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寶積經講記》講義▪P1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實性,而如幻衆生的因果相續,生死不已,是宛然而有的,所以說:『畢竟空中,不礙衆生』134。所以

  如從即空的世俗如幻來說,不能說沒有(假名)我。

  如從即幻的性空,勝義自證來說,那不但沒有我相,也沒有無我相可得。

  3、能這樣的超越「我無我」二邊,通達「是中無色無形無明無知,是名中道諸法

  實觀」。

  壬叁 觀心非實非非實

  (p.106)複次,迦葉!若心有實是爲一邊,若心非實是爲一邊;若無心識,亦無心數法,是名中道諸法實觀。

  一、心實不實門

  我,是如幻身心的綜和,而核心是心識。所以有的經論,就依心識立我。

  現在來觀察心識,是實有呢,非實有呢?這可以作二釋:

  1、如心沒有自體,待境界緣而生;或依根身(生理組織)而有心識,如順世外道等說,那心是非實有了。如雖然依根緣境,而心有他的自性;或分析「心聚」135,而得心與心所等一一自性,如阿毗昙論師所說,那心是實有了。

  2、如從無始以來,心是虛妄分別的,那是非實了。如有不滅的常心,那是實了。現在佛告訴「迦葉!若心有實,是爲一邊;若心非實,是爲一邊」。實與非實,是世俗的相對安立。

  如作爲真實的,那是常是實,也就不必待緣而有了;或不待修行而早就覺證

  了。虛妄無實的,也就等于龜毛兔角了!

  所以就世俗說,心如幻化,緣起而有,不能說是實,也不能說非實。約勝義說,實與非實,都是名言假立,勝義中是了不可得的。

  這樣,在真實觀時,能「若無心識,亦無心數法,是名中道諸法實觀」了。

  二、心心所不可得

  1、心識,是心王,即六識(七識、八識)。心數,新譯作心所。心中所有種種的心用,系屬于心的,名爲心所。

  2、中道真實觀中,心心所不可得,也如《解深密經》所說:『若諸菩薩,于內各別,如實不見阿陀那,不見阿陀那識;不見阿賴耶,不見阿賴耶識;不見積集,不見心;不見眼色及眼識……不見意法及意識:是名勝義善巧菩薩』。136

  壬四 例觀諸門

  (p.107)如是善法、不善法,世法、出世法,有罪法、無罪法,有漏法、無漏法,有爲法、無爲法,乃至有垢法、無垢法,亦複如是離于二邊,而不可受,亦不可說,是名中道諸法實觀。

   再例觀種種相對的二門。

  一、善法、不善法

  凡順于法(理)的,有益于他的,能得未來世出世樂的,名爲善法。反之,不順于法的,有損于他的,能招感未來苦果的,名不善法。

  二、世法、出世法

  系屬于叁界生死的,叫世間法。如心離系縛,一切無漏的心行功德,名出世法;出是超勝的意義。

  叁、有罪法、無罪法

  罪是過失;心有所取著,取著的都有過失,名有罪法。如心無所著,無所得,名無罪法。

  四、有漏法、無漏法

  漏是煩惱的別名。能起煩惱,能增益煩惱的,叫有漏法。如不能增益煩惱的,名無漏法。

  五、有爲法、無爲法

  遷流造作的,也就是有生有滅的,叫有爲法。不生不滅的,名無爲法。

  六、有垢法、無垢法

  垢是垢染;這與有罪、無罪法一樣。

  經論所說相對的二法門,非常多,本經且略舉六門。這一切,如觀察而能達到「離于二邊」,不是有漏心行所行的,所以「不可受」,受是取的異譯。也不是文字言說的境界,所以「不可說」。能這樣,「是名中道諸法實觀」。

  壬五 觀非有非無

  (p.108)複次,迦葉!有是一邊,無是一邊;有無中間,無色無形無明無知,是名中道諸法實觀。

  末了,再以有無門來觀察。有無是一切見的根本,所以以此門來結束。

  一、一切是假有

  衆生爲無始以來的自性見所蒙惑,所以不是執有,就是執無。要說有,就非實有不可;如說非實有,就以爲什幺都沒有了。雖然,衆生也承認假有,但在說假有時,當下就肯定了實有,也就是假有依實有而有。『依實立假』137,是衆生的見解。『一切是假有』,這是衆生情見所不能想象,也不能肯認的。所以在衆生的心境中,推求到究竟,不是實有,就是什幺都沒有(無)了。

  二、經文大意

  佛在阿含的《化迦旃延經》138中,已明確的以緣起來遮破這有無二見了。從一切法去觀察,如真的是實有,那就不必依待因緣了。如真的沒有,也就用不著因緣了。而世間一切是緣起的,幻幻相依,幻幻相攝,從緣起如幻的起滅中,不著有見與無見。所以本經說:「有是一邊,無是一邊;有無中間,無色無形無明無知,是名中道諸法實觀」。

  辛二 緣起觀

  壬一 敘緣起

  (p.109)複次,迦葉!我所說法,十二因緣:無明緣行,行緣識,識緣名色,名色緣六入,

  六入緣觸,觸緣受,受緣愛,愛緣取,取緣有,有緣生,生緣老死憂悲苦惱:如是因緣,但爲集成是大苦聚。若無明滅則行滅,行滅故識滅,識滅故名色滅,名色滅故六入滅,六入滅故觸滅,觸滅故受滅,受滅故愛滅,愛滅故取滅,取滅故有滅,有滅故生滅,生滅故如是老死憂悲衆惱大苦皆滅。

  一、業感緣起

   因緣,新譯作緣起,是爲緣能起的意思。世尊依緣起而覺悟,也依緣起而說法。所以如來常說:『我說緣起』139;也就是本經說的:「我所說法,十二因緣」。佛說法不離緣起,而最常用的是十二緣起,一般稱之爲業感緣起。

  二、十二緣起有二門

  其實,佛以生死及解脫爲問題核心,而十二緣起,就圓滿的開顯了這個問題。所以十二緣起有二門:

  1、流轉門

  如說:「無明緣行……但爲集成是大苦聚」,這說明了生死相續的生死序列。果必從因,推求觀察生死苦果的因緣而到達無明,也就是發見了無限生死的症結所在。在『此有故彼有,此生故彼生』的緣起法則下,顯示了生死流轉的現實。

  2、還滅門

  如說:「無明滅則行滅……如是老死憂悲衆惱大苦皆滅」。既然是果必從因,依因有果,那就發見了解脫的可能;也就是因滅果就滅,無因果不生了。在『此無故彼無,此滅故彼滅』的緣起法則下,開顯了涅槃還滅的真實。

  生死與解脫,都依十二緣起而開顯,這是如來說法的肝心!

  叁、十二緣起的內容

  1、無明:

  是一切煩惱的通性,最根本最一般的,如《般若經》說:『諸法無所有,如是有;如是無所有,愚夫不知,名爲無明』140。一切法是本無自性的,是從緣而現爲這樣的。這樣的從緣而有,其實是無所有 ──空的真相;如不能了達,就是無明。衆生在見聞覺知中,直覺的感到一一法本來如此,確實如此。既不能直覺到緣有,更不知性空。這種直覺的實在感,就是衆生的生死根源──無明。

  2、行:

  行是造作遷流的意思,指依無明而起的身心活動。

  約性質說,有罪行、福行、不動行;

  約所依說,有身行、語行、意行。141

  身心動作及引起的動力(業),名爲行。

  3、識:

  泛稱一切生死的因緣,是煩惱與業。約這一生來說,新生命開始最初的一念心,名爲識。

  4、名色:

  依人類的胎生來說:識是父母精血結合的最初心。依之而引起生理的(色)、心理的(名)開展,在六根未成就位,名名色。

  5、六入:

  新譯六處,即六根,爲六識生起的所依處。胎兒漸長,有眼、耳等六根相現,名六入。

  6、觸:

  等到胎兒出生,與境相觸,引起身心的活動,名觸。

  7、受:

  受是領納。嬰兒漸大,受用受學,受苦受樂等,名受。

  8、愛:

  到了成人,性欲發動,而開始男女的染愛,名愛。

  9、取:

  到了壯年,爲了生活,爲了事業,爭名爭利爭權,追求外在的一切,占有他,支配他,名取。

  10、有:

  在愛取的活動中,造成或善或惡的種種業,成爲未來新生命的潛力,名有。

  11、生:

  依現生的煩惱發業,因業力而又有未來新生命的開始,名生。

  12、老死

  生了,無論如何,跟著來的,是老是死。

  這樣,在生死過程中,因果鈎引,展轉相生,充滿了憂慮、悲哀、苦痛、熱惱。生死相續,只是無限苦惱的大集合而已!

  壬二 顯中道

  (p.113)明與無明,無二無別,如是知者,是名中道諸法實觀。如是行及非行,識及所識,名色可見及不可見,諸六入處及六神通,觸及所觸,受與受滅,愛與愛滅,取與取滅,有與有滅,生與生滅,老死與老死滅,是皆無二無別;如是知者,是名中道諸法實觀。

  一、緣起即中道

  1、佛說緣起,本就是開示中道的,所以《阿含經》中,一再說:『離是二邊說中道,所謂此有故彼有,此生故彼生;無明緣行』142。如《化迦旃延經》說:佛弟子見緣起生,不起無見;見緣起滅,不起有見。因爲緣起是世俗的,如幻的生滅,所以不落二邊,契入中道。

  2、但有些佛弟子,見佛說十二緣起,流轉還滅,就執有無明等自性,以爲實有生滅可得。這樣的與佛的意趣相反,所以佛又不得不說:『無無明,亦無無明盡(盡與滅相同);乃至無老死,亦無老死盡』。143

  本經也就依十二緣起的流轉、還滅,來顯示本性空的中道。

  二、經文大意

  1、「明與無明」:

  說到無明,就離不了明,無明待明而安立。無明是愚癡,明就是般若。「明與無明」,是相待的假名,了無自性;以本性空寂,所以「無二無別」。煩惱與菩提,都空無自性。能通達煩惱的自性不可得,就是菩提;如取著菩提相,就是煩惱,所以說煩惱即菩提。能「如是知」,「是名中道諸法實觀」。

  2、「行及非行」:

  非行是非造作性。如思是行,受想等非行;善惡法是行,無記法非行;有漏法是行,無漏法非行。

  3、「識及所識」:

  所識是所知識的,是認識的對象;識不能離所識而存在。

  4、「名色可見及不可見」:

  名是受想行識,色是色。大概來說,名是不可見的,色是可見的。審細的分別起來,色中的色是可見的;聲、香、味、觸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也是不可見的。或者說:五根爲天眼所見。

  5、「諸六入處及六神…

《《寶積經講記》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