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3):增上意樂,是以悲心爲本的,一種強有力的行願,以現代通俗的說法,即是「狂熱的心」,對度生事業的熱心。熱心到了最高度,便可以不問艱難,不問時間有多久,空間有多大,衆生有幾多,而不惜犧牲自己的一切,盡心致力救衆生。菩薩不入地獄,救不了地獄衆生;菩薩要成佛,也總是到苦難的人間來。佛菩薩具備了這強有力的願行──增上意樂,所以成其爲佛菩薩。小乘聖者,原也有慈悲心腸,只因太薄弱,缺少強有力的意志,故不能成其度生事行,而僅乎「逮得己利」而已。經裏譬喻說:有一人家生了一個可愛的小孩,大家都非常疼他。有一天,這孩子不慎跌落糞坑,媽媽和姊姊們,急得幾乎發瘋,心裏盡是「要救他,要救他」,而誰也沒有跳下去。還是他的父親跑來,一下縱身糞坑,也不問糞坑有多麼深,多麼臭,只管救撈小孩。這就是說,單憑悲心,沒有增上意樂,仍舊是不夠的。因爲悲心只是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,而不是一種不顧一切的,強猛有力的意志。所以聲聞者雖然同情衆生的苦惱,想使衆生離苦得樂,而衆生總是救不了,總是離不了苦,得不到樂。這一定要像菩薩那樣,不但有慈悲心腸,而且具足增上意樂,故能激發種種實際行動,予衆生以實利。
73 狎:喪失倫理之分際。(《漢語大詞典(五)》,p.29)
74《大毗婆沙論》卷29(大正27,150c-151a):問:何故作此論?答:爲廣分別〈契經〉義故。謂〈契經〉說:「若有修習慚愧圓滿,應知愛、敬亦得圓滿。」〈契經〉雖作是說,而不分別雲何愛?雲何敬?〈契經〉是此論所依根本,彼所不分別者,今應盡分別之。複次,爲欲诃毀非善士法令棄舍故,爲欲贊歎諸善士法令修習故,爲欲顯示五濁增時廣大有情甚難得故。此中,非善士法者:謂有一類,愛則妨敬,敬則妨愛。愛妨敬者:如有父母于子寵極,子于父母有愛無敬;師于弟子應知亦然,此等名爲愛則妨敬。敬妨愛者:如有父母于子嚴酷,子于父母有敬無愛;師于弟子應知亦然,此等名爲敬則妨愛。如是俱名非善士法。善士法者:謂有一類愛則加敬、敬則加愛,愛、敬俱行,名善士法。若有此法,增上圓滿,應知即是廣大有情。如是有情,甚爲難得。世若無佛,此類難遇。設令有者,是大菩薩,諸大菩薩,愛敬必俱。爲顯此事,及前所說叁種因緣故,作斯論。
75《大智度論》卷5(大正25,100c-101a):(經)顔色和悅,常先問訊,所語不麁。(論)瞋恚本拔故,嫉妒除故,常修大慈、大悲、大喜故,四種邪語斷故,得「顔色和悅」。如偈說:「若見乞道人,能以四種待:〔1〕初見好眼視,〔2〕迎逆敬問訊,〔3〕床座好供養,〔4〕充滿施所欲;布施心如是,佛道如在掌。若能除四種,口過妄語毒,兩舌惡绮語,得大美果報。善軟人求道,欲度諸衆生,除四邪口業,譬如馬有辔!」
76《大般若波羅蜜多經》卷592〈第十五靜慮波羅蜜多分之二〉(大正7,1064c-1065a):世尊!雲何菩薩摩诃薩衆安住靜慮波羅蜜多?雲何方便還從定起?爾時,世尊告舍利子:諸菩薩摩诃薩離欲惡不善法、有尋有伺、離生喜樂入初靜慮,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具足而住。于色、無色、靜慮、等至,順、逆、次第、超越串習,極善純熟遊戲自在,複入欲界非等引心。所以者何?勿由定力生色、無色長壽天故,勿色、無色、靜慮、等至引起彼地續生之心,爲護彼心令不現起,還入欲界非等引心。由起此心還生欲界親近供養諸佛世尊,引發無邊菩提分法,生色、無色無如是能,上二界生身心鈍故。由斯菩薩方便善巧,先習上定令善純熟,後起下心還生欲界,修集無量菩提資糧,至圓滿已超過叁界,證得無上正等菩提。
77(1)《大智度論》卷38(大正25,339a6-11):長壽天者,非有想非無想處,壽八萬大劫。或有人言:一切無色定,通名長壽天;以無形不可化故,不任得道,常是凡夫處故。或說無想天,名爲長壽,亦不任得道故。或說從初禅至四禅,除淨居天,皆名長壽,以著味邪見,不能受道者。
(2)印順導師《成佛之道》(p.44):要不生在長壽天中。無色界有四天──空無邊處,識無邊處,無所有處,非想非非想處;色界有無想天,壽命都極長,如非想非非想天的壽命,有八萬大劫。這些,都是沒有機緣聽法的。據《增一阿含
八難品》說:凡是生天的,都稱長壽天,都是難得聞法修行的。所以上不生諸天,下不墮叁途,唯有人身,才能逢此難逢的佛法。
78《大智度論》卷38(大正25,338c-339b):第二菩薩無方便入初禅,乃至行六波羅蜜。無方便者,入初禅時,不念衆生;住時起時,亦不念衆生,但著禅味,不能與初禅和合行般若波羅蜜,是菩薩慈悲心薄,故功德薄少;功德薄少故,爲初禅果報所牽,生長壽天。複次,不能以初禅福德與衆生共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如是等無量無方便義。「長壽天」者,非有想非無想處,壽八萬大劫。或有人言:一切無色定,通名長壽天;以無形不可化故,不任得道,常是凡夫處故。或說無想天,名爲長壽,亦不任得道故。或說從初禅至四禅,除淨居天,皆名長壽,以著味邪見,不能受道者。「還生人間值佛」者,以本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故,或于禅中集諸福德。所以者何?彼間著味,善心難生故。如《經》中說:「如佛問比丘:『甲頭土多?地上土多?』諸比丘言:『地土甚多,不可爲喻!』。佛言:『天上命終,還生人中者,如甲頭土,墮地獄者,如地土。』」……
問曰:第叁菩薩若能舍禅,雲何言無方便?答曰:是菩薩命終時,入不善心,舍諸禅定方便。菩薩若入欲界系善心、若無記心而舍諸禅,入慈悲心,憐愍衆生,作是念:「我若隨禅定生,不能廣利益衆生。」生欲界者,有十處:四天下人,六欲天。叁惡道,菩薩所不生。鈍根者,如第二菩薩說。第四菩薩,入位得菩薩道,修叁十七品,能住十八空,乃至大慈大悲,此名方便。上二菩薩,但有禅定,直行六波羅蜜,以是故無方便。第四菩薩,方便力故,不隨禅定無量心生。所以者何?行四念處乃至大慈大悲故;命終時憐愍衆生,願生他方現在佛國,續與般若波羅蜜相應。所以者何?愛樂隨順般若波羅蜜故。
79 印順導師《般若經講記》p.10-p.11:從般若是觀慧與實相相應慧說,可有二義:
(1)證真實以脫生死:一切衆生,因不見性空如實相,所以依緣起因果而成爲雜染的流轉。要解脫生死,必由空無我慧爲方便。這觀慧,或名正見,或名正觀,或名正思惟,或名毗缽舍那,或名般若。從有漏的聞思修慧,引發能所不二的般若,才能離煩惱而得解脫。解脫道的觀慧,唯一是空無我慧,所以說:『離叁解脫門,無道無果』。
(2)導萬行以入智海:大乘般若的妙用,不僅爲個人的生死解脫,而重在利他的萬行。一般人修布施、持戒等,只能感人天善報,不能得解脫,不能積集爲成佛的資糧。聲聞行者解脫了生死,又缺乏利濟衆生的大行。菩薩綜合了智行與悲行,以空慧得解脫;而即以大悲爲本的無所得爲大方便,策導萬行,普度衆生,以此萬行的因華,莊嚴無上的佛果。要般若通達法性空,方能攝導所修的大行而成佛。這二種中,證真實以脫生死,是叁乘般若所共的;導萬行以入智海,是菩薩般若的不共妙用。
80《大寶積經》的第二十叁法「心住遠離」,對應龍樹《十住毗婆沙論》的叁十二法,則爲第二十七「一心阿練若處住」。修學菩薩法到底要「心遠離」抑或是「身遠離」?考晉失譯《佛說摩诃衍寶嚴經(一名大迦葉品)》(大正12,195c2)爲「專止山澤」(「山澤」是阿蘭若的古譯。見印順法師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》p.1049);宋譯《佛說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》卷2(大正12,204b27)爲「常處山林」;漢譯本不明。若以梵文本來看的話,MahAratnakUTasUtra(《大寶積經》)只有 "satkRtyAraNyavAsa"(意思是親身居住山林)。(《梵和大辭典》,p.125、p.1196、p.1391。參考鋼和泰著《大寶積經迦葉品---漢梵藏六種合刊》,p.50)如此看來,菩薩真要成就菩薩法,有一段時間還是要遠離人群,獨一靜處,專精思惟,勤習止觀。雖然論中確實說「真實菩薩」要「一心阿練若處住」,不過,菩薩住阿練若絕非與二乘聖者般的專注厭離,而實是念念與六度相應,從未一念舍離過菩提心,如:《十住毗婆沙論》卷16(大正26,113c29-114a9)說:「若菩薩在阿練若處住,不貪惜身命,是名檀波羅蜜行。叁種善業清淨,入細頭陀行法,是名屍波羅蜜。不瞋恨心,于諸衆生,慈心普遍,但忍樂薩婆若乘,不在余乘,是名羼提波羅蜜。自立誓願:于阿練若處,不得正法忍,終不舍此處,是名毗梨耶波羅蜜。得禅定故,不觀生處,修習善根,是名禅波羅蜜。如身阿練若亦如是,如身菩提亦如是,如實中無差別,是名般若波羅蜜。」其實,龍樹在《大智度論》卷17(大正25,180b17-21)亦有處理菩薩「身遠離」的問題,如說:「問曰:菩薩法以度一切衆生爲事,何以故閑坐林澤,靜默山間,獨善其身,棄舍衆生?答曰:菩薩身雖遠離衆生,心常不舍,靜處求定,獲得實智慧以度一切。」
81 印順導師《佛法概論》(p.255):菩薩的心中,是沒有疾惡如仇的,應該是悲憫惡人過于善人。但這不是姑息縱惡,要以「我不入地獄,誰入地獄」的精神,起來殺他奪他。
82《大智度論》卷45(大正25,388c-389a):問曰:六波羅蜜中,若逆說,則應說般若波羅蜜,次說禅;若順,應先說檀波羅蜜;今何以乃說禅波羅蜜爲首?答曰:發大莊嚴,無有衆生能破壞者。若菩薩無禅定,心未離欲,雖行余波羅蜜則易壞…。入禅波羅蜜中,能生…
《《寶積經講記》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