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求不得時,固然失望悲哀,所求如意,又爲保管操心。何如寡欲知足,安貧樂道,不爲物累,不爲己悲。何況世間財物,五家所共有。更何況因果報應,絲毫不爽。所謂:“財色名食睡,地獄五條根”。是以佛勸世人,以布施心,對治悭貪,將世間無常財物,儲存福田,更爲安全,且利率更高,生生世世,福報隨身,受用無盡。
布施,不一定需要大量金錢。迦旃延尊者,令貧女施一缽水,即福報生天。又如乞女施燈,終得授記作佛,號燈光如來。正如佛說:“以不堅之財,貿易堅固之財。”(見本事經)因爲世間無常,金錢縱多也有盡時。何況人命無常呼吸間,一旦無常到來,萬般帶不去,唯有業隨身,是以智者勤苦積財,用于布施。以金錢財物布施,解除他人生活困苦,使人發奮向上,建功立業,是立功;用知識或佛法布施,令人增長智慧,己立立人,是立言;用無畏精神布施,令人感恩勵行,建立品德,是立德。個人果能實行布施,立功、立言、立德,自然心安理得,俯仰無愧,現世善名流布,來世福報無窮。若能無相布施,叁輪體空,或以布施功德,回向無上菩提,則福報更微妙難思,何止對治悭貪,更能盡斷煩惱,速成佛道。
(二)以忍辱心對治嗔恨
嗔恨,是衆生心病中最惡毒的一種。佛說是根本煩惱之一,能違害慈悲,障礙聖道,更能惱亂自他,使人心煩躁不安,趨向墮落。是以華嚴經言:“一念嗔心起,百萬障門開”。又言:“一念起嗔,殃墮無間。”佛教世人,以忍辱心對治嗔恨。人心生嗔,多因逆境,或來自人事界的毀謗怒罵,侮辱與逼害。或因自然界的嚴寒酷暑,或風水火災,或因貪求不遂,心中懊惱,或因疾病綿纏,身心苦惱,不自覺怒火中燒,遷怒他人,誹謗殺害對方,造諸惡業,現世煩躁不安,惡名遠播,來世必招叁惡道苦,是以欲免輪回苦,必須善護嗔心,勿使嗔火蔓延不息。
降伏嗔心主要方法,是以慈悲心,修忍辱行。佛遺教經言:“忍之爲德,持戒苦行,所不能及。”當知忍辱,非懦夫行爲,亦非匹夫之勇,而是正人君子的美德。一個修養有素的正人君子,必能謙恭忍讓,對他人無理取鬧,橫加毀謗怒罵,或自然界種種災害,都能安然忍受,不爲所動,不生嗔心,不思報複。結果,以柔製剛,以不變應萬變,既可以化敵爲友,還可以化險爲夷。故佛說:“能行忍者,名爲有力大人”。千經萬典,都教人修忍辱行,中外古今,一切大德聖人,皆以嗔心爲戒。如彌勒菩薩化身的布袋和尚,又如文殊、普賢菩薩化身的寒山、拾得二大士,皆勸世人修忍辱波羅密。學佛人果能修學忍辱,由生忍進而法忍,進而無生法忍。如仁王經教化品所說,菩薩由伏忍而信忍,順忍,無生忍,最後必得寂滅忍,終無煩惱,完成佛道。則忍辱功德,又豈止對治嗔心而已?
(叁)以覺悟心對治愚癡
愚癡即無明,無明即不覺衆生因內心不覺,對境迷戀執著,由于迷失理性,不知真心,妄見人我,幻生我法二執,名根本無明。若迷事相,不知因果,不識邪正,産生種種邪見謬論,是枝末無明。成唯識論言:“諸煩惱生,必由癡故”。衆生因愚癡固執,對事理性相,是非好醜,邪正曲直,缺乏智慧明辨,無法覺悟本具真心。遂迷真起妄,認物爲己,以苦爲樂,以無常爲常,以無我爲我,以不淨爲清淨。無始劫來,積年累月,都在愚癡暗蔽的無明黑夜中,胡作非爲。由諸善惡業力所牽,流轉六道生死,致使本具佛性,失去智慧的光輝,使人類寶貴生命,失去生存的意義,貪嗔慢疑惡見等煩惱由是而生,所以愚癡,是根本煩惱的根本。
當年悉達多太子,手握智慧寶劍,破除無明黑幕,揭開宇宙奧秘,覺悟人生真谛,回複佛性尊嚴,理解心外無法,法外無心的原理,知心佛衆生,叁無差別。我等愚癡衆生,若能對佛道響往,發心尋求,所謂發菩提心,行菩薩道,即是産生覺悟之心。以覺悟之心,解覺悟之理,修覺悟之行,循人生正軌,進入真理聖城,自可消滅愚癡黑暗,發揮智慧光明,轉迷爲悟,轉凡成聖,轉煩惱成菩提,轉生死爲涅槃。至此,心中坦蕩蕩,一切人我是非,自私嫉妒,一掃而空,心無挂礙,何等自由自在?所以覺悟,正是對治愚癡的特效藥,是破除無明煩惱的利器。若想超凡入聖,覺悟成佛,非培養覺悟心不可。
(四)以慚愧心對治驕慢
驕慢,是一種我慢貢高,恃己淩人的心態。俱舍論將之分爲七種,對一切不如己的人,生驕傲鄙視之心,或盛氣淩人,謂之慢。對學問、財富、或地位與自己相等的人,偏言己勝,或對一切皆勝己的人,強言與自己相等,謂之過慢。對勝己之人,反說己勝,謂之慢過慢。頑固執著,以爲自己才貌出衆,學識過人,夜郎自大,不可一世,是我慢。修道之人,未能解行相應、悟道證真,但爲求世間名聞利養,妄言證聖,迷惑世人,是增上慢。對品德超群,學誠豐富之人,生卑劣感,但又不肯虛心向人學習,或接受他人好意的勸導與幫助,名卑劣慢。邪知邪見的人,恃惡生憍,以惡爲勝,未能流芳百世,亦要遺臭萬年,是名邪慢。總之,憍慢是一種主觀執著,喜歡炫耀自己,鄙視他人,欠缺謙恭禮貌的心理病態,能煩亂自他,引生罪惡,是以佛視之爲根本煩惱之一。非生慚愧心,無以對治。
慚是慚己,愧是愧他。對自己過失,感覺羞恥而反省,力思改過自新謂之慚。對他人過失,引爲警惕而自勉,謂之愧。所以慚愧之心,既可對治憍慢,且可雕刻美滿的人格,孕育高尚的情操,激發人向上進取的雄心,以及學習聖賢的精神。一個有慚愧心的人,不但聞過則喜,見善則拜;且能見賢思齊。所謂“彼既丈夫我亦然,何必自卑生退屈”。“舜亦人也,我亦人也,有爲者亦若是。”特別是學佛人,知佛性平等,生佛體同。釋尊已成佛,彌勒當成佛,而我等仍居薄地凡夫,被業所牽,爲生死所纏,能不慚愧,反躬自責?是以慚愧心生,憍慢幢折,忏悔往昔所造諸惡業,不再嫉賢忌能,而隨喜功德;不再懈怠放逸,而勤求佛道,追隨釋尊後塵,發菩提心;學習彌勒菩薩,修菩薩行,將來龍華叁會,見佛聞法,終必成佛。亦視一切衆生爲未來諸佛,心生恭敬,不敢輕慢,如法華經常不輕菩薩,對一切衆生皆尊重恭敬,常說:“我不敢輕慢汝等,汝等皆當作佛。”而西哲摩爾先生亦言:“向上級謙恭是本份,同平輩恭謙是和善,向下級謙遜是高貴,向所有人謙恭是安全。”可知謙恭禮讓,原是做人的本分。能慚愧反省,不因妒忌而自惱,不因憍慢而惱人,使自他內心都充滿喜悅與和諧,又是多麼高貴和安全?
(五)以正信心對治疑惑
疑是猶豫不決,惑是迷失事理。疑惑心重的人,既無智慧明辨事理,分析邪正,又缺乏信心,不肯敬信叁寶,不肯接受善知識的指示。遇事不能當機立斷,不是彷徨失措,便是坐失良機。或因迷惑無知,懷疑真理,謗無因果,妄作惡業。是以疑惑,亦是根本煩惱之一,能招叁塗苦果,猶如毒刺傷人善根,令人不知向上進取。是以佛教世人,以正信心對治疑惑,憑借正信叁寶功德,啓發正智,認識真理,了解人生,知因識果,增長做人的信心,走向光明的前途。
正信,揀非迷信、邪信。迷信固然有害無益,邪信更是爲患無窮。因爲邪信撥無因果,毀謗叁寶,斷人善根,散播罪惡種子,必然自食苦果。所以本人希望在座各位,切勿迷信,邪信,必需正信叁寶,知因識果,止惡行善,努力修改自己不良行爲,取消不正常心態,積極進修佛道,增長福慧,擴展德性,運用正信的清潔劑來洗刷心中迷惑積垢,豎立正法幢,拔除衆生疑根,導歸無上覺道。否則,美其名曰信佛,實則神佛不分。每以拜神祭鬼的心態來拜佛,以貪求不已之心來求佛許願,而不知自求多福,努力向善。既爲生前個人利益著想,而損人利己,作諸惡業,更爲死後的享受與占有,而諸多營爲。例如先訂高貴棺木,先要風水墳地,預買陀羅尼被以滅罪,准備往生咒焚燒以超生,而孝子賢孫們,既不知供給長輩生前的照顧與享受,反爲其死後的享用而打算。購買紙紮房屋、汽車、飛機、遊艇,甚至電視機,錄像機等等模型以焚燒。真的迷信得可以。
根據佛教因果定律,人死不一定做鬼。而是隨其生前所作善惡業力牽引,或上天堂,或墮地獄,或爲鬼爲畜,無不自作自受。子孫唯一能協助先人的方法,是敬信叁寶,念經超度。使先人滅罪生福,不墮叁惡道而速生善處。所以正信,不單是對治疑惑或迷信邪信的聖藥,亦是自救救人,自利利他的良好方法。
(六)以智慧心對治惡見
惡見,指違情逆理,不合邏輯的成見,偏見,包括邪見。是人生心理的錯覺,能危害自他,可分爲五種,佛學名之爲五利使。
1·身見、身指由四大五蘊所組合而成的人體,原是無常、苦空、無我,屬于幻有、假有,非真有。但衆生迷而不覺,不知緣起性空之理,執無常爲真常,軌假我爲真我。更不知我所占有的一切名利權位,皆幻妄不實,而分別計執我及我所有,這種執著的我見,因身而起,故名身見。
2·邊見、指斷常二邊。衆生不知因果輪回之理,有人以爲人死如燈滅,而墮于斷見;亦有人以爲人死複爲人,屬于常見。此皆妄想執著,愚癡武斷,各有所偏,違背中道,因名邊見。
3·邪見、是一種撥無因果的謬論。涅槃經憍陳如品說:“善惡之報,如影隨形,叁世因果,循環不失。”明乎此理,自當規範身心,妨患于未然;更可止惡從善,創造幸福,走向光明。可惜邪見之人,每以爲善不足珍,惡不足懼,毀人善根,陷人于迷信,邪信,永遠沈淪生死苦海,無救無歸,是以邪見是人生思想上最嚴重的毛病。
4·見取見、見,指人的主觀,取見,指堅執己見以爲正確的固執。由于執己爲勝,自是非他,導致人間糾紛,是人類思想鬥爭的主因。
5·戒禁取見、指一類導人迷信的宗教,僅憑個人強烈的主觀錯覺,設立邪見的戒條,用以禁止信徒的思想與行動。在二千多年前,佛在世時,印度已經流行種種苦行外道,以拜火、拜水、斷食……種種苦行,認爲是解脫之因。或以牛是神聖的動物、不可侵犯。例如回教徒不准食豬肉而專食羊肉等禁戒的固執。目前,東南亞各地都有蛇廟,給人拜祭,而印度現在卻流行一種信奉老鼠的宗教,視老鼠爲神聖的使者。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信徒去老鼠廟谟拜,相信老鼠可以治病,而俯伏在地上,讓老鼠在身上四處爬行,舔他們的手指,信徒以老鼠舔過的水沐浴,奉獻金錢給老鼠,而廟中祭師亦相信自己將來會輪回爲老鼠。祭壇上有個叁尺長的缽,放滿糖果麥片等食物,人鼠都從中取食。據美國記者安德遜到印度迪斯祿村一老鼠廟探訪的報導:人們信奉老鼠已有四百多年的曆史,由于長久以來,被人們友善對待的鼠群,已變成訓良的寵物,隨手可以拿起一只老鼠放在掌中玩賞。安德遜見到的一部份,最少有五百多只。美國駐印度使館發言人查加爾敦說:“我們的社會對宗教信仰,十分寬大,因爲人人有選擇信仰自由。”香港也是信仰自由,雖不致自由信奉老鼠,但谟拜石頭,木頭,處處都是。這都是無濟于事的迷信行動,簡直是誤己誤人,佛教視之爲惡見邪行,屬根本煩惱之一,是人類知識方面的心理毛病,由迷失真理而起。
是以佛勸世人,以智慧心對治惡見,因爲智慧能明白真理,知世間事物,緣起性空,四大無我,不執身見;知衆生六道輪回,非斷非常,不落邊見;知因果報應,叁世循環,不生邪見;知識心分別,妄想爲患,不固執己見爲是,故無見取見;知成佛真因,在發菩提心,行菩薩道,利己利人,不作無益苦行,無戒禁取見;進修佛法,開拓智慧,以一切智,證真空理,斷見思惑,了分段生死以自利;以道種智,證俗谛理,留惑潤生以利他;以出世間上上智,圓修叁觀,圓斷叁惑,圓證叁身。至此法身清淨,純真無妄,擺脫煩惱生死,即得解脫,自由自在。
叁、心靈的解脫
解脫,即解除煩惱的束縛,脫離生死輪回的痛苦。衆生心中因爲充滿貪嗔癡慢疑惡見等煩惱,策動身口意叁業,作善作惡,遂形成一種招引未來果報的業種子,牽引八識心王,投生六趣,身心皆苦,不得解脫。今修學佛法,能以布施心對治悭貪,以忍辱心對治嗔恨,以覺悟心對治愚癡,以慚愧心對治憍慢,以正信心對治疑惑,以智慧心對治邪見,徹底取消貪等六種根本煩惱,根治心理毛病,不再因煩惱而作業流轉,即可解除煩惱束縛,解脫生死痛苦,回複純淨無染,純樂無苦,純真無妄的正覺境界,不再受外界物質引誘,不怕人事界沖擊,不畏自然界災害,身心皆得自由自在,謂之心靈的解脫。
四、由心到身的自由解脫
一般人所追求的僅是行動的自由,以及現實生活痛苦的解脫。殊不知真正的自由、絕對的解脫,是基于人心而非人身。因爲心,是人生命的主體,行動的統帥。人生正報的美醜,智商高低,依報的貧富,環境苦樂,皆由人心創造。所以華嚴經說:“若人欲了知,叁世一切佛,應觀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”,唯識宗亦說“萬法唯識”。由于人識心的真妄與善惡有別,所創造的十法界衆生生命亦苦樂懸殊。六道衆生,上升人天,下墮叁塗,固決定于人心的善惡,而聖人的品位高低,甚至覺悟成佛,亦基于人心的真妄。
凡夫迷失真心,用諸妄想,不知佛性本具,原可作佛,反被貪嗔等六根本煩惱所感,身則殺盜淫,口則妄言绮語,兩舌惡口,心則貪嗔癡,形成引生未來或苦或樂的果報體的業力,因業感果,故有四大組合的色身。人因有身,需要生存,不得不努力奮鬥,初則但求溫飽,進而講究享受;初則只爲個人著想,次則爲家庭打算;不得不汲汲于富貴,戚戚于貧賤,身爲形役,心爲境轉;既牽挂個人事業的成敗得失,更牽挂家人的健康、前途與幸福。總之人生于世,太多希望,諸多牽挂,更多負累,心中懊惱不安,直接導致心理憂悲苦惱,間接影響生理建康,由心苦而導致身苦,再因身苦增加心苦,結果身心都苦,陷于苦境,無法自拔。唯一自救的方法,是學佛修行,寡欲知足,實行布施,心離悭貪;勤勞忍苦,不爲順逆境所動,而停止嗔恨;恒抱慚愧之心,策勵自己,不生憍慢;常以覺悟心,自覺覺他,遠離愚癡;以正信心,深信因果,開導衆生,斷諸疑惑;以智慧心,滅諸邪見,正己正人;使自己由修心養性,進而明心見性,斷惑證真,在無貪、無嗔、無癡,無我慢、嫉妒,無疑惑邪見種種心苦,導致身體健康,從心不苦做到身不苦,從心靈的自由,做到身體的自由,身心都淨化,身心都自由,才是真正的自由與解脫。
《心靈的自由與解脫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