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宝积经讲记》讲义▪P3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问大宝积正法经》:佛告迦叶波:有四种法令诸菩萨心意刚强…

  (4)《大乘宝云经》:善男子!具有四法[怡-台+龙]悷难调难伏之相…

  38 如《大智度论》卷1(大正25,63a-b)。

  39《大智度论》卷56〈灭诤乱品〉(大正25,461a9):用信力故受;念力故持。

  40 印顺导师《佛法概论》(p.240):从师多闻正法,要从语言文字中,体会语文的实义。如果重文轻义,执文害义,也是错误的,所以「依义不依语」。经上说:「闻色是生厌,离欲,灭尽寂静法,是名多闻」(杂含卷一

  二五经)。正法的多闻,不是专在名相中作活计,是理会真义而能引解脱的行证。多闻,决不能离圣典语文而空谈,但也不能执文害义。否则尽管博闻强记,在佛法中是一无所知的无闻愚夫!

  41《佛遗教经》卷1(大正12,1112b10-12):自今已后,我诸弟子展转行之,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也。

  42 其他汉译本:(请查《汉译诸本对照》第【11】段,p.9-10)

  (1)《佛说遗日摩尼宝经》:菩萨有四事得其过。何谓四事?一者、本不相习,不当妄信。…

  (2)《佛说摩诃衍宝严经》:复次,迦叶菩萨有四差违。云何为四?一者、未悉众生便谓亲厚,菩萨差违。…

  (3)《佛说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经》:佛告迦叶波:菩萨有四种违犯。迦叶白言:云何四种?一者、众生信根未熟而往化他,菩萨违犯。…

  (4)《大乘宝云经》:善男子!菩萨有四僻谬。何谓为四?不可信人,与之同意,是菩萨谬。…

  43(1)《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》卷1(大正8,693b):大王!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成大威德,何以故?非器不闻故。尔时胜天王即白佛言:世尊!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其心平等,云何不为非器者说?佛告胜天王言:大王!般若波罗蜜性自平等,不见器不见非器,不见能说及以所说,众生虚妄见说不说。何以故?般若波罗蜜不生不灭无相分别。犹如虚空一切遍满,众生亦尔,不生不灭;声闻、辟支佛、菩萨及佛,亦复如是。无名字法假立名字,云是众生,云是般若,云有能说,云有所说,云有听者,第一义中,同是一相,所谓无相。菩萨摩诃萨行是甚深般若波罗蜜,威德重故非器不闻。大王!般若波罗蜜不为非器众生说,不为外道说,不为不尊重者说,不为不正信者说,不为求法贸易者说,不为贪利养者说,不为嫉妒者说,不为盲聋哑者说。何以故?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,心无悭吝,不秘深法,非于众生无大慈悲,不舍众生。众生宿世善根,得见如来及闻正法,诸佛如来本无说心为此为彼,但障重者虽复在近,而不见闻。尔时胜天王白佛言:世尊!何等众生堪闻诸佛菩萨说法?佛告胜天王言:大王!具正信者诸佛菩萨即为说法,根性纯熟堪为法器,于过去佛曾种善根,心无谄曲威仪齐整,不求名利亲近善友,利根性人说文知义,为法精进不违佛旨。大王!诸佛菩萨为如是等众生说法。

  (2)印顺导师《华雨集》第一册(p.30-p.31):大悲心:菩萨救度众生的种种痛苦;最根本解决众生痛苦的方法,即是金刚经上所说:『……所有一切众生之类,若卵生、若胎生、若湿生、若化生,若有色、若无色、若有想、若无想、若非有想非无想,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』。这是将众生苦痛的根源彻底解决,彻底地离苦得乐,所以说:「住众生涅槃,彼大悲如是」。也就是说,使众生安住于涅槃,度脱一切众生使其得到究竟解脱,这才是菩提心中大悲心的究极意义。但大家却不要误会了,以为发菩提心就是什么事不管,只要教人了生死就好,对众生其他方面的痛苦都可以不闻不问。我们必须知道,为众生解除一般的痛苦,都只是局部的、暂时的,所以悲心也就行得不彻底;菩萨的悲心,是要使众生安住于无余涅槃,这就是百分之百地使众生离苦。但是当环境因缘不具足,菩萨只能做八十分、七十分甚至只有三十分地使众生离苦,这也是好的而应该去做。因为菩萨的教化救度,必须视众生的根性而定,属于大乘根性者,则教之以大乘法;属于小乘根性者,则教之以小乘法;根性既不属大乘又不属小乘者,则以人天法门来救度他,因为这至少是要比眼睁睁地任他苦痛、堕落要来得好些。

  (3)《大方广佛华严经疏》卷3〈世主妙严品〉(大正35,517c24-518a5):一、无信非器:以闻生诽谤堕恶道故。二、违真非器:依傍此经以求名利,不净说法集邪善故。下经云: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为魔业。三、乖实非器:谓如言取文超情至理不入心故。论云:随声取义有五过失。上三皆是凡愚。故下文云:此经不入余众生手。四、陜劣非器:谓一切二乘。出现品云:一切二乘不闻此经,何况受持?故虽在座如聋如瞽。五、守权非器:谓三乘共教诸菩萨等,随宗所修行布行位,不信圆融具德之法故。

  44《大智度论》卷12(大正25,146b):复次,菩萨有二种身:一者,结业生身,二者法身。是二种身中,檀波罗蜜满,是名具足檀波罗蜜。问曰:云何名结业生身檀波罗蜜满?答曰:未得法身,结使未尽,能以一切宝物,头目、髓脑,国财、妻子,内、外所有,尽以布施,心不动转。……云何法身菩萨行檀波罗蜜满?菩萨末后肉身得无生法忍,舍肉身得法身。于十方六道中,变身应适以化众生,种种珍宝、衣服、饮食,给施一切。又以头目、髓脑,国财、妻子,内、外所有,尽以布施。

  45《法华经》卷1〈方便品〉(大正9,7a21-28):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。舍利弗!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?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,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,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,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。舍利弗!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。

  46 印顺导师《佛在人间》(p.29-p.32):施教宗旨:佛法是适应众生的根机而安立的,需要什么,就为他说什么。如《智论》所说的四悉檀(世间悉檀、为人悉檀、对治悉檀、第一义悉檀),即是佛陀应机说法的四大宗旨。……教乘类别:随众生根机的差别,故教法也随而有别。乘有运载的意思,人类依此教法修行,即可由此而至彼,如乘车一样,所以称佛法为乘。人能依此教法修行即可由人而天,或由凡而圣。这一向有五乘、三乘、一乘的类别。

  47《妙法莲华经》卷5(大正9,37b):若有菩萨,于后恶世,无怖畏心,欲说是经,应入行处,及亲近处;常离国王,及国王子,大臣官长,凶险戏者,及旃陀罗,外道梵志;亦不亲近,增上慢人,贪着小乘,三藏学者;破戒比丘,名字罗汉,及比丘尼;好戏笑者,深着五欲,求现灭度,诸优婆夷,皆勿亲近。

  48 印顺导师《药师经讲记》,p.188:佛弟子中有两类人:一是报佛恩的,一是欠佛债的。佛的教诲,原是一面修行了生死以自利,一面济度众生以利他,但有一分学者,却祇顾到自了生死的一边,而不管众生的苦难,这叫不知报佛恩的负欠佛债者。另有一分弟子,能畅达如来本怀,不但要求自了生死,而且处处以救度众生为前提,切实表现自未得度先度人的精神,这即知报佛恩。我们学佛,应该学报佛恩,切勿作一欠佛债者!

  49《佛光大辞典(六)》p.5353-p.5354「顺世外道」:音译路伽耶派、卢迦耶陀派、路歌夜多派、路迦也底迦派。又作顺世派。为古印度婆罗门教之支派,主张随顺世俗,倡导唯物论之快乐主义。此派与阿耆毗伽派同为古印度自由思想之代表学派。此派以唯物论之立场,主张地、水、火、风等四元素合成吾人身心,人若命终,四大亦随之离散,五官之能力亦还归虚空,故吾人死后一切归无,灵魂亦不存在。因此,此派否认轮回、业,复否认祭祀、供仪、布施之意义。于认识论上主张感觉论,于实践生活上主张快乐论。并反对婆罗门所主张之祭祀万能主义,而倾向于诡辩之思想。除「吾人身心系由四大和合而成」之主张,此派复认为世间一切之生物、无生物亦皆由四大所构成;四大可分析至「极微」(即物质之最小单位),而于极微之外,世间即无任何余物。并进而论定:人虽有精神作用,然所谓精神作用亦不过物质之结合所产生之状态而已,故人生之目的乃在于追求快乐。此一见解,于佛教所说「断、常」二邪见中,属于「常见外道」。

  50 印顺导师《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》(p.324、p.335-339):《大毗婆沙论》中,并无名为马鸣的论师。但经考证,马鸣的作品,确已为《大毗婆沙论》所引用。马鸣,《出曜经》译为马声(西元375顷译),为佛教界有数的名德,受到中国学者的非常尊重。这位出现于《大毗婆沙论》的大德,关系于北方佛教极深。……依说一切有部的佛灭传说(阿育王出佛灭一百余年),出五百年末,弘法于六百年中,马鸣应为西元二世纪初人,与迦腻色迦王的时代相当。……从上来著作与事迹的论述,可以确定:1.马鸣为佛化的文艺大师。2.马鸣是通俗教化而富感化力的大师。3.马鸣为禅者。4.马鸣是摧邪显正的雄辩家。5.马鸣是说一切有部的菩萨。

  51 印顺导师《性空学探源》(p.26):经中说的知法、现法、入法,正见、正观、如实知……等,都是现观的别名。现观,是一种亲切、直接而明明白白的体验;是一种直觉到的经验,不是意识的分别,不是抽象的说明,也不是普通生活的经验;它是内心深入对象的一种特殊经验。

  52《妙法莲华经》卷2(大正9,10c):世尊!我从昔来,终日竟夜,每自克责。而今从佛,闻所未闻,未曾有法,断诸疑悔,身意泰然,快得安隐,今日乃知,真是佛子。从佛口生,从法化生,得佛法分。

  53《瑜伽师地论》卷79(大正30,741c-742a):云何菩萨具于法…

《《宝积经讲记》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