烦恼的通性,最根本最一般的,如《般若经》说:『诸法无所有,如是有;如是无所有,愚夫不知,名为无明』140。一切法是本无自性的,是从缘而现为这样的。这样的从缘而有,其实是无所有 ──空的真相;如不能了达,就是无明。众生在见闻觉知中,直觉的感到一一法本来如此,确实如此。既不能直觉到缘有,更不知性空。这种直觉的实在感,就是众生的生死根源──无明。
2、行:
行是造作迁流的意思,指依无明而起的身心活动。
约性质说,有罪行、福行、不动行;
约所依说,有身行、语行、意行。141
身心动作及引起的动力(业),名为行。
3、识:
泛称一切生死的因缘,是烦恼与业。约这一生来说,新生命开始最初的一念心,名为识。
4、名色:
依人类的胎生来说:识是父母精血结合的最初心。依之而引起生理的(色)、心理的(名)开展,在六根未成就位,名名色。
5、六入:
新译六处,即六根,为六识生起的所依处。胎儿渐长,有眼、耳等六根相现,名六入。
6、触:
等到胎儿出生,与境相触,引起身心的活动,名触。
7、受:
受是领纳。婴儿渐大,受用受学,受苦受乐等,名受。
8、爱:
到了成人,性欲发动,而开始男女的染爱,名爱。
9、取:
到了壮年,为了生活,为了事业,争名争利争权,追求外在的一切,占有他,支配他,名取。
10、有:
在爱取的活动中,造成或善或恶的种种业,成为未来新生命的潜力,名有。
11、生:
依现生的烦恼发业,因业力而又有未来新生命的开始,名生。
12、老死
生了,无论如何,跟着来的,是老是死。
这样,在生死过程中,因果钩引,展转相生,充满了忧虑、悲哀、苦痛、热恼。生死相续,只是无限苦恼的大集合而已!
壬二 显中道
(p.113)明与无明,无二无别,如是知者,是名中道诸法实观。如是行及非行,识及所识,名色可见及不可见,诸六入处及六神通,触及所触,受与受灭,爱与爱灭,取与取灭,有与有灭,生与生灭,老死与老死灭,是皆无二无别;如是知者,是名中道诸法实观。
一、缘起即中道
1、佛说缘起,本就是开示中道的,所以《阿含经》中,一再说:『离是二边说中道,所谓此有故彼有,此生故彼生;无明缘行』142。如《化迦旃延经》说:佛弟子见缘起生,不起无见;见缘起灭,不起有见。因为缘起是世俗的,如幻的生灭,所以不落二边,契入中道。
2、但有些佛弟子,见佛说十二缘起,流转还灭,就执有无明等自性,以为实有生灭可得。这样的与佛的意趣相反,所以佛又不得不说:『无无明,亦无无明尽(尽与灭相同);乃至无老死,亦无老死尽』。143
本经也就依十二缘起的流转、还灭,来显示本性空的中道。
二、经文大意
1、「明与无明」:
说到无明,就离不了明,无明待明而安立。无明是愚痴,明就是般若。「明与无明」,是相待的假名,了无自性;以本性空寂,所以「无二无别」。烦恼与菩提,都空无自性。能通达烦恼的自性不可得,就是菩提;如取着菩提相,就是烦恼,所以说烦恼即菩提。能「如是知」,「是名中道诸法实观」。
2、「行及非行」:
非行是非造作性。如思是行,受想等非行;善恶法是行,无记法非行;有漏法是行,无漏法非行。
3、「识及所识」:
所识是所知识的,是认识的对象;识不能离所识而存在。
4、「名色可见及不可见」:
名是受想行识,色是色。大概来说,名是不可见的,色是可见的。审细的分别起来,色中的色是可见的;声、香、味、触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也是不可见的。或者说:五根为天眼所见。
5、「诸六入处及六神…
《《宝积经讲记》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