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諸界、諸趣、諸生生死流轉。
墜溺義是瀑流義者:謂諸煩惱等,墜溺有情令于諸界、諸趣、諸生生死流轉。
問:若墜溺等義是瀑流義者,順上分結應非瀑流,彼令有情趣上生故。
答:順上分義,異瀑流義。謂依界、地立順上分結,彼令有情趣上界地故。依解脫道立爲瀑流,雖生有頂,而令有情沈沒生死,不至解脫及聖道故。
尊者妙音亦作是說:「雖久生上,而爲瀑流之所漂溺,退善品故。」
尊者左受作如是說:「此中增上數行煩惱如瀑流故,說名瀑流。」
488《雜阿含》卷46(1240經)(大正2,339c):「以有此叁法,世間所不愛念,謂老、病、死故,諸佛如來出興于世。」
489 疾風:急劇而猛烈的風。(《漢語大詞典(八)》,p.296)
490 津濟:渡口。(《漢語大詞典(五)》,p.1189)
491 參閱《大智度論》卷25,大正25,246a22-b13;246b25-247a12。
一、法無礙解:善能诠表、領悟法之名言章句,並能決斷無礙。
二、義無礙解:精通于名句所诠表之義理、內容,並能決斷無礙。
叁、詞無礙解:又作辭無礙解,精通各種語言、方言,以言辭分別莊嚴,能令人解通達無礙。
四、辯無礙解:隨順正理而宣揚無礙;或亦作樂說無礙,爲隨順對方之願求而樂于爲之巧說無礙。
492 隱:用同“穩”。安穩,穩定。《楚辭
九章
抽思》:“超回志度,行隱進兮。”洪興祖補注引《說文》:“隱,安也。”唐 杜甫《投簡梓州幕府兼簡韋十郎官》詩:“幕下郎官安隱無?從來不奉一行書。”仇兆鳌注:“隱,烏衮切,一作穩。”《資治通鑒
唐玄宗天寶十四載》:“祿山踞床微起,亦不拜,曰:“聖人安隱。””胡叁省注:“隱,讀曰穩。唐帖多有寫“穩”字爲“隱”字者。”(《漢語大詞典(十一)》,p.1118)
493 如《長部》(一)《梵網經》(日譯南傳六,p.15-66)。印順導師《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》(p.744)。
494(1)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卷4〈金剛品(摩诃薩品)第13〉(大正8,243c4-12):須菩提!菩薩摩诃薩應生如是心:我當代十方一切衆生──若地獄衆生、若畜生衆生、若餓鬼衆生受苦痛,爲一一衆生無量百千億劫代受地獄中苦,乃至是衆生入無余涅槃,以是法故爲是衆生受諸勤苦,是衆生入無余涅槃已,然後自種善根,無量百千億阿僧祇劫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須菩提!是爲菩薩摩诃薩生大心,不可壞如金剛,住是心中爲必定衆作上首。
(2)《大智度論》卷4(大正25,92b):佛言無量阿僧祇劫作功德欲度衆生,何以故言叁阿僧祇劫?叁阿僧祇劫有量有限。
495 港汊:河汊,分支的小河。(《漢語大詞典(五)》,p.1444)
496 拉纖:用繩子在岸上拉船前進。(《漢語大詞典(六)》,p.496)
497(1)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(大正8,764c-765a):須菩提!于意雲何?如來于然燈佛所,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』?『不也,世尊!如我解佛所說義,佛于然燈佛所,無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』。佛言:『如是!如是!須菩提!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須菩提!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,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:「汝于來世當得作佛,號釋迦牟尼」。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,作是言:「汝于來世當得作佛,號釋迦牟尼」。何以故?如來者,即諸法如義。若有人言: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須菩提!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須菩提!如來所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于是中無實無虛,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。須菩提!所言一切法者,即非一切法,是故名一切法。
(2)印順導師《般若經講記》,p.65-66。
498 印順導師《成佛之道(增注本)》(p.399):爲了維護初學而心性怯弱者的信心,佛說易行道方便,不妨往生淨土,等忍力成就,再修成熟衆生的廣大難行。或勸修天色身,成持明仙人再說。有的受不了生死道長,衆生性多,佛德難思,而忘失菩提心的,佛就爲說化城,讓他作有限修行,小小休息,再來回入大乘。這些,都是在初學大乘,而沒有成就以前,別出的善巧方便。
499 如《楞伽阿跋多羅寶經》卷2(大正16,489a)所言:「如來藏自性清淨,轉叁十二相,入于一切衆生身中。如大價寶,垢衣所纏。如來之藏,常住不變,亦複如是;而陰、界、入垢衣所纏,貪欲、瞋恚、不實妄想塵勞所汙。」
500 印順導師《佛在人間》(p.29-p.32):施教宗旨:佛法是適應衆生的根機而安立的,需要什麼,就爲他說什麼。如《智論》所說的四悉檀,即是佛陀應機說法的四大宗旨。說法的宗旨雖多,但總括起來,不出此四。
一、世間悉檀,以引起樂欲爲宗。如對初學而缺乏興味的,佛必先使他生歡喜心。隨順衆生的不同願欲,給他說不同的法。…大乘的「先以欲鈎牽,後令入佛智」,也只是這樣的巧方便。
二、爲人悉檀,以生善爲宗。如不肯布施的,就將布施的功德說給他聽。爲說持戒,爲說忍辱等功德,總之,應機說法,以使他的善根滋盛爲目的。這與世間悉檀不同的:這不是爲了隨順衆生願欲,逗發興趣而說法,是爲了增長善根。這不一定是世間所熟識的,但必是佛法所認爲合于道德的。
叁、對治悉檀,以製止人類的惡行爲宗旨。如貪欲重的,教他修不淨觀;瞋恚重的,教他修慈悲觀;愚癡重的,教他修因緣觀;散亂多的,教他修數息觀;我執重的,教他修界分別觀。有的能行許多慈善事業,卻不能遏止自己的惡行;也有人能消極的止惡,卻不能起而積極的爲善。所以生善與息惡,在應機施教中成爲二大宗旨。止惡,不但是製止身體與語言的惡行,還要淨化內心的煩惱。如有人祇肯布施,不能持戒。毀戒是一切罪惡的根源,因此爲說布施功德是有限的,祇感得身外的福報。學佛最重要的是持戒,持戒才能感人天報。這就是以持戒對治毀犯的惡行。如有人但能製止身語的惡行,而煩惱多起,即爲說學佛不能但限于身口,應清淨內心,修習禅觀。生善與止惡的目的不同,而衆生又因時因地而異,所以說法是有多種巧方便的。有的稱揚贊歎,有的又呵斥痛責;或贊此斥彼,或贊彼斥此。總之,衆生的根機,應該怎樣,就要怎樣說法。
四、第一義悉檀,這以顯了真義爲宗,這是佛陀自證的諸法實相。不信解這甚深的真義,而修行趣證,是決不能了脫生死,圓成佛道的。所以佛依第一義悉檀說,是究竟的了義說,這才是佛法的心髓。
龍樹說:「叁悉檀可破可壞,第一義悉檀不可壞」。…佛法施教的宗旨,有此四悉檀不同。弘揚佛法而要得到機教相契的效果,就得深切地注意四悉檀的運用才行,把握方便(前叁悉檀)與究竟的差別才行。尤其是不能誤解方便爲究竟,從根本上破壞了佛法的綱宗。
501《維摩诘所說經》(一名不可思議解脫上卷)(大正14,538a-b):寶積!當知直心是菩薩淨土,菩薩成佛時不谄衆生來生其國。深心是菩薩淨土,菩薩成佛時具足功德衆生來生其國。菩提心是菩薩淨土,菩薩成佛時大乘衆生來生其國。…
502(1)《十住毗婆沙論》卷17(大正26,120a22):屍羅最是梵行之本,如直心則是正見之本。
(2)《大寶積經》卷112(大正11,632a28-b6):複次,迦葉!菩薩有四直心之相。何謂爲四?所犯衆罪,終不覆藏,向他發露,心無蓋纏。若失國界、身命、財利,如是急事,終不妄語,亦不余言。一切惡事:罵詈、毀謗、撾打、系縛,種種傷害,受是苦時,但自咎責,自依業報,不瞋恨他。安住信力,若聞甚深難信佛法,自心清淨,能悉受持。迦葉!是爲菩薩有四直心之相。
(3)印順導師《寶積經講記》,p.39-p.44。
503(1)《大乘起信論》(大正32,580c):複次,信成就發心者,發何等心?略說有叁種,雲何爲叁?一者、直心,正念真如法故。二者、深心,樂集一切諸善行故。叁者、大悲心,欲拔一切衆生苦故。
(2)印順導師《大乘起信論講記》,p.307-309。
504 印順導師《華雨集》第一冊(p.29-p.31):要成就菩提心,必須具足叁個條件,這在《大乘起信論》裏也是談到的。想要發信心成就──大乘信心,亦即是菩提心,必須具備:一、直心,二、深心,叁、菩提心(大悲心)。《維摩诘經》談到往生淨土行,也是要具足這叁心,由此可見這是大乘法中最一般的內容。偈頌裏佛所回答的,就是指這叁種心。
第一,「志意無谄僞」:這是說必須要沒有谄曲心,谄曲即不是直心。我們常說『直心是道場』,所以『質直心』是菩提願中的首要條件。經上有這樣的譬喻,一枝長得直直的樹枝,我們容易地把它從樹叢中拖出來;若樹枝是長得彎彎曲曲的,要拖出來可就不那麼容易了。如果生就了谄曲的性格,表面上是一套,內裏又是另一套,他的菩提心恐怕很難發得起來。所以將來成佛,必然是不谄曲的衆生,先達到成就。
第二,「所修行無詐」:詐,是虛僞,專做表面文章。不論是什麼修行,或念佛,或持戒,或禅坐,都不只是形式,爲了給別人看的,而要至誠懇切地,實實在在地去做。在心底有著深切的真誠愛好,不徒在表面形式上下功夫,這就是深心的意思。
第叁,大悲心:菩薩救度衆生的種種痛苦;最根本解決衆生痛苦的方法,即是《金剛經》上所說:『……所有一切衆生之類,若卵生、若胎生、若濕生、若化生,若有色、若無色、若有想、若無想、若非有想非無想,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』。這是將衆生苦痛的根源徹底解決,徹底地離苦得樂,所以說:「住衆生涅槃,彼大悲如是」。也就是說,使衆生安住于涅槃,度脫一切衆生使其得到究竟解脫,這才是菩提心中大悲心的究極意義。但大家卻不要誤會了,以爲發菩提心就是什麼事不管,只要教人了生死就好,對衆生其他方面的痛苦都可以不聞不問。我們必須知道,爲衆生解除一般的痛苦,都只是局部的、暫時的,所以悲心也就行得不徹底;菩薩的悲心,是要使衆生安住于無余涅槃,這就是百分之百地使衆生離苦。但是當環境因緣不具足,菩薩只能做八十分、七十分甚至只有叁十分地使衆生離苦,這也是好的而應該去做。因爲菩薩的教化救度,必須視衆生的根性而定,屬于大乘根性者,則教之以大乘法;屬于小乘根性者,則教之以小乘法;根性既不屬大乘又不屬小乘者,則以人天法門來救度他,因爲這至少是要比眼睜睜地任他苦痛、墮落要來得好些。
結上所說,志意無谄僞,是直心;所修行無詐,是深心;住衆生涅槃,是悲心。此叁心具足,菩提願才能成就。大乘起信論在最後談到成就大乘信心,主要也就是成就這叁心,而所修所行,仍不外乎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種種。菩薩在這些行中修學,若到達了信心成就,菩提心也就能夠不再退轉了。
《《寶積經講記》講義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