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宝积经讲记》讲义▪P5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成实论师,说心性通三性,也以此经为不了义,约相续假名心说。声闻中的大众部,分别论者,是以心的觉性为本净的。大乘中,如《般若经》、《中观论》等,以为此约善不善心的空性说。一切法本性空,自性清净心者,清净就是空,空就是清净。众生的心是本性空寂的,一切法也是本性空寂的,所以说一切法及心自性清净。心性虽本来空净,而以因缘有杂染烦恼,不碍自性空的缘生烦恼,不离法性空,即是法性空,无二无别,然由于烦恼,本净(空)的心性,不得显现,由此说心性本净为烦恼所染污。瑜伽学者,也约此义说。然邻近大众分别说的真常唯心论,如本经,所说即略略不同。心性本净,或自性清净心;当然约如来藏法性空说。然胜义空的般若宗风,法性空约一切法说;心性空虽约心以显法性,但心性净与法性净,是无二的。

  284 印顺导师《大乘起信论讲记》(p.60-p.61):我在《中观今论》说到,生灭应分为三种:

  一、剎那生灭,这是约一剎那间即生即灭义说的。

  二、分位生灭,这是约(如有情的)从生到死的一期生灭说的。

  三、大期生灭,即缘起法所说的『此生故彼生,此灭故彼灭』的生灭。这生灭,即含摄了流转与还灭。流转,依众生生死相续,生生不已说;还灭,约出离生死得解脱说。所以,缘起支中的生灭,生,不但是生死的初生,指这生命的生生不已;而灭,却是约究竟证得出离生死说。流转与还灭,这二门是佛法中最根本的;即说明众生为什么而生死流转的,及如何才能断除生死而证灭与成佛的。《阿含经》的十二缘起和四谛,都是说明这二者。

  大乘佛法的特点:重在说明即生死流转法中,当下即是不生不灭。所谓了生死,得解脱,证涅槃,都不是把什么东西灭掉了。还灭,是缘生幻有的还灭,而实意味那寂灭的法性。是在这生灭法中,体证那究竟真实的法性,即是诸法的本不生灭性。这是大乘佛法的共义。所以,从生死流转边说,众生是有死此生彼的生灭现象的;从涅槃还灭说,虽依灭显寂灭,而实众生本来是不生不灭的。

  285(1)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(大正8,751b)。

  (2)印顺导师《般若经讲记》(p.116-p.117):为什么说缘起假名的心即非心呢?因于三世中求心,了不可得。如说心在过去,过去已过去了,过去即灭无,那里还有心可得!若心在现在,现在念念不住,那里有实心可得!而且,现在不离于过去未来,过去未来都不可得,又从那里安立现在!倘使说心在未来,未来即未生,未生即还没有,这怎么有未来心可得。于三世中求心自性不可得,唯是如幻的假名,所以说诸心非心。也就因此,佛能圆见一切而无碍。世人有种种的妄执:有以为我们的心,前一念不是后一念,后一念不是前一念,前心后心各有实体,相续而不一,这名为三世实有论,即落于常见。有主张现在实有而过去未来非有的,如推究起来,也不免落于断见。有以为我们的心是常恒不灭的,我们认识的有变异的,那不是真心,不过是心的假相,这又与外道的常我论一致。佛说:这种人最愚痴!念念不住,息息流变的心,还取相妄执为常!心,不很容易明白,唯有通达三世心的极无自性,才识缘起心的不断不常,不一不异,不来不去,不有不无。从前,德山经不起老婆子一问──三心不可得,上座点的那个心?就不知所措,转入禅宗。这可见毕竟空而无常无我的幻心,是怎样的甚深了!这唯有如来才能究竟无碍的明见他。

  286(1)《瑜伽师地论》卷74(大正30,706b):问:圆成实自性当云何知?答:当正了知,如先所说差别之相,所谓真如、实际、法界,如是等类无量差别。复当了知所余差别,谓无形色、不可睹见,无所依住、无所攀缘,不可显现、不可了别,不可施为、不可宣说,离诸戏论无取无舍,如是等类差别无量。

  (2)印顺导师《宝积经讲记》(p.102):依《瑜伽论》有六句,本译但出四句:一、无色,这不是色根识所得的。二、无形(相),既不是五根识所得,也就不是色等五尘相了。三、无明,这也不是意根识所明了的。四、无知,也不是杂染的有漏识所知的。这四句,说明了不落二边,非有漏心识所得,而唯是般若现证的。《般若经》说:『慧眼于一切法都无所见』,这就是真见道的现证,是名中道诸法实观。

  287(1)《佛说遗日摩尼宝经》:佛语迦叶言:心无色无视无见。佛语迦叶言:诸佛亦不见心者,本无所有无所因也。自作是因缘,自得是死生,心远至而独行,心譬如流水上生泡沫,须臾而灭。

  (2)《佛说摩诃衍宝严经》:如是迦叶!心未来不在内亦不在外,亦不在两中间。心者非色不可见,亦无对无见无知无住无余倚。迦叶!心者一切诸佛,不已见不当见不今见。若一切诸佛,不已见不当见不今见者。云何知有所行?但以颠倒想故有诸法行,诸法者如幻化之法,受种种生故,是心如风远行不可持故,心如流水不可住故,心如灯炎缘相续故。

  (3)《佛说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经》:迦叶!又此心法非在内非在外亦非中间。迦叶!又此心法离众色相,无住无着而不可见。迦叶!过去一切佛不见,未来一切佛不见,现在一切佛不见。迦叶白言:若过去未来现在一切佛不见者,云何彼心有种种行相?迦叶!彼心无实从妄想生,譬如幻化,种种得生为虚妄见。迦叶白言:虚妄不实,其喻云何?佛言:迦叶!心如浮泡生灭不住,心如风行而不可收,心如灯光因缘和合。

  (4)《大乘宝云经》卷7〈宝积品第七〉:是心非内非外亦非中间,是心无色无识无形无见无知无住处,如是之心,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不已曾见,非今现见,非当来见。若一切佛过去来今所不见者,云何当有?但以颠倒妄想因缘,心生诸法种种差别。善男子!是心如幻忆想分别起种种业受种种身。善男子!心去如风于非境界远行难收,心如流水生灭不住,心如灯炎众缘故有。

  (请查《汉译诸本对照》第【98】段,p.51-52)

  288(1)《释氏稽古略》卷3(大正49,840c10-23):德山:朗州德山禅师,名宣鉴,简州人,姓周氏。丱岁出家,依年受具。精究律藏于性空寺,通贯诸经旨趣。常讲《金刚般若》,时谓之周金刚。不信南方宗禅之道,乃曰:「出家儿千劫学佛威仪,万劫学佛细行,不得成佛。南方魔子敢言:『直指人心,见性成佛!』我当搂其窟穴,灭其种类,以报佛恩。」遂檐《青龙疏钞》出蜀至澧阳。路上买油糍点心,婆子指其檐曰:「这个是甚么?」师曰:「《青龙疏钞》。」婆曰:「讲何经?」师曰:「《金刚经》。」婆曰:「我有一问,若道得,我当供上座油糍;若道不得,不与油糍。」婆乃问曰:「经中道『过去心不可得,未来心不可得,现在心不可得。』未审上座点那个心?师无语,乃不得油糍而去。

  (2)印顺导师《药师经讲记》(p.26-p.28):或许有人发生疑问,以为佛法既说无我,此中为什么又说我闻?世人不明佛法,发生这类的疑难,着实不少。从前有位聪明小沙弥,读诵《心经》,读到『无眼耳鼻舌身意』时,不觉怀疑起来,就到师父那里,摸摸自己的眼睛、耳朵、鼻子,问师父是什么?师父说:眼睛、耳朵、鼻子都不知道吗?他说:既然我的眼睛、耳朵好端端的,为什么经里说无眼耳鼻舌呢?结果师父也无从回答。又古代有位德山法师,善讲《金刚经》。他背着《金刚经注疏》去参访,路旁见一老婆婆在卖点心,便歇下来,打算买些点心充饥。老婆婆问他包里是什么?他说是《金刚经疏》。老婆婆又问:《金刚经》说:『过去心不可得 ,现在心不可得,未来心不可得』,那你到底想点的那个心?德山无以为答,便把经疏烧掉。佛经说无眼耳鼻舌身意,说三心不可得,而事实上,这种种(根)身心之法,却又显然而存在的;同样地,佛法尽管说无我,而在世俗谛中,因缘和合的假我,却又是不可否定的。这在一般人似乎是矛盾而不可理解。须知五蕴假合的我,与空无我性的我,其含义是迥然不同的。我们的意识中,总觉得有个我,运动于时空中,而且是常住不变、独立而自主存在的。这样的我,是神我,自性我,佛法否定了它,所以说无我。因为从头至足,从物质到精神,任凭怎样去寻求,都没有丝毫的自性可得,故『无眼耳鼻舌身意』,『无我无众生』。然而五蕴和合,心身所起的统一作用,却是有的,虽有而如幻如化;这幻化不实的和合相,即假名为我。假名我,不但凡夫有,即声闻圣者也无例外。有人问佛:阿罗汉可否说我?佛说:可以。假我虽有,但不同凡夫错觉中的实我,和外道妄执的常我、神我。明乎此,佛法的说我与无我,说眼耳鼻舌与无眼耳鼻舌,并不矛盾,于真俗二谛,才能融通无碍。

  289 印顺导师《成佛之道(增注本)》(p.348-p.350):胜义观,是寻求一切法的自性,而依之悟入胜义的。这一正理的观察,为解脱的不二门。解脱的是苦,苦是众生的身心自体,以触对一切而引起的忧苦。众生为什么是苦?为什么在生死中轮回?上面已讲过,这是因于惑业。业依惑而起;惑是无明──我我所见为主的烦恼,经说『无明,不正思惟』为因,就是由不如理的虚妄分别而起。为什么众生的心识,总是妄分别而不能如实知呢?这是由于戏论。什么叫戏论?妄分别是不离境相而现起的,妄分别生时,直觉得境是实在的,这似乎是自体如此,与分别心等无关的。这不只是妄分别的错觉,在凡夫的心境中,那个境相,也确是现为这样的。这是错误的根本来源,是不合实际的。为什么?如认识到的,确是实在的,是自体如此的,那与经验的事理,全不相合;也就是世俗的,出世的一切,都不能成立了!那并不如此而现为如此的戏论,分别心──名言识是不能知道他是错误的。如以寻求自性的正理观察,层层剖析,要他还出究竟的着落,就显出是并无真实自性的。一切…

《《宝积经讲记》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