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宝积经讲记》讲义▪P39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慈无量;五神通故,物无能伤。以是故,今此说禅波罗蜜为首。问曰:四禅中有种种功德,皆可行六波罗蜜,今何以但说四无量心中行六波罗蜜?答曰:四无量心,取众生相,缘众生。菩萨常为众生故行道,是四无量等中有慈悲心,能利益众生;余八背舍、九次第等,无如是利益。问曰:菩萨住五神通,能广利益众生,何以故不说?答曰:大悲是菩萨根本…。若菩萨但行四无量心,不名发趣大乘;六波罗蜜相合故,名为发趣大乘。

  83《大智度论》卷7(大正25,110c):菩萨心生诸三昧,欣乐出入自在,名之为戏,非结爱戏也。戏名自在;如师子在鹿中自在无畏故,名为戏。是诸菩萨于诸三昧有自在力,能出能入亦能如是。

  84(1)《瑜伽师地论》卷11(大正30,332b24-26):或时宣说四圣谛智,为向涅槃故。于修法随法行时,唯是依,非识。

  (2)《大智度论》卷9(大正25,125b5-6):依智者:智能筹量、分别善恶;识常求乐,不入正要。

  (3)《成实论》卷2(大正32,250b15-18):识,名识色等法,如经中说:『能识故识。』智,名通达实法,如经中说:『如实知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,故名为智。』如实即空,是故识有所得,不应依也。若依于智,即是依空。

  (4)印顺导师《佛法概论》(p.241):法次法向是修慧。依取相分别的妄识而修,无论如何,也不能得解脱,不能引发无漏正智,所以说「依智不依识」。应依离相、无分别的智慧而修,才能正觉,引导德行而向于正觉的解脱。

  (5)印顺导师《学佛三要》(p.188):四依里的依智不依识,就是修慧的指导标准。识是有漏有取的,以我我所为本的妄想分别,若依此而进修,不但不得证悟解脱,而且障碍了证悟解脱之路。智则相反地,具有戡破我执,遣除邪见的功能,无自性无分别的慧观,能够降伏自心烦恼,引发现证智慧。

  85 印顺导师《宝积经讲记》p.92以下。

  86 印顺导师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》第三章(p.109-p.125):十二分教中有譬喻(avadAna)和因缘(nidAna),…譬喻是梵语阿波陀那的义译。…解说「譬喻」的原始意义,是光辉的事迹,…「譬喻」与「因缘」的部类,有些是不容易分别的。…与「因缘」结合的「譬喻」,在当时的通俗弘法,引用来作为事理的证明,所以或译为「譬喻」、「证喻」。……因缘,一般的说,佛的说法与制戒,都是有因缘的──为谁说法,为谁制戒。然原始结集,但直述法义与戒条,〔A〕说法与〔B〕制戒的因缘,是在传授时说明而流传下来的。

  87 「四大之定义」,印顺导师《宝积经讲记》(p.102):四大约色法(物质)所依的通遍特性说。地是坚性,有任持的作用。水是湿性,有凝摄的作用。火是热性,有熟变的作用。风是动性,有轻动的作用。一切物质,在凝聚到坚定,熟变(分化)到轻动的过程中。审细观察起来,这是一切色法内在的通性(所以叫大),是一切色法所不能离的,所以称四大为『能造』(色法依之而成立),说『四大不离』。

  88《大毗婆沙论》卷136(大正27,702a):极微是最细色,不可断截破坏贯穿,不可取舍乘履搏掣;非长非短,非方非圆,非正不正,非高非下;无有细分,不可分析;不可睹见,不可听闻,不可嗅尝,不可摩触:故说极微是最细色。此七极微,成一微尘,是眼、眼识所取色中最微细者。

  89 印顺导师《宝积经讲记》(p.86):四大王众天,与忉利天,都依须弥山而住,名地居天。

  90《大智度论》卷19(大正25,197c):佛以大慈故,说三十七品涅槃道,随众生愿,随众生因缘,各得其道。欲求声闻人,得声闻道;种辟支佛善根人,得辟支佛道;求佛道者,得佛道。随其本愿,诸根利钝,有大悲、无大悲。譬如龙王降雨,普雨天下,雨无差别。大树大草,根大故多受;小树小草,根小故少受。

  91《大毗婆沙论》卷121(大正27,630b):安立果者:谓依风轮安立水轮,复依水轮安立金轮,复依金轮安立大地,复依大地安立一切情、非情数。此中后后是前前果,余安立果类此应知。

  92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卷34(大正9,616b):复次,佛子!譬如日出,先照一切诸大山王,次照一切大山,次照金刚宝山,然后普照一切大地。日光不作是念:我当先照诸大山王,次第乃至普照大地,但彼山地有高下故照有先后。如来应供等正觉,亦复如是。成就无量无边法界智慧日轮,常放无量无碍智慧光明,先照菩萨摩诃萨等诸大山王,次照缘觉,次照声闻,次照决定善根众生,随应受化,然后悉照一切众生乃至邪定,为作未来饶益因缘。如来智慧日光不作是念:我当先照菩萨,乃至邪定,但放大智光普照一切。佛子!譬如日月出现世间,乃至深山幽谷无不普照,如来智慧日月,亦复如是,普照一切无不明了,但众生希望善根不同故,如来智光种种差别。佛子!是为菩萨摩诃萨第四胜行知见如来。

  93《大智度论》卷7(大正25,111b):又如师子四足兽中,独步无畏,能伏一切。佛亦如是,于九十六种道中,一切降伏无畏故,名人师子。

  94《大智度论》卷14(大正25,163b):云何持戒能生智慧?持戒之人,观此戒相从何而有,知从众罪而生;若无众罪,则亦无戒。戒相如是,从因缘有,何故生着?譬如莲华出自污泥,色虽鲜好,出处不净;以是悟心,不令生着,是为持戒生般若波罗蜜。

  95(1)《杂阿含经》卷26(670经)(大正2,185b3-6):若比丘成就此四力(觉力、精进力、无罪力、摄力)者,得离五恐怖。何等五?谓不活恐怖、恶名恐怖、众中恐怖、死恐怖、恶趣恐怖,是名五恐怖。

  (2)《三具足经忧波提舍》卷1(大正26,360a16-18):若施具足,离不活畏、恶名闻畏。若戒具足,则离死畏,离恶道畏。若闻具足,则离大众威德怖畏。

  96《大智度论》卷45(大正25,388c-389a):问曰:六波罗蜜中,若逆说,则应说般若波罗蜜,次说禅;若顺,应先说檀波罗蜜;今何以乃说禅波罗蜜为首?答曰:发大庄严,无有众生能破坏者。若菩萨无禅定,心未离欲,虽行余波罗蜜则易坏…。入禅波罗蜜中,能生慈无量;五神通故,物无能伤。以是故,今此说禅波罗蜜为首。

  97 印顺导师《宝积经讲记》(p.105):系属于三界生死的,叫世间法。如心离系缚,一切无漏的心行功德,名出世法;出是超胜的意义。

  98《大智度论》卷27(大正25,262a):今当如实说:菩萨得无生法忍,烦恼已尽;习气未除故,因习气受,及法性生身,能自在化生。有大慈悲为众生故,亦为满本愿故,还来世间具足成就余残佛法故;十地满,坐道场,以无碍解脱力故,得一切智、一切种智,断烦恼习。

  99 印顺导师《宝积经讲记》(p.136-p.137):真正的「菩萨」,也是如此。在修行道中,如悲心还没有深切,愿力还没有宏大,般若还没有五度来扶助,那就不求取证,尽量降伏粗重烦恼,削弱烦恼的势力,而仍保「有诸结使」。结是三结等;使是七使(或译随眠,以随逐行人,增长烦恼得名)。菩萨没有断除这些烦恼,所以在所修的圣道──戒定慧中,「杂」有烦恼等「世间法」。也就因此,在生死中度众生,「能长佛法」了。

  100 八部鬼神即指天龙八部。

  101「因名般若,果名萨婆若」:

  (1)《大智度论》卷11(大正25,139c7-10):复有人言:从初发意乃至道树下,于其中间所有智慧,是名般若波罗蜜;成佛时是般若波罗蜜,转名萨婆若。

  (2)《大智度论》卷18(大正25,190a20-24):佛所得智慧是实波罗蜜,因是波罗蜜故,菩萨所行亦名波罗蜜,因中说果故。是般若波罗蜜在佛心中变名为一切种智。菩萨行智慧,求度彼岸故,名波罗蜜;佛已度彼岸故,名一切种智。

  102《大智度论》卷71(大正25,556b26-28):般若波罗蜜能灭诸邪见烦恼戏论,将至毕竟空中;方便将出毕竟空。

  103(1)《大智度论》卷46(大正25,394b):若说般若波罗蜜,则摄六波罗蜜;若说六波罗蜜,则具说菩萨道,所谓从初发意,乃至得佛。譬如王来,必有营从,虽不说从者,当知必有。摩诃衍亦如是,菩萨初发意所行,为求佛道故,所修集善法,随可度众生所说种种法。

  (2)《大智度论》卷20(大正25,207a):是空、无相、无作,是定性,是定相应心心数法,随行身业、口业,此中起心不相应诸行和合,皆名为三昧。譬如王来,必有大臣营从。三昧如王,智慧如大臣,余法如营从。余法名虽不说,必应有,何以故?定力不独生,不能独有所作故。是诸法共生、共住、共灭、共成事,互相利益。

  (3)智者《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》卷4(大正46,504c):如大品经说:欲学一切善法,当学般若。所以者何?譬如王来必有营从,若般若慧发,则一心具足万行。

  104《大智度论》卷5(大正25,99a):大慈怜愍,为众说法,不为衣食、名声、势力故说;大慈悲故,心清净故,得无生法忍故。如偈说:

  多闻辩慧巧言语,美说诸法转人心,自不如法行不正,譬如云雷而不雨。

  博学多闻有智慧,讷口拙言无巧便,不能显发法宝藏,譬如无雷而小雨。

  不广学问无智慧,不能说法无好行,是弊法师无惭愧,譬如小云无雷雨。

  多闻广智美言语,巧说诸法转人心,行法心正无所畏,如大云雷澍洪雨。

  法之大将持法镜,照明佛法智慧藏,持诵广宣振法铃,如海中船渡一切。

  亦如蜂王集诸味,说如佛言随佛意,助佛明法度众生,如是法师甚难值!

  105 法云撰《妙法莲华经义记》卷6(大正33,647a):第一、譬如三…

《《宝积经讲记》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