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宝积经讲记》讲义▪P1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『二空所显』二宗。佛在经中,或称为空,或称为空性,空相,所以在安立言说边,这都是可以的。空以离情执为用,但如专以遮破为空,那是不对的,因为空也意味那因遮而显的。但空所显性,是绝无戏论的,超越相待安立的,能称之为什幺呢!虽不妨『离执寄诠,称之为有』168,但到底是顺于世俗的。『寄诠离执,称之为空』,不更顺于胜义吗?

  2、所以二空即真,及二空所显的不同说明,可依《解深密经》来解说:为五事具足的人,佛直说无自性空,不生不灭,策发观行以趣入自证,空是顺于胜义的。但为五事169不具足的人,使他引生空解,不致于畏空及偏执空,所以顺俗而说空所显性。

  二、若以得空,便依于空170

  1、不问是二空即真,空所显性,如于圆成实空(或空性)而有所取着,那过失是非常大的!所以佛承上我法自性空而说:「若以得空,便依171于空,是于佛法则为退堕」。

  得空,是有空可得可证。

  依空,是依着于空(这与上文『但依于空』的依义不同)。

  2、这是说:行者在无分别观中,生灭相息而空相现。如以此为证得圆成实相,那就错了!还有,修无分别定的,直下离一切念,有空相现。那时,如虚空明净,湛然皎洁;自觉得空灵,明显,安乐,就于中取着。这对于佛法,不但障碍了进修,而且还要退失。因为这样的观(或定)境,如取着久了,勤勇心就渐渐失去,兀兀腾腾172,了此一生。有的善恶不分,还自以为佛魔一如呢!

  三、宁起我见积若须弥,非以空见起增上慢。173

  执着空相的过失太大了,所以佛开示迦叶说:「宁」可生「起我见,积」聚得「若须弥」山那样,也决「非以空见起增上慢」。没有得,没有证,自以为得了证了,叫增上慢174。取着空相是空见,而误取空见为证得圆成实空,那是何等的错误!

  四、一切诸见,以空得脱,若起空见,则不可除。

  1、这样的比较得失,并非过甚其辞。因为有了我见,虽不能解脱,但不妨广修人天善业。而执空是不再勇于为善,终归于退失。而且,我见无论怎幺大,还可以空来化导破除,引入空的自证。空见却不行了,因为「一切诸见,以空得(解)脱」,也就是以空观而离一切见。如错会佛法,而颠倒的生「起空见,则不可除」了。已经着空,当然不能再以空来化导解除。也不能以有来解除空见,有只是更增长情执而已。所以龙树《中观论》,据此而说:『大圣说空法,为离诸见故。若复见有空,诸佛所不化』175。青目释比喻为:水能灭火,如水中又起火,就无法可灭了。

  2、中观与瑜伽论师,对于空相现前,都不许为可取可得的。二乘圣者证空,那是无漏般若,现证无分别法性,更不能说取着。所以有空可得,依着于空的,那是修观或修定,而没有方便的增上慢人。

  (p.125)迦叶!譬如医师,授药令病扰动,是药在内而不出者,于意云何?如是病人宁得差不』?『不也,世尊!是药不出,其病转增』。『如是迦叶!一切诸见,唯空能灭。若起空见,则不可除。

  一、迦叶!譬如医师,授药令病扰动,是药在内而不出者,于意云何?如是病人宁得差不』?『不也,世尊!是药不出,其病转增』。

  如来又举譬喻来说明着空的过失:「迦叶!譬如医师,授药」给病人服下。由于药力,「令病扰动」;受药力影响,减杀病势而逐渐好转。假使不断服下的那些「药」,一直「在内而不」排泄「出」来。迦叶!你以为「是病人」的病,可能会痊愈吗?迦叶对佛说:不会的。「是药不出」来,「其病」不但不会好,反而要「转增」的。这就叫『旧病未愈,药反成病』了。「差」,与瘥同,是病好了的意思。

  二、『如是迦叶!一切诸见,唯空能灭。若起空见,则不可除。

  说到这里,佛才合譬喻说:「如是迦叶,一切诸见,唯空能灭」,如一切病,唯有服药才能治愈一样。「若起空见,则不可除」,如药留在体内不出来,起副作用,反而增病一样,那才无药可治了。

  庚二 怖依他性空

  (p.126)譬如, 有人怖畏虚空,悲嗥椎胸,作如是言:我舍虚空。于意云何?是虚空者可舍

  离不』?『不也,世尊』!『如是迦叶!若畏空法,我说是人狂乱失心。所以者何?常行空中而畏于空。

  一、佛因众生的根性而说空说有

  1、依他起相,就是因缘所生法(唯识学者以唯识为宗,所以说依他起是心心所法)。

  『因缘所生法,我说毕竟空』,是《华手经》所说,而表达了《般若》等大乘经的要义。176这里,应该分别:

  (1)如说缘起法空,而彻底否定了缘起法,以为如龟毛兔角那样,那是方广道人──空假名论者的妄执。177

  (2)如说缘起的法性空,而缘起法相不空,那是假名不空论者。178

  前是太过派,这是不及派。

  2、空的究竟了义是:缘起法唯是假名,所以是毕竟空;但毕竟空不碍缘起如幻,才是空有无碍的中道。

  然而从小乘到一分大乘(近于「不空论者」),都是『闻毕竟空,如刀伤心』179,难以忍受的。因为照这些「实有论者」的见地,『假必依实』,怎幺能说一切都是假名,毕竟空呢!如一切唯假,也就一切皆空,那一切都没有(他们是以空为没有的)了,假名也不可能呀!既不能说一切唯假名,当然假名安立的,没有自性,可以说空,而自相安立的有,不可以说空了。所以他们怖畏真空,违逆真空。或者修正真空说:一切法空,是不了义的;其实某些是空的,某些是不空的。在一切唯假名,一切毕竟空中,他们就感到没有着落,不能成立生死涅槃一切法。所以非要在空的以外,求到一些不空的,才能成立生死与涅槃,才能发心修行而向佛道。180

  3、众生一向为自性见所蒙昧,也就一向是爱有恶空。佛对于这些(五事不具足的),有时也不得不方便假说,隐空说有,以化导他们呢!

  二、譬如有人怖畏虚空,悲嗥椎胸,作如是言:我舍虚空。于意云何?是虚空者可舍离不』?『不也,世尊』!

  像这种怖畏因缘生法,毕竟性空,而想在空外别求不空的行人,佛在究竟了义的立场,以譬喻来呵斥他们说:「譬如有人,怖畏虚空」,大声「悲嗥」(与号同),以手自己「椎胸,作如是言:我」要「舍虚空」,而到没有虚空的所在。佛问迦叶:你觉得怎样?「是虚空可舍离」吗?迦叶说:「不」可能的。虚空遍一切处,是物质存在的特性;那里有物质,那里就有虚空,怎幺能离却虚空,而到没有虚空的所在呢!

  三、『如是迦叶!若畏空法,我说是人狂乱失心。所以者何?常行空中而畏于空。

  佛这才以法合譬说:「如是迦叶」!那些听说一切法毕竟空,怖「畏空法」,一定要在不空中安立一切法的,不就像这想逃避虚空的愚人吗?「我说是人」──不能信忍181一切法毕竟空,而要安立不空的人,是「狂乱失心」的神经病者!是为无始以来,自性见所蒙昧,而没有正知见的人。为什幺这样说呢?一切法毕竟空,是一切法的本性如此。众生无始以来,起惑也好,造业也好,受报也好,就是发心也好,修行也好,什幺都从来就是毕竟空的。一向「常行空中」,幻生幻灭而不自知,反「而畏于空」,要求得不空法,这不是颠倒失心吗?

  庚三 着遍计执有

  (p.128)譬如画师,自手画作夜叉鬼像,见已怖畏,迷闷躄地。一切凡夫亦复如是,自造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故,往来生死,受诸苦恼,而不自觉。

  一、譬如画师,自手画作夜叉鬼像,见已怖畏,迷闷躄地。

  为了显示众生的遍计妄执,所以又说画鬼喻。「譬如画师,自手画作夜叉鬼像」。

   夜叉,是捷疾有力的大力鬼,相貌非常凶恶。

  但是自己画的,无论怎幺样,也不应该怕他。可是众生是愚痴的!由于画得太像了,活像是真的一样。自己「见」了,也不免动心。越看越怕,竟然「怖畏」起来,吓得昏迷过去,「迷闷躄」倒在「地」。这真太可怜了!

  二、一切凡夫亦复如是,自造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故,往来生死,受诸苦恼,而不自觉。

  「一切凡夫,亦复如是」可怜!自己起惑造业,招感到这一期身心,以及外在的种种尘境。这都是「自造」的「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」等。从业所感的如幻缘起法,本性空寂。但由于过去的妄执熏习,生起时有自性相现(所以一分学者,说是自相安立),就是错乱的戏论相。内而根身,外而尘境,也真活像是实有的;在众生的认识中,自然的直觉为实有的,不空的。因此更起妄执,执为实有,愈执愈迷,一直造业受报下去。唉!生死本来性空,而众生却「往来生死」,生死不了。色声等本来性空,而众生为境相所缚,于是今生后世,不断的「受诸苦恼」。在如幻毕竟空中,苦苦不已,生生不已,「而不自觉」为性空,从空得解脱,这岂不像那画鬼的画师吗?

  己三 善巧智断

  庚一 智

  辛一 观俱境空

  (p.130)譬如幻师,作幻人已,还自残食。行道比丘亦复如是,有所观法,皆空皆寂无有

  坚固,是观亦空。

  一、遣执显空是非智慧不办的

  在宣说显了空性,遮遣情计以后,如来又接着说善巧智断一科。因为遣执显空,是非智慧不办的。有了智慧,就一定能断除惑业。但众生的智浅福薄,对于智与断,也不能善巧,易于颠倒执着,违害了佛的深义,所以也非明确的抉择不可。

  二、不明空义的凡愚会起二大妄执

  先说智。现证的如实智,从观慧生,也就是从「观照般若」而起现证的「实相般若」。182一般不明空义的凡愚,对这问题,起二大妄执。

  1、有的以为:所观境是空的,观心是不空的。

  (1)他们说:观一切法空,一切法是空的,但总不能说观心也是空呀!如观慧也是空的,那就没有观慧,也就不能观了。这样,他们成立「心有境空」论。

  这如西哲笛卡儿一样,起初怀疑一切,而最后觉得,能怀疑的我,到底是不容怀疑的。如我也是可怀疑的,那就不能怀疑一切了。这样,他又…

《《宝积经讲记》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