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者。虽死魔实能夺命,余者亦能作夺命因缘,亦夺智慧命,是故名杀者。
(2)「百八烦恼」:《大乘义章》卷6(大正44,587b6-8)。
(3)「八万四千诸烦恼」:
(A)《大宝积经》卷51(大正11,302c11-20):舍利子!如是等无量众生,具各起是无量贪相。入于贪行,由菩萨摩诃萨证入是门故。入诸众生二万一千贪行门,二万一千瞋行门,二万一千痴行门,二万一千等分行门。舍利子!若菩萨摩诃萨,证入如是八万四千烦恼行门者,当知如是菩萨摩诃萨。
(B)《大智度论》卷59(大正25,478b15-20):般若波罗蜜亦能除八万四千病。根本四病贪瞋痴等分,淫欲病分二万一千,瞋恚病分二万一千,愚痴病分二万一千,等分病分二万一千。以不净观除贪欲,以慈悲心除瞋恚,以观因缘除愚痴,总上三药或不净或慈悲或观因缘除等分病。
(C)《佛光大辞典》(p.301):谓众生之八万四千烦恼。尘劳:烦恼之异名。《摩诃止观》卷1(大正46,9a):「一一尘有八万四千尘劳门。」以烦恼能污人之真性,使人烦劳,故称尘劳。亦即众生被邪见烦恼劳役不息,轮转生死,无有尽时。论尘劳之根本,不出十使,随各以一使为头,九使为助,遂成一百。约三世各有一百,共成三百。而现在世一百时促,不论相助,于过去未来二世二百,又各以一使为头,九使为助,共成二千,合前现在世一百,共成二千一百。又约多贪、多瞋、多痴、等分(谓贪瞋痴三心,一齐而起)四种众生,各有二千一百,共成八千四百。又约四大、六衰(谓色声香味触法能衰损善法),各有八千四百,总成八万四千尘劳。
◎八万四千尘劳:10使×10(1使为头,9使为助)=100
3世×100=300
200(已起、未起)×10使=2000+100(现在)=2100
过去、未来
2100×4(多贪、多瞋、多痴、等分)=8400
8400×10(四大、六衰)=84000
63 印顺导师《中观今论》(p.83-p.91):龙树的根本中论,开首以八不──不生不灭、不常不断、不一不异、不来不出的缘起开示中道。龙树为何以此缘起八不显示中道?八不究竟含些甚么意义?要明了八不,先要知道所不的八事。这八者,是两两相对的,即分做四对:生灭、常断、一异、来出。……龙树为何只说这四对?为什么如此次第?《阿含经》中,如来散说缘起的不常不断等,龙树特地总集的说此八不。依《阿含经》,不妨除去「不生不灭」而换上「不有不无」。《阿含》的缘起论,是「外顺世俗」,以生灭的正观而遣除有无、常断、一异、来去的。但由于某些学者的未能「内契实性」,浅见地分别名相,而不能如实正观缘起,说生说灭,依旧落入有无的窠臼。所以深入缘起本性者,宣说不生不灭的缘起,遣除生灭──即有无的妄执,重行阐明释迦的真义。大乘的八不缘起,吻合释尊的深义,而从施设教相的方便说,是富有对治的新精神。
64《妙法莲华经》卷6(大正9,50c):尔时,有一菩萨比丘名常不轻,得大势。以何因缘,名常不轻?是比丘,凡有所见,若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,皆悉礼拜、赞叹,而作是言:我深敬汝等,不敢轻慢。所以者何?汝等皆行菩萨道,当得作佛。
65 印顺导师《我之宗教观》(p.101-p.102):诚意的学习,《大学》揭出了慎独功夫。理论是:你在无人处做了不善,以为没有人知道,总想掩饰起来,可是大家看得清楚不过,怎么也掩饰不了。所以说:「人之视己,如见其肺肝然…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」。「十目所视,十手所指,其严乎」!因此,不但不可彰明的作恶,连闲居独处,也还是放逸不得。丝毫不可不善,做到表里如一才得。能这样的慎独,就能诚意了。这种功夫,或称为居敬(时时警策不放逸,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,戒慎恐惧的功夫)存诚,非常有意义!儒者应该有功夫做得很好的!但佛法的理论与方法,更有效率。为什么不可「闲居为不善」呢?《大学》说:因为是瞒不了人的,人人的眼睛是雪亮的。但事实上,尽多的非法,逃过了法律的处罚,也避过了舆论的制裁。古人有诗说:「周公恐惧流言日,王莽谦恭下士时,若使当时身便死,一生忠佞有谁知」!人心难知,甚至有「海枯终见底,人死不知心」的慨叹。一般人总觉得有些是可以掩藏起来的,所以但凭瞒不了人的理由,来做慎独诚意功夫,不但力量不强,而只能为少数人说法。依佛法说,我们的一举一动,一善一恶,当下就留下业力的熏习,可说是录下了录心带(通俗的说:有俱生神,一一的记录在薄子上)。善恶一定有报,无可躲避,无可掩饰。什么都可欺,还能欺自己吗(其实,无意识的错误,都有某些不良影响)?所以,佛弟子止恶的诚意,不是怕人知道,而是自己知道了就感到忧悔,所以不敢覆藏(隐瞒),立刻要忏悔。这样的随犯随忏,时时保持清净,精进行善,心地就自然纯净起来。这有心理学的根据,在宗教信仰中,强而有力,而且是多数人可以因此而止恶行善的。
66《翻译名义集》卷七(大正54,p.1178a)唐义净三藏题取经诗曰:晋宋齐梁唐代间,高僧求法离长安,去人成百归无十,后者安知前者难?路远碧天唯冷结,砂河遮日力疲弹,后贤如未谙斯旨,往往将经容易看。
67 钏:腕环,俗称镯。(《汉语大词典(十一)》,p.1205)
68(1)《大智度论》卷15(大正25,172b):欲成佛道,凡有二门:一者、福德;二者、智慧。行施、戒、忍是为福德门;知一切诸法实相,摩诃般若波罗蜜,是为智慧门。菩萨入福德门,除一切罪,所愿皆得;若不得愿者,以罪垢遮故。入智慧门,则不厌生死,不乐涅槃,二事一故。今欲出生摩诃般若波罗蜜,般若波罗蜜要因禅定门,禅定门必须大精进力。何以故?散乱心,不能得见诸法实相。譬如风中然灯,不能照物;灯在密屋,明必能照。
(2)《大智度论》卷26(大正25,255b):复次,佛有二种道:一者、福德道,有人闻佛十力、四无所畏、四无碍智、十八不共法等,生恭敬信乐心;二者、智慧道,有人闻说诸法因缘和合生故,无有自性,便舍离诸法,于空中心不着。如月能润物,日能熟物,二事因缘故,万物成就;福德道智慧道亦如是。福德道,能生诸功德;智慧道,能于福德道中离诸邪见着。以是故,佛虽说诸法毕竟空,亦说三世通达无碍而无咎。
(3)《大智度论》卷50(大正25,418c):得如所愿者,是菩萨福德、智慧具足故,无愿不得。听者闻无量无边世界所度之分,疑不可得;以是故,次说所愿如意。此中佛自说六波罗蜜具足:五度,则福德具足;般若,则智慧具足。
(4)《大智度论》卷71(大正25,557b):云何有方便、无方便?内无我我所心,外观一切法空不取相,般若、方便乃至一切种智守护菩萨故,名有方便。守护者,五波罗蜜边得功德力,般若波罗蜜边得智慧力;以二因缘故不失道。
69《大智度论》卷11(大正25,140c-141a):布施之德,富贵欢乐;持戒之人,得生天上;禅智心净,无所染着,得涅槃道。布施之福,是涅槃道之资粮也;念施故欢喜,欢喜故一心,一心观生灭无常,观生灭无常故得道。如人求荫故种树,或求华,或求果故种树;布施求报亦复如是,今世,后世乐如求荫,声闻、辟支佛道如华,成佛如果。是为檀种种功德。……复次,施有二种:有净,有不净。不净施者,[1]直施无所为。或[2]有为求财故施,或[3]愧人故施,或[4]为嫌责故施,或[5]畏惧故施,或[6]欲取他意故施,或[7]畏死故施,或[8]狂人令喜故施,或[9]自以富贵故应施,或[10]诤胜故施,或[11]妬瞋故施,或[12]憍慢自高故施,或[13]为名誉故施,或[14]为咒愿故施,或[15]解除衰求吉故施,或[16]为聚众故施,或[17]轻贱不敬施;如是等种种,名为不净施。净施者与上相违,名为净施。复次,为道故施,清净心生,无诸结使,不求今世后世报,恭敬怜愍故,是为净施。净施是趣涅槃道之资粮,是故言为道故施。若未得涅槃,时施是人天报乐之因。净施者;如华璎珞,初成未坏,香洁鲜明;为涅槃净施,得果报香,亦复如是。如佛说:「世有二人为难得:一者、出家中非时解脱比丘;二者,在家白衣能清净布施。」是净施相,乃至无量世,世世不失,譬如券要,终无失时。是布施果,因缘和合时便有。譬如树得时节会,便有华叶果实;若时节未至,有因而无果。
70(1)《思益梵天所问经》卷1(大正15,37b20-21):何谓菩萨能奉禁戒?佛言:常能不舍菩提之心。
(2)《思益梵天所问经》卷3(大正15,53a24-25):持戒及毁戒,不得此二相,如是见法性,则持无漏戒。
(3)《大智度论》卷80(大正25,624c4-5):菩萨有二种破戒:一者十不善道,二者向声闻、辟支佛地,与此相违则是二种持戒。
(4)《大品般若经》卷1(大正8,218c24-219a1):罪、不罪不可得故,应具足尸罗波罗蜜。
(5)《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》卷3(大正15,378c11-12):戒是菩提心,空无不起慢,起于大悲心,救诸毁禁者。
71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卷59〈入法界品〉(大正9,775b-781a):尔时,弥勒菩萨以如是等赞叹善财诸妙功德,令无量众生发道心已,告善财言:善哉!善哉!童子乃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专求一切佛法,饶益一切世间,救护一切众生。……。何以故?菩提心者,则为一切诸佛种子,能生一切诸佛法故。菩提心者,则为良田,长养众生白净法故。菩提心者……。
72 印顺导师《学佛三要》(p.112-p.11…
《《宝积经讲记》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