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惱,佛記此人成佛無疑』。197可見不斷結使,爲菩薩道的特勝!
佛舉喻說:「迦葉!譬如」谷麥,「種在空中,而能生長」苗葉,開花結實,那是「從本」際──無始「已來,無有是處」,絕無可能的。這樣,在修行菩薩道時,如「菩薩取證」空性,斷除煩惱,以爲到達了究竟,參學事畢,那就如種在空中一樣。雖畢竟清淨,而要他「增長佛法」,圓成佛道,也是「終無是處」的了!
這因爲取證空性,煩惱就斷了。生死要在煩惱水滋潤業種的情況下,才會生起。如煩惱斷了,生死就不能再起,菩薩也就不能長在生死中廣度衆生了。這就等于小乘,退墮小乘,怎會增長佛法而向佛果呢?
叁、「迦葉!譬如種在良田,則能生長。如是迦葉!菩薩亦爾,有諸結使,雜世間法,能長佛法。」
接著,佛又反過來告訴「迦葉:譬如種在」肥沃的「良田」,雖不大清淨,卻「能生長」苗葉,開花結實。198這樣「迦葉」!真正的「菩薩」,也是如此。
在修行道中,如悲心還沒有深切,願力還沒有宏大,般若還沒有五度來扶助,那就不求取證,盡量降伏粗重煩惱,削弱煩惱的勢力,而仍保「有諸結使」。199
結是叁結等;使是七使200(或譯隨眠201,以隨逐行人,增長煩惱得名)。
菩薩沒有斷除這些煩惱,所以在所修的聖道──戒定慧中,「雜」有煩惱等「世間法」。也就因此,在生死中度衆生,「能長佛法」了。
己二 不離生死
(p.140)迦葉!譬如高原陸地,不生蓮花。菩薩亦複如是,于無爲中不生佛法。迦葉!譬
如卑濕淤泥中,乃生蓮花。菩薩亦爾,生死淤泥邪定衆生,能生佛法。
一、生死與煩惱的關系
生死,指生了又死,死了又生起的意思。本來,不斷煩惱與不離生死,是不相離的,一約雜染因說,一約雜染果說。如來慈悲心深,再舉喻來說明。
煩惱──雜染因
生死──雜染果
二、迦葉!譬如高原陸地,不生蓮花。菩薩亦複如是,于無爲中不生佛法。
「譬如高原陸地」,非常幹燥潔淨,卻「不生蓮花。菩薩」也「如是」,如取證空性,「于無爲中」──無差別真如性202中,以爲所作已辦,更沒有事了。由于清淨寂滅,也就「不生佛」的功德「法」。
叁、迦葉!譬如卑濕淤泥中,乃生蓮花。菩薩亦爾,生死淤泥邪定衆生,能生佛法。
反之,「迦葉!譬如卑濕淤泥中」,雖是汙穢的,卻能「生蓮花。菩薩」也如是,不證空性,不斷煩惱,不離生死,與邪惡苦惱的生死衆生在一起,也就能救度「生死淤泥」中的「邪定衆生」。這樣的悲願深廣,才「能生佛法」。
四、衆生有叁類:
1、衆生有叁類
成就八正道,一定趣入出世解脫的,叫正定聚。203
如成就八邪道204,一定要墮入叁惡道的,叫邪定聚。
成就人天善法的中等衆生,叫不定聚。
也就是上智、下愚與中人的分類。
2、這裏說邪定衆生,意思說菩薩對罪惡的苦惱衆生,特別關切而已。其實,不定衆生,也是菩薩救度的對象。
又蓮花喻,一般只重視他的出淤泥而不染,而不知蓮花是不能離開淤泥的。
叁類衆生
成就之法
歸趣
衆生之名
根機
第一類
八正道
出世解脫
正定聚
上
第二類
八邪道
叁惡道
邪定聚
下
第叁類
人天善法
不定聚
中
戊二 福智廣大勝
己一 功德大
(p.141)迦葉!譬如有四大海,滿中生酥。菩薩有爲善根甚多無量,亦複如是。迦葉!譬如若破一毛以爲百分,以一分毛取海一渧。一切聲聞有爲善根,亦複如是。
第二是福智廣大勝。
菩薩一定修集福德與智德二資糧,都是廣大無邊,非聲聞乘可比。先說福德,
一、迦葉!譬如有四大海,滿中生酥。菩薩有爲善根甚多無量,亦複如是。
佛說:「迦葉!譬如有四大海」,充「滿」了海「中」的,都是「生酥」。
生酥,是從牛乳取出來的,沒有熬熟,熬熟就成爲熟酥,再不能與水交融了。
四大海充滿了生酥,真是多極了!
現在拿來比喻「菩薩有爲善根」,也是這樣的「甚多無量」。
生滅有作的,名有爲。
菩薩沒有與法性相應以前,所有的一切福德善根──施、戒、定等,都還是有爲的。
二、迦葉!譬如若破一毛以爲百分,以一分毛取海一渧。一切聲聞有爲善根,亦複如是。
菩薩的有爲善根那幺多,而聲聞呢,佛告「迦葉:譬如若破一毛以爲百分,以一分毛」,沾「取海」水的「一渧」,那簡直微不足道!而「一切聲聞」人的「有爲善根」,恰好如毛分的一渧,真是難以爲喻!
己二 智慧大
(p.142)迦葉!譬如小芥子孔所有虛空;一切聲聞有爲智慧亦複如是。迦葉!譬如十方虛空無量無邊;菩薩有爲智慧甚多,爲力無量,亦複如是。
再說聲聞的智德,也還不及菩薩的智德。205
一、迦葉!譬如小芥子孔所有虛空;一切聲聞有爲智慧亦複如是。
佛又舉譬喻說:「譬如小芥子孔所有虛空」;芥子已夠小了,芥子孔不更微小嗎?「一切聲聞」──「隨信行,隨法行,慧解脫,俱解脫」206,或賢207或聖,他們所有解悟無我我所空的「有爲智慧」,也是這樣的微小。
二、迦葉!譬如十方虛空無量無邊;菩薩有爲智慧甚多,爲力無量,亦複如是。
「譬如十方虛空」,是那樣的「無量無邊;菩薩有爲智慧」──勝解一切法性空的智慧,208也是這樣的「甚多」;功「力無量」,能爲佛道的眼目,導一切功德而向于佛果,也「如是」的不可思量!
叁、大小乘空義的差別
1、大小乘的勝義慧,都是觀空的,所以舉虛空爲譬喻。芥子孔的空,與太虛空,雖然本質是平等的,而量是相差得太遠了。209
2、這所以小乘偏重人無我的空慧,僅能自了,而菩薩特重一切法空。這空無我的勝慧,能爲上趣佛道,下化衆生的善巧方便。這一比喻,龍樹的《智論》也曾引述到,以明大小乘空義的差別。210
戊叁 種姓尊貴勝
己一 真實佛子
(p.143)迦葉!譬如剎利大王,有大夫人,與貧賤通,懷妊生子,于意雲何?是王子不』?『不也,世尊』!『如是迦葉!我聲聞衆亦複如是,雖爲同證,以法性生,不名如來真實佛子,迦葉!譬如剎利大王與使人通,懷妊生子,雖出下姓,得名王子。初發心菩薩亦複如是,雖未具足福德智慧,往來生死,隨其力勢利益衆生,是名如來真實佛子。
第叁是種姓尊貴勝。
在古代,重視種姓的貴賤。尊貴的王族中,如確系先王的血統,而能繼承王家的大業,那是特受尊敬的。這裏就以此爲比喻,顯示菩薩的殊勝,遠非聲聞賢聖可及。
先明菩薩爲真實的佛子,
一、迦葉!譬如剎利大王,有大夫人,與貧賤通,懷妊生子,于意雲何?是王子不』?『不也,世尊』!『如是迦葉!我聲聞衆亦複如是,雖爲同證,以法性生,不名如來真實佛子。
如來舉喻說:「迦葉!譬如」印度四種姓中,主持國政的「剎利大王」,有「大夫人」──王後。他雖是大王的元後,卻「與貧賤」階級的臣仆私「通」,因而「懷妊生子」。
迦葉!你的意思如何?這算「是王子」嗎?迦葉說:這不是大王的血統,雖或者也叫他王子,而實「不」能說是真正王子的。「世尊」!我以爲這樣。
佛即印可他說:「如是迦葉」!要知道在佛法中,「我」所教化的「聲聞衆,亦複如是」。「雖」然聲聞也稱「爲同證」法性,同得解脫,也說「以法性生」。他們每自己宣說:『從佛口生,從法化生』211,自認爲佛子;但他們「不名如來真實佛子」。爲什幺呢?『佛心者,大慈悲是』212。他們沒有廣大甚深的悲願,多少繼承了外道的獨善與苦行,沒有能契合佛的真精神,正像王大夫人,與貧賤私通而生的王子一樣。
二、迦葉!譬如剎利大王與使人通,懷妊生子,雖出下姓,得名王子。初發心菩薩亦複如是,雖未具足福德智慧,往來生死,隨其力勢利益衆生,是名如來真實佛子。
接著,佛又對「迦葉」說:「譬如剎利大王,與使」女交「通」;使女也「懷妊生子」。母親「雖出下」賤的種「姓」,而生下的孩子,卻「得名王子」,享受王家的尊貴。爲什幺呢?因爲這確是大王血統的緣故。
這樣,「初發心菩薩,亦複如是」。雖是薄地凡夫213,因自力或他力──受人教化,發起了自利利他,上求下化的大菩提心。菩提心在凡夫心中成就,如王子從貧賤的使女而生一樣。當凡夫初發心,初名菩薩時,「雖未具足福德智慧」,看起來苦惱非常,還是「往來生死」當中,頭出頭沒。但他確是菩薩,「隨其」菩提心成就的「力勢」,已能在生死中「利益衆生」。他有了大慈悲爲本的菩提種姓,所以「是名如來真實佛子」。
叁、佛法中對「佛子」之定義不同214
1、在聲聞法中,聲聞四果,名爲佛子,因爲從佛聞法而已同證法性了。
2、大小兼暢的大乘中,說聲聞與菩薩,都是佛子。
3、但約大乘不共的意義來說,聲聞算不得佛子。而菩薩,即使是無福無慧,生死流轉,卻已是真實的佛子了!
己二 紹隆佛種
(p.146)迦葉!譬如轉輪聖王而有千子,未有一人有聖王相,聖王于中不生子想。如來亦爾,雖有百千萬億聲聞眷屬圍繞,而無菩薩,如來于中不生子想。迦葉!譬如轉輪聖王有大夫人,懷妊七日,是子具有轉輪王相,諸天尊重,過余諸子具身力者。所以者何?是胎王子,必紹尊位,繼聖王種。如是迦葉!初發心菩薩亦複如是,雖未具足諸菩薩根,如胎王子,諸天神王深心尊重,過于八解大阿羅漢。所以者何?如是菩薩名紹尊位,不斷佛種。
再說紹隆佛種。這與上文大致相近,但這裏著重在將來能荷擔如來的家業。
一、迦葉!譬如轉輪聖王而有千子,未有一人有聖王相,聖王于中不生子想。如來亦爾,雖有百千萬億聲聞眷屬圍繞,而無菩薩,如來于中不生子想。
1、如來舉喻說:「迦葉!譬如」剎利大王中,統一四洲的「轉輪聖王」…
《《寶積經講記》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