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寶積經講記》講義▪P4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都有此最極的質,故看一切法是各各安住自性的,不失自相的。他們雖也講因緣生,但覺得法的自性早就存在,生起是使它呈現到現在。經部師及唯識者,不同意這種叁世實有論;但將法法的自性,修改爲法法各有自種子──潛能,存儲于心識或賴耶識中,法的生起,即從潛在的自種子而現行。依經部師,種子即名爲界;世親解釋爲種類與種族──能生。《惡叉聚經》有「衆生從無始來有種種界」句,種子論者就解說爲衆生無始來有種種的種子,故說:「無始時來界,一切法等依」。界字,本義爲種類,同類與別類,由于想象「自性不失」爲實有的本來存在,從此本來存在而現行,即引申爲因義,所以說界爲種族義,即成爲眼從眼生,耳從耳生的自性緣起。依中觀者說:不失自性,是相對的,法法皆是因緣的存在,離卻種種因緣不可得,決非具體而微的潛因的待緣顯現而已。又,若看成各自有各自的種子,于是說有無量無邊的種子,生無量無邊現行,這與因緣說的精神,也不大恰當。佛爲什麼要說因緣生諸法?因爲法既從因緣生,則在因緣生法的關系中,什麼不是固定的,可以改善其中的關系,使化惡爲善,日進于善而離于惡。若看成自性存在的,已有的,那不是化惡爲善,不過消滅一些惡的,另外保存一些善的。唯識學的因果說,是很精細的,但沒有脫盡多元實在論的積習。

  130《般若燈論釋》卷14(大正30,126a-b):如論偈說:從衆緣生法,我說即是空,但爲假名字,亦是中道義。釋曰:眼等諸體從緣起者,諸緣中眼等非有非無,非亦有亦無,非非有非非無,非異非一,非自非他,亦非俱非不俱。所有從緣起者,第一義中自體無起,依世谛故有眼等起。我說此起空者,謂自體空故。如經偈言:從緣不名生,生法無自體。若有屬緣者,是即名爲空,世間出世間,但是假施設。其有解空者,名爲不放逸。如《楞伽經》說:自體無起,體無起者,如佛告大慧:我說一切法空,若言從緣生者,亦是空之異名。何以故?因施設故。世間出世間法,並是世谛所作,如是施設名字即是中道。如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說:雲何名中道?謂離有起無起及有無等邊故,名爲中道。所謂諸體無起無不起,非有非無,非常非無常,非空非不空。修中道者,觀察之時,不見眼有體,不見眼無體,乃至色受想行識不見體,不見無體。又如《寶積經》說:佛告迦葉:有是一邊,無是一邊,離二中間,則無色、無受想行識,如是中道名爲得證實相方便。

  131(1)《瑜伽師地論》卷74(大正30,706b10-16):問:圓成實自性當雲何知?答:當正了知,如先所說差別之相,所謂真如、實際、法界,如是等類無量差別。複當了知所余差別,謂無形色、不可睹見,無所依住、無所攀緣,不可顯現、不可了別,不可施爲、不可宣說,離諸戲論無取無舍,如是等類差別無量。

  (2)《大乘掌珍論》卷下(大正30,276b8-19)依六句顯中道義:由如上說二種比量,有爲、無爲色類無故,說名無色。由無色故,亦無有等諸分別故;無有少法可相表示,言彼既然此亦如是,故名無示。由無性故,所依、能依皆不成就;無有住持,故名無住。若有爲相或無爲相,若所分別、非所分別;若能分別、非能分別,如是等相覺慧不行,故名無現。遠離一切有相、無相,此境界識皆不生故,名無了別。由無色故,無形質故,方維標幟皆無有故,名無標幟。如世尊告迦葉波言:常爲一邊,無常第二;此二中間,無色、無示、無住、無現、無所了別、無有標幟,是則名爲處中妙行。

  132(1)《大般若波羅蜜多經》卷8(大正5,43b):佛告具壽舍利子言:舍利子!諸菩薩摩诃薩得淨慧眼,不見有法若有爲若無爲,不見有法若有漏若無漏,不見有法若世間若出世間,不見有法若有罪若無罪,不見有法若雜染若清淨,不見有法若有色若無色,不見有法若有對若無對,不見有法若過去、若未來、若現在,不見有法若欲界系、若色界系、若無色界系,不見有法若善、若不善、若無記,不見有法若見所斷、若修所斷、若非所斷,不見有法若學、若無學、若非學非無學,乃至一切法若自性、若差別都無所見。舍利子!是菩薩摩诃薩得淨慧眼。

  (2)《大智度論》卷36(大正25,326c):複次,諸法性空,但名字,因緣和合故有。如山、河、草、木、土地、人民、州郡、城邑名之爲「國」;巷、裏、市陌、廬館、宮殿名之爲「都」;梁柱、椽棟、瓦竹、壁石名之爲「殿」;上、中、下分和合名之爲「柱」;片片和合故有「分」名;衆劄和合故有「片」名;衆微和合故有「劄」名;是微塵有大、有中、有小:大者遊塵可見,中者諸天所見,小者上聖人天眼所見;慧眼觀之則無所見。所以者何?性實無故。若微塵實有即是常,不可分裂、不可毀壞,火不能燒、水不能沒。複次,若微塵有形、無形二俱有過。若無形,雲何是色?若微塵有形,則與虛空作分,亦有十方分;若有十方分,則不名爲微。佛法中「色」,無有遠、近、麁、細、是常者。複次,離是因緣名字則無有法。今除山、河、土地因緣名字更無國名;除廬裏、道陌因緣名字則無都名;除梁椽、竹瓦因緣名字更無殿名;除叁分因緣名字更無柱名;除片因緣名字則無分名;除劄因緣名字則無片名;除衆微因緣名字則無劄名;除中微塵名字則無大微塵名;除小微塵名字則無中微塵名;除天眼妄見則無小微塵名。如是等種種因緣義故,知諸法畢竟空。

  133 詳參印順導師《成佛之道》(增注本),p.406-p.407。

  134《大智度論》卷27(大正25,263a):複次,菩薩以般若波羅蜜知諸法相,念其本願,欲度衆生,作是思惟:諸法實相中,衆生不可得,當雲何度?複作是念:諸法實相中,衆生雖不可得,而衆生不知是諸法相故,欲令知是實相。複次,是實法相,亦不礙衆生。實法相者,名爲無所除壞,亦無所作,是名方便。

  135 印順導師《佛法概論》(p.115-p.117):古來,或主張心與心所同起,即同時而有極複雜的心理活動。或主張我們的心識是獨一的,在極迅速的情況下,次第引起不同的心所。關于這,應從緣起觀的立場而抉擇他。認識作用,爲相依共存的。如從和合的觀點而分析他,即發現確爲非常複雜而相應的心聚。但認識又爲相續而起的,如從動的觀點,辨別認識的內容,即知認識又確爲先後別異的心流。從識觸而受,從受而想,從想而行的認識過程,似乎與識觸與受、想、思俱生的見解相反;但在同時相應的學者中,對于認識的先後發展,也有此解說。

  《阿含經》

  《瑜伽論》

  《攝大乘論》

  《解脫道論》

  識觸

  率爾

  見

  見

  受

  尋求

  等尋求

  受

  想

  決定

  等貫徹、安立

  分別

  行

  染淨

  勢用

  令起、速行

  受,是情感的受,也是從承受到未能明確分別中間的探求。決定,即確定他是什麼,徹底明了而安立分別名言,這與想心所一致。染淨,即善惡心行,與勢用等相同。這樣,盡管同時起與前後起有诤,而在認識的發展過程中,識觸與受、想、思,確乎可以看作先後代起而爲一心聚的重心。

  136《解深密經》卷1〈3 心意識相品〉(大正16,692c):若諸菩薩,于內各別,如實不見阿陀那,不見阿陀那識;不見阿賴耶,不見阿賴耶識;不見積集,不見心;不見眼色及眼識;不見耳聲及耳識;不見鼻香及鼻識;不見舌味及舌識;不見身觸及身識;不見意法及意識,是名勝義善巧菩薩。〔詳見:附錄二〕

  137(1)印順導師《中觀論頌講記》(p.457):實有論者的根本思想,永遠是依實立假。他們的實有,終究不出斷、常、一、異的過失。

  (2)印順導師《空之探究》(p.258-p.259):部派佛教者,不能如實地理解緣起,到頭來總是陷入「依實立假」的窠臼,不能自拔。所以《般若經》說:一切法是假名,通達自性空寂,這就是二谛說。《中論》依緣起立論:緣起法即空性,顯第一義;緣起即假名,明世俗谛。這樣的假有即性空,性空(也是依假名說)不礙假有,就是緣起離二邊的中道。

  (3)印順導師《中觀今論》(p.192):大乘的叁家,法相唯識者是從不及派引發出來的,于諸法性空的了解不夠;失空即失有,所以不能不說自相有。真常唯心者是從太過派引發出來的,破壞緣起而另覓出路,是對于緣起有不夠了解,結果是失有也失空。這二派都是「依實立假」的,「異法是空,異法不空」的。唯有中觀論者依緣起顯示性空,即空而不壞緣有,始能善巧中道。中土的天臺宗,從龍樹的思想而來,受時代思潮的影響,多少有妙有不空的氣息。但法法畢竟空,法法宛然有,較之他宗,仍與中觀義相近。

  138(1)《雜阿含經》(301經)(大正2,85c-86a):佛告跚陀迦旃延:「…世間集,如實正知見,若世間無者不有;世間滅,如實正知見,若世間有者無有。是名離于二邊,說于中道,所謂此有故彼有,此起故彼起,謂緣無明行,乃至純大苦聚集。無明滅故行滅,乃至純大苦聚滅」。(另參《雜阿含經》(262經),大正2,66b-67a)

  (2)另參考:《大智度論》卷42〈釋集散品第九〉(大正25,364c);《順正理論》卷1(大正29,331a);《瑜伽師地論》卷86(大正30,780a-c)。印順導師:《中觀今論》(p.7-p.8)、《性空學探源》(p.56-p.59)、《成佛之道》(p.211-p.213)、《無诤之辯》(p.109-p.110)、《佛法是救世之光》(p.150-p.151)、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》(p.278-285)。

  139《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》卷2(大正16,841a):「世尊告曰:『我說緣起,略有八門:一者說有受用世俗境界緣起:謂緣眼色生于眼識,叁事和合…

《《寶積經講記》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