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宝积经讲记》讲义▪P38

  ..续本文上一页3):增上意乐,是以悲心为本的,一种强有力的行愿,以现代通俗的说法,即是「狂热的心」,对度生事业的热心。热心到了最高度,便可以不问艰难,不问时间有多久,空间有多大,众生有几多,而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,尽心致力救众生。菩萨不入地狱,救不了地狱众生;菩萨要成佛,也总是到苦难的人间来。佛菩萨具备了这强有力的愿行──增上意乐,所以成其为佛菩萨。小乘圣者,原也有慈悲心肠,只因太薄弱,缺少强有力的意志,故不能成其度生事行,而仅乎「逮得己利」而已。经里譬喻说:有一人家生了一个可爱的小孩,大家都非常疼他。有一天,这孩子不慎跌落粪坑,妈妈和姊姊们,急得几乎发疯,心里尽是「要救他,要救他」,而谁也没有跳下去。还是他的父亲跑来,一下纵身粪坑,也不问粪坑有多么深,多么臭,只管救捞小孩。这就是说,单凭悲心,没有增上意乐,仍旧是不够的。因为悲心只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,而不是一种不顾一切的,强猛有力的意志。所以声闻者虽然同情众生的苦恼,想使众生离苦得乐,而众生总是救不了,总是离不了苦,得不到乐。这一定要像菩萨那样,不但有慈悲心肠,而且具足增上意乐,故能激发种种实际行动,予众生以实利。

  73 狎:丧失伦理之分际。(《汉语大词典(五)》,p.29)

  74《大毗婆沙论》卷29(大正27,150c-151a):问:何故作此论?答:为广分别〈契经〉义故。谓〈契经〉说:「若有修习惭愧圆满,应知爱、敬亦得圆满。」〈契经〉虽作是说,而不分别云何爱?云何敬?〈契经〉是此论所依根本,彼所不分别者,今应尽分别之。复次,为欲诃毁非善士法令弃舍故,为欲赞叹诸善士法令修习故,为欲显示五浊增时广大有情甚难得故。此中,非善士法者:谓有一类,爱则妨敬,敬则妨爱。爱妨敬者:如有父母于子宠极,子于父母有爱无敬;师于弟子应知亦然,此等名为爱则妨敬。敬妨爱者:如有父母于子严酷,子于父母有敬无爱;师于弟子应知亦然,此等名为敬则妨爱。如是俱名非善士法。善士法者:谓有一类爱则加敬、敬则加爱,爱、敬俱行,名善士法。若有此法,增上圆满,应知即是广大有情。如是有情,甚为难得。世若无佛,此类难遇。设令有者,是大菩萨,诸大菩萨,爱敬必俱。为显此事,及前所说三种因缘故,作斯论。

  75《大智度论》卷5(大正25,100c-101a):(经)颜色和悦,常先问讯,所语不麁。(论)瞋恚本拔故,嫉妒除故,常修大慈、大悲、大喜故,四种邪语断故,得「颜色和悦」。如偈说:「若见乞道人,能以四种待:〔1〕初见好眼视,〔2〕迎逆敬问讯,〔3〕床座好供养,〔4〕充满施所欲;布施心如是,佛道如在掌。若能除四种,口过妄语毒,两舌恶绮语,得大美果报。善软人求道,欲度诸众生,除四邪口业,譬如马有辔!」

  76《大般若波罗蜜多经》卷592〈第十五静虑波罗蜜多分之二〉(大正7,1064c-1065a):世尊!云何菩萨摩诃萨众安住静虑波罗蜜多?云何方便还从定起?尔时,世尊告舍利子:诸菩萨摩诃萨离欲恶不善法、有寻有伺、离生喜乐入初静虑,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具足而住。于色、无色、静虑、等至,顺、逆、次第、超越串习,极善纯熟游戏自在,复入欲界非等引心。所以者何?勿由定力生色、无色长寿天故,勿色、无色、静虑、等至引起彼地续生之心,为护彼心令不现起,还入欲界非等引心。由起此心还生欲界亲近供养诸佛世尊,引发无边菩提分法,生色、无色无如是能,上二界生身心钝故。由斯菩萨方便善巧,先习上定令善纯熟,后起下心还生欲界,修集无量菩提资粮,至圆满已超过三界,证得无上正等菩提。

  77(1)《大智度论》卷38(大正25,339a6-11):长寿天者,非有想非无想处,寿八万大劫。或有人言:一切无色定,通名长寿天;以无形不可化故,不任得道,常是凡夫处故。或说无想天,名为长寿,亦不任得道故。或说从初禅至四禅,除净居天,皆名长寿,以着味邪见,不能受道者。

  (2)印顺导师《成佛之道》(p.44):要不生在长寿天中。无色界有四天──空无边处,识无边处,无所有处,非想非非想处;色界有无想天,寿命都极长,如非想非非想天的寿命,有八万大劫。这些,都是没有机缘听法的。据《增一阿含

  八难品》说:凡是生天的,都称长寿天,都是难得闻法修行的。所以上不生诸天,下不堕三途,唯有人身,才能逢此难逢的佛法。

  78《大智度论》卷38(大正25,338c-339b):第二菩萨无方便入初禅,乃至行六波罗蜜。无方便者,入初禅时,不念众生;住时起时,亦不念众生,但着禅味,不能与初禅和合行般若波罗蜜,是菩萨慈悲心薄,故功德薄少;功德薄少故,为初禅果报所牵,生长寿天。复次,不能以初禅福德与众生共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如是等无量无方便义。「长寿天」者,非有想非无想处,寿八万大劫。或有人言:一切无色定,通名长寿天;以无形不可化故,不任得道,常是凡夫处故。或说无想天,名为长寿,亦不任得道故。或说从初禅至四禅,除净居天,皆名长寿,以着味邪见,不能受道者。「还生人间值佛」者,以本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,或于禅中集诸福德。所以者何?彼间着味,善心难生故。如《经》中说:「如佛问比丘:『甲头土多?地上土多?』诸比丘言:『地土甚多,不可为喻!』。佛言:『天上命终,还生人中者,如甲头土,堕地狱者,如地土。』」……

  问曰:第三菩萨若能舍禅,云何言无方便?答曰:是菩萨命终时,入不善心,舍诸禅定方便。菩萨若入欲界系善心、若无记心而舍诸禅,入慈悲心,怜愍众生,作是念:「我若随禅定生,不能广利益众生。」生欲界者,有十处:四天下人,六欲天。三恶道,菩萨所不生。钝根者,如第二菩萨说。第四菩萨,入位得菩萨道,修三十七品,能住十八空,乃至大慈大悲,此名方便。上二菩萨,但有禅定,直行六波罗蜜,以是故无方便。第四菩萨,方便力故,不随禅定无量心生。所以者何?行四念处乃至大慈大悲故;命终时怜愍众生,愿生他方现在佛国,续与般若波罗蜜相应。所以者何?爱乐随顺般若波罗蜜故。

  79 印顺导师《般若经讲记》p.10-p.11:从般若是观慧与实相相应慧说,可有二义:

  (1)证真实以脱生死:一切众生,因不见性空如实相,所以依缘起因果而成为杂染的流转。要解脱生死,必由空无我慧为方便。这观慧,或名正见,或名正观,或名正思惟,或名毗钵舍那,或名般若。从有漏的闻思修慧,引发能所不二的般若,才能离烦恼而得解脱。解脱道的观慧,唯一是空无我慧,所以说:『离三解脱门,无道无果』。

  (2)导万行以入智海:大乘般若的妙用,不仅为个人的生死解脱,而重在利他的万行。一般人修布施、持戒等,只能感人天善报,不能得解脱,不能积集为成佛的资粮。声闻行者解脱了生死,又缺乏利济众生的大行。菩萨综合了智行与悲行,以空慧得解脱;而即以大悲为本的无所得为大方便,策导万行,普度众生,以此万行的因华,庄严无上的佛果。要般若通达法性空,方能摄导所修的大行而成佛。这二种中,证真实以脱生死,是三乘般若所共的;导万行以入智海,是菩萨般若的不共妙用。

  80《大宝积经》的第二十三法「心住远离」,对应龙树《十住毗婆沙论》的三十二法,则为第二十七「一心阿练若处住」。修学菩萨法到底要「心远离」抑或是「身远离」?考晋失译《佛说摩诃衍宝严经(一名大迦叶品)》(大正12,195c2)为「专止山泽」(「山泽」是阿兰若的古译。见印顺法师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》p.1049);宋译《佛说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经》卷2(大正12,204b27)为「常处山林」;汉译本不明。若以梵文本来看的话,MahAratnakUTasUtra(《大宝积经》)只有 "satkRtyAraNyavAsa"(意思是亲身居住山林)。(《梵和大辞典》,p.125、p.1196、p.1391。参考钢和泰着《大宝积经迦叶品---汉梵藏六种合刊》,p.50)如此看来,菩萨真要成就菩萨法,有一段时间还是要远离人群,独一静处,专精思惟,勤习止观。虽然论中确实说「真实菩萨」要「一心阿练若处住」,不过,菩萨住阿练若绝非与二乘圣者般的专注厌离,而实是念念与六度相应,从未一念舍离过菩提心,如:《十住毗婆沙论》卷16(大正26,113c29-114a9)说:「若菩萨在阿练若处住,不贪惜身命,是名檀波罗蜜行。三种善业清净,入细头陀行法,是名尸波罗蜜。不瞋恨心,于诸众生,慈心普遍,但忍乐萨婆若乘,不在余乘,是名羼提波罗蜜。自立誓愿:于阿练若处,不得正法忍,终不舍此处,是名毗梨耶波罗蜜。得禅定故,不观生处,修习善根,是名禅波罗蜜。如身阿练若亦如是,如身菩提亦如是,如实中无差别,是名般若波罗蜜。」其实,龙树在《大智度论》卷17(大正25,180b17-21)亦有处理菩萨「身远离」的问题,如说:「问曰:菩萨法以度一切众生为事,何以故闲坐林泽,静默山间,独善其身,弃舍众生?答曰:菩萨身虽远离众生,心常不舍,静处求定,获得实智慧以度一切。」

  81 印顺导师《佛法概论》(p.255):菩萨的心中,是没有疾恶如仇的,应该是悲悯恶人过于善人。但这不是姑息纵恶,要以「我不入地狱,谁入地狱」的精神,起来杀他夺他。

  82《大智度论》卷45(大正25,388c-389a):问曰:六波罗蜜中,若逆说,则应说般若波罗蜜,次说禅;若顺,应先说檀波罗蜜;今何以乃说禅波罗蜜为首?答曰:发大庄严,无有众生能破坏者。若菩萨无禅定,心未离欲,虽行余波罗蜜则易坏…。入禅波罗蜜中,能生…

《《宝积经讲记》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