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寶積經講記》講義▪P11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通」:

  衆生的六入(六根,爲生識的所依處),眼但能見色,耳但能聞聲,限礙不通。聖者到六根自在互用,即成六神通。如約一般的六通說:

  天眼通──眼

  天耳通──耳

  神境通──身

  他心、宿命、漏盡通──意

  6、「觸及所觸」:

  觸是根、境、識──叁和,有觸就有所觸的。

  7、「受與受滅」,到12、「老死與老死滅」,

  正約流轉還滅的相待說。

  這一切都是相待的,由于本性空寂,所以「皆是無二無別」。能「如是知」,「是名中道諸法實觀」。

  戊二 抉擇深義

  己一 顯了空義

  庚一 法空

  (p.115)複次,迦葉!真實觀者,不以空故令諸法空,但法性自空。不以無相故令法無相,但法自無相。不以無願故令法無願,但法自無願。不以無起、無生、無取、無性故,令法無起、無取、無性,但法自無起、無取、無性。如是觀者,是名實觀。

   上來雖已經開示中觀,但空義是甚深的,還得再加抉擇顯了,以免學者的誤會。這又分叁節,先顯了空義。144顯了,是以語言文字,使空義更爲明了,這又分法空、我空來說。145

  一、叁類空的差別

  說到這裏,先應略說空的差別。佛說空,都是修行法門,但略有叁類不同:146

  1、『分破空』:

  以分析的觀法來通達空;經中名爲散空147,天臺稱之爲析空。如色法,分分的分析起來,分析到分無可分時,名『鄰虛塵』,即到了空的邊緣。再進,就有空相現前。但這是假觀而不是實觀,因爲這樣的分析,即使分析到千萬億分之一,也還是有,還是色。

  2、『觀空』:

  如瑜伽師的觀心自在,觀青即青相現前,觀空即空相現前。因爲隨心所轉,可知是空的。但還不徹底,因以觀空的方法來觀空,觀心是怎幺也不能空的。事實上,他們也決不許心也是空的。

  這二種法門,佛確也曾說過,也可以祛息許多煩惱顛倒,但不能究竟,究竟的是『自性空』。

  3、『自性空』:

  不是分破了才空,也不是隨心轉而空;空是一切法的本性如此。如《阿含經》也說:『諸行空:常空……我我所空;性自爾故』148。所以,佛說法性空,不是以觀的力量來消滅什幺,而只是因觀而通達一切法的本來面目。如古人『杯弓蛇影』的故事一樣,以爲吞了蛇,所以憂疑成病。現在使他自覺到根本沒有蛇,憂疑病苦就好了。所以,觀空是祛除錯覺,達于一切法的本性空,這才是大乘究竟空義。否則,衆生爲情見所縛,不能徹了真空,終于又背空而回到『有』中去安身立命。

  二、與空相關的名詞

  1、本性空

  空,是本性空,絕一切戲論的畢竟空,所以說『空』就圓滿的顯示了中道。但爲了適應機宜,

  又說爲無相、無願(古譯爲無作),合名叁解脫門。

  又每說無起、無生(無滅)、無取、無性等,使衆生同歸于一實。

  2、叁解脫門

  依大乘了義說:『空、無相、無願,同緣實相』。149無自性以離見,名空;離相以息分別,名無相;離取著以息思願,名無願。

  約偏勝說:依『諸法無我』即名空,依『涅槃寂靜』即名無相,依『諸行無常』即名無願。150

  可作淺深說:空一切而有空相現(其實畢竟空是空也不可得的),所以說無相。雖達境無相,而心還有所著,所以又說無願。151

  但這都是方便善巧,叁解脫門是平等一如的。

  3、無起、無生(無滅)、無取、無性等

  起是現起,生是生起,與起相近;但起可能是錯亂,而生是因緣生。

  本譯在無生下,還有『無我』二字。參照別譯,這應該是衍文,所以刪去了。152

  無取,是無所取著。

  無性,是沒有自性。

  如總相的說,從無相到無性,都是空的異名。

  叁、經文大意

  1、佛說:「迦葉!真實觀」──中道正觀是這樣的:並「不以空」叁昧的觀力,「令諸法」的有性成「空,但」是「法性自空」。153

  本性是空的,以觀照去觀察,只是覺了他的本來如此而已。這是本性空,自空,不是他空;這才是中道的真實正觀。依此可見,空觀,真實觀,中道觀,是一樣的。

  2、同樣的,並「不以無相」叁昧力,所以諸「法無相,但法自無相」。

  3、也「不以無願」的觀力,所以諸「法無願,但法自無願」。

  4、這樣,佛說的「無起、無生、無取、無性」,都是這樣的本來如此。

  5、能「如是觀」本性空,「是名實觀」,而不是分破空,觀空等他空的觀門。

  庚二 人空

  (p.118)複次,迦葉!非無人故名曰爲空,但空自空。前際空,後際空,中際亦空。當依于空,莫依于人。

  人空,就是我空。我空的意義,與上說的法空一樣。(參考書本p.95-98)

  一、迦葉!非無人故名曰爲空,但空自空。

  佛又說:「迦葉!非無人故名曰爲空,但空自空」。這是說,並非以無我觀力,除滅了人才叫空,而只是我性本來不可得。

  二、前際空,後際空,中際亦空。154

  爲了說明這人(我)性本來不可得,所以接著說:「前際空,後際空,中際亦空」。

  1、叁際(際是邊際)

  前際是過去,一直到過去過去。

  後際是未來,一直到未來未來。

  在過未中間,叫中際,就是現在。

  2、叁際無我可得,知空性本來無我:

  人(我),是死生流轉的,從過去世到現在,又從現生到未來世的。如人我是實有的,那一定在這叁際中。但真實的觀察起來,過去我不可得,現在我不可得,未來我也不可得。于叁世中求我不可得,可見空性是本來無我了。

  叁、我空與法空155的異說:

  1、多數聲聞及一分大乘學者,以爲我空與法空不同,所以雖通達我空,卻可以不知道法空,甚至否認法空的。156

  2、但一分聲聞及大乘中觀者,完全不同意這種誤解。我空及法空,只是正觀所依的對象不同,而照見的性空,並無差別。

  (1)譬喻:

  如稻草火與煤炭火,約火所依的草及炭說,火力的強弱說,雖有不同;而約火熱性,燒用說,怎能說有不同?

   不同→火力強弱 強→煤炭火

   稻草火與煤炭火 弱→稻草火

   同→火的熱性、燒用

   不同→正觀對象不同 我空→自身的五蘊

   我空與法空 法空→一切法

   同→照見的性空

  (2)聲聞法多說「無我」,大乘法多說「空」:

  依此,聲聞法多說無我,大乘法多說空,是習用的名詞多少不同,而非性空有什幺不同。157據這樣的正見來說,如聲聞者證得我空,他可以不再觀法空,但決不會執法實有。因爲如作真實觀158時,他怎樣了解無我,就會同樣的了解法空。反之,如執法實有,不信法空,那他決沒有真正通達無我,而是增上慢人,自以爲證果而已。159

  (3)引經證:

  《大般若經》明說:須陀洹(初果)及阿羅漢,一定會信解法空的。

  《金剛經》更顯然說:『若取法相,即著我人衆生壽者。若取非法相,即著我人衆生壽者』。160

  本經依本性空161明法空,也依本性空來明人空,這可見中觀者的正見,是充分了解大乘正觀的真義。

  四、當依于空,莫依于人。

  1、佛正明正觀的內涵

  末了,佛又說:「當依于空,莫依于人」。這兩句,似乎很突然,但實在非常重要!這裏的空,是空性(空相、真如等)。佛所開示的正觀,要依此空性而修證,切莫依人而信解修證。

  2、總標佛法不共外道特在破我

  原來印度的婆羅門教,以爲要得解脫,非有真我的智慧不可。能通達真我,才能得解脫。釋迦佛的特法,就是全盤否定了這種形而上的真我論。始終說:『無常故苦,苦故無我,無我故無我所,則得涅槃』。162換言之,非徹底照破了真常我,才能解脫。

  3、彰顯佛法正觀乃但見于法,不見于我

  所以在佛弟子的現證時,每說:『知法、入法,但見于法,不見于我』163。法是正法(妙法,即法性,涅槃),在覺證中,但是體見正法,根本沒有我可見可得。

  一般學佛者,不知外道的我是怎樣的,就自以爲所修所證,與外道的我不同;其實,佛與外道的修證(外道也有修行,宗教經驗,也自以爲證悟得解脫的)不同,在說明上是很希微164的。如說:體見到:真的、常的、清淨的、安樂的、不生不滅的、無二無別的、不可思議的。這些句義,都難于顯出外道與佛法的不同。

  但這樣的經驗,外道一定說,這是真我(或者說是神)。這是說,這是有意志性的。所以把自己的宗教經驗,描寫爲生命主體,絕對主觀;或者神化爲宇宙的真宰──耶和華、梵天等。

  但佛弟子的體驗,與外道不同,是『但見于法,不見于人』的。所以在世俗的安立說明中,雖說如智不二165,而但說爲一切法性,不生不滅,而沒有給與意志的特性,當然也不稱爲真我,不想象爲創造神了。

  4、小結

  本經在說明我性本空時,特別說到:『當依于空,莫依于人』,真是切要之極!不過,衆生從無始以來,我見熏心,所以也不免有佛弟子,還在體見真我,自以爲究竟呢!

  己二 遣除情計

  庚一 取圓成實相

  (p.122)若以得空便依于空,是于佛法則爲退墮。如是迦葉!甯起我見積若須彌,非以空見起增上慢。所以者何?一切諸見,以空得脫,若起空見,則不可除。

  于中道正觀的修學,如不能善巧,或執空,或著有,都是不契中道的。所以佛舉譬喻來說──約叁性166以遣情執。先說取圓成實相167。

  一、圓成實相:

  1、圓成實相,就是法空(真如、法性等)。古來有『二空即真』,…

《《寶積經講記》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