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寶積經講記》講義▪P3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慈無量;五神通故,物無能傷。以是故,今此說禅波羅蜜爲首。問曰:四禅中有種種功德,皆可行六波羅蜜,今何以但說四無量心中行六波羅蜜?答曰:四無量心,取衆生相,緣衆生。菩薩常爲衆生故行道,是四無量等中有慈悲心,能利益衆生;余八背舍、九次第等,無如是利益。問曰:菩薩住五神通,能廣利益衆生,何以故不說?答曰:大悲是菩薩根本…。若菩薩但行四無量心,不名發趣大乘;六波羅蜜相合故,名爲發趣大乘。

  83《大智度論》卷7(大正25,110c):菩薩心生諸叁昧,欣樂出入自在,名之爲戲,非結愛戲也。戲名自在;如師子在鹿中自在無畏故,名爲戲。是諸菩薩于諸叁昧有自在力,能出能入亦能如是。

  84(1)《瑜伽師地論》卷11(大正30,332b24-26):或時宣說四聖谛智,爲向涅槃故。于修法隨法行時,唯是依,非識。

  (2)《大智度論》卷9(大正25,125b5-6):依智者:智能籌量、分別善惡;識常求樂,不入正要。

  (3)《成實論》卷2(大正32,250b15-18):識,名識色等法,如經中說:『能識故識。』智,名通達實法,如經中說:『如實知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故名爲智。』如實即空,是故識有所得,不應依也。若依于智,即是依空。

  (4)印順導師《佛法概論》(p.241):法次法向是修慧。依取相分別的妄識而修,無論如何,也不能得解脫,不能引發無漏正智,所以說「依智不依識」。應依離相、無分別的智慧而修,才能正覺,引導德行而向于正覺的解脫。

  (5)印順導師《學佛叁要》(p.188):四依裏的依智不依識,就是修慧的指導標准。識是有漏有取的,以我我所爲本的妄想分別,若依此而進修,不但不得證悟解脫,而且障礙了證悟解脫之路。智則相反地,具有戡破我執,遣除邪見的功能,無自性無分別的慧觀,能夠降伏自心煩惱,引發現證智慧。

  85 印順導師《寶積經講記》p.92以下。

  86 印順導師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》第叁章(p.109-p.125):十二分教中有譬喻(avadAna)和因緣(nidAna),…譬喻是梵語阿波陀那的義譯。…解說「譬喻」的原始意義,是光輝的事迹,…「譬喻」與「因緣」的部類,有些是不容易分別的。…與「因緣」結合的「譬喻」,在當時的通俗弘法,引用來作爲事理的證明,所以或譯爲「譬喻」、「證喻」。……因緣,一般的說,佛的說法與製戒,都是有因緣的──爲誰說法,爲誰製戒。然原始結集,但直述法義與戒條,〔A〕說法與〔B〕製戒的因緣,是在傳授時說明而流傳下來的。

  87 「四大之定義」,印順導師《寶積經講記》(p.102):四大約色法(物質)所依的通遍特性說。地是堅性,有任持的作用。水是濕性,有凝攝的作用。火是熱性,有熟變的作用。風是動性,有輕動的作用。一切物質,在凝聚到堅定,熟變(分化)到輕動的過程中。審細觀察起來,這是一切色法內在的通性(所以叫大),是一切色法所不能離的,所以稱四大爲『能造』(色法依之而成立),說『四大不離』。

  88《大毗婆沙論》卷136(大正27,702a):極微是最細色,不可斷截破壞貫穿,不可取舍乘履搏掣;非長非短,非方非圓,非正不正,非高非下;無有細分,不可分析;不可睹見,不可聽聞,不可嗅嘗,不可摩觸:故說極微是最細色。此七極微,成一微塵,是眼、眼識所取色中最微細者。

  89 印順導師《寶積經講記》(p.86):四大王衆天,與忉利天,都依須彌山而住,名地居天。

  90《大智度論》卷19(大正25,197c):佛以大慈故,說叁十七品涅槃道,隨衆生願,隨衆生因緣,各得其道。欲求聲聞人,得聲聞道;種辟支佛善根人,得辟支佛道;求佛道者,得佛道。隨其本願,諸根利鈍,有大悲、無大悲。譬如龍王降雨,普雨天下,雨無差別。大樹大草,根大故多受;小樹小草,根小故少受。

  91《大毗婆沙論》卷121(大正27,630b):安立果者:謂依風輪安立水輪,複依水輪安立金輪,複依金輪安立大地,複依大地安立一切情、非情數。此中後後是前前果,余安立果類此應知。

  92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卷34(大正9,616b):複次,佛子!譬如日出,先照一切諸大山王,次照一切大山,次照金剛寶山,然後普照一切大地。日光不作是念:我當先照諸大山王,次第乃至普照大地,但彼山地有高下故照有先後。如來應供等正覺,亦複如是。成就無量無邊法界智慧日輪,常放無量無礙智慧光明,先照菩薩摩诃薩等諸大山王,次照緣覺,次照聲聞,次照決定善根衆生,隨應受化,然後悉照一切衆生乃至邪定,爲作未來饒益因緣。如來智慧日光不作是念:我當先照菩薩,乃至邪定,但放大智光普照一切。佛子!譬如日月出現世間,乃至深山幽谷無不普照,如來智慧日月,亦複如是,普照一切無不明了,但衆生希望善根不同故,如來智光種種差別。佛子!是爲菩薩摩诃薩第四勝行知見如來。

  93《大智度論》卷7(大正25,111b):又如師子四足獸中,獨步無畏,能伏一切。佛亦如是,于九十六種道中,一切降伏無畏故,名人師子。

  94《大智度論》卷14(大正25,163b):雲何持戒能生智慧?持戒之人,觀此戒相從何而有,知從衆罪而生;若無衆罪,則亦無戒。戒相如是,從因緣有,何故生著?譬如蓮華出自汙泥,色雖鮮好,出處不淨;以是悟心,不令生著,是爲持戒生般若波羅蜜。

  95(1)《雜阿含經》卷26(670經)(大正2,185b3-6):若比丘成就此四力(覺力、精進力、無罪力、攝力)者,得離五恐怖。何等五?謂不活恐怖、惡名恐怖、衆中恐怖、死恐怖、惡趣恐怖,是名五恐怖。

  (2)《叁具足經憂波提舍》卷1(大正26,360a16-18):若施具足,離不活畏、惡名聞畏。若戒具足,則離死畏,離惡道畏。若聞具足,則離大衆威德怖畏。

  96《大智度論》卷45(大正25,388c-389a):問曰:六波羅蜜中,若逆說,則應說般若波羅蜜,次說禅;若順,應先說檀波羅蜜;今何以乃說禅波羅蜜爲首?答曰:發大莊嚴,無有衆生能破壞者。若菩薩無禅定,心未離欲,雖行余波羅蜜則易壞…。入禅波羅蜜中,能生慈無量;五神通故,物無能傷。以是故,今此說禅波羅蜜爲首。

  97 印順導師《寶積經講記》(p.105):系屬于叁界生死的,叫世間法。如心離系縛,一切無漏的心行功德,名出世法;出是超勝的意義。

  98《大智度論》卷27(大正25,262a):今當如實說:菩薩得無生法忍,煩惱已盡;習氣未除故,因習氣受,及法性生身,能自在化生。有大慈悲爲衆生故,亦爲滿本願故,還來世間具足成就余殘佛法故;十地滿,坐道場,以無礙解脫力故,得一切智、一切種智,斷煩惱習。

  99 印順導師《寶積經講記》(p.136-p.137):真正的「菩薩」,也是如此。在修行道中,如悲心還沒有深切,願力還沒有宏大,般若還沒有五度來扶助,那就不求取證,盡量降伏粗重煩惱,削弱煩惱的勢力,而仍保「有諸結使」。結是叁結等;使是七使(或譯隨眠,以隨逐行人,增長煩惱得名)。菩薩沒有斷除這些煩惱,所以在所修的聖道──戒定慧中,「雜」有煩惱等「世間法」。也就因此,在生死中度衆生,「能長佛法」了。

  100 八部鬼神即指天龍八部。

  101「因名般若,果名薩婆若」:

  (1)《大智度論》卷11(大正25,139c7-10):複有人言:從初發意乃至道樹下,于其中間所有智慧,是名般若波羅蜜;成佛時是般若波羅蜜,轉名薩婆若。

  (2)《大智度論》卷18(大正25,190a20-24):佛所得智慧是實波羅蜜,因是波羅蜜故,菩薩所行亦名波羅蜜,因中說果故。是般若波羅蜜在佛心中變名爲一切種智。菩薩行智慧,求度彼岸故,名波羅蜜;佛已度彼岸故,名一切種智。

  102《大智度論》卷71(大正25,556b26-28):般若波羅蜜能滅諸邪見煩惱戲論,將至畢竟空中;方便將出畢竟空。

  103(1)《大智度論》卷46(大正25,394b):若說般若波羅蜜,則攝六波羅蜜;若說六波羅蜜,則具說菩薩道,所謂從初發意,乃至得佛。譬如王來,必有營從,雖不說從者,當知必有。摩诃衍亦如是,菩薩初發意所行,爲求佛道故,所修集善法,隨可度衆生所說種種法。

  (2)《大智度論》卷20(大正25,207a):是空、無相、無作,是定性,是定相應心心數法,隨行身業、口業,此中起心不相應諸行和合,皆名爲叁昧。譬如王來,必有大臣營從。叁昧如王,智慧如大臣,余法如營從。余法名雖不說,必應有,何以故?定力不獨生,不能獨有所作故。是諸法共生、共住、共滅、共成事,互相利益。

  (3)智者《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》卷4(大正46,504c):如大品經說:欲學一切善法,當學般若。所以者何?譬如王來必有營從,若般若慧發,則一心具足萬行。

  104《大智度論》卷5(大正25,99a):大慈憐愍,爲衆說法,不爲衣食、名聲、勢力故說;大慈悲故,心清淨故,得無生法忍故。如偈說:

  多聞辯慧巧言語,美說諸法轉人心,自不如法行不正,譬如雲雷而不雨。

  博學多聞有智慧,讷口拙言無巧便,不能顯發法寶藏,譬如無雷而小雨。

  不廣學問無智慧,不能說法無好行,是弊法師無慚愧,譬如小雲無雷雨。

  多聞廣智美言語,巧說諸法轉人心,行法心正無所畏,如大雲雷澍洪雨。

  法之大將持法鏡,照明佛法智慧藏,持誦廣宣振法鈴,如海中船渡一切。

  亦如蜂王集諸味,說如佛言隨佛意,助佛明法度衆生,如是法師甚難值!

  105 法雲撰《妙法蓮華經義記》卷6(大正33,647a):第一、譬如叁…

《《寶積經講記》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