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从『我思故我在』的实在上,建立他的哲学。这样的理解,尽是世间的思想路数,与佛出世解脱的深义不合。
(2)譬如幻师,作幻人已,还自残食。
为了破斥这境空心不空的妄执,所以举喻说:「譬如幻师」,以咒术等,变化「作幻」化的「人」、狮、虎等。这些虽都是幻化的,性空无实的,但彼此却「还自残」害,啖「食」。以幻害幻,以幻食幻,而归于不可得。183
(3)行道比丘亦复如是,有所观法,皆空皆寂无有坚固,是观亦空。
这样「行道比丘,亦复如是」。比丘如幻师;所起的观境、观心,如幻化的人、虎等一样。这能观、所观,一切都是如幻性空的,所以说:凡「有所观法,皆」是性「空」,「寂」灭,都是「无有坚固」;能「观亦空」。虽一切如幻性空,而所观、能观,一切成立。所以,以即空的观慧,观即空的观境;境空寂,观也空寂,怎幺倒执境空而观心不空呢!这一执着的主要根源,还是以为空是没有;没有,怎幺能观呢!不解空义,妄执就由此而起了。
辛二 智起观息
(p.131)迦叶!譬如两木相磨,便有火生,还烧是木。如是迦叶!真实观故生圣智慧,圣
智生已,还烧实观。
2、有的以为:无漏圣智──现证般若,是离妄识、离分别的自证。
(1)无漏圣智──现证般若,是如如智,是无分别智,所以虚妄分别(妄识)为性的分别观,是怎幺也不能引发圣智的。不但不能,反而是障碍了!因为这是妄上加妄,分别中增分别,如以水洗水,以火灭火一样,永不可能达成离妄离分别的自证。这所以,主张直体真心,当下都无分别,以无念离念为方便。
(2)这对于如来的无边善巧方便,可说是完全失坏了!佛于止外说观,定外说慧,经闻、思而起修慧(观),才能趋入真证,怎幺说分别观无用呢?
这里,佛就说一譬喻,来除灭这些妄执。佛呼「迦叶」说:「譬如两木相磨」,不要以为一木加一木,木更多了。如以两木相磨为方便,久久生暖,接着「便有火生」。等到火生起时,反「还烧是木」,而木都被烧去了。这如由于「真实观」的观一切法空,「故生圣智慧」。等「圣智生」起了,不但境相寂灭,反「还烧」了这能观的真「实观」。这就达到了境空心寂,如如无分别智现前。
三、何谓真实观?
这里的真实观,是什幺呢?是分别观慧。论体性,是有漏的虚妄的,那怎幺说是真实呢?要知分别的观慧有二:184
1、世俗观慧:
如观青、瘀、脓、烂等,佛土的依正严净等,这都以『有分别影像相』为境。
2、胜义观,也就是真实观。
观一切法无自性空,不生不灭等。这虽是分别的,而能观一切分别自性不可得,是以『无分别影像相』为境的。这样的分别观,是顺于胜义的,是分别而能破分别的。经论中说有以『声止声』185(如说大家不要讲话),『以楔出楔』186等譬喻,来显示无分别观的胜用。
等到引发无漏圣智,这样分别为性的无分别观,也就不起了。以分别观,息分别执,是大善巧,妙方便!
这样的真实观,有观的妙用而没有取着。在悟入真实性时,是不能没有这样的真实观──中道观的。187
庚二 断
辛一 破无智
(p.133)譬如然灯,一切黑暗皆自无有,无所从来,去无所至。非东方来,去亦不至南西北方四维上下。不从彼来,去亦不至。而此灯明无有是念:我能灭暗。但因灯明法自无暗,明暗俱空,无作无取。如是迦叶!实智慧生,无智便灭。智与无智,二相俱空,无作无取。
一、承前启后
智慧,能观法性空而证实性,又能断除惑业。惑是烦恼的别名,以无明为总相。
什幺叫「无明」?188
总相的说,是不知缘起性空的中道。
别相的说,是不知苦,不知集,不知灭,不知道;不知性,不知相,189不知体用190因果等。
所以无明又叫无智;而能破无明的般若,也可以称为「明」了。
智生惑灭,是一定的,但如取着实性,以为实有般若可生,实有无明可破,那就是无智烦恼了。
二、「譬如然灯,一切黑暗皆自无有,无所从来,去无所至。」
所以佛又举喻来显示:「譬如然(就是燃烧的燃字)灯」,灯真的点亮了,那「一切黑暗,皆自」然的「无有」了。
光明从那里来的?
黑暗又向那里去了?
如以明、暗为实有自性的,那光明应有一确定的来处,然而光明是「无所从来」的。黑暗应确定到那里去,而黑暗又是「去无所至」的。
三、「非东方来,去亦不至南西北方四维上下。不从彼来,去亦不至。」
一般以为明、暗是物质性,那物质应占有空间。如有空间性,那光明不是应从十方的那一方来,黑暗应向十方的那一方去吗?
佛以简要的句法来说:光明「非东方来」;黑暗的「去,亦不至南西北方,四维(东南、西南、东北、西北,叫四维)上下」。这可见灯明「不从彼来」,黑暗的「去,亦不至」什幺地方了。明生暗灭,不是这样的不来不去吗?
四、「而此灯明无有是念:我能灭暗。但因灯明法自无暗,明暗俱空,无作无取。」
不仅没有来去的处所,光明也没有破暗的实用。所以说:「灯明无有是念:我能灭暗」。灯明的不作此想,即表示灯明没有破暗的实用。如以为有实性实用,那试问:
灯明是及(接触到)暗而破暗呢?
不及闇而破闇呢?
如明、暗不相及,明在明处,暗在暗处,那明怎能破暗?
如明不及暗而能破暗,那一室的灯明,应尽破十方的黑暗了!
如说明、暗相及,那不是明中有暗,暗中有明吗?
明既破暗,暗也应障明了!
这可见明、暗如幻,如《中论》的〈观然可然品〉广说。191
所以说:不是灯明实能破暗,而只「因灯明法」尔如此,灯明现起,「自」然「无暗」。「明闇俱空」,如幻如化的。没有自性的破暗作用,所以说「无作」。没有一毫的自性可取着,所以说「无取」。
五、「如是迦叶!实智慧生,无智便灭。智与无智,二相俱空,无作无取。」
智慧如灯明,无明如黑暗。根据上说的明、暗,也可以比知般若破无明的意义了。
佛这才告诉「迦叶」!这样,「实智慧生,无智便灭」。这不但不生不灭,不来不去,而般若也没有破惑的自性实用,这只是「智与无智,二相俱空,无作无取」,法尔如是的智生惑灭而已。
辛二 灭结业
(p.136)迦叶!譬如千岁冥室,未曾见明,若然灯时,于意云何?暗宁有念,我久住此不欲去耶』?『不也,世尊!若然灯时,是暗无力而不欲去,必当磨灭』。『如是迦叶!百千万劫久习结业,以一实观,即皆消灭。其灯明者,圣智慧是。其黑暗者,诸结业是。
一、结业
结业,可作二说:
1、结是烦恼,如三结192、五结193等。
能系人于生死而不得解脱,所以名为结。
业是身口意的动作;由表业而起无表业,194为招感种种苦乐异熟的因缘。
上说无智,约烦恼的通相说;这里的结业,约种种烦恼与业说。
2、结业是系属三界的业,如欲界系业,色界系业,无色界系业。195
这样,上文约烦恼说,这里约业说。
智慧生而结业灭,与智生而无智灭一样,所以如来还是举灯明破暗作比喻。
所不同的,上约空间说(十方),今约时间说而已。
二、「迦叶!譬如千岁冥室,未曾见明,若然灯时,于意云何?暗宁有念,我久住此不欲去耶?」
佛说:「迦叶!譬如千岁」来乌黑的「冥室」,从来「未曾见」过光「明」,这黑暗,简直可说是冥室中的主人了。「若然灯时」,光明要来了,你的意思如何?冥室的黑「暗」,可能「有」这样的意「念」──「我久住此」间,这是我的老家,我「不欲去」吗?
三、「不也,世尊!若然灯时,是暗无力而不欲去,必当磨灭」
迦叶听了说:「不」会的!「世尊!若然灯时,是暗无力」,想继续住下「而不欲去」的。因为光明一来,这黑暗是自然的消失,「必当磨灭」。
四、「如是迦叶!百千万劫久习结业,以一实观,即皆消灭。其灯明者,圣智慧是。其黑暗者,诸结业是。」
佛说:「如是迦叶」!同样的,众生无始以来,「百千万劫,久习」而成的无边「结业」,虽这幺久了,但「以一实观」的照明,结业也就「即皆消灭」,如黑暗一样。
所以结论说,上面说的「灯明」,就是「圣智慧」;而「黑暗」也就是一切「结业」了!
丁二 赞菩萨殊胜
戊一 生长佛法胜
己一 不断结使
(p.138)迦叶!譬如种在空中而能生长,从本已来无有是处。菩萨取证,亦复如是,增长
佛法,终无是处。迦叶!譬如种在良田,则能生长。如是迦叶!菩萨亦尔,有诸结使,杂世间法,能长佛法。
在修广大正行时,曾以十九种譬喻,显示菩萨的功德。196
现在这习甚深中观段,也以十二种譬喻,赞叹菩萨的殊胜。
丁二 赞菩萨殊胜(书p.137-155)
戊一 生长佛法胜:己一 不断结使〔1〕 ;己二 不离生死〔2〕
戊二 福智广大胜:己一 功德大〔3〕 ;己二 智慧大〔4〕
戊三 种姓尊贵胜:己一 真实佛子〔5〕 ;己二 绍隆佛种〔6〕
戊四 初心希有胜:己一 胜出声闻〔7〕 ;己二 人天礼敬〔8〕
戊五 普利众生胜〔9〕
戊六 出生如来胜〔10〕
戊七 众生福田胜〔11〕
戊八 声闻依止胜〔12〕
一、菩萨能生长佛功德法之理由
十二譬喻,分八种殊胜,第一是生长佛法胜。
为什幺菩萨能生长佛功德法?因为他不断结使,不离生死。
不断结使,不离生死,而能生长佛法,听来希奇。其实,正因为不断结使,不离生死,才能生长佛法呢!
二、「迦叶!譬如种在空中而能生长,从本已来无有是处。菩萨取证,亦复如是,增长佛法,终无是处。」
先说不断结使,如《观弥勒菩萨上生经》说:『此阿逸多,具凡夫身,未断诸漏。……不修禅定,不断烦…
《《宝积经讲记》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