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心靈的自由與解脫

  心靈的自由與解脫

  文珠法師講述

  一、心靈的種類

  二、心靈的自由

  叁、心靈的解脫

  四、由心到身的自由解脫

  今天與各位討論的題目,是心靈的自由與解脫。我們生長在資源發展迅速的大都市,工作疲勞,生活緊張,身心都不自由;更無法解脫現實種種煩惱的困擾,可謂心事重重,相當苦惱。現在,本人藉此機會,與各位談心,介紹心的種種及其作用,希望各位藉著佛法的啓示,能能抛開心事,止息妄想,恢複覺性的甯靜,獲得心靈的自由與解脫,進而改善生理與心理的健康,提高生活的意義與情趣,這該是有益身心講座。現在,本人分爲四點,講述于後:

  一、心靈的種類

  人非草木,誰沒有心?何況外界一切事物,皆因人心關系而存在,可以說:人類生活是否幸福,人類前途痛苦或快樂,無一不系于人心,以心作主。但心是甚麼?心是人類行爲的主宰,亦是人類精神的主帥。但心的種類繁多,有善有惡,有好有壞,有貪有嗔,有喜有怒……古人說:“人心不同,各如其面。”而佛經則說衆生的心,有八萬四千妄想之多。歸納而言,不出以七五種。

  (一)肉團心——人的心髒

  肉團心,指人體的心髒言,居人體之正中稍偏左。人體所有血管皆與之相通,是促進人體血液循環的總機構,其形上大下小,尖端偏向左下方,像蓮花含苞待開,其質純是以筋肉混合,含有地水火風的成份,其量大如拳頭,內部縱橫分爲左心耳,右心耳,左心室,右心室四區。由瓣膜直接相通,出入心髒血管共八條。入于右小耳約爲上大靜脈,由右心室出的爲肺動脈,入于左心耳的四條,即左右肺動脈,由左心室出的爲大動脈,四區外有一層滑澤的心囊包圍,以保護心髒,防止人在劇裂運動或搏鬥時,不致與體內其他部分摩擦而受傷。因是血肉組成,有形相、有實質,名肉團心,是人意識所依止的器官。

  (二)緣慮心——人的知覺

  緣謂扳緣,慮是思慮,屬人體器官的機能,佛教名之爲眼等六識。當人體眼等六根,與外界色等六塵對立時,能引生六識的心理分別作用。例如:眼緣于色而有知覺,耳緣于聲而有聽覺,鼻緣于香而有嗅覺,舌緣于味而有味覺,身緣于觸而有觸覺,甚至末那識緣于第八識見分,及八識見分緣于相分,而有我及我所等分別心理,更引生喜怒哀樂及愛惡欲之情,皆屬人的緣慮心。不過在八種識心中,此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,緣境顯著,是以緣慮雖然通于八識,卻偏指眼等六識爲緣慮心。

  (叁)思量心——人的主觀

  因爲第七識特別思慮量度第八識的見分以爲實我,而引生我見,我慢、我愛、我癡等煩惱,所謂:“恒審思量我相隨”,所以思量心,專指第七末那識。雖然,第六意識,亦有思量審度的作用,但審而不恒,第八阿賴耶識,雖永恒相續,但恒而不審,唯獨第七識,既恒又審,永遠堅執八識見分爲自我。基于自我主觀,往往影響第六意識的活動,一切皆以自我出發,一切皆爲滿足自我私欲而努力,甚至唯達目的,不擇手段,驅使人的意念,走向罪惡,作出種種越軌的行爲。是以第七識,何止是思量分別計度,同時操縱人生,純屬主觀作用。

  (四)集起心——人的主體

  集謂積集,起謂生起。指第八阿賴耶識,能積集一切善惡種子,作爲一切業種的儲藏室。又能保持業種不失不壞,作爲引生同類果報體的主要因素。唯識宗認爲人類日常生活的一切做作,無論善惡,都能形成一種特殊的習氣,印烙于八識田中,保持不失,作爲一種能引生未來同類果報體的業力種子。人的環境,善緣具足,便引生善道果報生命,享受人間天上的快樂;若然惡的因緣成就,惡的種子配合惡的助緣,便招致地獄、餓鬼、畜生等惡道苦果。若然覺悟的因緣具足,則轉凡成聖,覺悟成佛。是以阿賴耶識,不獨是宇宙現象界一切生命的本體,亦是創造宇宙人生的主要力量。宇宙間一切善惡好醜,及十法界聖凡懸殊,苦樂天淵,無一不從此識心所積集的業力種子而生起,因名集起心。

  (五)堅實心——人的佛性

  此堅固而真實的清淨心,是人類精神的主體,亦是衆生本具的佛性。在唯識宗名圓成實性,在天臺宗名真如自性。真是真實,顯非虛妄,如謂如常,表無變易。世間事物,皆虛妄不實,唯此真如自性,真實而又永恒。在時間言,此心窮盡叁世,過去如是,現在,未來,甚至無量劫的將來,無不如是,所謂:“亘古今而不變,曆萬劫而常新”。在空間言,此心體包太虛,量周沙界,彌滿十方,無有方所,既不在內,亦不在外,更不在中間。在作用言,此心能隨緣不變,不變隨緣,靈明朗照,覺諸法底源,達實相邊際,故又名覺性。此覺性非生滅去來,非大小一多,但能通人物,達四海,塞天地,亘古今,無有乎弗具,無有乎弗同,無有乎或變。所以說:佛性常住。

  綜上,可知衆生心識活動,共有八種,分爲五類。肉團心純屬物質,緣慮心因境而生,思量心因執而有,雖屬精神活動,但皆是主觀的想妄分別,所知不實,是假非真。集起心,雖是幻生宇宙人生一切現象的本體,是創造十法界聖凡的主要力量,但因無明不覺,堅執真心影子見相二分爲我我所,引生俱生我法二執,作善惡業,積集而有,是真妄混合,染淨交參。唯獨堅實心,是諸法實相,衆生本性,不生不滅,永恒常住,純真無妄。可惜衆生缺乏智慧,無法運用始覺智,理解此超越時空的本覺理。由于迷而不覺,致使此純真之心,發生變化,染淨混合,真妄交參,成爲第八阿賴耶識的集起心。再因第七識的思量心,恒審思量,堅執不已,故由真而妄,由細至粗,由不覺而錯覺,因錯覺而扳緣外境,緣慮心生,分別取舍,引生意識虛妄想像的知覺。自此,失去真理依據,善惡原則,僅憑情緒沖動,“愛之欲其生,惡之欲其死”。作諸善惡業緣,流轉六道生死,招致果報體的肉團心。因此,釋尊最初覺悟此堅實的真心時,即說:“善哉善哉,大地衆生,皆具有如來智慧德相,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。”楞嚴經亦言:“一切衆生從無始來,生死相續,皆由不知,常住真心,性淨明體,用諸妄想,此想不真,故有輪轉”。證明妄想的思量心及緣慮心,是迷失真心枉受生死的主因,亦是幽禁佛性,奴役人性的罪魁禍首。

  二、心靈的自由

  衆生妄想識心,雖善惡不定,是非不分,但此妄心不離真心。可謂:真妄原是一體,諸佛悟之,即妄即真;衆生迷之,從真起妄。但妄不離真,如水與波,波即是水,離水無波。故在楞嚴經中,十方如來同告阿難:“汝欲識知,俱生無明,使汝流轉,生死結根,唯此六根,更非他物;汝複欲知,無上菩提,令汝速證,安樂解脫,寂靜妙常,亦汝六根,更非他物。”華嚴經亦言:“心如工畫師,畫種種五陰,一切世間中,無法而不造,心心佛亦爾,如佛衆生然。心佛及衆生,此叁無差別。諸佛悉了知,一切從心轉,若能如是解,是人見真佛。”又說:“若人欲了知,叁世一切佛,應當如是觀,心造諸如來。”又因果經言:“一切善惡,皆從心想生,是故真出家,皆明心爲本。”何獨出家人,應以明心見性爲本,即一切學佛人,甚至一切衆生,亦應以明心見性爲本。因爲明真心,見本性,知心佛衆生,叁無差別,自可除妄想,去執著,轉迷爲悟,轉識成智,反妄歸真,徹底粉碎心中煩惱枷鎖,獲得心靈的自由與解脫。

  講到自由,人皆喜愛。真的,誰不愛好自由?誰不追求自由?有人說:“不自由,毋甯死。”多少人爲爭取自由,甯可放棄一切,利詩言:“生命最可貴,愛情價更高,但爲自由故,兩者皆可抛。”現代很多民主國家,都提倡自由,不但思想自由,言論自由,而且生活自由,經濟自由,行動自由……當然亦有人乖曲自由,利用自由。青年人不聽父母師長教導,是個人自由;成年人不守秩序,藐視法律,也是自由;甚至作奸犯科,損人利己,將聖潔的靈魂,推落私欲的陷阱,身爲形役,心爲轉境,聲色犬馬,流連忘返,都是自由。所以羅蘭夫人說:“天下古今,多少罪惡,皆假自由之名以行”。致使自由,成爲違背真理,破壞傳統道德,擾亂社會秩序的武器,實在不幸。何況國家法律,雖給予人民自由,但回顧現實,很多人限于時間與環境,限于人際與業力關系,在人生旅途中,又能獲得多少自由?更何況在生老病死的關卡中,又有誰能自由沖關?在貪嗔癡慢,以及憂悲苦惱的煩惱區域裏,又有誰能獲得心靈的自由與解脫?所以人雖然生活在自由的社會裏,但自由畢竟有限,特別是心靈的自由,除非能徹底擺脫貪嗔癡等煩惱枷鎖,否則,絕無自由可言。

  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,降生印度時,正是極端專製毫無自由的封建時代。當時身爲太子的釋尊,眼見執政者的驕奢淫逸,專橫無道,耳聞被征服被奴役者的哀鳴,因而激發救世救人的悲願,誓爲全人類的自由平等而奮鬥,而犧牲。于是割愛辭親,出家修行,找尋真理,追求自由。當其夜櫵明星,成等正覺,發現佛性平等之後,不但主張種族平等,同時主張理性平等,不但給人類帶來生活上、思想上、行動上、言論上的自由,還強調生命的自由,遠勝言行的自由,心靈的自由,更勝于物質生活的自由。也唯有生命的自由,心靈的自由,才是人生真正而又永恒的自由。然欲想獲得心靈的自由,以導致生命的自由,非運用布施等心來對治貪嗔等六種根本煩惱不可。茲分述于後:

  (一)以布施心對治悭貪

  悭謂悭惜,悭惜自己財物,不肯與他人分享;貪謂貪欲或貪求,于五欲境,貪戀不舍,于他人財物,欲占爲己有。中阿含經言:“我見世間人,有財癡不施,得財後更求”。是名悭貪。屬于一種惱亂自他的煩惱。因爲悭貪之人,欲望無窮,得隴望蜀,欲壑難填,心中時刻充滿欺騙奸詐,不是明搶暗偷,便是強奪巧取。結果,招致法律製裁,引生憂悲苦惱,恐怖不安。即使不致觸犯法紀,但貪心之人,無論貪名、貪利、貪財、貪色,或貪食、貪睡,都能擾亂身心,患得患失…

《心靈的自由與解脫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不平凡的回憶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