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寶積經講記》講義▪P3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者。雖死魔實能奪命,余者亦能作奪命因緣,亦奪智慧命,是故名殺者。

  (2)「百八煩惱」:《大乘義章》卷6(大正44,587b6-8)。

  (3)「八萬四千諸煩惱」:

  (A)《大寶積經》卷51(大正11,302c11-20):舍利子!如是等無量衆生,具各起是無量貪相。入于貪行,由菩薩摩诃薩證入是門故。入諸衆生二萬一千貪行門,二萬一千瞋行門,二萬一千癡行門,二萬一千等分行門。舍利子!若菩薩摩诃薩,證入如是八萬四千煩惱行門者,當知如是菩薩摩诃薩。

  (B)《大智度論》卷59(大正25,478b15-20):般若波羅蜜亦能除八萬四千病。根本四病貪瞋癡等分,淫欲病分二萬一千,瞋恚病分二萬一千,愚癡病分二萬一千,等分病分二萬一千。以不淨觀除貪欲,以慈悲心除瞋恚,以觀因緣除愚癡,總上叁藥或不淨或慈悲或觀因緣除等分病。

  (C)《佛光大辭典》(p.301):謂衆生之八萬四千煩惱。塵勞:煩惱之異名。《摩诃止觀》卷1(大正46,9a):「一一塵有八萬四千塵勞門。」以煩惱能汙人之真性,使人煩勞,故稱塵勞。亦即衆生被邪見煩惱勞役不息,輪轉生死,無有盡時。論塵勞之根本,不出十使,隨各以一使爲頭,九使爲助,遂成一百。約叁世各有一百,共成叁百。而現在世一百時促,不論相助,于過去未來二世二百,又各以一使爲頭,九使爲助,共成二千,合前現在世一百,共成二千一百。又約多貪、多瞋、多癡、等分(謂貪瞋癡叁心,一齊而起)四種衆生,各有二千一百,共成八千四百。又約四大、六衰(謂色聲香味觸法能衰損善法),各有八千四百,總成八萬四千塵勞。

  ◎八萬四千塵勞:10使×10(1使爲頭,9使爲助)=100

  3世×100=300

  200(已起、未起)×10使=2000+100(現在)=2100

  過去、未來

  2100×4(多貪、多瞋、多癡、等分)=8400

  8400×10(四大、六衰)=84000

  63 印順導師《中觀今論》(p.83-p.91):龍樹的根本中論,開首以八不──不生不滅、不常不斷、不一不異、不來不出的緣起開示中道。龍樹爲何以此緣起八不顯示中道?八不究竟含些甚麼意義?要明了八不,先要知道所不的八事。這八者,是兩兩相對的,即分做四對:生滅、常斷、一異、來出。……龍樹爲何只說這四對?爲什麼如此次第?《阿含經》中,如來散說緣起的不常不斷等,龍樹特地總集的說此八不。依《阿含經》,不妨除去「不生不滅」而換上「不有不無」。《阿含》的緣起論,是「外順世俗」,以生滅的正觀而遣除有無、常斷、一異、來去的。但由于某些學者的未能「內契實性」,淺見地分別名相,而不能如實正觀緣起,說生說滅,依舊落入有無的窠臼。所以深入緣起本性者,宣說不生不滅的緣起,遣除生滅──即有無的妄執,重行闡明釋迦的真義。大乘的八不緣起,吻合釋尊的深義,而從施設教相的方便說,是富有對治的新精神。

  64《妙法蓮華經》卷6(大正9,50c):爾時,有一菩薩比丘名常不輕,得大勢。以何因緣,名常不輕?是比丘,凡有所見,若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,皆悉禮拜、贊歎,而作是言:我深敬汝等,不敢輕慢。所以者何?汝等皆行菩薩道,當得作佛。

  65 印順導師《我之宗教觀》(p.101-p.102):誠意的學習,《大學》揭出了慎獨功夫。理論是:你在無人處做了不善,以爲沒有人知道,總想掩飾起來,可是大家看得清楚不過,怎麼也掩飾不了。所以說:「人之視己,如見其肺肝然……故君子必慎其獨也」。「十目所視,十手所指,其嚴乎」!因此,不但不可彰明的作惡,連閑居獨處,也還是放逸不得。絲毫不可不善,做到表裏如一才得。能這樣的慎獨,就能誠意了。這種功夫,或稱爲居敬(時時警策不放逸,如臨深淵,如履薄冰,戒慎恐懼的功夫)存誠,非常有意義!儒者應該有功夫做得很好的!但佛法的理論與方法,更有效率。爲什麼不可「閑居爲不善」呢?《大學》說:因爲是瞞不了人的,人人的眼睛是雪亮的。但事實上,盡多的非法,逃過了法律的處罰,也避過了輿論的製裁。古人有詩說:「周公恐懼流言日,王莽謙恭下士時,若使當時身便死,一生忠佞有誰知」!人心難知,甚至有「海枯終見底,人死不知心」的慨歎。一般人總覺得有些是可以掩藏起來的,所以但憑瞞不了人的理由,來做慎獨誠意功夫,不但力量不強,而只能爲少數人說法。依佛法說,我們的一舉一動,一善一惡,當下就留下業力的熏習,可說是錄下了錄心帶(通俗的說:有俱生神,一一的記錄在薄子上)。善惡一定有報,無可躲避,無可掩飾。什麼都可欺,還能欺自己嗎(其實,無意識的錯誤,都有某些不良影響)?所以,佛弟子止惡的誠意,不是怕人知道,而是自己知道了就感到憂悔,所以不敢覆藏(隱瞞),立刻要忏悔。這樣的隨犯隨忏,時時保持清淨,精進行善,心地就自然純淨起來。這有心理學的根據,在宗教信仰中,強而有力,而且是多數人可以因此而止惡行善的。

  66《翻譯名義集》卷七(大正54,p.1178a)唐義淨叁藏題取經詩曰:晉宋齊梁唐代間,高僧求法離長安,去人成百歸無十,後者安知前者難?路遠碧天唯冷結,砂河遮日力疲彈,後賢如未谙斯旨,往往將經容易看。

  67 钏:腕環,俗稱镯。(《漢語大詞典(十一)》,p.1205)

  68(1)《大智度論》卷15(大正25,172b):欲成佛道,凡有二門:一者、福德;二者、智慧。行施、戒、忍是爲福德門;知一切諸法實相,摩诃般若波羅蜜,是爲智慧門。菩薩入福德門,除一切罪,所願皆得;若不得願者,以罪垢遮故。入智慧門,則不厭生死,不樂涅槃,二事一故。今欲出生摩诃般若波羅蜜,般若波羅蜜要因禅定門,禅定門必須大精進力。何以故?散亂心,不能得見諸法實相。譬如風中然燈,不能照物;燈在密屋,明必能照。

  (2)《大智度論》卷26(大正25,255b):複次,佛有二種道:一者、福德道,有人聞佛十力、四無所畏、四無礙智、十八不共法等,生恭敬信樂心;二者、智慧道,有人聞說諸法因緣和合生故,無有自性,便舍離諸法,于空中心不著。如月能潤物,日能熟物,二事因緣故,萬物成就;福德道智慧道亦如是。福德道,能生諸功德;智慧道,能于福德道中離諸邪見著。以是故,佛雖說諸法畢竟空,亦說叁世通達無礙而無咎。

  (3)《大智度論》卷50(大正25,418c):得如所願者,是菩薩福德、智慧具足故,無願不得。聽者聞無量無邊世界所度之分,疑不可得;以是故,次說所願如意。此中佛自說六波羅蜜具足:五度,則福德具足;般若,則智慧具足。

  (4)《大智度論》卷71(大正25,557b):雲何有方便、無方便?內無我我所心,外觀一切法空不取相,般若、方便乃至一切種智守護菩薩故,名有方便。守護者,五波羅蜜邊得功德力,般若波羅蜜邊得智慧力;以二因緣故不失道。

  69《大智度論》卷11(大正25,140c-141a):布施之德,富貴歡樂;持戒之人,得生天上;禅智心淨,無所染著,得涅槃道。布施之福,是涅槃道之資糧也;念施故歡喜,歡喜故一心,一心觀生滅無常,觀生滅無常故得道。如人求蔭故種樹,或求華,或求果故種樹;布施求報亦複如是,今世,後世樂如求蔭,聲聞、辟支佛道如華,成佛如果。是爲檀種種功德。……複次,施有二種:有淨,有不淨。不淨施者,[1]直施無所爲。或[2]有爲求財故施,或[3]愧人故施,或[4]爲嫌責故施,或[5]畏懼故施,或[6]欲取他意故施,或[7]畏死故施,或[8]狂人令喜故施,或[9]自以富貴故應施,或[10]诤勝故施,或[11]妬瞋故施,或[12]憍慢自高故施,或[13]爲名譽故施,或[14]爲咒願故施,或[15]解除衰求吉故施,或[16]爲聚衆故施,或[17]輕賤不敬施;如是等種種,名爲不淨施。淨施者與上相違,名爲淨施。複次,爲道故施,清淨心生,無諸結使,不求今世後世報,恭敬憐愍故,是爲淨施。淨施是趣涅槃道之資糧,是故言爲道故施。若未得涅槃,時施是人天報樂之因。淨施者;如華璎珞,初成未壞,香潔鮮明;爲涅槃淨施,得果報香,亦複如是。如佛說:「世有二人爲難得:一者、出家中非時解脫比丘;二者,在家白衣能清淨布施。」是淨施相,乃至無量世,世世不失,譬如券要,終無失時。是布施果,因緣和合時便有。譬如樹得時節會,便有華葉果實;若時節未至,有因而無果。

  70(1)《思益梵天所問經》卷1(大正15,37b20-21):何謂菩薩能奉禁戒?佛言:常能不舍菩提之心。

  (2)《思益梵天所問經》卷3(大正15,53a24-25):持戒及毀戒,不得此二相,如是見法性,則持無漏戒。

  (3)《大智度論》卷80(大正25,624c4-5):菩薩有二種破戒:一者十不善道,二者向聲聞、辟支佛地,與此相違則是二種持戒。

  (4)《大品般若經》卷1(大正8,218c24-219a1):罪、不罪不可得故,應具足屍羅波羅蜜。

  (5)《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》卷3(大正15,378c11-12):戒是菩提心,空無不起慢,起于大悲心,救諸毀禁者。

  71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卷59〈入法界品〉(大正9,775b-781a):爾時,彌勒菩薩以如是等贊歎善財諸妙功德,令無量衆生發道心已,告善財言:善哉!善哉!童子乃能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,專求一切佛法,饒益一切世間,救護一切衆生。……。何以故?菩提心者,則爲一切諸佛種子,能生一切諸佛法故。菩提心者,則爲良田,長養衆生白淨法故。菩提心者……。

  72 印順導師《學佛叁要》(p.112-p.11…

《《寶積經講記》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