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宝积经讲记》讲义▪P40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千大千世界以下,讫华果敷实以来,詺为禀泽增长譬。第二、从虽一地众生下,讫各有差别,詺为不自知譬。明三草两木终日禀乎天泽,增长各不自知,增长差别之相,内合明四大声闻昔日亲禀受三乘之教,修行而不自知所行只是一乘,始终同归得一佛果。

  106《杂阿含经》卷26(684经)(大正2,186c);《大智度论》卷36(大正25,323a)。

  107「忉利天四园」:

  (1)《瑜伽师地论》卷4(大正30,298c):有四园苑。一名缋车,二名粗涩,三名和杂,四名喜林。其四园外,有四胜地。色相殊妙,形壮可观,端严无比。

  (2)《顶生王故事经》卷1(大正1,823c10-12):有此善法讲堂四园具足。云何四。难檀桓园。宝彩园。麁坚园。杂种园。是为四园。

  (3)《增壹阿含经》卷23(大正2,668c13-16):世尊告诸比丘。三十三天有四园观。诸天于中而自娱乐。五乐自娱。云何为四。难檀盘那园观.麁涩园观.昼夜园观.杂种园观。

  (4)《正法念处经》卷18(大正17,108b6-8):有四园林。皆是金树。一一园林。纵广正等满百由旬。一名游戏。二名耽乐。三名鹅住。四名俱枳罗。

  (5)《鞞婆沙论》卷10(大正28,487c14-16):说者三十三天有四园观。一名种种。二名欢乐。三名麁涩。四名杂肆。

  108《大智度论》卷10(大正25,130b)。

  109(1)《杂阿含经》卷28(788经)(大正2,204c)。

  (2)《出曜经》卷6〈无放逸品〉(大正4,639b-c):正见增上道,世俗智所察,更于百千生,终不堕恶道。正见增上道者,诸有分别邪见根原永舍离之,正使前人化作佛形,其人前立演说颠倒谓为正法,持心坚固终不承受,何以故尔?以其正见难沮坏故,正使弊魔波旬及诸幻士,化若干变来恐善男子,不能移动其心,倍修正见意不移易,此是世俗正见非第一义,是故说曰:正见增上道,世俗智所察也。于百千生者,如佛所说:吾未曾见行正见人,于百千生堕恶趣者,吾未闻也。所生之处贤圣相遇,亦不堕地狱、饿鬼、畜生中,是故说曰:于百千生,终不堕恶道。

  (3)《坐禅三昧经》卷下(大正15,280a):如佛说法句中:世界正见上,谁有得多者,乃至千万岁,终不堕恶道。是世间正见,是名为忍善根。

  (4)印顺导师《华雨集》(第四册)《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》(p.68-69):要长在生死中修菩萨行,自然要在生死中学习,要有一套长在生死而能普利众生的本领。......菩萨这套长在生死而能广利众生的本领,除坚定信愿(菩提心),长养慈悲而外,主要的是胜解空性。观一切法如幻如化,了无自性,得二谛无碍的正见,是最主要的一着。所以(《杂阿含》)经上说:「若有于世间,正见增上者,虽历百千生,终不堕地狱」。

  110(1)《大智度论》卷15(大正25,169a-c):复次,菩萨于诸烦恼中,应当修忍,不应断结。何以故?若断结者,所失甚多,堕阿罗汉道中,与根败无异。是故遮而不断,以修忍辱,不随结使。问曰:云何结使未断而能不随?答曰:正思惟故,虽有烦恼而能不随。复次,思惟观空、无常相故,虽有妙好五欲,不生诸结。譬如国王有一大臣,自覆藏罪,人所不知。王言:「取无脂肥羊来,汝若不得者,当与汝罪。」大臣有智,系一大羊,以草谷好养;日三以狼而畏怖之,羊虽得养,肥而无脂。牵羊与王,王遣人杀之,肥而无脂。王问:「云何得尔?」答以上事。菩萨亦如是,见无常、苦、空狼,令诸结使脂消,诸功德肉肥。复次,菩萨功德福报无量故,其心柔软,诸结使薄,易修忍辱。譬如师子王,在林中吼,有人见之,叩头求哀,则放令去;虎豹小物,不能尔也。何以故?师子王贵兽,有智分别故;虎豹贱虫,不知分别故。又如坏军,得值大将则活;值遇小兵则死。复次,菩萨智慧力,观瞋恚有种种诸恶,观忍辱有种种功德,是故能忍结使。复次,菩萨心有智力,能断结使,为众生故久住世间;知结使是贼,是故忍而不随。菩萨系此结贼,不令纵逸而行功德;譬如有贼,以因缘故不杀,坚闭一处而自修事业。复次,菩萨实知诸法相故,不以诸结使为恶,不以功德为妙;是故于结不瞋,功德不爱。以此智力故,能修忍辱。如偈说:菩萨断除诸不善,乃至极微灭无余;大功德福无有量,所造事业无不办。菩萨大智慧力故,于诸结使不能恼;是故能知诸法相,生死涅槃一无二。

  (2)《维摩诘所说经》卷中(大正14,549b):以要言之,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,皆是佛种。…若见无为入正位者,不能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。譬如高原陆地,不生莲华;卑湿淤泥乃生此华。…当知一切烦恼为如来种,譬如不下巨海,不能得无价宝珠,如是不入烦恼大海,则不能得一切智宝。

  111 按书的目次,「丁一、明正观真实」之下应只有二科:「戊一、开示中观」及「戊二、抉择深义」。

  112(1)《中论》卷1(大正30,1a):释僧睿序中论有五百偈,龙树菩萨之所造也。以中为名者,照其实也。

  (2)硕法师《三论游意义》(大正45,120a):睿师云:以中为名,照其实也。

  (3)吉藏《三论玄义》(大正45,14a):睿师中论序云:以中为名者,照其实也。照谓显也,立于中名;为欲显诸法实故,云照其实也。

  113(1)《瑜伽师地论》卷30(大正30,451b):云何四种毗钵舍那?谓有苾刍依止内心奢摩他故,于诸法中,能正思择、最极思择、周遍寻思、周遍伺察。是名四种毗钵舍那。云何名为能正思择?谓于净行所缘境界,或于善巧所缘境界,或于净惑所缘境界,能正思择尽所有性。云何名为最极思择?谓即于彼所缘境界,最极思择如所有性。云何名为周遍寻思?谓即于彼所缘境界,由慧俱行有分别作意,取彼相状周遍寻思。云何名为周遍伺察?谓即于彼所缘境界,审谛推求周遍伺察。

  (2)《解深密经疏》卷6(卍续21,303b16-c4):若忍等下,辨观异名,有其五种:a) 忍谓忍解。b) 乐谓受乐。c) 慧即分别。d) 见是推求。e) 观谓观察。如是五种,义一名异。

  (3)韩清净《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汇编》(第四册)卷77,p.2326:若忍若乐等者:a) 于所知义深生信解,是名为忍。b) 为得未得,深生希望,是名为乐。c) 各品差别能了知故,是名为慧。d) 审谛推求,是名为见。e) 现前决了,是名为观。

  (4)演培法师《解深密经语体释》p.308:若忍、若乐、若慧、若见、若观的五个名词,是毗钵舍那的异名。a) 忍是忍可。其体就是胜解。意于所观的行相,获得极坚强的认识,相信所缘得行相,不是魔境,而能忍可于心。b) 乐是欲乐,希望为性,其体就是欲。意于所观的行相,生起好乐的心理,希望能确实做到。此二是果,因果立名。c) 慧是简择的意思,这依自体而立名的。d) 见是推求的意思。e) 观是思察的意思。实际,见就是观,观就是见,所以立此二名,是由粗细的不同,粗的行相说名见,细的行相说名观。

  114 印顺导师《学佛三要》p.161-p.162:慧、观二名义:慧以「简择为性」;约作用立名,这简择为性的慧体,在初学即名为观。学者初时所修的慧,每用观的名称代表,及至观行成就,始名为慧。其实慧、观二名,体义本一,通前通后,祇是约修行的久暂与深浅,而作此偏胜之分。我们如要了解慧的内容,就不可忽略观的意义。关于观的名义,佛为弥勒菩萨说:「能正思择,最极思择,周遍寻思,周遍伺察,若忍、若乐、若慧、若见、若观,是名毗钵舍那(观)」。分别、寻伺、观察、抉择等,为观的功用;而这一切,也是通于慧的。慧也就是「于所缘境简择为性」。修习观慧,对于所观境界,不仅求其明了知道,而且更要能够引发推究、抉择、寻思等功用。缘世俗事相是如此,即缘胜义境界,亦复要依寻伺抉择等,去引发体会得诸法毕竟空性。因为唯有这思察简择,才是观慧的特性。《般若经》中的十八空,即是寻求诸法无自性的种种观门。如观门修习成就,名为般若;所以说:「未成就名空,已成就名般若」。因此,修学佛法的,若一下手就都不分别,以为由此得无分别,对一切事理不修简择寻思,那他就永远不能完成慧学,而只是修止或者定的境界。

  115 自明:自我表白。自然明白。(《汉语大词典(八)》,p.1306)

  116 印顺导师《华雨集》第二册,p.17:缘起是为缘能起的依缘性,涅槃是生死苦迫的彻底止息。缘起与涅槃,是一切众生所难以通达的。众生没有不是爱乐、欣、喜阿赖耶的,是不能通达甚深法(也就不能解脱)的原因所在。佛说生死的原因──集谛的内容是:「后有爱,贪喜俱行,彼彼乐着」,可见爱乐、欣、喜阿赖耶,正是生死的症结所在了。阿赖耶译为「藏」,或译作「窟宅」,「巢穴」,如幽深的窟穴一样。众生的向外延申扩展,「我所」是无限的,但还可以收敛、放弃,放弃外在的一切(当然不会彻底的);内在的自我爱着,深闭固拒,如潜藏在幽深的洞窟一样,是难以放弃的。众生是太难以解脱了!

  117《瑜伽师地论》卷80(大正30,742c-743a):一者贯穿补特伽罗空性;二者贯穿补特伽罗无我性;三者贯穿法空性;四者贯穿法无我性;五者贯穿增益边;六者贯穿损减边;七者贯穿法现观;八者贯穿法现观回向大菩提性;九者贯穿如是行者烦恼众苦不缠绕心性;十者贯穿二无我胜解差别;十一者贯穿前无我性是后因性;十二者贯穿到边际空性;十三者贯穿即彼威德。(详参印顺导师《宝积经讲记》,p.4)

  118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卷4(大正8,242c):佛告须菩提:一切…

《《宝积经讲记》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