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宝积经讲记》讲义▪P9

  ..续本文上一页

  这些,众生的世俗心境,从来不曾彻见究竟,只是无始以来的习见,想当然的,认为有自我、思惟等自体,而且非有不可。这到了哲学家、神教徒手里,虽然各说各的,大抵推论出微妙的,真常自在的神我(灵体),绝对主体之类。

  其实,这种真常本净的我,源于无始来的习见,成为生死的根源。所以佛陀开示的「真实正观」,要以种种观门,来思择这我、人、众生、寿命了不可得,也就是『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』121。求我、人、众生、寿命的自性不可得,叫「不观我、人、众生、寿命」,并非闭起心眼,麻木自己,不去观他就算了。这样的我不可得──我空,「是名中道真实正观」;这才是究竟的,彻底的,正确的体认。

  2、到底怎样去观察我不可得呢?

  经论中,约有无门、生灭门、自他门、一异门、总别门、离合门──无量的观门来思择,门门通大道,都归结于空不可得。

  今试略举即离门来观察:122

  如执有我自体的,推论起来,非实有、常有、自有不可。

  但到底什幺是我呢?

  就是我们的身心吗?〔即蕴我〕

  还是离身心而别有我体呢?〔离蕴我〕

  (1)即蕴我

  如就是身心,那身心是因缘所生,生灭无常,我也应该这样了。果真这样,我为因缘所决定,不息变化,那就非常有、自有,也就不成其为我了!

  如说就是身心,那到底是身、是心,还是身心的综合。

  如是身,那我应同于物质,不应有知觉了。

  如是心,那应与身体无关。

  如是身心的综合,那就是复合的假有,没有真实自体了。

  (2)离蕴我

  假使说:离身心而别有我体,那怎幺知道有我呢?世俗所说的我,无非是我见(眼)我闻(耳),我来我去(身),我苦我乐(受),我想,我行,我知识;离了这些,怎幺知道有我呢?如与身心截然别体,那怎幺会与身心有关呢!

  所以审谛观察起来,求我了不可得。一般人的着我,是由于无始来习见的影响,不自觉的认为一定有我。而哲学家、神学家,推论为形而上的,本体论的真我,全属于幻想的产物。佛正觉了这,所以以执我为生死的根源,而无我为解脱的要门。

  庚二 法空观

  辛一 蕴(处)界观

  壬一 观非常非无常

  癸一 观真实

  (p.99)复次,迦叶!真实观者,观色非常亦非无常,观受想行识非常亦非无常,是名中

  道真实正观。

  本经的法空观,略举蕴(处)界,缘起来观察。正观法性空,略有二门,因为任何

  法的存在,都是待他显己的。所以经论的正观,或约自性以显性空,或约相待以明

  中道。没有自性,名为空;不落二边,称为中。在本经本节中,多约相待门说。

   自性以显性空→没有自性,名为「空」。

   正观

   相待以明中道→不落二边,称为「中」。

  一、人生宇宙,不外五蕴

  1、观非常非无常中,先观真实,后显中道。观中,先就五蕴来观察。

     色:是变碍义(物质)──────物质

      受:是领纳义(情绪作用)

   五蕴 想:是取像义(认识作用)

   行:是迁流造作义(意志作用) 精神

   识:是了别义(主观心体)

  2、据佛的正觉开示,人生宇宙,不外这五事(无我)而已。这五事的每一法中,含有非常多的法。

  (1)如色中,有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,地、水、火、风等。有粗的、细的;过去的、现在的、未来的等,种种的聚合为一,同名为色,所以叫色蕴123;「蕴(skandha)」是积聚的意思。124

  (2)受、想、行、识,也是这样。

  这五蕴,是佛对现实的大类分别,现在就依此来观察真实。

  二、经文大意

  世尊说:「迦叶!真实观」是这样的:「观色非常亦非无常,观受、想、行、识非常亦非无常」。对色等五蕴,观察得常与无常都不可得,那就「名中道真实正观」了。

  三、辨常与无常都不可得之正观

  1、总标

  常与无常,到底是什幺意义?

  现实的色法、心法,都有时间相的。从时间去观察他,

  如前后完全一致,没有一些儿差别,那就是常(不变)。

  如前与后不同,生灭变异了,那就是无常。

  2、辨常不可得

  为什幺真实观察起来,非是常呢?

  常是没有生灭变异可说的;而现实的色法、心法,无疑的都在生灭、成坏、生死──变动不居的情况中,怎幺会是常呢?如果是常的,那就一成不变,也就没有因果生灭的现象了。所以常是倒见,真实观察起来,常性是不可得的。

  3、辨无常不可得

  这样,应该是无常(生灭),佛不是也说『诸行无常』是法印(真理)吗?

  的确,佛也以无常生灭来说明一切,也以无常为法印。但佛是从如幻的世俗假名去说无常,是以无常而观常性不可得的。所以说:无常是『无有常』,是『常性不可得』。如执为实有生灭无常,那就与佛的意趣不合,非落于断见不可。

  如就世俗的观察,当然有生灭无常(也是相续)的现象。但如据此为实有而作进一步的观察,就越来越有问题了。

  如析一年为十二月,一月为三十日,昨日与今日,有了变异,当然可说是无常了。再进一步,析一日为二十四小时,一小时为六十分,一分为六十秒:前秒与后秒间,可以说无常吗?一直推论到,分析到分无可分的时间点(『无分剎那』),名为剎那。125

  这一剎那,还有前后生灭相吗?

  如说有,那还不是时间的极点,而还可以分析。

  如说没有,这一剎那就失去了无常相了。

  而且,这样的前剎那与后剎那,有差别可说吗?

  如说没有,那就成为常住,也就失去时间相了。

  如说有,那前与后不同,失去了关联,也就成为中断了。

  所以一般思想(不离自性见)下的无常生灭,如作为真实去观察,非落于断见不可。

  4、小结

  如色等法是有实性的,那就以常无常观察,应可以决定。

  而实常与无常都不可得,所以法性本空。佛说无常以遮常见,如执为实有,即违反佛意。所以说:『常与无常,俱是邪见』126。

  (p.102)复次,迦叶!真实观者,观地种非常亦非无常;观水火风种非常亦非无常,是名中道真实正观。

  一、以界来观察

  再以界来观察。界,后代论师,举十八界为代表,而在阿含及古典阿毗昙中,实以六界为主。地、水、火、风、空、识──六界,或译为六种(《中论》也这样),是种类差别的意思。127

  二、四大属性

  1、本经略举四大来观察,四大约色法(物质)所依的通遍特性说。

  地是坚性,有任持的作用。

  水是湿性,有凝摄的作用。

  火是热性,有熟变的作用。

  风是动性,有轻动的作用。

  2、一切物质,在凝聚到坚定,熟变(分化)到轻动的过程中。审细观察起来,这是一切色法内在的通性(所以叫大),是一切色法所不能离的,所以称四大为『能造』(色法依之而成立),说『四大不离』。128

  三、经文大意

  1、依「真实观」察起来,「观地种非常亦非无常;观水火风种非常亦非无常」。能这样的观察,「是名中道真实正观」。

  2、为什幺非常非无常呢?

  (1)如是常的,那就应性常如一,而没有四大可说。

  有四大差别,有四大作用的起灭增减,怎幺可说是常呢?

  (2)如果说是无常,那坚性应可以化为湿性……热性也可以化为湿性、坚性了。这样,就不能说是界,界是『自性不失』的意义呢!129

  3、所以,观四大非常非无常,显得四大是如幻假名,而没有实性可得了。

  癸二 显中道

  (p.103)所以者何?以常是一边,无常是一边;常无常是中无色无形无明无知,是名中道诸法实观。

  在文句上,是承观四界而来。而意义上,是总承「蕴」与「界」的观察而来。

  一、经文大意

  1、这样的观非常非无常,为什幺名为中道真实正观呢?「以常是一边,无常是一边」;边有偏邪非中非正的意思。即不落二边,那当然是中道正观了。

  2、不落二边,这又是什幺意思呢?

  众生心有戏论,于一切意象,一切言说,都是相对的,顺世俗的,不着于常即着无常的。现在从真实去观察,了得常与无常都不可得。

  观心渐深时,观心上的常无常相,起灭不住而了无实性。久之,常无常不现,空相现前。再进,空相也脱落了,超越了一切相对的能所、彼此、时空、数量,而现证真实。

  所以说:「常无常是中无色无形无明无知」。就是从常与无常的相对中透出,而现证无色无形的中道。130

  二、依《瑜伽论》有六句,本译但出四句:131

  1、无色,这不是色根识所得的。

  2、无形(相),既不是五根识所得,也就不是色等五尘相了。

  3、无明,这也不是意根识所明了的。

  4、无知,也不是杂染的有漏识所知的。

  这四句,说明了不落二边,非有漏心识所得,而唯是般若现证的。《般若经》说:『慧眼于一切法都无所见』132,这就是真见道的现证,「是名中道诸法实观」。

  三、小结

  本经的中道实观,重于此(与《般若经》同)。

  现证以后,起方便智;五地以上,才得真俗并观的中道,那是进一步的中道了。133

  壬二 观非我非无我

  (p.105)我是一边,无我是一边;我无我是中无色无形无明无知,是名中道诸法实观。

  一、再以我无我门来观察。这也应有观蕴、观界非我亦非无我等文。经文但直显中道,准上文可知。

  二、经文大意

  1、随世俗说,因缘和合而成的,有心识的众生,就是我。众生妄执有实我,所以佛常说「诸法无我」。但「我是一边,无我是一边」,都是世俗的,相对的。如作为真实观时,那不但我不可得(如上文「我空观」所说),无我也不可得了。

  2、为什幺呢?佛说无我,是我性不可得。

  众生尽管没有…

《《宝积经讲记》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