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成實論師,說心性通叁性,也以此經爲不了義,約相續假名心說。聲聞中的大衆部,分別論者,是以心的覺性爲本淨的。大乘中,如《般若經》、《中觀論》等,以爲此約善不善心的空性說。一切法本性空,自性清淨心者,清淨就是空,空就是清淨。衆生的心是本性空寂的,一切法也是本性空寂的,所以說一切法及心自性清淨。心性雖本來空淨,而以因緣有雜染煩惱,不礙自性空的緣生煩惱,不離法性空,即是法性空,無二無別,然由于煩惱,本淨(空)的心性,不得顯現,由此說心性本淨爲煩惱所染汙。瑜伽學者,也約此義說。然鄰近大衆分別說的真常唯心論,如本經,所說即略略不同。心性本淨,或自性清淨心;當然約如來藏法性空說。然勝義空的般若宗風,法性空約一切法說;心性空雖約心以顯法性,但心性淨與法性淨,是無二的。
284 印順導師《大乘起信論講記》(p.60-p.61):我在《中觀今論》說到,生滅應分爲叁種:
一、剎那生滅,這是約一剎那間即生即滅義說的。
二、分位生滅,這是約(如有情的)從生到死的一期生滅說的。
叁、大期生滅,即緣起法所說的『此生故彼生,此滅故彼滅』的生滅。這生滅,即含攝了流轉與還滅。流轉,依衆生生死相續,生生不已說;還滅,約出離生死得解脫說。所以,緣起支中的生滅,生,不但是生死的初生,指這生命的生生不已;而滅,卻是約究竟證得出離生死說。流轉與還滅,這二門是佛法中最根本的;即說明衆生爲什麼而生死流轉的,及如何才能斷除生死而證滅與成佛的。《阿含經》的十二緣起和四谛,都是說明這二者。
大乘佛法的特點:重在說明即生死流轉法中,當下即是不生不滅。所謂了生死,得解脫,證涅槃,都不是把什麼東西滅掉了。還滅,是緣生幻有的還滅,而實意味那寂滅的法性。是在這生滅法中,體證那究竟真實的法性,即是諸法的本不生滅性。這是大乘佛法的共義。所以,從生死流轉邊說,衆生是有死此生彼的生滅現象的;從涅槃還滅說,雖依滅顯寂滅,而實衆生本來是不生不滅的。
285(1)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(大正8,751b)。
(2)印順導師《般若經講記》(p.116-p.117):爲什麼說緣起假名的心即非心呢?因于叁世中求心,了不可得。如說心在過去,過去已過去了,過去即滅無,那裏還有心可得!若心在現在,現在念念不住,那裏有實心可得!而且,現在不離于過去未來,過去未來都不可得,又從那裏安立現在!倘使說心在未來,未來即未生,未生即還沒有,這怎麼有未來心可得。于叁世中求心自性不可得,唯是如幻的假名,所以說諸心非心。也就因此,佛能圓見一切而無礙。世人有種種的妄執:有以爲我們的心,前一念不是後一念,後一念不是前一念,前心後心各有實體,相續而不一,這名爲叁世實有論,即落于常見。有主張現在實有而過去未來非有的,如推究起來,也不免落于斷見。有以爲我們的心是常恒不滅的,我們認識的有變異的,那不是真心,不過是心的假相,這又與外道的常我論一致。佛說:這種人最愚癡!念念不住,息息流變的心,還取相妄執爲常!心,不很容易明白,唯有通達叁世心的極無自性,才識緣起心的不斷不常,不一不異,不來不去,不有不無。從前,德山經不起老婆子一問──叁心不可得,上座點的那個心?就不知所措,轉入禅宗。這可見畢竟空而無常無我的幻心,是怎樣的甚深了!這唯有如來才能究竟無礙的明見他。
286(1)《瑜伽師地論》卷74(大正30,706b):問:圓成實自性當雲何知?答:當正了知,如先所說差別之相,所謂真如、實際、法界,如是等類無量差別。複當了知所余差別,謂無形色、不可睹見,無所依住、無所攀緣,不可顯現、不可了別,不可施爲、不可宣說,離諸戲論無取無舍,如是等類差別無量。
(2)印順導師《寶積經講記》(p.102):依《瑜伽論》有六句,本譯但出四句:一、無色,這不是色根識所得的。二、無形(相),既不是五根識所得,也就不是色等五塵相了。叁、無明,這也不是意根識所明了的。四、無知,也不是雜染的有漏識所知的。這四句,說明了不落二邊,非有漏心識所得,而唯是般若現證的。《般若經》說:『慧眼于一切法都無所見』,這就是真見道的現證,是名中道諸法實觀。
287(1)《佛說遺日摩尼寶經》:佛語迦葉言:心無色無視無見。佛語迦葉言:諸佛亦不見心者,本無所有無所因也。自作是因緣,自得是死生,心遠至而獨行,心譬如流水上生泡沫,須臾而滅。
(2)《佛說摩诃衍寶嚴經》:如是迦葉!心未來不在內亦不在外,亦不在兩中間。心者非色不可見,亦無對無見無知無住無余倚。迦葉!心者一切諸佛,不已見不當見不今見。若一切諸佛,不已見不當見不今見者。雲何知有所行?但以顛倒想故有諸法行,諸法者如幻化之法,受種種生故,是心如風遠行不可持故,心如流水不可住故,心如燈炎緣相續故。
(3)《佛說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》:迦葉!又此心法非在內非在外亦非中間。迦葉!又此心法離衆色相,無住無著而不可見。迦葉!過去一切佛不見,未來一切佛不見,現在一切佛不見。迦葉白言:若過去未來現在一切佛不見者,雲何彼心有種種行相?迦葉!彼心無實從妄想生,譬如幻化,種種得生爲虛妄見。迦葉白言:虛妄不實,其喻雲何?佛言:迦葉!心如浮泡生滅不住,心如風行而不可收,心如燈光因緣和合。
(4)《大乘寶雲經》卷7〈寶積品第七〉:是心非內非外亦非中間,是心無色無識無形無見無知無住處,如是之心,十方叁世一切諸佛不已曾見,非今現見,非當來見。若一切佛過去來今所不見者,雲何當有?但以顛倒妄想因緣,心生諸法種種差別。善男子!是心如幻憶想分別起種種業受種種身。善男子!心去如風于非境界遠行難收,心如流水生滅不住,心如燈炎衆緣故有。
(請查《漢譯諸本對照》第【98】段,p.51-52)
288(1)《釋氏稽古略》卷3(大正49,840c10-23):德山:朗州德山禅師,名宣鑒,簡州人,姓周氏。丱歲出家,依年受具。精究律藏于性空寺,通貫諸經旨趣。常講《金剛般若》,時謂之周金剛。不信南方宗禅之道,乃曰:「出家兒千劫學佛威儀,萬劫學佛細行,不得成佛。南方魔子敢言:『直指人心,見性成佛!』我當摟其窟穴,滅其種類,以報佛恩。」遂檐《青龍疏鈔》出蜀至澧陽。路上買油糍點心,婆子指其檐曰:「這個是甚麼?」師曰:「《青龍疏鈔》。」婆曰:「講何經?」師曰:「《金剛經》。」婆曰:「我有一問,若道得,我當供上座油糍;若道不得,不與油糍。」婆乃問曰:「經中道『過去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。』未審上座點那個心?師無語,乃不得油糍而去。
(2)印順導師《藥師經講記》(p.26-p.28):或許有人發生疑問,以爲佛法既說無我,此中爲什麼又說我聞?世人不明佛法,發生這類的疑難,著實不少。從前有位聰明小沙彌,讀誦《心經》,讀到『無眼耳鼻舌身意』時,不覺懷疑起來,就到師父那裏,摸摸自己的眼睛、耳朵、鼻子,問師父是什麼?師父說:眼睛、耳朵、鼻子都不知道嗎?他說:既然我的眼睛、耳朵好端端的,爲什麼經裏說無眼耳鼻舌呢?結果師父也無從回答。又古代有位德山法師,善講《金剛經》。他背著《金剛經注疏》去參訪,路旁見一老婆婆在賣點心,便歇下來,打算買些點心充饑。老婆婆問他包裏是什麼?他說是《金剛經疏》。老婆婆又問:《金剛經》說:『過去心不可得 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』,那你到底想點的那個心?德山無以爲答,便把經疏燒掉。佛經說無眼耳鼻舌身意,說叁心不可得,而事實上,這種種(根)身心之法,卻又顯然而存在的;同樣地,佛法盡管說無我,而在世俗谛中,因緣和合的假我,卻又是不可否定的。這在一般人似乎是矛盾而不可理解。須知五蘊假合的我,與空無我性的我,其含義是迥然不同的。我們的意識中,總覺得有個我,運動于時空中,而且是常住不變、獨立而自主存在的。這樣的我,是神我,自性我,佛法否定了它,所以說無我。因爲從頭至足,從物質到精神,任憑怎樣去尋求,都沒有絲毫的自性可得,故『無眼耳鼻舌身意』,『無我無衆生』。然而五蘊和合,心身所起的統一作用,卻是有的,雖有而如幻如化;這幻化不實的和合相,即假名爲我。假名我,不但凡夫有,即聲聞聖者也無例外。有人問佛:阿羅漢可否說我?佛說:可以。假我雖有,但不同凡夫錯覺中的實我,和外道妄執的常我、神我。明乎此,佛法的說我與無我,說眼耳鼻舌與無眼耳鼻舌,並不矛盾,于真俗二谛,才能融通無礙。
289 印順導師《成佛之道(增注本)》(p.348-p.350):勝義觀,是尋求一切法的自性,而依之悟入勝義的。這一正理的觀察,爲解脫的不二門。解脫的是苦,苦是衆生的身心自體,以觸對一切而引起的憂苦。衆生爲什麼是苦?爲什麼在生死中輪回?上面已講過,這是因于惑業。業依惑而起;惑是無明──我我所見爲主的煩惱,經說『無明,不正思惟』爲因,就是由不如理的虛妄分別而起。爲什麼衆生的心識,總是妄分別而不能如實知呢?這是由于戲論。什麼叫戲論?妄分別是不離境相而現起的,妄分別生時,直覺得境是實在的,這似乎是自體如此,與分別心等無關的。這不只是妄分別的錯覺,在凡夫的心境中,那個境相,也確是現爲這樣的。這是錯誤的根本來源,是不合實際的。爲什麼?如認識到的,確是實在的,是自體如此的,那與經驗的事理,全不相合;也就是世俗的,出世的一切,都不能成立了!那並不如此而現爲如此的戲論,分別心──名言識是不能知道他是錯誤的。如以尋求自性的正理觀察,層層剖析,要他還出究竟的著落,就顯出是並無真實自性的。一切…
《《寶積經講記》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