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寶積經講記》講義▪P21

  ..續本文上一頁0

  1、世俗谛,就世俗而說谛,其實是虛假的。

  2、勝義谛,是無漏勝智所證的真義,這不但是谛,而且是真而非妄的。現在說:聖性是真谛,因爲這是「第一義谛」。第一義谛爲勝義谛的異譯。既是無漏勝智所證的,那當然是真谛了。

  ──上二句,約真理與勝智顯聖性。

  九、是性無盡,畢竟不生故。

  「是性無盡」,無盡是一直如此,沒有滅盡相;聖性是「畢竟不生」的,所以也沒有滅盡可得了。

  十、是性常住,諸法常如故。

  「是性常住」,常與無盡(恒)略不同:無盡約叁世如此說,常約超越叁世說。說聖性是常,因爲一切「諸法常如」其性,不變不失。所以《法華經》說:『是法住法位,世間相常住』。321

  十一、是性安樂,涅槃爲第一故。

  「是性安樂」,在一切安樂中,有爲樂可盡;唯「涅槃」出叁界苦厄的離系樂,最「爲第一」。

  十二、是性清淨,離一切相故。

  「是性清淨」,「離一切」妄取「相」,性自空寂,所以名清淨。上說清淨,約離垢說;這裏約一切相不現說。

  十叁、是性無我,求我不可得故。

  「是性無我」,于聖性中「求我」,是畢竟「不可得」的。

  十四、是性真淨,從本已來畢竟淨故。

  「是性真淨」,不是始染而終淨,不是相染而體淨,不是離染而成淨,這是「從本已來畢竟淨」,所以說真淨。上說性淨,這裏說真淨,如空有性空與畢竟空一樣。

  ──上六句,與一般所說的是常、是樂、是淨相同,但說無我,與常樂我淨的四德說不同。雖然,聖性也可以說是我,『得自在故』322。但容易與凡外的真我、常我相雜濫,所以本經不說是我,保有無我說的特色。

  總說聖性

  1.性平等,2.是性無別

  聖性離染

  1.是性遠離,2.是性離一切法,3.是性清淨,4.是性無我

  真理與勝智

  1是性無高下,2是性真谛

  六聖性

  1.是性無盡,2.是性常住,3.是性安樂,4.是性清淨,5.是性無我,6.是性真淨

  這就是菩薩的出世智藥。以此自得解脫,也以此解脫衆生。現證聖性,成就一切清淨功德性: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,只是智證的分滿而已。

  ──上來,正說菩薩道已究竟。

  乙二 兼說聲聞道

  丙一 正說

  丁一 應機開示

  戊一 比丘應行不應行

  己一 應修叁學

  庚一 增上戒學

  (p.196)又大迦葉!汝等當自觀內,莫外馳騁!

   本經以菩薩道爲主,而兼說聲聞道。

  一、叁乘同證法空性

  菩薩與聲聞,是同證法空性的。基于同一正法,所以是『無所得大,無所得小』323,聲聞法決不是法有我有,或法有我無的。324因爲大小同得無所得正觀,一定能信解空義。325所以

  《般若經》說:須陀洹一定能信般若法門。326

  《法華經》也說:不信一乘,是增上慢人──自以爲然的假名阿羅漢。327

  現在,如來本著這佛法不二,解脫一味的深見,再來開示聲聞道。

  二、本經分叁科來說明聲聞常道

  經文分:(丙一)正說(p.196-243),(丙二)巧說(p.243-259),(丙叁)密說(p.259-269)叁科;

  正說是一般開示的聲聞常道。

  在聲聞法中,以出家的比丘爲主,所以先說比丘的應行不應行。應修行的,就是戒定慧叁學。

  叁、又大迦葉!汝等當自觀內,莫外馳騁!

   佛說叁學,以戒爲依止,依戒而進修定慧,依慧而得解脫,所以名爲「增上」328。

  如來「又」告訴「大迦葉」說:「汝等」聲聞弟子,應「當自」己反觀自身,反「觀內」心,發現自己的煩惱而降伏他。能內觀,才能進入佛法,才能修叁學,得真解脫。329切「莫」如世人一樣,意馬心猿的向「外馳騁330」。心在外境 ──塵欲上追求,那是馳求不了,永不滿足;也就是生死不了,永沒有安心立命處。『當自觀內,莫外馳騁』,可說是佛法的標幟,爲戒定慧叁學內在共同的特質。

  (p.198)如是大迦葉!當來比丘如犬逐塊。雲何比丘如犬逐塊?譬如有人以塊擲犬,犬即舍人而往逐之。如是迦葉!有沙門、婆羅門,怖畏好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故,住空閑處,獨無等侶,離衆愦鬧,身離五欲而心不舍。是人有時或念好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,貪心樂著而不觀內,不知雲何當得離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。以不知故,有時來入城邑聚落,在人衆中,還爲好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──五欲所縛。以空閑處持俗戒故,死得生天,又爲天上五欲所縛。從天上沒,亦不得脫于四惡道 ──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、阿修羅道。是名比丘如犬逐塊。

  一、如是大迦葉!當來比丘如犬逐塊。雲何比丘如犬逐塊?譬如有人以塊擲犬,犬即舍人而往逐之。

   如來開示戒學說:大「迦葉」!我爲比丘們製戒,現在的聲聞弟子,多數能如法如律,深見如來的意趣。可是「當來比丘」,怕就不知佛法的真實意趣,專在形式儀表上著力,「如犬」的追「逐」土「塊」一樣。怎幺說「比丘如犬逐塊」呢?「譬如有人,以」土「塊」投「擲」守門的「犬,犬」忘了守門,不知去追逐那個人,竟然「舍人而往逐」那土塊,這不是愚癡嗎?不追逐人,人不逃走,那土塊是永遠投不完的。忙忙碌碌的逐塊,結果是門也忘記守了。

  二、如是迦葉!有沙門、婆羅門,怖畏好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故,住空閑處,獨無等侶,離衆愦鬧,身離五欲而心不舍。

  如來說了譬喻,才合法說:「如是,迦葉!有」些勤修衆善,止息惡行的出家「沙門」(沙門是梵語,譯義爲勤息331),還有持戒修清淨行的在家婆羅門(婆羅門是梵語,譯義是淨行332;不一定指婆羅門種姓說333)。這些出家在家人,爲了「怖畏」那「好」的「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」──五欲,不敢迷戀五欲,而免墮落惡道,不得解脫苦惱,這才「住空閑處」──僻靜的環境;「獨」自居住而「無」師友「等侶」,遠「離」大「衆」的喧囂「愦鬧」,一心去修行。

  可是他們雖「身離五欲,而心」欲卻並「不」能「舍」離。不知道微妙的五欲,可能引發內心的貪欲,稱爲欲而並不是真欲,真欲是內心的貪欲。334這樣,不知道降伏內心的貪欲,而專于避免,控製外在物欲的享受、誘惑,不等于癡犬的逐塊而不逐人嗎?這樣的嚴持戒行,頭陀苦行,不貪五欲,最後是必然失敗的!

  叁、是人有時或念好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,貪心樂著而不觀內,不知雲何當得離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。以不知故,有時來入城邑聚落,在人衆中,還爲好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──五欲所縛。

  「是人」──住空閑處修行的,「有時或」憶「念」曾經受用的「好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」。他們盡管山居苦行,但在事相上著力,「貪心樂著」五欲,「而不」知「觀」察「內」心,不知道怎樣才能「當得」遠「離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」──五欲,不再受他的誘惑。他們始終「不知」從根去解決,所以雖長期的住山持戒,而一直過著物欲與離欲的矛盾生活!

  人不能永遠山居獨處的,「有時」爲了什幺,又「來入城邑聚落,在人衆中」,遇到了誘惑的境遇,內心控製不了(特別是內心壓抑久了,更易沖動),于是「還爲好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──五欲所縛」,也就是舍戒還俗了;從山林出來,重過喧囂的生活了;或犯戒而仍混在僧團中過活。這是現生就失敗了的,非墮惡趣不可!

  四、以空閑處持俗戒故,死得生天,又爲天上五欲所縛。從天上沒,亦不得脫于四惡道 ──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、阿修羅道。是名比丘如犬逐塊。

  即使他終老山林,嚴持戒律,苦行頭陀到底,但他在「空閑處」所「持」的,是「俗戒」,僅是世俗的事相戒。以這種持戒功德,「死得生天」。欲界天上,是最微妙的五欲所在,天子天女,欲樂自在。那時的持戒苦行,早不知那裏去了,「又爲天上」的「五欲所縛」,而過著欲樂的生活。等到天壽盡了,「從天上沒」(與殁同),持戒功德已受用盡了,惡業現前,也「不得脫于四惡道 ──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、阿修羅道」的苦報。

  衆生生死的趣向,有六,名六趣或六道。335人與天爲二善道;地獄等爲四惡道。

  地獄是最苦的處所,有八熱336、八寒大地獄337,及遊增地獄等。338

  餓鬼中,雖也有多福的,受用不了;但多數是無福的,常受饑餓苦,所以以餓鬼爲名。339

  畜生,實包括一切的禽340、獸341、鱗342、介343。

  阿修羅,譯義爲非天。這是本住忉利天,而現退住須彌山下的大海中,可說是墮落的天神。344

  上面說的那種沙門、婆羅門,在製禦外來的五欲上著力,怎樣持戒,怎樣苦行,而不知在內心的貪欲上下一番功夫。知外而不知內,知形儀而不知心地,「是名比丘如犬逐塊」。

  (p.192)又大迦葉!雲何比丘不如犬逐塊?若有比丘,爲人所罵而不報罵,打、害、瞋、毀亦不報毀,但自內觀,求伏其心。作如是念:罵者爲誰?受者爲誰?打者、害者、毀者、瞋者,亦複爲誰?是名比丘不如犬逐塊。

  一、又大迦葉!雲何比丘不如犬逐塊?

  佛「又」告「大迦葉」,那要怎樣才「比丘不如犬逐塊」呢?

  上從心離貪欲說,今再從心離瞋恚說,以說明降伏內心的任何煩惱,是達成清淨持戒的心要。

  二、若有比丘,爲人所罵而不報罵,打、害、瞋、毀亦不報毀,但自內觀,求伏其心。

  「若有比丘」,遇到惡因緣,不管是自己不對,他人不對,或者是誤會,總之,如「爲人所罵而」能「不報」以「罵」詈;受到別人的「打、害」、「瞋」恨、「毀」辱,也「不」加「報」複,不會你打我也打,你毀辱我我也「毀」辱你。這樣的不爲瞋恚煩惱所動,能忍辱而不還報,才能清淨持戒。345

  對外不采取報複態度,中國也有『唾面自幹』346等忍辱法。但一般的修養,如遇重大的逆境當前,要忍也難忍了!佛說:要堅忍持戒,非要「自」己「內觀」,以「求」降「伏其心」,不隨瞋恚等轉不可。…

《《寶積經講記》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