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從『我思故我在』的實在上,建立他的哲學。這樣的理解,盡是世間的思想路數,與佛出世解脫的深義不合。
(2)譬如幻師,作幻人已,還自殘食。
爲了破斥這境空心不空的妄執,所以舉喻說:「譬如幻師」,以咒術等,變化「作幻」化的「人」、獅、虎等。這些雖都是幻化的,性空無實的,但彼此卻「還自殘」害,啖「食」。以幻害幻,以幻食幻,而歸于不可得。183
(3)行道比丘亦複如是,有所觀法,皆空皆寂無有堅固,是觀亦空。
這樣「行道比丘,亦複如是」。比丘如幻師;所起的觀境、觀心,如幻化的人、虎等一樣。這能觀、所觀,一切都是如幻性空的,所以說:凡「有所觀法,皆」是性「空」,「寂」滅,都是「無有堅固」;能「觀亦空」。雖一切如幻性空,而所觀、能觀,一切成立。所以,以即空的觀慧,觀即空的觀境;境空寂,觀也空寂,怎幺倒執境空而觀心不空呢!這一執著的主要根源,還是以爲空是沒有;沒有,怎幺能觀呢!不解空義,妄執就由此而起了。
辛二 智起觀息
(p.131)迦葉!譬如兩木相磨,便有火生,還燒是木。如是迦葉!真實觀故生聖智慧,聖
智生已,還燒實觀。
2、有的以爲:無漏聖智──現證般若,是離妄識、離分別的自證。
(1)無漏聖智──現證般若,是如如智,是無分別智,所以虛妄分別(妄識)爲性的分別觀,是怎幺也不能引發聖智的。不但不能,反而是障礙了!因爲這是妄上加妄,分別中增分別,如以水洗水,以火滅火一樣,永不可能達成離妄離分別的自證。這所以,主張直體真心,當下都無分別,以無念離念爲方便。
(2)這對于如來的無邊善巧方便,可說是完全失壞了!佛于止外說觀,定外說慧,經聞、思而起修慧(觀),才能趨入真證,怎幺說分別觀無用呢?
這裏,佛就說一譬喻,來除滅這些妄執。佛呼「迦葉」說:「譬如兩木相磨」,不要以爲一木加一木,木更多了。如以兩木相磨爲方便,久久生暖,接著「便有火生」。等到火生起時,反「還燒是木」,而木都被燒去了。這如由于「真實觀」的觀一切法空,「故生聖智慧」。等「聖智生」起了,不但境相寂滅,反「還燒」了這能觀的真「實觀」。這就達到了境空心寂,如如無分別智現前。
叁、何謂真實觀?
這裏的真實觀,是什幺呢?是分別觀慧。論體性,是有漏的虛妄的,那怎幺說是真實呢?要知分別的觀慧有二:184
1、世俗觀慧:
如觀青、瘀、膿、爛等,佛土的依正嚴淨等,這都以『有分別影像相』爲境。
2、勝義觀,也就是真實觀。
觀一切法無自性空,不生不滅等。這雖是分別的,而能觀一切分別自性不可得,是以『無分別影像相』爲境的。這樣的分別觀,是順于勝義的,是分別而能破分別的。經論中說有以『聲止聲』185(如說大家不要講話),『以楔出楔』186等譬喻,來顯示無分別觀的勝用。
等到引發無漏聖智,這樣分別爲性的無分別觀,也就不起了。以分別觀,息分別執,是大善巧,妙方便!
這樣的真實觀,有觀的妙用而沒有取著。在悟入真實性時,是不能沒有這樣的真實觀──中道觀的。187
庚二 斷
辛一 破無智
(p.133)譬如然燈,一切黑暗皆自無有,無所從來,去無所至。非東方來,去亦不至南西北方四維上下。不從彼來,去亦不至。而此燈明無有是念:我能滅暗。但因燈明法自無暗,明暗俱空,無作無取。如是迦葉!實智慧生,無智便滅。智與無智,二相俱空,無作無取。
一、承前啓後
智慧,能觀法性空而證實性,又能斷除惑業。惑是煩惱的別名,以無明爲總相。
什幺叫「無明」?188
總相的說,是不知緣起性空的中道。
別相的說,是不知苦,不知集,不知滅,不知道;不知性,不知相,189不知體用190因果等。
所以無明又叫無智;而能破無明的般若,也可以稱爲「明」了。
智生惑滅,是一定的,但如取著實性,以爲實有般若可生,實有無明可破,那就是無智煩惱了。
二、「譬如然燈,一切黑暗皆自無有,無所從來,去無所至。」
所以佛又舉喻來顯示:「譬如然(就是燃燒的燃字)燈」,燈真的點亮了,那「一切黑暗,皆自」然的「無有」了。
光明從那裏來的?
黑暗又向那裏去了?
如以明、暗爲實有自性的,那光明應有一確定的來處,然而光明是「無所從來」的。黑暗應確定到那裏去,而黑暗又是「去無所至」的。
叁、「非東方來,去亦不至南西北方四維上下。不從彼來,去亦不至。」
一般以爲明、暗是物質性,那物質應占有空間。如有空間性,那光明不是應從十方的那一方來,黑暗應向十方的那一方去嗎?
佛以簡要的句法來說:光明「非東方來」;黑暗的「去,亦不至南西北方,四維(東南、西南、東北、西北,叫四維)上下」。這可見燈明「不從彼來」,黑暗的「去,亦不至」什幺地方了。明生暗滅,不是這樣的不來不去嗎?
四、「而此燈明無有是念:我能滅暗。但因燈明法自無暗,明暗俱空,無作無取。」
不僅沒有來去的處所,光明也沒有破暗的實用。所以說:「燈明無有是念:我能滅暗」。燈明的不作此想,即表示燈明沒有破暗的實用。如以爲有實性實用,那試問:
燈明是及(接觸到)暗而破暗呢?
不及闇而破闇呢?
如明、暗不相及,明在明處,暗在暗處,那明怎能破暗?
如明不及暗而能破暗,那一室的燈明,應盡破十方的黑暗了!
如說明、暗相及,那不是明中有暗,暗中有明嗎?
明既破暗,暗也應障明了!
這可見明、暗如幻,如《中論》的〈觀然可然品〉廣說。191
所以說:不是燈明實能破暗,而只「因燈明法」爾如此,燈明現起,「自」然「無暗」。「明闇俱空」,如幻如化的。沒有自性的破暗作用,所以說「無作」。沒有一毫的自性可取著,所以說「無取」。
五、「如是迦葉!實智慧生,無智便滅。智與無智,二相俱空,無作無取。」
智慧如燈明,無明如黑暗。根據上說的明、暗,也可以比知般若破無明的意義了。
佛這才告訴「迦葉」!這樣,「實智慧生,無智便滅」。這不但不生不滅,不來不去,而般若也沒有破惑的自性實用,這只是「智與無智,二相俱空,無作無取」,法爾如是的智生惑滅而已。
辛二 滅結業
(p.136)迦葉!譬如千歲冥室,未曾見明,若然燈時,于意雲何?暗甯有念,我久住此不欲去耶』?『不也,世尊!若然燈時,是暗無力而不欲去,必當磨滅』。『如是迦葉!百千萬劫久習結業,以一實觀,即皆消滅。其燈明者,聖智慧是。其黑暗者,諸結業是。
一、結業
結業,可作二說:
1、結是煩惱,如叁結192、五結193等。
能系人于生死而不得解脫,所以名爲結。
業是身口意的動作;由表業而起無表業,194爲招感種種苦樂異熟的因緣。
上說無智,約煩惱的通相說;這裏的結業,約種種煩惱與業說。
2、結業是系屬叁界的業,如欲界系業,色界系業,無色界系業。195
這樣,上文約煩惱說,這裏約業說。
智慧生而結業滅,與智生而無智滅一樣,所以如來還是舉燈明破暗作比喻。
所不同的,上約空間說(十方),今約時間說而已。
二、「迦葉!譬如千歲冥室,未曾見明,若然燈時,于意雲何?暗甯有念,我久住此不欲去耶?」
佛說:「迦葉!譬如千歲」來烏黑的「冥室」,從來「未曾見」過光「明」,這黑暗,簡直可說是冥室中的主人了。「若然燈時」,光明要來了,你的意思如何?冥室的黑「暗」,可能「有」這樣的意「念」──「我久住此」間,這是我的老家,我「不欲去」嗎?
叁、「不也,世尊!若然燈時,是暗無力而不欲去,必當磨滅」
迦葉聽了說:「不」會的!「世尊!若然燈時,是暗無力」,想繼續住下「而不欲去」的。因爲光明一來,這黑暗是自然的消失,「必當磨滅」。
四、「如是迦葉!百千萬劫久習結業,以一實觀,即皆消滅。其燈明者,聖智慧是。其黑暗者,諸結業是。」
佛說:「如是迦葉」!同樣的,衆生無始以來,「百千萬劫,久習」而成的無邊「結業」,雖這幺久了,但「以一實觀」的照明,結業也就「即皆消滅」,如黑暗一樣。
所以結論說,上面說的「燈明」,就是「聖智慧」;而「黑暗」也就是一切「結業」了!
丁二 贊菩薩殊勝
戊一 生長佛法勝
己一 不斷結使
(p.138)迦葉!譬如種在空中而能生長,從本已來無有是處。菩薩取證,亦複如是,增長
佛法,終無是處。迦葉!譬如種在良田,則能生長。如是迦葉!菩薩亦爾,有諸結使,雜世間法,能長佛法。
在修廣大正行時,曾以十九種譬喻,顯示菩薩的功德。196
現在這習甚深中觀段,也以十二種譬喻,贊歎菩薩的殊勝。
丁二 贊菩薩殊勝(書p.137-155)
戊一 生長佛法勝:己一 不斷結使〔1〕 ;己二 不離生死〔2〕
戊二 福智廣大勝:己一 功德大〔3〕 ;己二 智慧大〔4〕
戊叁 種姓尊貴勝:己一 真實佛子〔5〕 ;己二 紹隆佛種〔6〕
戊四 初心希有勝:己一 勝出聲聞〔7〕 ;己二 人天禮敬〔8〕
戊五 普利衆生勝〔9〕
戊六 出生如來勝〔10〕
戊七 衆生福田勝〔11〕
戊八 聲聞依止勝〔12〕
一、菩薩能生長佛功德法之理由
十二譬喻,分八種殊勝,第一是生長佛法勝。
爲什幺菩薩能生長佛功德法?因爲他不斷結使,不離生死。
不斷結使,不離生死,而能生長佛法,聽來希奇。其實,正因爲不斷結使,不離生死,才能生長佛法呢!
二、「迦葉!譬如種在空中而能生長,從本已來無有是處。菩薩取證,亦複如是,增長佛法,終無是處。」
先說不斷結使,如《觀彌勒菩薩上生經》說:『此阿逸多,具凡夫身,未斷諸漏。……不修禅定,不斷煩…
《《寶積經講記》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