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寶積經講記》講義▪P4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千大千世界以下,訖華果敷實以來,詺爲禀澤增長譬。第二、從雖一地衆生下,訖各有差別,詺爲不自知譬。明叁草兩木終日禀乎天澤,增長各不自知,增長差別之相,內合明四大聲聞昔日親禀受叁乘之教,修行而不自知所行只是一乘,始終同歸得一佛果。

  106《雜阿含經》卷26(684經)(大正2,186c);《大智度論》卷36(大正25,323a)。

  107「忉利天四園」:

  (1)《瑜伽師地論》卷4(大正30,298c):有四園苑。一名缋車,二名粗澀,叁名和雜,四名喜林。其四園外,有四勝地。色相殊妙,形壯可觀,端嚴無比。

  (2)《頂生王故事經》卷1(大正1,823c10-12):有此善法講堂四園具足。雲何四。難檀桓園。寶彩園。麁堅園。雜種園。是爲四園。

  (3)《增壹阿含經》卷23(大正2,668c13-16):世尊告諸比丘。叁十叁天有四園觀。諸天于中而自娛樂。五樂自娛。雲何爲四。難檀盤那園觀.麁澀園觀.晝夜園觀.雜種園觀。

  (4)《正法念處經》卷18(大正17,108b6-8):有四園林。皆是金樹。一一園林。縱廣正等滿百由旬。一名遊戲。二名耽樂。叁名鵝住。四名俱枳羅。

  (5)《鞞婆沙論》卷10(大正28,487c14-16):說者叁十叁天有四園觀。一名種種。二名歡樂。叁名麁澀。四名雜肆。

  108《大智度論》卷10(大正25,130b)。

  109(1)《雜阿含經》卷28(788經)(大正2,204c)。

  (2)《出曜經》卷6〈無放逸品〉(大正4,639b-c):正見增上道,世俗智所察,更于百千生,終不墮惡道。正見增上道者,諸有分別邪見根原永舍離之,正使前人化作佛形,其人前立演說顛倒謂爲正法,持心堅固終不承受,何以故爾?以其正見難沮壞故,正使弊魔波旬及諸幻士,化若幹變來恐善男子,不能移動其心,倍修正見意不移易,此是世俗正見非第一義,是故說曰:正見增上道,世俗智所察也。于百千生者,如佛所說:吾未曾見行正見人,于百千生墮惡趣者,吾未聞也。所生之處賢聖相遇,亦不墮地獄、餓鬼、畜生中,是故說曰:于百千生,終不墮惡道。

  (3)《坐禅叁昧經》卷下(大正15,280a):如佛說法句中:世界正見上,誰有得多者,乃至千萬歲,終不墮惡道。是世間正見,是名爲忍善根。

  (4)印順導師《華雨集》(第四冊)《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》(p.68-69):要長在生死中修菩薩行,自然要在生死中學習,要有一套長在生死而能普利衆生的本領。......菩薩這套長在生死而能廣利衆生的本領,除堅定信願(菩提心),長養慈悲而外,主要的是勝解空性。觀一切法如幻如化,了無自性,得二谛無礙的正見,是最主要的一著。所以(《雜阿含》)經上說:「若有于世間,正見增上者,雖曆百千生,終不墮地獄」。

  110(1)《大智度論》卷15(大正25,169a-c):複次,菩薩于諸煩惱中,應當修忍,不應斷結。何以故?若斷結者,所失甚多,墮阿羅漢道中,與根敗無異。是故遮而不斷,以修忍辱,不隨結使。問曰:雲何結使未斷而能不隨?答曰:正思惟故,雖有煩惱而能不隨。複次,思惟觀空、無常相故,雖有妙好五欲,不生諸結。譬如國王有一大臣,自覆藏罪,人所不知。王言:「取無脂肥羊來,汝若不得者,當與汝罪。」大臣有智,系一大羊,以草谷好養;日叁以狼而畏怖之,羊雖得養,肥而無脂。牽羊與王,王遣人殺之,肥而無脂。王問:「雲何得爾?」答以上事。菩薩亦如是,見無常、苦、空狼,令諸結使脂消,諸功德肉肥。複次,菩薩功德福報無量故,其心柔軟,諸結使薄,易修忍辱。譬如師子王,在林中吼,有人見之,叩頭求哀,則放令去;虎豹小物,不能爾也。何以故?師子王貴獸,有智分別故;虎豹賤蟲,不知分別故。又如壞軍,得值大將則活;值遇小兵則死。複次,菩薩智慧力,觀瞋恚有種種諸惡,觀忍辱有種種功德,是故能忍結使。複次,菩薩心有智力,能斷結使,爲衆生故久住世間;知結使是賊,是故忍而不隨。菩薩系此結賊,不令縱逸而行功德;譬如有賊,以因緣故不殺,堅閉一處而自修事業。複次,菩薩實知諸法相故,不以諸結使爲惡,不以功德爲妙;是故于結不瞋,功德不愛。以此智力故,能修忍辱。如偈說:菩薩斷除諸不善,乃至極微滅無余;大功德福無有量,所造事業無不辦。菩薩大智慧力故,于諸結使不能惱;是故能知諸法相,生死涅槃一無二。

  (2)《維摩诘所說經》卷中(大正14,549b):以要言之,六十二見及一切煩惱,皆是佛種。…若見無爲入正位者,不能複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。譬如高原陸地,不生蓮華;卑濕淤泥乃生此華。…當知一切煩惱爲如來種,譬如不下巨海,不能得無價寶珠,如是不入煩惱大海,則不能得一切智寶。

  111 按書的目次,「丁一、明正觀真實」之下應只有二科:「戊一、開示中觀」及「戊二、抉擇深義」。

  112(1)《中論》卷1(大正30,1a):釋僧睿序中論有五百偈,龍樹菩薩之所造也。以中爲名者,照其實也。

  (2)碩法師《叁論遊意義》(大正45,120a):睿師雲:以中爲名,照其實也。

  (3)吉藏《叁論玄義》(大正45,14a):睿師中論序雲:以中爲名者,照其實也。照謂顯也,立于中名;爲欲顯諸法實故,雲照其實也。

  113(1)《瑜伽師地論》卷30(大正30,451b):雲何四種毗缽舍那?謂有苾刍依止內心奢摩他故,于諸法中,能正思擇、最極思擇、周遍尋思、周遍伺察。是名四種毗缽舍那。雲何名爲能正思擇?謂于淨行所緣境界,或于善巧所緣境界,或于淨惑所緣境界,能正思擇盡所有性。雲何名爲最極思擇?謂即于彼所緣境界,最極思擇如所有性。雲何名爲周遍尋思?謂即于彼所緣境界,由慧俱行有分別作意,取彼相狀周遍尋思。雲何名爲周遍伺察?謂即于彼所緣境界,審谛推求周遍伺察。

  (2)《解深密經疏》卷6(卍續21,303b16-c4):若忍等下,辨觀異名,有其五種:a) 忍謂忍解。b) 樂謂受樂。c) 慧即分別。d) 見是推求。e) 觀謂觀察。如是五種,義一名異。

  (3)韓清淨《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彙編》(第四冊)卷77,p.2326:若忍若樂等者:a) 于所知義深生信解,是名爲忍。b) 爲得未得,深生希望,是名爲樂。c) 各品差別能了知故,是名爲慧。d) 審谛推求,是名爲見。e) 現前決了,是名爲觀。

  (4)演培法師《解深密經語體釋》p.308:若忍、若樂、若慧、若見、若觀的五個名詞,是毗缽舍那的異名。a) 忍是忍可。其體就是勝解。意于所觀的行相,獲得極堅強的認識,相信所緣得行相,不是魔境,而能忍可于心。b) 樂是欲樂,希望爲性,其體就是欲。意于所觀的行相,生起好樂的心理,希望能確實做到。此二是果,因果立名。c) 慧是簡擇的意思,這依自體而立名的。d) 見是推求的意思。e) 觀是思察的意思。實際,見就是觀,觀就是見,所以立此二名,是由粗細的不同,粗的行相說名見,細的行相說名觀。

  114 印順導師《學佛叁要》p.161-p.162:慧、觀二名義:慧以「簡擇爲性」;約作用立名,這簡擇爲性的慧體,在初學即名爲觀。學者初時所修的慧,每用觀的名稱代表,及至觀行成就,始名爲慧。其實慧、觀二名,體義本一,通前通後,祇是約修行的久暫與深淺,而作此偏勝之分。我們如要了解慧的內容,就不可忽略觀的意義。關于觀的名義,佛爲彌勒菩薩說:「能正思擇,最極思擇,周遍尋思,周遍伺察,若忍、若樂、若慧、若見、若觀,是名毗缽舍那(觀)」。分別、尋伺、觀察、抉擇等,爲觀的功用;而這一切,也是通于慧的。慧也就是「于所緣境簡擇爲性」。修習觀慧,對于所觀境界,不僅求其明了知道,而且更要能夠引發推究、抉擇、尋思等功用。緣世俗事相是如此,即緣勝義境界,亦複要依尋伺抉擇等,去引發體會得諸法畢竟空性。因爲唯有這思察簡擇,才是觀慧的特性。《般若經》中的十八空,即是尋求諸法無自性的種種觀門。如觀門修習成就,名爲般若;所以說:「未成就名空,已成就名般若」。因此,修學佛法的,若一下手就都不分別,以爲由此得無分別,對一切事理不修簡擇尋思,那他就永遠不能完成慧學,而只是修止或者定的境界。

  115 自明:自我表白。自然明白。(《漢語大詞典(八)》,p.1306)

  116 印順導師《華雨集》第二冊,p.17:緣起是爲緣能起的依緣性,涅槃是生死苦迫的徹底止息。緣起與涅槃,是一切衆生所難以通達的。衆生沒有不是愛樂、欣、喜阿賴耶的,是不能通達甚深法(也就不能解脫)的原因所在。佛說生死的原因──集谛的內容是:「後有愛,貪喜俱行,彼彼樂著」,可見愛樂、欣、喜阿賴耶,正是生死的症結所在了。阿賴耶譯爲「藏」,或譯作「窟宅」,「巢穴」,如幽深的窟穴一樣。衆生的向外延申擴展,「我所」是無限的,但還可以收斂、放棄,放棄外在的一切(當然不會徹底的);內在的自我愛著,深閉固拒,如潛藏在幽深的洞窟一樣,是難以放棄的。衆生是太難以解脫了!

  117《瑜伽師地論》卷80(大正30,742c-743a):一者貫穿補特伽羅空性;二者貫穿補特伽羅無我性;叁者貫穿法空性;四者貫穿法無我性;五者貫穿增益邊;六者貫穿損減邊;七者貫穿法現觀;八者貫穿法現觀回向大菩提性;九者貫穿如是行者煩惱衆苦不纏繞心性;十者貫穿二無我勝解差別;十一者貫穿前無我性是後因性;十二者貫穿到邊際空性;十叁者貫穿即彼威德。(詳參印順導師《寶積經講記》,p.4)

  118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卷4(大正8,242c):佛告須菩提:一切…

《《寶積經講記》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