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不能接受這種評鑒。我想,有修養的人應該也不會常談論別人的是與非,縱然眼見及耳聞,也應作前車之鑒,莫淪爲但有清白的口舌,而無閃亮的內涵。
我真的沒資格說踏入學術之領域,也真的不太了解這遊戲的規則爲何,但隨順學院的評審方法,而學會了撰寫論文的型態,我想這那可說了知學術呢?然而,多少知道這學術界範疇的運作,確實也可給自心莫大的提醒,因爲這種成就與被肯定的滋味,會讓人迷失道心,也會使人沈醉于這文字的遊戲之中,怎麼打滾也打滾不出來,這就難怪有些局外人要抨擊玩文字遊戲的人了。
以我自己來說,文字與電腦的學習,假使自心有分寸、有規劃,我想不至于會頹廢一個人的道心。文字的弘法,也是度衆生的方法之一,不見得一無是處;只是說莫但以此爲尊就是了。叁藏之中的法寶,古德們都是窮其一生才作那一兩部論疏的,而現代則有人以此爲討活計的工具──著書立言,那則有點本末倒置了。古德們會留下寶貴的法寶,都是經過長時間潛心于理論與實踐的平衡發展,所開展出來的教說與言論,絕不是閉門造車,或用虛無的推理所得來的相似經驗,他們實是曆經生死所換來的體會,是一則活生生的佛法,是佛陀勝義正法面貌的不同展現。
論師們的用詞,句句刻骨,字字銘心,像《瑜伽師地論》形容煩惱的相貌時,說:「無淤泥等欲,無魑魅等瞋,無羅網等癡,無江河等愛!」是何等的深刻人心,您說讀聖人書,怎麼可能對道心的提醒無所裨益呢?用心很重要,設若不會用心,縱使身在蒲團,心也無法安住。
以我個人來說,會在文字中迷失自心,是因爲自己忘了初心,是因爲潛移默化的與貪染心相應而不自知,這些微細心心所法的生住異滅,如果沒有強而有力的反省力,有內觀思惟的功夫,克實不易察覺,甚至于還以爲自己清楚自己的所作所爲。偏離了聖道的學習,充滿著虛僞無實,它如行屍走肉般在叁寶慈光中過活,實爲相似道人而已,不名真實道人也!
學術,只不過是吻合現代新新人類的遊戲規則,不過,若果妥善處理的話,它確實可達至助益于世俗正法的弘化,也真的可以扮演著走入世俗學術領域的殿堂,與智識份子共舞。相對的,自他處理不當的話,則也極可能引申對立的名利心態,這完全不是佛法的道心,不應該學習。
佛法的道心,到底是什麼?簡單說就是出離叁界煩惱系縛的心,這種心相伴隨著有慚愧心、正直心、柔軟心、謙和心、勇猛心等。嚴格來說,相伴隨生起的心,其實也是助成超脫煩惱心的直接善緣,它們相互增上,目的無非只有一個:對治生死輪回的症結──我見!
法無定法,有時凡夫真的也不容易辨識何者才是對修道有正面的意義,我想在表象上任何人也不敢隨意評估別人的有修無修,因爲道力的增上,是細水長流的培養,若要用佛陀教導的方法來評鑒,我想應該不會偏離于戒定慧叁學,只要懂得扣緊這些範疇用功,縱使您整天埋首于文字中,也會增長道心的,只怕不老實,對叁寶懷有偷心的邪思惟,那當然是另當別論了!
學術本身沒有任何過失,有過失的是人;參禅沒過失,問題都出自于人…,正法的代代相傳,勝義正法的由證出教,當然是出家人應該全心投入去追求的;相對的,世俗正法的流傳,也得要有人從事,這對佛法弘揚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,有心人,千萬莫以偏概全才好。
佛法現代化,是另一批有心人的學佛方式,它也擁有爲法弘傳的用心。從這幾年來觀察的結果發現,對深樂解脫煩惱的人而言,他會問道:若果這些人的心力用于止觀的修習,成績一定很驚人。但是往往這些有心人也忘卻了,連佛陀教化衆生都要作契理契機的方式調整,更何況處于資訊爆炸的時代呢?沒有吻合新新人類的東西,您說佛法能滲透人心,淨化社會,想必只是夢想罷了。
佛法的完整面貌,不該只囿限于一種修持方式,這只會讓佛法的智慧受到限製,理應全面的開放,配合古今中外的一切方法,來展現佛陀無窮無盡的智慧,來履行無私大悲的救世精神。誠如印順法師曾言:「一切聖典的集成,只是四大宗趣(四悉檀)的重點開展,在不同適應的底裏,直接于佛陀自證的真實」。 「佛法的世界悉檀,還是勝于世間的神教,因爲這還有傾向于解脫的成分」。
莫強人以從己,很難;修行人總是感覺自己最接近佛陀的本懷,也因爲這樣才沒完沒了的展開無窮盡的妄圖,或犯上自贊毀他的過失。人各有志,各取所需,各弘所長,只要不與聖道相違,那佛法才可以真正的做到百花齊放,呈現佛陀深不可測的智慧和慈悲。
五、獨修與共修
佛陀允許男衆弟子獨修,但是也鼓勵獨修不忘共修共住之大衆力量,這主要是因爲佛陀囑托六和敬的僧團住持正法,畢竟孤軍作戰實是難以扛起此重任的。然而,諸多的經典中,卻又經常看到佛陀鼓勵聞法後的弟子們「獨一靜處,專精思惟」,因爲寂靜可以看清自心,獨自如理的思惟,可以激發厭離的心志,這一切都從個己自身做起。
在律製生活中,佛陀考慮到女衆的安全問題,或是受到當時印度社會重男輕女的觀念影響,不鼓勵女衆獨住,這並非表示了佛陀存有性別的不平等觀念,實是種種的因緣與現象所使然。誠然,如以現代社會女權擡頭或兩性平等的社會觀而言,這些獨住的條規,或許又值得重新商榷了。男衆的依報雖可獨住,然不代表就是優勢,而實是修學佛法的一項過程而已,這不是目的,是階段性的學習。
此時此地,試問幾人有把握說獨修能自證聖果呢?有位長老說過:「佛陀時代的衆生,根機銳利,不須鞭策就能自知作證,他們對聖道的那種好樂、對生死的那種怖畏,若與現時代的鈍根衆生來比較的話,簡直有天壤之別。基于這項認知,可以知道說假如真爲自己道業全心投入者,更應勉強自己長時間在大衆中學習成長,畢竟在大衆中,怎麼懈怠都不至于會忘失自己,這就是共修共住的作用了。」
我想,這位長老所言不無道理,因爲自己的煩惱習氣深重,無時無刻不在爲自己的放逸找借口、爲自己的懈怠找理由。如果說真的要負荷如來家業,則好好規劃自己,乃至莫遺忘佛陀將正法久住的重責交代給誰?
修行是條寂寞的道路,這不一定意味著要避開人群,與孤獨作戰,這主要是要培養出大丈夫的氣魄,自己勇于面對自己的煩惱,徹底洗心革面。就因爲對自己要懇切、要老實,所以才說修行很寂寞,畢竟俗語也說:「個人吃飯個人飽。」
所謂「僧」,不是個人主義的表現,其有「衆(叁或四位以上)」的涵義,因爲在僧衆中,能獲得十種利益,而最重要及關鍵處,無非就是要令正法久住世間。團體的力量很大,其中當然亦可避免個人主義的表現,而且亦可以陶冶出崇高的聖潔僧格。
以個人的經驗來說,在大衆中安住,除了可以延續佛法的命脈,同時亦可爲自己培福修慧,甚至于在大衆中,才能磨練自己的習氣,乃至學習更多與大衆相處的方法。不過,有一個現實不可以不知道,就是有人的地方就有問題,一個人住有一個人的問題,十個人住有十個人的困境,這在世間法來說,是無法避免的。既然我們知道衆生有無窮盡的問題,爲何還要凝聚大家住在一起呢?其實,我們要出家,就要有心理准備被人磨,倘若覺得自己已非常圓滿無礙,那就不必發心出家了。
莫把出家當著是避風港,更不要將出家當成是另一類的生活方式而已,因爲佛陀以法攝僧的目的,不單純只爲了讓衆生遠離五欲而已,他最大的心願,其實是要讓叁界的衆生離苦得樂,讓正法的光輝永遠普照十方。簡單說的話,出家要有使命感,這種使命感就等于道心,因爲道心實已含括了自他兩利的目標。
在自利利他的前提下,確實有必要經曆獨住與共住的過程,獨住可以看出自己道心的堅持,共住可以體會到無始煩惱習氣的可怕。以男衆比丘來說,有因緣都理應嘗試兩種的生活方式,老老實實認識自己,唯有深切的做到了解自己,才有辦法談安頓身心。
回憶佛陀的慈教,不難發現佛陀將大部分的時間,安住于大衆之中(如教化弟子),另外也安排小段的時間(如安居叁月),給自心完全寂靜,如此下來,除了可以培植起深厚的出離之心,更可以兼顧到以僧令正法久住的目的。
話又說回來,初出家的學人,不鼓勵太早習慣獨住的生活,因爲這會養成習慣性,厭惡群衆,獨善其身。就個人解脫來說,當然也不會有太大的過失,然而如果以整體佛教的精神來看,似乎離佛陀建僧的本意又遠了些,所以其間的拿捏與規劃,出家人本身要懂得斟酌。
發好心出家,原本就有爲解脫、爲衆生的使命感,它不該存有自私自利的心理,因爲自私的習氣,與聖道相違。不過,話雖如此,依然覺得現時有些修行人,對佛陀教法的掌握,不夠圓滿,有的縱使有向道之心,卻又缺少那份爲法久住而犧牲的用心;有的則倒過來能安住于大衆之中,卻又少了那種「甯有法死,不無法生」的堅定。
人間的佛陀,遊化在人間,他可以赤腳走遍恒河兩岸跟衆生結緣,他也可以獨居兩個月安住在出入息觀之中。動與靜的統一,從思想而展現于行爲,是幅很感人的畫面,佛陀真正的做到隨遇而安、隨緣盡分,同時也兼顧到爲正法久住世間的延續。
古德雲「慎獨」,是給獨住的修行人一個很好的提醒,因爲獨住確實可以磨練自己的堪忍心,相對的它也擁有極高的危險性。反之,在大衆中則應以「和樂」爲原則,任何事情都以大衆爲考量,不存有半點私心,如此則可避免很多處衆無礙的難題。
佛陀的智慧──導之以法、齊之以律,遠超過凡夫的幾萬倍,莫太信任自己有能力完全掌控自心,甯願將身心交付給叁寶,以佛陀的遺教爲方向來生活,或許從當中經驗慢慢的累積之下,智慧與慈悲自然會愈來愈深厚,相對的也愈接近佛陀的本懷吧!
六、結語
出家以來,內心經常思惟解行並重的問題,本身不敢說兩者之間都能同時兼顧的很好,可是「爲行而解(或學)」的那份心情,還是念茲在茲的。老實說,修行這條路,要走的光明磊落、精進不懈,還真不容易呢!然則,我想到自己今生有因緣能過出家的生活,縱使不能有什麼成就,但至少已無悔此生了!
對于利鈍根性千差萬別的衆生而言,佛法修學次第的介紹,確實不能囿于一經一論,也不應該強人以從己。誠如印順法師曾言:「部派的修慧次第,說一切有部與赤銅鍱部的論書,還明確可見。在基本的修證次第中,都加以組織條理,似乎嚴密周詳,而對真正的修行者,怕反而多所糾纏,不可能有釋尊時代那種簡要直入的修證了!」由此觀之,古德雲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,爲的不外乎就是完成「度衆生」、「斷煩惱」及「成佛道」的目的罷,所以,只要是佛法,就得虛心學習,從中當然可以選擇適合自心相應的法門,持之以恒,並將煩惱抽絲剝繭;相對的,其他有因緣習學的方法,則可添爲教育衆生的善巧,讓佛陀無窮盡的智慧與慈悲結晶,代代的延續下去,讓正覺之音永存苦難的人間。
現在的我,越學越感覺自己的渺小,因此莫敢有太多的奢求,但求「莫在袈裟下失去人身」,則爲我給自己由衷的自勉
《修行這條路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