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诸界、诸趣、诸生生死流转。
坠溺义是瀑流义者:谓诸烦恼等,坠溺有情令于诸界、诸趣、诸生生死流转。
问:若坠溺等义是瀑流义者,顺上分结应非瀑流,彼令有情趣上生故。
答:顺上分义,异瀑流义。谓依界、地立顺上分结,彼令有情趣上界地故。依解脱道立为瀑流,虽生有顶,而令有情沉没生死,不至解脱及圣道故。
尊者妙音亦作是说:「虽久生上,而为瀑流之所漂溺,退善品故。」
尊者左受作如是说:「此中增上数行烦恼如瀑流故,说名瀑流。」
488《杂阿含》卷46(1240经)(大正2,339c):「以有此三法,世间所不爱念,谓老、病、死故,诸佛如来出兴于世。」
489 疾风:急剧而猛烈的风。(《汉语大词典(八)》,p.296)
490 津济:渡口。(《汉语大词典(五)》,p.1189)
491 参阅《大智度论》卷25,大正25,246a22-b13;246b25-247a12。
一、法无碍解:善能诠表、领悟法之名言章句,并能决断无碍。
二、义无碍解:精通于名句所诠表之义理、内容,并能决断无碍。
三、词无碍解:又作辞无碍解,精通各种语言、方言,以言辞分别庄严,能令人解通达无碍。
四、辩无碍解:随顺正理而宣扬无碍;或亦作乐说无碍,为随顺对方之愿求而乐于为之巧说无碍。
492 隐:用同“稳”。安稳,稳定。《楚辞
九章
抽思》:“超回志度,行隐进兮。”洪兴祖补注引《说文》:“隐,安也。”唐 杜甫《投简梓州幕府兼简韦十郎官》诗:“幕下郎官安隐无?从来不奉一行书。”仇兆鳌注:“隐,乌衮切,一作稳。”《资治通鉴
唐玄宗天宝十四载》:“禄山踞床微起,亦不拜,曰:“圣人安隐。””胡三省注:“隐,读曰稳。唐帖多有写“稳”字为“隐”字者。”(《汉语大词典(十一)》,p.1118)
493 如《长部》(一)《梵网经》(日译南传六,p.15-66)。印顺导师《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》(p.744)。
494(1)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卷4〈金刚品(摩诃萨品)第13〉(大正8,243c4-12):须菩提!菩萨摩诃萨应生如是心:我当代十方一切众生──若地狱众生、若畜生众生、若饿鬼众生受苦痛,为一一众生无量百千亿劫代受地狱中苦,乃至是众生入无余涅槃,以是法故为是众生受诸勤苦,是众生入无余涅槃已,然后自种善根,无量百千亿阿僧祇劫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须菩提!是为菩萨摩诃萨生大心,不可坏如金刚,住是心中为必定众作上首。
(2)《大智度论》卷4(大正25,92b):佛言无量阿僧祇劫作功德欲度众生,何以故言三阿僧祇劫?三阿僧祇劫有量有限。
495 港汊:河汊,分支的小河。(《汉语大词典(五)》,p.1444)
496 拉纤:用绳子在岸上拉船前进。(《汉语大词典(六)》,p.496)
497(1)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(大正8,764c-765a):须菩提!于意云何?如来于然灯佛所,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』?『不也,世尊!如我解佛所说义,佛于然灯佛所,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』。佛言:『如是!如是!须菩提!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须菩提!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,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:「汝于来世当得作佛,号释迦牟尼」。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,作是言:「汝于来世当得作佛,号释迦牟尼」。何以故?如来者,即诸法如义。若有人言: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须菩提!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须菩提!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于是中无实无虚,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。须菩提!所言一切法者,即非一切法,是故名一切法。
(2)印顺导师《般若经讲记》,p.65-66。
498 印顺导师《成佛之道(增注本)》(p.399):为了维护初学而心性怯弱者的信心,佛说易行道方便,不妨往生净土,等忍力成就,再修成熟众生的广大难行。或劝修天色身,成持明仙人再说。有的受不了生死道长,众生性多,佛德难思,而忘失菩提心的,佛就为说化城,让他作有限修行,小小休息,再来回入大乘。这些,都是在初学大乘,而没有成就以前,别出的善巧方便。
499 如《楞伽阿跋多罗宝经》卷2(大正16,489a)所言:「如来藏自性清净,转三十二相,入于一切众生身中。如大价宝,垢衣所缠。如来之藏,常住不变,亦复如是;而阴、界、入垢衣所缠,贪欲、瞋恚、不实妄想尘劳所污。」
500 印顺导师《佛在人间》(p.29-p.32):施教宗旨:佛法是适应众生的根机而安立的,需要什么,就为他说什么。如《智论》所说的四悉檀,即是佛陀应机说法的四大宗旨。说法的宗旨虽多,但总括起来,不出此四。
一、世间悉檀,以引起乐欲为宗。如对初学而缺乏兴味的,佛必先使他生欢喜心。随顺众生的不同愿欲,给他说不同的法。…大乘的「先以欲钩牵,后令入佛智」,也只是这样的巧方便。
二、为人悉檀,以生善为宗。如不肯布施的,就将布施的功德说给他听。为说持戒,为说忍辱等功德,总之,应机说法,以使他的善根滋盛为目的。这与世间悉檀不同的:这不是为了随顺众生愿欲,逗发兴趣而说法,是为了增长善根。这不一定是世间所熟识的,但必是佛法所认为合于道德的。
三、对治悉檀,以制止人类的恶行为宗旨。如贪欲重的,教他修不净观;瞋恚重的,教他修慈悲观;愚痴重的,教他修因缘观;散乱多的,教他修数息观;我执重的,教他修界分别观。有的能行许多慈善事业,却不能遏止自己的恶行;也有人能消极的止恶,却不能起而积极的为善。所以生善与息恶,在应机施教中成为二大宗旨。止恶,不但是制止身体与语言的恶行,还要净化内心的烦恼。如有人祇肯布施,不能持戒。毁戒是一切罪恶的根源,因此为说布施功德是有限的,祇感得身外的福报。学佛最重要的是持戒,持戒才能感人天报。这就是以持戒对治毁犯的恶行。如有人但能制止身语的恶行,而烦恼多起,即为说学佛不能但限于身口,应清净内心,修习禅观。生善与止恶的目的不同,而众生又因时因地而异,所以说法是有多种巧方便的。有的称扬赞叹,有的又呵斥痛责;或赞此斥彼,或赞彼斥此。总之,众生的根机,应该怎样,就要怎样说法。
四、第一义悉檀,这以显了真义为宗,这是佛陀自证的诸法实相。不信解这甚深的真义,而修行趣证,是决不能了脱生死,圆成佛道的。所以佛依第一义悉檀说,是究竟的了义说,这才是佛法的心髓。
龙树说:「三悉檀可破可坏,第一义悉檀不可坏」。…佛法施教的宗旨,有此四悉檀不同。弘扬佛法而要得到机教相契的效果,就得深切地注意四悉檀的运用才行,把握方便(前三悉檀)与究竟的差别才行。尤其是不能误解方便为究竟,从根本上破坏了佛法的纲宗。
501《维摩诘所说经》(一名不可思议解脱上卷)(大正14,538a-b):宝积!当知直心是菩萨净土,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。深心是菩萨净土,菩萨成佛时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。菩提心是菩萨净土,菩萨成佛时大乘众生来生其国。…
502(1)《十住毗婆沙论》卷17(大正26,120a22):尸罗最是梵行之本,如直心则是正见之本。
(2)《大宝积经》卷112(大正11,632a28-b6):复次,迦叶!菩萨有四直心之相。何谓为四?所犯众罪,终不覆藏,向他发露,心无盖缠。若失国界、身命、财利,如是急事,终不妄语,亦不余言。一切恶事:骂詈、毁谤、挝打、系缚,种种伤害,受是苦时,但自咎责,自依业报,不瞋恨他。安住信力,若闻甚深难信佛法,自心清净,能悉受持。迦叶!是为菩萨有四直心之相。
(3)印顺导师《宝积经讲记》,p.39-p.44。
503(1)《大乘起信论》(大正32,580c):复次,信成就发心者,发何等心?略说有三种,云何为三?一者、直心,正念真如法故。二者、深心,乐集一切诸善行故。三者、大悲心,欲拔一切众生苦故。
(2)印顺导师《大乘起信论讲记》,p.307-309。
504 印顺导师《华雨集》第一册(p.29-p.31):要成就菩提心,必须具足三个条件,这在《大乘起信论》里也是谈到的。想要发信心成就──大乘信心,亦即是菩提心,必须具备:一、直心,二、深心,三、菩提心(大悲心)。《维摩诘经》谈到往生净土行,也是要具足这三心,由此可见这是大乘法中最一般的内容。偈颂里佛所回答的,就是指这三种心。
第一,「志意无谄伪」:这是说必须要没有谄曲心,谄曲即不是直心。我们常说『直心是道场』,所以『质直心』是菩提愿中的首要条件。经上有这样的譬喻,一枝长得直直的树枝,我们容易地把它从树丛中拖出来;若树枝是长得弯弯曲曲的,要拖出来可就不那么容易了。如果生就了谄曲的性格,表面上是一套,内里又是另一套,他的菩提心恐怕很难发得起来。所以将来成佛,必然是不谄曲的众生,先达到成就。
第二,「所修行无诈」:诈,是虚伪,专做表面文章。不论是什么修行,或念佛,或持戒,或禅坐,都不只是形式,为了给别人看的,而要至诚恳切地,实实在在地去做。在心底有着深切的真诚爱好,不徒在表面形式上下功夫,这就是深心的意思。
第三,大悲心:菩萨救度众生的种种痛苦;最根本解决众生痛苦的方法,即是《金刚经》上所说:『……所有一切众生之类,若卵生、若胎生、若湿生、若化生,若有色、若无色、若有想、若无想、若非有想非无想,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』。这是将众生苦痛的根源彻底解决,彻底地离苦得乐,所以说:「住众生涅槃,彼大悲如是」。也就是说,使众生安住于涅槃,度脱一切众生使其得到究竟解脱,这才是菩提心中大悲心的究极意义。但大家却不要误会了,以为发菩提心就是什么事不管,只要教人了生死就好,对众生其他方面的痛苦都可以不闻不问。我们必须知道,为众生解除一般的痛苦,都只是局部的、暂时的,所以悲心也就行得不彻底;菩萨的悲心,是要使众生安住于无余涅槃,这就是百分之百地使众生离苦。但是当环境因缘不具足,菩萨只能做八十分、七十分甚至只有三十分地使众生离苦,这也是好的而应该去做。因为菩萨的教化救度,必须视众生的根性而定,属于大乘根性者,则教之以大乘法;属于小乘根性者,则教之以小乘法;根性既不属大乘又不属小乘者,则以人天法门来救度他,因为这至少是要比眼睁睁地任他苦痛、堕落要来得好些。
结上所说,志意无谄伪,是直心;所修行无诈,是深心;住众生涅槃,是悲心。此三心具足,菩提愿才能成就。大乘起信论在最后谈到成就大乘信心,主要也就是成就这三心,而所修所行,仍不外乎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种种。菩萨在这些行中修学,若到达了信心成就,菩提心也就能够不再退转了。
《《宝积经讲记》讲义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