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問大寶積正法經》:佛告迦葉波:有四種法令諸菩薩心意剛強…
(4)《大乘寶雲經》:善男子!具有四法[怡-臺+龍]悷難調難伏之相…
38 如《大智度論》卷1(大正25,63a-b)。
39《大智度論》卷56〈滅诤亂品〉(大正25,461a9):用信力故受;念力故持。
40 印順導師《佛法概論》(p.240):從師多聞正法,要從語言文字中,體會語文的實義。如果重文輕義,執文害義,也是錯誤的,所以「依義不依語」。經上說:「聞色是生厭,離欲,滅盡寂靜法,是名多聞」(雜含卷一
二五經)。正法的多聞,不是專在名相中作活計,是理會真義而能引解脫的行證。多聞,決不能離聖典語文而空談,但也不能執文害義。否則盡管博聞強記,在佛法中是一無所知的無聞愚夫!
41《佛遺教經》卷1(大正12,1112b10-12):自今已後,我諸弟子展轉行之,則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。
42 其他漢譯本:(請查《漢譯諸本對照》第【11】段,p.9-10)
(1)《佛說遺日摩尼寶經》:菩薩有四事得其過。何謂四事?一者、本不相習,不當妄信。…
(2)《佛說摩诃衍寶嚴經》:複次,迦葉菩薩有四差違。雲何爲四?一者、未悉衆生便謂親厚,菩薩差違。…
(3)《佛說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》:佛告迦葉波:菩薩有四種違犯。迦葉白言:雲何四種?一者、衆生信根未熟而往化他,菩薩違犯。…
(4)《大乘寶雲經》:善男子!菩薩有四僻謬。何謂爲四?不可信人,與之同意,是菩薩謬。…
43(1)《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》卷1(大正8,693b):大王!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成大威德,何以故?非器不聞故。爾時勝天王即白佛言:世尊!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其心平等,雲何不爲非器者說?佛告勝天王言:大王!般若波羅蜜性自平等,不見器不見非器,不見能說及以所說,衆生虛妄見說不說。何以故?般若波羅蜜不生不滅無相分別。猶如虛空一切遍滿,衆生亦爾,不生不滅;聲聞、辟支佛、菩薩及佛,亦複如是。無名字法假立名字,雲是衆生,雲是般若,雲有能說,雲有所說,雲有聽者,第一義中,同是一相,所謂無相。菩薩摩诃薩行是甚深般若波羅蜜,威德重故非器不聞。大王!般若波羅蜜不爲非器衆生說,不爲外道說,不爲不尊重者說,不爲不正信者說,不爲求法貿易者說,不爲貪利養者說,不爲嫉妒者說,不爲盲聾啞者說。何以故?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時,心無悭吝,不秘深法,非于衆生無大慈悲,不舍衆生。衆生宿世善根,得見如來及聞正法,諸佛如來本無說心爲此爲彼,但障重者雖複在近,而不見聞。爾時勝天王白佛言:世尊!何等衆生堪聞諸佛菩薩說法?佛告勝天王言:大王!具正信者諸佛菩薩即爲說法,根性純熟堪爲法器,于過去佛曾種善根,心無谄曲威儀齊整,不求名利親近善友,利根性人說文知義,爲法精進不違佛旨。大王!諸佛菩薩爲如是等衆生說法。
(2)印順導師《華雨集》第一冊(p.30-p.31):大悲心:菩薩救度衆生的種種痛苦;最根本解決衆生痛苦的方法,即是金剛經上所說:『……所有一切衆生之類,若卵生、若胎生、若濕生、若化生,若有色、若無色、若有想、若無想、若非有想非無想,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』。這是將衆生苦痛的根源徹底解決,徹底地離苦得樂,所以說:「住衆生涅槃,彼大悲如是」。也就是說,使衆生安住于涅槃,度脫一切衆生使其得到究竟解脫,這才是菩提心中大悲心的究極意義。但大家卻不要誤會了,以爲發菩提心就是什麼事不管,只要教人了生死就好,對衆生其他方面的痛苦都可以不聞不問。我們必須知道,爲衆生解除一般的痛苦,都只是局部的、暫時的,所以悲心也就行得不徹底;菩薩的悲心,是要使衆生安住于無余涅槃,這就是百分之百地使衆生離苦。但是當環境因緣不具足,菩薩只能做八十分、七十分甚至只有叁十分地使衆生離苦,這也是好的而應該去做。因爲菩薩的教化救度,必須視衆生的根性而定,屬于大乘根性者,則教之以大乘法;屬于小乘根性者,則教之以小乘法;根性既不屬大乘又不屬小乘者,則以人天法門來救度他,因爲這至少是要比眼睜睜地任他苦痛、墮落要來得好些。
(3)《大方廣佛華嚴經疏》卷3〈世主妙嚴品〉(大正35,517c24-518a5):一、無信非器:以聞生誹謗墮惡道故。二、違真非器:依傍此經以求名利,不淨說法集邪善故。下經雲: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根是爲魔業。叁、乖實非器:謂如言取文超情至理不入心故。論雲:隨聲取義有五過失。上叁皆是凡愚。故下文雲:此經不入余衆生手。四、陜劣非器:謂一切二乘。出現品雲:一切二乘不聞此經,何況受持?故雖在座如聾如瞽。五、守權非器:謂叁乘共教諸菩薩等,隨宗所修行布行位,不信圓融具德之法故。
44《大智度論》卷12(大正25,146b):複次,菩薩有二種身:一者,結業生身,二者法身。是二種身中,檀波羅蜜滿,是名具足檀波羅蜜。問曰:雲何名結業生身檀波羅蜜滿?答曰:未得法身,結使未盡,能以一切寶物,頭目、髓腦,國財、妻子,內、外所有,盡以布施,心不動轉。……雲何法身菩薩行檀波羅蜜滿?菩薩末後肉身得無生法忍,舍肉身得法身。于十方六道中,變身應適以化衆生,種種珍寶、衣服、飲食,給施一切。又以頭目、髓腦,國財、妻子,內、外所有,盡以布施。
45《法華經》卷1〈方便品〉(大正9,7a21-28):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。舍利弗!雲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?諸佛世尊欲令衆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于世,欲示衆生佛之知見故出現于世,欲令衆生悟佛知見故出現于世,欲令衆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于世。舍利弗!是爲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。
46 印順導師《佛在人間》(p.29-p.32):施教宗旨:佛法是適應衆生的根機而安立的,需要什麼,就爲他說什麼。如《智論》所說的四悉檀(世間悉檀、爲人悉檀、對治悉檀、第一義悉檀),即是佛陀應機說法的四大宗旨。……教乘類別:隨衆生根機的差別,故教法也隨而有別。乘有運載的意思,人類依此教法修行,即可由此而至彼,如乘車一樣,所以稱佛法爲乘。人能依此教法修行即可由人而天,或由凡而聖。這一向有五乘、叁乘、一乘的類別。
47《妙法蓮華經》卷5(大正9,37b):若有菩薩,于後惡世,無怖畏心,欲說是經,應入行處,及親近處;常離國王,及國王子,大臣官長,凶險戲者,及旃陀羅,外道梵志;亦不親近,增上慢人,貪著小乘,叁藏學者;破戒比丘,名字羅漢,及比丘尼;好戲笑者,深著五欲,求現滅度,諸優婆夷,皆勿親近。
48 印順導師《藥師經講記》,p.188:佛弟子中有兩類人:一是報佛恩的,一是欠佛債的。佛的教誨,原是一面修行了生死以自利,一面濟度衆生以利他,但有一分學者,卻祇顧到自了生死的一邊,而不管衆生的苦難,這叫不知報佛恩的負欠佛債者。另有一分弟子,能暢達如來本懷,不但要求自了生死,而且處處以救度衆生爲前提,切實表現自未得度先度人的精神,這即知報佛恩。我們學佛,應該學報佛恩,切勿作一欠佛債者!
49《佛光大辭典(六)》p.5353-p.5354「順世外道」:音譯路伽耶派、盧迦耶陀派、路歌夜多派、路迦也底迦派。又作順世派。爲古印度婆羅門教之支派,主張隨順世俗,倡導唯物論之快樂主義。此派與阿耆毗伽派同爲古印度自由思想之代表學派。此派以唯物論之立場,主張地、水、火、風等四元素合成吾人身心,人若命終,四大亦隨之離散,五官之能力亦還歸虛空,故吾人死後一切歸無,靈魂亦不存在。因此,此派否認輪回、業,複否認祭祀、供儀、布施之意義。于認識論上主張感覺論,于實踐生活上主張快樂論。並反對婆羅門所主張之祭祀萬能主義,而傾向于詭辯之思想。除「吾人身心系由四大和合而成」之主張,此派複認爲世間一切之生物、無生物亦皆由四大所構成;四大可分析至「極微」(即物質之最小單位),而于極微之外,世間即無任何余物。並進而論定:人雖有精神作用,然所謂精神作用亦不過物質之結合所産生之狀態而已,故人生之目的乃在于追求快樂。此一見解,于佛教所說「斷、常」二邪見中,屬于「常見外道」。
50 印順導師《說一切有部爲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》(p.324、p.335-339):《大毗婆沙論》中,並無名爲馬鳴的論師。但經考證,馬鳴的作品,確已爲《大毗婆沙論》所引用。馬鳴,《出曜經》譯爲馬聲(西元375頃譯),爲佛教界有數的名德,受到中國學者的非常尊重。這位出現于《大毗婆沙論》的大德,關系于北方佛教極深。……依說一切有部的佛滅傳說(阿育王出佛滅一百余年),出五百年末,弘法于六百年中,馬鳴應爲西元二世紀初人,與迦膩色迦王的時代相當。……從上來著作與事迹的論述,可以確定:1.馬鳴爲佛化的文藝大師。2.馬鳴是通俗教化而富感化力的大師。3.馬鳴爲禅者。4.馬鳴是摧邪顯正的雄辯家。5.馬鳴是說一切有部的菩薩。
51 印順導師《性空學探源》(p.26):經中說的知法、現法、入法,正見、正觀、如實知……等,都是現觀的別名。現觀,是一種親切、直接而明明白白的體驗;是一種直覺到的經驗,不是意識的分別,不是抽象的說明,也不是普通生活的經驗;它是內心深入對象的一種特殊經驗。
52《妙法蓮華經》卷2(大正9,10c):世尊!我從昔來,終日竟夜,每自克責。而今從佛,聞所未聞,未曾有法,斷諸疑悔,身意泰然,快得安隱,今日乃知,真是佛子。從佛口生,從法化生,得佛法分。
53《瑜伽師地論》卷79(大正30,741c-742a):雲何菩薩具于法…
《《寶積經講記》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