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心灵的自由与解脱

  心灵的自由与解脱

  文珠法师讲述

  一、心灵的种类

  二、心灵的自由

  三、心灵的解脱

  四、由心到身的自由解脱

  今天与各位讨论的题目,是心灵的自由与解脱。我们生长在资源发展迅速的大都市,工作疲劳,生活紧张,身心都不自由;更无法解脱现实种种烦恼的困扰,可谓心事重重,相当苦恼。现在,本人藉此机会,与各位谈心,介绍心的种种及其作用,希望各位藉著佛法的启示,能能抛开心事,止息妄想,恢复觉性的宁静,获得心灵的自由与解脱,进而改善生理与心理的健康,提高生活的意义与情趣,这该是有益身心讲座。现在,本人分为四点,讲述于后:

  一、心灵的种类

  人非草木,谁没有心?何况外界一切事物,皆因人心关系而存在,可以说:人类生活是否幸福,人类前途痛苦或快乐,无一不系于人心,以心作主。但心是甚么?心是人类行为的主宰,亦是人类精神的主帅。但心的种类繁多,有善有恶,有好有坏,有贪有嗔,有喜有怒……古人说:“人心不同,各如其面。”而佛经则说众生的心,有八万四千妄想之多。归纳而言,不出以七五种。

  (一)肉团心——人的心脏

  肉团心,指人体的心脏言,居人体之正中稍偏左。人体所有血管皆与之相通,是促进人体血液循环的总机构,其形上大下小,尖端偏向左下方,像莲花含苞待开,其质纯是以筋肉混合,含有地水火风的成份,其量大如拳头,内部纵横分为左心耳,右心耳,左心室,右心室四区。由瓣膜直接相通,出入心脏血管共八条。入于右小耳约为上大静脉,由右心室出的为肺动脉,入于左心耳的四条,即左右肺动脉,由左心室出的为大动脉,四区外有一层滑泽的心囊包围,以保护心脏,防止人在剧裂运动或搏斗时,不致与体内其他部分摩擦而受伤。因是血肉组成,有形相、有实质,名肉团心,是人意识所依止的器官。

  (二)缘虑心——人的知觉

  缘谓扳缘,虑是思虑,属人体器官的机能,佛教名之为眼等六识。当人体眼等六根,与外界色等六尘对立时,能引生六识的心理分别作用。例如:眼缘于色而有知觉,耳缘于声而有听觉,鼻缘于香而有嗅觉,舌缘于味而有味觉,身缘于触而有触觉,甚至末那识缘于第八识见分,及八识见分缘于相分,而有我及我所等分别心理,更引生喜怒哀乐及爱恶欲之情,皆属人的缘虑心。不过在八种识心中,此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,缘境显著,是以缘虑虽然通于八识,却偏指眼等六识为缘虑心。

  (三)思量心——人的主观

  因为第七识特别思虑量度第八识的见分以为实我,而引生我见,我慢、我爱、我痴等烦恼,所谓:“恒审思量我相随”,所以思量心,专指第七末那识。虽然,第六意识,亦有思量审度的作用,但审而不恒,第八阿赖耶识,虽永恒相续,但恒而不审,唯独第七识,既恒又审,永远坚执八识见分为自我。基于自我主观,往往影响第六意识的活动,一切皆以自我出发,一切皆为满足自我私欲而努力,甚至唯达目的,不择手段,驱使人的意念,走向罪恶,作出种种越轨的行为。是以第七识,何止是思量分别计度,同时操纵人生,纯属主观作用。

  (四)集起心——人的主体

  集谓积集,起谓生起。指第八阿赖耶识,能积集一切善恶种子,作为一切业种的储藏室。又能保持业种不失不坏,作为引生同类果报体的主要因素。唯识宗认为人类日常生活的一切做作,无论善恶,都能形成一种特殊的习气,印烙于八识田中,保持不失,作为一种能引生未来同类果报体的业力种子。人的环境,善缘具足,便引生善道果报生命,享受人间天上的快乐;若然恶的因缘成就,恶的种子配合恶的助缘,便招致地狱、饿鬼、畜生等恶道苦果。若然觉悟的因缘具足,则转凡成圣,觉悟成佛。是以阿赖耶识,不独是宇宙现象界一切生命的本体,亦是创造宇宙人生的主要力量。宇宙间一切善恶好丑,及十法界圣凡悬殊,苦乐天渊,无一不从此识心所积集的业力种子而生起,因名集起心。

  (五)坚实心——人的佛性

  此坚固而真实的清净心,是人类精神的主体,亦是众生本具的佛性。在唯识宗名圆成实性,在天台宗名真如自性。真是真实,显非虚妄,如谓如常,表无变易。世间事物,皆虚妄不实,唯此真如自性,真实而又永恒。在时间言,此心穷尽三世,过去如是,现在,未来,甚至无量劫的将来,无不如是,所谓:“亘古今而不变,历万劫而常新”。在空间言,此心体包太虚,量周沙界,弥满十方,无有方所,既不在内,亦不在外,更不在中间。在作用言,此心能随缘不变,不变随缘,灵明朗照,觉诸法底源,达实相边际,故又名觉性。此觉性非生灭去来,非大小一多,但能通人物,达四海,塞天地,亘古今,无有乎弗具,无有乎弗同,无有乎或变。所以说:佛性常住。

  综上,可知众生心识活动,共有八种,分为五类。肉团心纯属物质,缘虑心因境而生,思量心因执而有,虽属精神活动,但皆是主观的想妄分别,所知不实,是假非真。集起心,虽是幻生宇宙人生一切现象的本体,是创造十法界圣凡的主要力量,但因无明不觉,坚执真心影子见相二分为我我所,引生俱生我法二执,作善恶业,积集而有,是真妄混合,染净交参。唯独坚实心,是诸法实相,众生本性,不生不灭,永恒常住,纯真无妄。可惜众生缺乏智慧,无法运用始觉智,理解此超越时空的本觉理。由于迷而不觉,致使此纯真之心,发生变化,染净混合,真妄交参,成为第八阿赖耶识的集起心。再因第七识的思量心,恒审思量,坚执不已,故由真而妄,由细至粗,由不觉而错觉,因错觉而扳缘外境,缘虑心生,分别取舍,引生意识虚妄想像的知觉。自此,失去真理依据,善恶原则,仅凭情绪冲动,“爱之欲其生,恶之欲其死”。作诸善恶业缘,流转六道生死,招致果报体的肉团心。因此,释尊最初觉悟此坚实的真心时,即说:“善哉善哉,大地众生,皆具有如来智慧德相,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。”楞严经亦言:“一切众生从无始来,生死相续,皆由不知,常住真心,性净明体,用诸妄想,此想不真,故有轮转”。证明妄想的思量心及缘虑心,是迷失真心枉受生死的主因,亦是幽禁佛性,奴役人性的罪魁祸首。

  二、心灵的自由

  众生妄想识心,虽善恶不定,是非不分,但此妄心不离真心。可谓:真妄原是一体,诸佛悟之,即妄即真;众生迷之,从真起妄。但妄不离真,如水与波,波即是水,离水无波。故在楞严经中,十方如来同告阿难:“汝欲识知,俱生无明,使汝流转,生死结根,唯此六根,更非他物;汝复欲知,无上菩提,令汝速证,安乐解脱,寂静妙常,亦汝六根,更非他物。”华严经亦言:“心如工画师,画种种五阴,一切世间中,无法而不造,心心佛亦尔,如佛众生然。心佛及众生,此三无差别。诸佛悉了知,一切从心转,若能如是解,是人见真佛。”又说:“若人欲了知,三世一切佛,应当如是观,心造诸如来。”又因果经言:“一切善恶,皆从心想生,是故真出家,皆明心为本。”何独出家人,应以明心见性为本,即一切学佛人,甚至一切众生,亦应以明心见性为本。因为明真心,见本性,知心佛众生,三无差别,自可除妄想,去执著,转迷为悟,转识成智,反妄归真,彻底粉碎心中烦恼枷锁,获得心灵的自由与解脱。

  讲到自由,人皆喜爱。真的,谁不爱好自由?谁不追求自由?有人说:“不自由,毋宁死。”多少人为争取自由,宁可放弃一切,利诗言:“生命最可贵,爱情价更高,但为自由故,两者皆可抛。”现代很多民主国家,都提倡自由,不但思想自由,言论自由,而且生活自由,经济自由,行动自由……当然亦有人乖曲自由,利用自由。青年人不听父母师长教导,是个人自由;成年人不守秩序,藐视法律,也是自由;甚至作奸犯科,损人利己,将圣洁的灵魂,推落私欲的陷阱,身为形役,心为转境,声色犬马,流连忘返,都是自由。所以罗兰夫人说:“天下古今,多少罪恶,皆假自由之名以行”。致使自由,成为违背真理,破坏传统道德,扰乱社会秩序的武器,实在不幸。何况国家法律,虽给予人民自由,但回顾现实,很多人限于时间与环境,限于人际与业力关系,在人生旅途中,又能获得多少自由?更何况在生老病死的关卡中,又有谁能自由冲关?在贪嗔痴慢,以及忧悲苦恼的烦恼区域里,又有谁能获得心灵的自由与解脱?所以人虽然生活在自由的社会里,但自由毕竟有限,特别是心灵的自由,除非能彻底摆脱贪嗔痴等烦恼枷锁,否则,绝无自由可言。

  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,降生印度时,正是极端专制毫无自由的封建时代。当时身为太子的释尊,眼见执政者的骄奢淫逸,专横无道,耳闻被征服被奴役者的哀鸣,因而激发救世救人的悲愿,誓为全人类的自由平等而奋斗,而牺牲。于是割爱辞亲,出家修行,找寻真理,追求自由。当其夜櫵明星,成等正觉,发现佛性平等之后,不但主张种族平等,同时主张理性平等,不但给人类带来生活上、思想上、行动上、言论上的自由,还强调生命的自由,远胜言行的自由,心灵的自由,更胜于物质生活的自由。也唯有生命的自由,心灵的自由,才是人生真正而又永恒的自由。然欲想获得心灵的自由,以导致生命的自由,非运用布施等心来对治贪嗔等六种根本烦恼不可。兹分述于后:

  (一)以布施心对治悭贪

  悭谓悭惜,悭惜自己财物,不肯与他人分享;贪谓贪欲或贪求,于五欲境,贪恋不舍,于他人财物,欲占为己有。中阿含经言:“我见世间人,有财痴不施,得财后更求”。是名悭贪。属于一种恼乱自他的烦恼。因为悭贪之人,欲望无穷,得陇望蜀,欲壑难填,心中时刻充满欺骗奸诈,不是明抢暗偷,便是强夺巧取。结果,招致法律制裁,引生忧悲苦恼,恐怖不安。即使不致触犯法纪,但贪心之人,无论贪名、贪利、贪财、贪色,或贪食、贪睡,都能扰乱身心,患得患失…

《心灵的自由与解脱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不平凡的回忆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