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修行这条路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不能接受这种评鉴。我想,有修养的人应该也不会常谈论别人的是与非,纵然眼见及耳闻,也应作前车之鉴,莫沦为但有清白的口舌,而无闪亮的内涵。

   我真的没资格说踏入学术之领域,也真的不太了解这游戏的规则为何,但随顺学院的评审方法,而学会了撰写论文的型态,我想这那可说了知学术呢?然而,多少知道这学术界范畴的运作,确实也可给自心莫大的提醒,因为这种成就与被肯定的滋味,会让人迷失道心,也会使人沉醉于这文字的游戏之中,怎么打滚也打滚不出来,这就难怪有些局外人要抨击玩文字游戏的人了。

   以我自己来说,文字与电脑的学习,假使自心有分寸、有规划,我想不至于会颓废一个人的道心。文字的弘法,也是度众生的方法之一,不见得一无是处;只是说莫但以此为尊就是了。三藏之中的法宝,古德们都是穷其一生才作那一两部论疏的,而现代则有人以此为讨活计的工具──著书立言,那则有点本末倒置了。古德们会留下宝贵的法宝,都是经过长时间潜心于理论与实践的平衡发展,所开展出来的教说与言论,绝不是闭门造车,或用虚无的推理所得来的相似经验,他们实是历经生死所换来的体会,是一则活生生的佛法,是佛陀胜义正法面貌的不同展现。

   论师们的用词,句句刻骨,字字铭心,像《瑜伽师地论》形容烦恼的相貌时,说:「无淤泥等欲,无魑魅等瞋,无罗网等痴,无江河等爱!」是何等的深刻人心,您说读圣人书,怎么可能对道心的提醒无所裨益呢?用心很重要,设若不会用心,纵使身在蒲团,心也无法安住。

   以我个人来说,会在文字中迷失自心,是因为自己忘了初心,是因为潜移默化的与贪染心相应而不自知,这些微细心心所法的生住异灭,如果没有强而有力的反省力,有内观思惟的功夫,克实不易察觉,甚至于还以为自己清楚自己的所作所为。偏离了圣道的学习,充满着虚伪无实,它如行尸走肉般在三宝慈光中过活,实为相似道人而已,不名真实道人也!

   学术,只不过是吻合现代新新人类的游戏规则,不过,若果妥善处理的话,它确实可达至助益于世俗正法的弘化,也真的可以扮演着走入世俗学术领域的殿堂,与智识份子共舞。相对的,自他处理不当的话,则也极可能引申对立的名利心态,这完全不是佛法的道心,不应该学习。

   佛法的道心,到底是什么?简单说就是出离三界烦恼系缚的心,这种心相伴随着有惭愧心、正直心、柔软心、谦和心、勇猛心等。严格来说,相伴随生起的心,其实也是助成超脱烦恼心的直接善缘,它们相互增上,目的无非只有一个:对治生死轮回的症结──我见!

   法无定法,有时凡夫真的也不容易辨识何者才是对修道有正面的意义,我想在表象上任何人也不敢随意评估别人的有修无修,因为道力的增上,是细水长流的培养,若要用佛陀教导的方法来评鉴,我想应该不会偏离于戒定慧三学,只要懂得扣紧这些范畴用功,纵使您整天埋首于文字中,也会增长道心的,只怕不老实,对三宝怀有偷心的邪思惟,那当然是另当别论了!

   学术本身没有任何过失,有过失的是人;参禅没过失,问题都出自于人…,正法的代代相传,胜义正法的由证出教,当然是出家人应该全心投入去追求的;相对的,世俗正法的流传,也得要有人从事,这对佛法弘扬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,有心人,千万莫以偏概全才好。

   佛法现代化,是另一批有心人的学佛方式,它也拥有为法弘传的用心。从这几年来观察的结果发现,对深乐解脱烦恼的人而言,他会问道:若果这些人的心力用于止观的修习,成绩一定很惊人。但是往往这些有心人也忘却了,连佛陀教化众生都要作契理契机的方式调整,更何况处于资讯爆炸的时代呢?没有吻合新新人类的东西,您说佛法能渗透人心,净化社会,想必只是梦想罢了。

   佛法的完整面貌,不该只囿限于一种修持方式,这只会让佛法的智慧受到限制,理应全面的开放,配合古今中外的一切方法,来展现佛陀无穷无尽的智慧,来履行无私大悲的救世精神。诚如印顺法师曾言:「一切圣典的集成,只是四大宗趣(四悉檀)的重点开展,在不同适应的底里,直接于佛陀自证的真实」。 「佛法的世界悉檀,还是胜于世间的神教,因为这还有倾向于解脱的成分」。

   莫强人以从己,很难;修行人总是感觉自己最接近佛陀的本怀,也因为这样才没完没了的展开无穷尽的妄图,或犯上自赞毁他的过失。人各有志,各取所需,各弘所长,只要不与圣道相违,那佛法才可以真正的做到百花齐放,呈现佛陀深不可测的智慧和慈悲。

   五、独修与共修

   佛陀允许男众弟子独修,但是也鼓励独修不忘共修共住之大众力量,这主要是因为佛陀嘱托六和敬的僧团住持正法,毕竟孤军作战实是难以扛起此重任的。然而,诸多的经典中,却又经常看到佛陀鼓励闻法后的弟子们「独一静处,专精思惟」,因为寂静可以看清自心,独自如理的思惟,可以激发厌离的心志,这一切都从个己自身做起。

   在律制生活中,佛陀考虑到女众的安全问题,或是受到当时印度社会重男轻女的观念影响,不鼓励女众独住,这并非表示了佛陀存有性别的不平等观念,实是种种的因缘与现象所使然。诚然,如以现代社会女权抬头或两性平等的社会观而言,这些独住的条规,或许又值得重新商榷了。男众的依报虽可独住,然不代表就是优势,而实是修学佛法的一项过程而已,这不是目的,是阶段性的学习。

   此时此地,试问几人有把握说独修能自证圣果呢?有位长老说过:「佛陀时代的众生,根机锐利,不须鞭策就能自知作证,他们对圣道的那种好乐、对生死的那种怖畏,若与现时代的钝根众生来比较的话,简直有天壤之别。基于这项认知,可以知道说假如真为自己道业全心投入者,更应勉强自己长时间在大众中学习成长,毕竟在大众中,怎么懈怠都不至于会忘失自己,这就是共修共住的作用了。」

   我想,这位长老所言不无道理,因为自己的烦恼习气深重,无时无刻不在为自己的放逸找借口、为自己的懈怠找理由。如果说真的要负荷如来家业,则好好规划自己,乃至莫遗忘佛陀将正法久住的重责交代给谁?

   修行是条寂寞的道路,这不一定意味着要避开人群,与孤独作战,这主要是要培养出大丈夫的气魄,自己勇于面对自己的烦恼,彻底洗心革面。就因为对自己要恳切、要老实,所以才说修行很寂寞,毕竟俗语也说:「个人吃饭个人饱。」

   所谓「僧」,不是个人主义的表现,其有「众(三或四位以上)」的涵义,因为在僧众中,能获得十种利益,而最重要及关键处,无非就是要令正法久住世间。团体的力量很大,其中当然亦可避免个人主义的表现,而且亦可以陶冶出崇高的圣洁僧格。

   以个人的经验来说,在大众中安住,除了可以延续佛法的命脉,同时亦可为自己培福修慧,甚至于在大众中,才能磨练自己的习气,乃至学习更多与大众相处的方法。不过,有一个现实不可以不知道,就是有人的地方就有问题,一个人住有一个人的问题,十个人住有十个人的困境,这在世间法来说,是无法避免的。既然我们知道众生有无穷尽的问题,为何还要凝聚大家住在一起呢?其实,我们要出家,就要有心理准备被人磨,倘若觉得自己已非常圆满无碍,那就不必发心出家了。

   莫把出家当着是避风港,更不要将出家当成是另一类的生活方式而已,因为佛陀以法摄僧的目的,不单纯只为了让众生远离五欲而已,他最大的心愿,其实是要让三界的众生离苦得乐,让正法的光辉永远普照十方。简单说的话,出家要有使命感,这种使命感就等于道心,因为道心实已含括了自他两利的目标。

   在自利利他的前提下,确实有必要经历独住与共住的过程,独住可以看出自己道心的坚持,共住可以体会到无始烦恼习气的可怕。以男众比丘来说,有因缘都理应尝试两种的生活方式,老老实实认识自己,唯有深切的做到了解自己,才有办法谈安顿身心。

   回忆佛陀的慈教,不难发现佛陀将大部分的时间,安住于大众之中(如教化弟子),另外也安排小段的时间(如安居三月),给自心完全寂静,如此下来,除了可以培植起深厚的出离之心,更可以兼顾到以僧令正法久住的目的。

   话又说回来,初出家的学人,不鼓励太早习惯独住的生活,因为这会养成习惯性,厌恶群众,独善其身。就个人解脱来说,当然也不会有太大的过失,然而如果以整体佛教的精神来看,似乎离佛陀建僧的本意又远了些,所以其间的拿捏与规划,出家人本身要懂得斟酌。

   发好心出家,原本就有为解脱、为众生的使命感,它不该存有自私自利的心理,因为自私的习气,与圣道相违。不过,话虽如此,依然觉得现时有些修行人,对佛陀教法的掌握,不够圆满,有的纵使有向道之心,却又缺少那份为法久住而牺牲的用心;有的则倒过来能安住于大众之中,却又少了那种「宁有法死,不无法生」的坚定。

   人间的佛陀,游化在人间,他可以赤脚走遍恒河两岸跟众生结缘,他也可以独居两个月安住在出入息观之中。动与静的统一,从思想而展现于行为,是幅很感人的画面,佛陀真正的做到随遇而安、随缘尽分,同时也兼顾到为正法久住世间的延续。

   古德云「慎独」,是给独住的修行人一个很好的提醒,因为独住确实可以磨练自己的堪忍心,相对的它也拥有极高的危险性。反之,在大众中则应以「和乐」为原则,任何事情都以大众为考量,不存有半点私心,如此则可避免很多处众无碍的难题。

   佛陀的智慧──导之以法、齐之以律,远超过凡夫的几万倍,莫太信任自己有能力完全掌控自心,宁愿将身心交付给三宝,以佛陀的遗教为方向来生活,或许从当中经验慢慢的累积之下,智慧与慈悲自然会愈来愈深厚,相对的也愈接近佛陀的本怀吧!

  

  六、结语

   出家以来,内心经常思惟解行并重的问题,本身不敢说两者之间都能同时兼顾的很好,可是「为行而解(或学)」的那份心情,还是念兹在兹的。老实说,修行这条路,要走的光明磊落、精进不懈,还真不容易呢!然则,我想到自己今生有因缘能过出家的生活,纵使不能有什么成就,但至少已无悔此生了!

   对于利钝根性千差万别的众生而言,佛法修学次第的介绍,确实不能囿于一经一论,也不应该强人以从己。诚如印顺法师曾言:「部派的修慧次第,说一切有部与赤铜鍱部的论书,还明确可见。在基本的修证次第中,都加以组织条理,似乎严密周详,而对真正的修行者,怕反而多所纠缠,不可能有释尊时代那种简要直入的修证了!」由此观之,古德云「法门无量誓愿学」,为的不外乎就是完成「度众生」、「断烦恼」及「成佛道」的目的罢,所以,只要是佛法,就得虚心学习,从中当然可以选择适合自心相应的法门,持之以恒,并将烦恼抽丝剥茧;相对的,其他有因缘习学的方法,则可添为教育众生的善巧,让佛陀无穷尽的智慧与慈悲结晶,代代的延续下去,让正觉之音永存苦难的人间。

   现在的我,越学越感觉自己的渺小,因此莫敢有太多的奢求,但求「莫在袈裟下失去人身」,则为我给自己由衷的自勉

  

  

《修行这条路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✿ 继续阅读 ▪ 巡礼佛陀的故乡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