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寶積經講記》講義
釋開仁編2007/3~2008/6
甲一 序分
(p.15)如是我聞:一時,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。與大比丘衆八千人俱。菩薩摩诃薩萬六千人,皆是阿惟越致,從諸佛土而來集會,悉皆一生當成無上正真大道。
一、經分序、正分、流通叁分:
1、序分:
(1)通序:
本經敘事簡要,如《佛說阿彌陀經》一樣,僅有通序,即如是我聞等;這是一切經典所共有的。
約文體來說,這是佛經的特有體裁。是佛將涅槃時,告訴阿難,將來結集的佛經,應該說如是我聞等。
約意義來說,『說時方人,爲令人生信故』(智度論)。1
這部經,有時間、地點、說者與聽法的大衆,足見得信而有征,所以通序也叫做證信序。
通序或分爲六種成就,現在約五事來說。2
(2)別序
2、正宗分
3、流通分
二、通序或分爲六種成就,現在約五事來說:
1、如是我聞
(1)「如是我聞」:指出所聽聞的法門。
(2)我:是結集經典者──阿難的自稱。
(3)聞:是從佛陀親聞,或是從佛弟子展轉傳聞。3
阿難說我聞,表明了禀承佛說,而不是結集者的杜撰。
古德解說爲『文如義是』。下面的文句,與佛說一樣的(如),不增不減。其中的意義,正確恰當(是),不偏不倒。
2、一時:是說法與聽法的時間。(泛說一時──法會始終那一段時間)
3、佛:是宣說法門的法主。覺者。聖者的證入,都是以正覺爲本的(有叁乘的正覺)。『佛爲法本,佛爲法根』4,法門的宣揚流通,都由佛而來。
4、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5
王舍城耆阇崛山,中印度摩竭陀國的首都。是佛說法,也是大衆聽法的地點。
王舍城:是印度文化、經濟、政治的中心,所以佛也常在這裏教化。
王舍城有五山環繞;耆阇崛山即五山之一。6梵語耆阇崛,意義是鹫峰,從形勢得名。
5、與大比丘衆八千人俱
(1)大衆:小乘:聲聞衆
A、在家衆
B、出家衆──比丘、比丘尼、沙彌、沙彌尼、式叉摩那尼
(2)大比丘:阿羅漢
A、乞士(男性)
外:外乞食以資身
內:內乞法以資心
B、因佛現比丘身,所以住持佛法,以比丘爲主。
C、衆:僧伽的義譯。
(3)八千人俱:
聽法的聲聞衆中,有凡有聖;聖衆也有四果的差別;第四阿羅漢果有九種,7其中得叁明8六通9的俱解脫阿羅漢,爲比丘中的大比丘。
(4)俱:
A、比丘衆同住在一起,叫俱。
B、和合僧--衆的形成,論「事」要具備六和合10,論「理」要同得一解脫,這才稱爲俱。
叁、大乘:菩薩衆:菩薩摩诃薩萬六千人
1、菩薩:菩提薩埵,覺有情。
菩提:是佛的大菩提──無上正等覺。
薩埵:勇心,是強毅勇猛的願欲。
菩薩:凡發堅固的大菩提心,依菩薩道而勤勇進修的人。
2、摩诃薩埵:摩诃薩,大有情(大士)。
3、菩薩摩诃薩:
從初發心到成佛,菩薩的階位是不等的。
高位的菩薩,如文殊、彌勒等,爲菩薩中的大菩薩,所以叫菩薩摩诃薩。
在這寶積大法會中,單是大乘衆的領導者──菩薩摩诃薩,就有一萬六千人。
四、皆是阿惟越致
1、指出了菩薩衆的行位。
2、阿惟越致,是阿毗跋致的舊譯、不退,就是『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』。
3、不退有四類:
(1)信不退,在十信11的第六心,對于大菩提的深信不疑,不會再退失了。
(2)位不退,在十住12的第六住,不再會退證小乘的果證了。
(3)證不退,在十地13的初地,證得甚深法性,一得永得,不會退失。
(4)行不退,在八地以上,清淨心的德行進修,念念不斷的向上,不再會退起染心。
五、從諸佛土而來集會
1、在家菩薩是少數的;出家菩薩更只是彌勒菩薩一人。
2、十方的世界(佛土)無量,菩薩也無量;有些清淨佛土,更是純一的菩薩衆。
3、佛是平等而不分彼此的。菩薩們的來會,除了供佛聽法以外,還起著莊嚴法會,贊揚大乘,及示範的教化作用。
六、悉皆一生當成無上正真大道
1、無上正真大道(古來多譯菩提爲道),是無上正等覺(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)的舊譯。
2、正覺,是通于聲聞的。正等(普遍)覺,是通于菩薩的。究竟圓滿的大覺,稱爲無上正等覺,是佛所圓證的大菩提。
3、這些大菩薩,都再是一生,就要當來成佛,證得無上菩提。所以都是修證到鄰近佛果,如彌勒一樣的補處菩薩。
甲二 正宗分
乙一 正說菩薩道
丙一 修廣大正行
丁一 辨菩薩行相
戊一 正行差別
己一 得智慧
(p.21)爾時,世尊告大迦葉:
一、正宗分
1、本經的正宗分,分正說:菩薩道,兼說:聲聞道二科。
2、以大乘爲主,而大小兼暢的法門,代表正統的中期佛教。
3、菩薩正道:
有修廣大正行
自利
習甚深中觀
作教化事業───利他
二、修學階位的偏重來說:
1、修資糧以向加行位,重于福智資糧的廣大積集;
2、從加行以入見道,重于甚深中觀的修證;
3、從見道以趨修道位,重在利他的教化事業。
資糧位 加行位 見道位 修道位(究竟位)
福智資糧 甚深中觀 教化事業
叁、修廣大正行
1、辨菩薩行相:分叁(正行分爲差別、勝利、成就),先說正行差別。總有八事,都以邪行正行,一反一正的對辨,以顯示菩薩應行的種種正行。
2、贊菩薩功德二科(標說;別贊)。
四、爾時:是佛在鹫峰,與大衆共集,而要宣說寶積法門的時候。
五、世尊
1、是佛的又一尊稱。
2、佛爲究竟無上的大聖,是人間天上,一切世間所共尊仰的。
六、大迦葉(迦葉是姓,華語爲飲光14)
1、本經的當機者(受佛稱贊或被佛呵斥),是釋尊門下了不起的大德。
釋尊涅槃後,大迦葉主持了荼毗大典。又在王舍城的七葉窟,主持了佛典的第一結集。大迦葉是佛涅槃後的領導者,所以有釋尊付囑迦葉,傳承正法的傳說。
大迦葉頭陀第一,生活精嚴,在崇尚苦行的東方印度(耆那教與提婆達多15的五法是道,都興起于此),受到了大衆的崇仰。
本經重于戒慧,所以操行精嚴的大迦葉,爲本經的當機者。
在佛教的傳弘中,大迦葉領導的學系,重戒的,重定的,帶有嚴重隱遁傾向的佛教,被指爲背棄釋迦精神的小乘。
本經不但開示大乘正法,也針對重戒的,重定的比丘,而宣說聲聞正法。以大迦葉爲當機者,那是最適當不過的了!
2、別述導師對大迦葉結集的看法
當時就近參與荼毗典禮的,以及出席結集法會的,主要爲王舍城、毗舍離一帶的比丘,也就是大迦葉領導的一系。大迦葉不曾能邀集全佛教界,集思廣益,而舉行少數的結集;連多聞第一的阿難,也幾乎被拒絕。16這所以結集圓滿時,就有富樓那等提出異議,而種下了佛教學派分化的種子。17
(p.23)『菩薩有四法,退失智慧。何謂爲四?不尊重法,不敬法師。所受深法,秘不說盡。有樂法者,爲作留難,說諸因緣沮壞其心。憍慢自高,卑下他人。迦葉!是爲菩薩四法,退失智慧。
一、大意
佛爲大迦葉說菩薩的正行差別,先說失智慧與得智慧。智慧是佛法不共世間的特質,是解脫與成佛的根本。對于菩薩行,是非常重要的,所以首先提出來說。
二、菩薩退失智慧的根本原由
1、等流因果
無論是善的惡的,久而久之,習以成性,一天天的增強。
如常起貪心的,會貪心越來越大;起瞋心的,瞋心會越來越嚴重。
如讀書的,知識越來越豐富;好靜的,習慣了會愛靜惡動,過不慣煩囂的生活。
這不但今生,也影響到來生的性格、能力。這叫做等流因果。
2、增上因果
如布施的,使別人的生活獲得充足,自己將來就能得富裕的果。傷害人,使人死(墮落惡道是異熟因果),來生爲人時,會受到多病或夭壽的果。總之,使人苦惱,自己得苦惱,使人安樂,自己能安樂;障礙人的,自己也受人的障礙。這些,叫做增上因果(一般也叫做業報)。
叁、那四種邪行能退失智慧呢?
1、不尊重法,不敬法師。
法,是真理(理法;理法的實現即證法),是達到真理的正行(行法),表達這真理與正行的聖教(教法)。自己學法而又以法教化的,稱爲法師。
法──真理、正行、聖教,從佛的大覺而宣揚出來。
法是智慧的源泉。如不尊重法,不會依法去信解修行。不進則退,也就會日漸愚癡了。不能尊重法,也就不會尊敬法師。
2、所受深法,秘不說盡。
深法,是大乘法,大乘的空義(經說:「深奧者,空是其義」18),深行密證的法門。
秘不說盡,秘而不傳的作風,障礙人不能生長深智;因果必然,當然自己要退失智慧了。
3、有樂法者,爲作留難,說諸因緣沮壞其心。
樂法,是愛好大法而深願欲求的意思。遇到這樣的人,應該隨機說法,引他趣入佛法。而現在卻故意的留難他,說一些不成理由的理由......。有的,受了外道的誘惑,動搖了對叁寶的信心。犯了這樣障人智慧的罪過,當然要退失智慧了。
4、憍慢自高,卑下他人。
(1)修學佛法的,容易犯一種過失,就是義理愈了解,或多少有些行持功德,憍慢心就起來了。
(2)覺得自己了不起,高人一等。看起他人來,論教理、論修行,都卑下低劣,不及自己。于是覺得沒有值得尊敬的法師,沒有可以造就的學者。
(3)憍慢狂妄,結果是『滿招損』19,智慧日漸退失了。
世尊總結的說:上面所說的,「是爲菩薩四法」,會「退失智慧」的。求大智慧的大乘行者,應切戒才好!
(p.27)複次,迦葉!菩薩有四法,得大智慧,何謂爲四?常尊重法,恭敬法師。隨所聞法,以清淨心廣爲人說,不求一切名聞利養。知從多聞生于智慧,勤求不懈,如救頭然。聞經誦持,樂如說行,不隨言說。迦葉!是爲菩薩四法,得大智慧。
得大智慧的四法:
一、常尊重法,恭敬法師。…
《《寶積經講記》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