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宝积经讲记》讲义▪P6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难!亦是毗尼中结戒法,是世界中实,非第一实法相,吾我法相实不可得故;亦为众人瞋呵故,亦欲护佛法使久存,定弟子礼法故,诸三界世尊结诸戒,是中不应求:有何实?有何名字等?何者相应?何者不相应?何者是法如是相?何者是法不如是相?以是故,是事不应难!

  (2)印顺导师《华雨集》第四册(p.34-p.35):僧伽中,思想是「见和同解」,经济是「利和同均」,规制是「戒和同遵」。这样的僧伽制度,才能和乐共住,精进修行,自利利他,达成正法久住的目的。但「毘尼[律]是世界中实」,在律制的原则下,不能没有因时、因地的适应性。可惜在佛法流传中,重律的拘泥固执,渐流于繁琐形式。而一分专重修证,或重入世利生的,却不重毗尼,不免形同自由的个人主义。我想,现代的佛弟子,出家或在家的(现在也已有组织),应重视律制的特质。

  (3)印顺导师《华雨集》第二册(p.4):戒律,是道德的轨范,生活的准则,僧团的规制。这一切,「毗尼(律)是世界中实」,释尊是适应当时当地的情形而制定的。初期的结集者,为了护持佛教的统一性,决定为:「若佛所不制,不应妄制;若已制,不得有违:如佛所教,应谨学之」。但也由于这一规定,律制受到了限制,不能随时代、地区不同而作正确的适应。失去「世界中实」的意义,窒碍难行,有的就精进修行,对律制是一切随宜了。这一僧伽制度,虽一直(其实还是多少变通)延续下去,但在「大乘佛法」兴起时,已不为大乘行者所重视,所以「大乘佛法」以后的开展,几乎都是「法」的开展。

  (4)另详参见:印顺导师《印度佛教思想史》(p.75);《华雨集》第三册(p.93-p.96)。

  402(1)《放光般若波罗蜜经》卷1(大正8,4c):佛告舍利弗: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者,不见有菩萨,亦不见字;亦不见般若波罗蜜;悉无所见,亦不见不行者。何以故?菩萨空,字亦空……。

  (2)《光赞般若波罗蜜经》卷1(大正8,152a):佛告舍利弗: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,不见菩萨,亦不见菩萨字;亦不见般若波罗蜜;亦不见行般若波罗蜜字,亦不见非行。所以者何?菩萨之字自然空……。

  (3)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卷1(大正8,221b):佛告舍利弗: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,不见菩萨,不见菩萨字;不见般若波罗蜜;亦不见我行般若波罗蜜,亦不见我不行般若波罗蜜。何以故?菩萨,菩萨字性空……。

  403 卜度:推测;臆断。(《汉语大词典(一)》,p.983)

  404(1)《十诵律》卷56(大正23,410a6-14):十种明具足戒,何等十?(1)佛世尊,自然无师,得具足戒;(2)五比丘得道,即得具足戒;(3)长老摩诃迦叶自誓,即得具足戒;(4)苏陀随顺答佛论故,得[受]具足戒;(5)边地持律第五,得受具足戒;(6)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,受八重法,即得具足戒;(7)半迦尸尼遣使得受具足戒;(8)佛命善来比丘,得具足戒;(9)归命三宝已,三唱:『我随佛出家』即得具足戒;(10)白四羯磨得具足戒。是名十种具足戒。

  (2)《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》卷15(大正22,102b9-13):菩萨复前向须摩那树。树下有剃头师。求令除发。即为剃之。…剃已作是念:我今已为出家,自然具戒。

  (3)隋

  吉藏撰《百论疏》卷1(大正42,250a14-23):

  问:辟支佛于十种中是何得戒?

  答:依《俱舍论》,是自然得戒,与佛同。

  问:佛定是何时得戒?

  答:旧引二文,明两种得戒:

  一、引《弥沙塞律》十九卷云:佛剃头着出家衣时,得自然戒。

  二、用《僧祇律》二十三卷云:种智初心得戒。

  有人会之云:依前得是共声闻戒,依后得不共声闻戒,故佛具二木叉。

  今依《俱舍论》同《僧祇》,所以尔前不得戒者,若尔前得戒,佛六年苦行受外道法,应当破戒;而未得戒,虽受外道法,不破戒也。

  (4)《四分戒本疏》卷1,大正85,568b15-16:以小乘分齐,罗汉梵行已立,自然戒净,故更不从他受戒。

  (5)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卷23,大正8,390b10-13:无相尸罗波罗蜜,具足戒,不缺不破,不杂不着,圣人所赞无漏戒入八圣道分,住是戒中,持一切戒,所谓名字戒、自然戒、律仪戒。

  405 印顺导师《印度佛教思想史》(p.25):在《相应部》中,作「乐阿赖耶,欣阿赖耶,喜阿赖耶」(说一切有部加「爱阿赖耶」)。阿赖耶(Alaya),译义为窟、宅、依处、藏;在《阿含经》里,也是爱着的一类。(详见《日译南传一二》,p.234)

  406(1)吉藏《百论疏》卷上之余(大正42,251a-b):阐陀论释作首卢迦法,佛弟子五通仙第说偈名首卢迦(强河反;Zloka)。

  (2)玄应《一切经音义》卷71(大正54,769a):室路迦(旧言输卢迦,或云首卢迦,又言首卢柯,案西国数经之法,皆以三十二字为一室路迦,又多约凡夫作世间歌咏者,也此则阐陁论中之一数也)。

  (3)Zloka:《梵和大辞典》,p.1361:汉译语有「偈、颂、诗、记句;名、名称、名闻、赞颂;世俗名誉」;音译词有「室路迦、输卢迦、首卢迦、首卢柯」。

  (4)《大辞典》,p.302:每三、四、五、六、七,乃至多字不等,通常四句为一偈。(三民书局出版)

  (5)印顺导师《般若经讲记》(p.58):「偈,有名为首卢迦(Zloka)偈的,是印度人对于经典文字的计算法。不问是长行,是偈颂,数满三十二字,名为一首卢迦偈。」

  407 印顺导师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》(p.110-p.111):释尊入涅槃后,弟子们为了佛法的住持不失,发起结集,即王舍城结集。当时是法与律分别的结集,而内容都分为二部:「修多罗(sUtra)」、「祇夜(geya)」。

  法义方面,有关蕴、处、缘起等法,随类编集,名为「相应」。为了忆持便利,文体非常精简,依文体──长行散说而名为「修多罗」(经)。这些集成的经,十事编为一偈,以便于诵持。这些结集偈,也依文体而名为「祇夜」。其后,又编集通俗化的偈颂(八众诵),附入结集偈,通名为「祇夜」。这是原始集法的二大部。

  律制方面,也分为二部分:佛制的成文法──学处,随类编集,称为波罗提木叉的,是「修多罗」。有关僧伽规制,如受戒、布萨等项目,集为「随顺法偈」,是律部的「祇夜」,为后代摩得勒伽(mATrkA)及犍度(khandha)部的根源。这是原始结集的内容,为后代结集者论定是否佛法的准绳。

  佛法在开展中,偈颂方面,不断的传出,有些是边地佛教所传来的。依性质,或名「优陀那」──自说,或名「伽陀」。起初,这些都曾总称为「祇夜」,后来传出的多了,才分别的成为不同的二部。

  长行方面,或是新的传出;或是弟子们对固有教义的分别、问答;或是为了适应一般在家弟子所作的教化。这些「弟子所说」、「如来所说」,名为「记说」。记说,形式是分别与问答;内容着重在对于深隐的事相与义理,所作显了的、明确的决定说。

  上来的「修多罗」、「祇夜」、「记说」──三分,综合起来,就与《杂阿含经》──《相应部》的内容相当。上来五种分教,是依文体而分别的,成立比较早。

  408 纤毫:极其细微。(《汉语大辞典(九)》,p.1056)

  409 律制的精神有三:(一)道德规范,(二)生活规定,(三)僧团公约。

  410(1)印顺导师《成佛之道(增注本)》(p.349-p.350):什么叫戏论?妄分别是不离境相而现起的,妄分别生时,直觉得境是实在的,这似乎是自体如此,与分别心等无关的。这不只是妄分别的错觉,在凡夫的心境中,那个境相,也确是现为这样的。这是错误的根本来源,是不合实际的。为什么?如认识到的,确是实在的,是自体如此的,那与经验的事理,全不相合;也就是世俗的,出世的一切,都不能成立了!那并不如此而现为如此的「戏论」,分别心 ──名言识是不能知道他是错误的。如以寻求自性的正理观察,层层剖析,要他还出究竟的着落,就显出是并无真实自性的。一切法无自性,就是一切法的真相了。所以,「依」于寻求自性不可得的「空」观,不断修习而能够「灭」除。戏论灭了,妄分别就失却对象而不起。分别心息,就是般若现前,当然不再起惑造业,不再苦体相续而解脱了。圣者的解脱,是依空为观门而得到。佛说空、无相、无愿为三解脱门,理由也就在此。

  (2)万金川《龙树的语言概念》,p.144:「戏论」(prapaJca)之语义:

  1、言语的过度扩张。(梵文语义)

  2、认识上主观因素的进入。(共通于梵巴文献)

  3、对真实(tattva)的诸种言说与理论。

  4、也有就前列三者而称其为「障碍」的意思──巴利语源及其用例。

  411(1)《大智度论》卷8(大正25,118a):复次,生死人有生死,不生死人无生死。何以故?不生死人以大智慧能破生相。如说偈言:

  佛法相虽空,亦复不断灭;虽生亦非常,诸行业不失。

  诸法如芭蕉,一切从心生;若知法无实,是心亦复空。

  若有人念空,是则非道行;诸法不生灭,念有故失相。

  有念堕魔网,无念则得出;心动故非道,不动是法印。

  (2)《大智度论》卷20(大正25,211a):复次,诸法因缘和合生故,无有自性,自性无故常空,常空中众生不可得。如佛说:

  我坐道场时,智慧不可得,空拳诳小儿,以度于一切。

  诸法之实相,则是众生相,若取众生相,则远离实道。

  常念常空相,是人非行道,不生灭法中,而作分别相。

  若分别忆想,则是魔罗网,不动不依止,是则为法印。

  (3)《法华玄论》卷8…

《《宝积经讲记》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