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些,衆生的世俗心境,從來不曾徹見究竟,只是無始以來的習見,想當然的,認爲有自我、思惟等自體,而且非有不可。這到了哲學家、神教徒手裏,雖然各說各的,大抵推論出微妙的,真常自在的神我(靈體),絕對主體之類。
其實,這種真常本淨的我,源于無始來的習見,成爲生死的根源。所以佛陀開示的「真實正觀」,要以種種觀門,來思擇這我、人、衆生、壽命了不可得,也就是『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衆生相、無壽者相』121。求我、人、衆生、壽命的自性不可得,叫「不觀我、人、衆生、壽命」,並非閉起心眼,麻木自己,不去觀他就算了。這樣的我不可得──我空,「是名中道真實正觀」;這才是究竟的,徹底的,正確的體認。
2、到底怎樣去觀察我不可得呢?
經論中,約有無門、生滅門、自他門、一異門、總別門、離合門──無量的觀門來思擇,門門通大道,都歸結于空不可得。
今試略舉即離門來觀察:122
如執有我自體的,推論起來,非實有、常有、自有不可。
但到底什幺是我呢?
就是我們的身心嗎?〔即蘊我〕
還是離身心而別有我體呢?〔離蘊我〕
(1)即蘊我
如就是身心,那身心是因緣所生,生滅無常,我也應該這樣了。果真這樣,我爲因緣所決定,不息變化,那就非常有、自有,也就不成其爲我了!
如說就是身心,那到底是身、是心,還是身心的綜合。
如是身,那我應同于物質,不應有知覺了。
如是心,那應與身體無關。
如是身心的綜合,那就是複合的假有,沒有真實自體了。
(2)離蘊我
假使說:離身心而別有我體,那怎幺知道有我呢?世俗所說的我,無非是我見(眼)我聞(耳),我來我去(身),我苦我樂(受),我想,我行,我知識;離了這些,怎幺知道有我呢?如與身心截然別體,那怎幺會與身心有關呢!
所以審谛觀察起來,求我了不可得。一般人的著我,是由于無始來習見的影響,不自覺的認爲一定有我。而哲學家、神學家,推論爲形而上的,本體論的真我,全屬于幻想的産物。佛正覺了這,所以以執我爲生死的根源,而無我爲解脫的要門。
庚二 法空觀
辛一 蘊(處)界觀
壬一 觀非常非無常
癸一 觀真實
(p.99)複次,迦葉!真實觀者,觀色非常亦非無常,觀受想行識非常亦非無常,是名中
道真實正觀。
本經的法空觀,略舉蘊(處)界,緣起來觀察。正觀法性空,略有二門,因爲任何
法的存在,都是待他顯己的。所以經論的正觀,或約自性以顯性空,或約相待以明
中道。沒有自性,名爲空;不落二邊,稱爲中。在本經本節中,多約相待門說。
自性以顯性空→沒有自性,名爲「空」。
正觀
相待以明中道→不落二邊,稱爲「中」。
一、人生宇宙,不外五蘊
1、觀非常非無常中,先觀真實,後顯中道。觀中,先就五蘊來觀察。
色:是變礙義(物質)──────物質
受:是領納義(情緒作用)
五蘊 想:是取像義(認識作用)
行:是遷流造作義(意志作用) 精神
識:是了別義(主觀心體)
2、據佛的正覺開示,人生宇宙,不外這五事(無我)而已。這五事的每一法中,含有非常多的法。
(1)如色中,有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,地、水、火、風等。有粗的、細的;過去的、現在的、未來的等,種種的聚合爲一,同名爲色,所以叫色蘊123;「蘊(skandha)」是積聚的意思。124
(2)受、想、行、識,也是這樣。
這五蘊,是佛對現實的大類分別,現在就依此來觀察真實。
二、經文大意
世尊說:「迦葉!真實觀」是這樣的:「觀色非常亦非無常,觀受、想、行、識非常亦非無常」。對色等五蘊,觀察得常與無常都不可得,那就「名中道真實正觀」了。
叁、辨常與無常都不可得之正觀
1、總標
常與無常,到底是什幺意義?
現實的色法、心法,都有時間相的。從時間去觀察他,
如前後完全一致,沒有一些兒差別,那就是常(不變)。
如前與後不同,生滅變異了,那就是無常。
2、辨常不可得
爲什幺真實觀察起來,非是常呢?
常是沒有生滅變異可說的;而現實的色法、心法,無疑的都在生滅、成壞、生死──變動不居的情況中,怎幺會是常呢?如果是常的,那就一成不變,也就沒有因果生滅的現象了。所以常是倒見,真實觀察起來,常性是不可得的。
3、辨無常不可得
這樣,應該是無常(生滅),佛不是也說『諸行無常』是法印(真理)嗎?
的確,佛也以無常生滅來說明一切,也以無常爲法印。但佛是從如幻的世俗假名去說無常,是以無常而觀常性不可得的。所以說:無常是『無有常』,是『常性不可得』。如執爲實有生滅無常,那就與佛的意趣不合,非落于斷見不可。
如就世俗的觀察,當然有生滅無常(也是相續)的現象。但如據此爲實有而作進一步的觀察,就越來越有問題了。
如析一年爲十二月,一月爲叁十日,昨日與今日,有了變異,當然可說是無常了。再進一步,析一日爲二十四小時,一小時爲六十分,一分爲六十秒:前秒與後秒間,可以說無常嗎?一直推論到,分析到分無可分的時間點(『無分剎那』),名爲剎那。125
這一剎那,還有前後生滅相嗎?
如說有,那還不是時間的極點,而還可以分析。
如說沒有,這一剎那就失去了無常相了。
而且,這樣的前剎那與後剎那,有差別可說嗎?
如說沒有,那就成爲常住,也就失去時間相了。
如說有,那前與後不同,失去了關聯,也就成爲中斷了。
所以一般思想(不離自性見)下的無常生滅,如作爲真實去觀察,非落于斷見不可。
4、小結
如色等法是有實性的,那就以常無常觀察,應可以決定。
而實常與無常都不可得,所以法性本空。佛說無常以遮常見,如執爲實有,即違反佛意。所以說:『常與無常,俱是邪見』126。
(p.102)複次,迦葉!真實觀者,觀地種非常亦非無常;觀水火風種非常亦非無常,是名中道真實正觀。
一、以界來觀察
再以界來觀察。界,後代論師,舉十八界爲代表,而在阿含及古典阿毗昙中,實以六界爲主。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、識──六界,或譯爲六種(《中論》也這樣),是種類差別的意思。127
二、四大屬性
1、本經略舉四大來觀察,四大約色法(物質)所依的通遍特性說。
地是堅性,有任持的作用。
水是濕性,有凝攝的作用。
火是熱性,有熟變的作用。
風是動性,有輕動的作用。
2、一切物質,在凝聚到堅定,熟變(分化)到輕動的過程中。審細觀察起來,這是一切色法內在的通性(所以叫大),是一切色法所不能離的,所以稱四大爲『能造』(色法依之而成立),說『四大不離』。128
叁、經文大意
1、依「真實觀」察起來,「觀地種非常亦非無常;觀水火風種非常亦非無常」。能這樣的觀察,「是名中道真實正觀」。
2、爲什幺非常非無常呢?
(1)如是常的,那就應性常如一,而沒有四大可說。
有四大差別,有四大作用的起滅增減,怎幺可說是常呢?
(2)如果說是無常,那堅性應可以化爲濕性……熱性也可以化爲濕性、堅性了。這樣,就不能說是界,界是『自性不失』的意義呢!129
3、所以,觀四大非常非無常,顯得四大是如幻假名,而沒有實性可得了。
癸二 顯中道
(p.103)所以者何?以常是一邊,無常是一邊;常無常是中無色無形無明無知,是名中道諸法實觀。
在文句上,是承觀四界而來。而意義上,是總承「蘊」與「界」的觀察而來。
一、經文大意
1、這樣的觀非常非無常,爲什幺名爲中道真實正觀呢?「以常是一邊,無常是一邊」;邊有偏邪非中非正的意思。即不落二邊,那當然是中道正觀了。
2、不落二邊,這又是什幺意思呢?
衆生心有戲論,于一切意象,一切言說,都是相對的,順世俗的,不著于常即著無常的。現在從真實去觀察,了得常與無常都不可得。
觀心漸深時,觀心上的常無常相,起滅不住而了無實性。久之,常無常不現,空相現前。再進,空相也脫落了,超越了一切相對的能所、彼此、時空、數量,而現證真實。
所以說:「常無常是中無色無形無明無知」。就是從常與無常的相對中透出,而現證無色無形的中道。130
二、依《瑜伽論》有六句,本譯但出四句:131
1、無色,這不是色根識所得的。
2、無形(相),既不是五根識所得,也就不是色等五塵相了。
3、無明,這也不是意根識所明了的。
4、無知,也不是雜染的有漏識所知的。
這四句,說明了不落二邊,非有漏心識所得,而唯是般若現證的。《般若經》說:『慧眼于一切法都無所見』132,這就是真見道的現證,「是名中道諸法實觀」。
叁、小結
本經的中道實觀,重于此(與《般若經》同)。
現證以後,起方便智;五地以上,才得真俗並觀的中道,那是進一步的中道了。133
壬二 觀非我非無我
(p.105)我是一邊,無我是一邊;我無我是中無色無形無明無知,是名中道諸法實觀。
一、再以我無我門來觀察。這也應有觀蘊、觀界非我亦非無我等文。經文但直顯中道,准上文可知。
二、經文大意
1、隨世俗說,因緣和合而成的,有心識的衆生,就是我。衆生妄執有實我,所以佛常說「諸法無我」。但「我是一邊,無我是一邊」,都是世俗的,相對的。如作爲真實觀時,那不但我不可得(如上文「我空觀」所說),無我也不可得了。
2、爲什幺呢?佛說無我,是我性不可得。
衆生盡管沒有…
《《寶積經講記》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