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能力。可以如意自在,展開利益衆生的工作,應身化土,觀機設教,普令衆生,離苦得樂。因此,名爲“成所作智”。
妙觀察智:是一種高度的覺察力,亦是純理性的判斷力,是轉變第六意識而成的無漏智慧。平常人的意識,對外界事物,雖然有覺察的功能,但在我法二執的迷情中,産生很多不合理的觀念,障蔽心智,對于事物的判斷,只憑意識的錯覺,根本無法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。但當我們在觀行位轉迷爲悟時,修習空觀,位至七信,即可斷除分別我執。八信開始,修法空觀,經曆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叁賢位,登初地時,即可斷除分別法執,轉第六意識,成爲下品妙觀察智。
再修真如觀,從二地至七地,漸斷俱生我執,將意識轉爲中品妙觀察智。于遠行地後,修我法二空觀,經曆八、九、十地,直至等覺金剛心,斷盡俱生法執,即可以轉意識爲上品的妙觀察智。
即是說:八地菩薩親證真如理時,就可以將人生的糊塗意識,轉爲無漏妙智,成就純客觀的覺察力。不但可以觀察宇宙諸法的總相,同時深入觀察現象界的差別相,更能巧妙觀察衆生的根性差異,智慧差異,情緒差異,以及衆生個性,習慣種種差別,然後迎合衆生個別的興趣與需要,爲衆生演說深淺不同的佛法,令聞法受教的衆生,皆得恰到好處的利益;神通難量,妙用莫測,故名爲“妙觀察智”。
平等性智:是轉移第七末那識而成就的智慧。衆生的真如自性,原本是生佛同體,聖凡無二。正如金剛經所說:“是法平等,無有高下。”但自從衆生一念不覺,無明妄動,能所對立,演變成六粗中的智相,引生第七識的俱生法執之後,便有我癡、我見、我慢、我愛種種固執。自此,平等的理性中,就有人我自他的分隔,與尊卑貴賤的懸殊,而人間種種不平等的現象,亦因私我的觀念而産生。修行人必須破除第七識的俱生我法二執,然後可以回複平等理性的清淨。
初地菩薩,智力未堅,觀行出入不定;入觀時可以降伏此俱生我法二執,但出定後,二執又死灰複燃。要登八地,無功用道現前,唯一真如境界時,始可伏滅俱生我執。直至十地,法空智現前,只可取消俱生法執的現行;至于俱生法執的種子,一定要到達等覺位金剛心後,方能斷盡。至此,就可以徹底沖破自他人我的界限,將第七識轉爲平等性智,回複真我的本來面目。
在真我的智慧照耀中,明白“真如界內絕生佛之假名,平等性中無自他的形相。”甚至生死與涅槃,煩惱與菩堤,悉皆平等。但因同情衆生的迷惑無知,而于平等性中,激發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,冤親平等,拔苦與樂,饒益衆生,是名平等性智。
大圓鏡智:是轉第八阿賴耶識而成的佛道智慧。前面說過,宇宙人生的開展,以及人間善惡與苦樂,皆由阿賴耶識中含藏的善惡種子所引生。但種子是甚麼呢?種子,是指一類直接能引生自類果體的潛勢力,這種潛勢力是人類精神界的原始本能。其本身含有特殊的保守性,又有生長的功能;猶如一粒植物的種子,含有萌芽、開花、結果的功能一樣。
唯識論說:“何爲種子?謂本識中親生自果功能差別。”這些功能差別的種子,有各種不同的名稱。若在生起方面說:有本有的種子,與新熏的種子;在叁自性方面說:有善種子,惡種子,以及無記性的種子;在有漏與無漏方面說:有有漏種子、與無漏種子;在色心與變現方面說:有內種子、外種子、共相種子、與不共相種子。如果但依有漏現行法方面說:又有名言種子,與業種子的不同。
名言種子:是阿賴耶識中,能引起諸法現象的親生因;宇宙萬有一切諸法,無不是從此類種子親自引生。
業種子:是指第六意識相應的思心所,造作善業或惡業時,所熏成的善種子或惡種子。這類善惡種子的勢力,能引生未來一切或善或惡的果報體;所以業種子,可以說是最初直接生起宇宙萬有的原動力。
這些種子,是從那裏來的呢?唯識家說:名言種子的産生,是由衆生的前七識,在日常生活中,分別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、內外一切諸法,生起感覺、照了、思慮、分別、愛注執著的作用時,將一切諸法的印象,烙印在第八識心中,形成一種潛勢力,作爲變現未來宇宙萬法的原始資料。
業種子的生起,則只憑第六識相應思心所,策動身口意叁業或善或惡的動作時,形成一種習慣性,熏附在八識田中,成爲能生起未來同類果報體的原動力。所以名言種子,是通于八種識心,屬于無記性;業種子只限于第六意識,性有善惡,不通無記。
還有,名言種子個性弱劣,必須假借業種子的力量來推動,才能變現宇宙萬有諸法;而業種子則不但具有引生自類思心所的功能,還有協助名言種子産生現行果法的力量。宇宙萬有諸法,都是從業種子的原動力,推動名言種子的原始材料而開展出來的。
現在,我們應該知道,種子,就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,一切或善或惡的思想與行爲,烙印在識心中累積的習氣。這種習氣凝成一種能引生未來自果,又能使自果獲得暫時保留的原始本能,潛伏在人的藏識中,唯識宗名之爲種子。
修行人開始轉迷成悟,背塵合覺時,思想與言行,都有所改變;日常生活,皆止惡行善,背棄塵勞妄想,提高理智,趣向菩提覺道。故被送進藏識中的資料,純善無惡,不斷增長藏識中善種子的勢力,至于惡種子的勢力,則日漸衰弱。加以修行人不斷的提升智慧,滋養善的種子,令其日益壯大;不斷的改善情感,擴展愛心,使惡的種子在慈悲水洗滌下,日漸消失。故當究竟轉迷成悟,背塵合覺時,有漏煩惱的種子已經完全枯萎,無漏功德的善種子,反而日益增長;一切執障全斷,一切智德全顯。此時真妄混合,爲染淨業種子所依的藏識,也就轉變成純淨無染的白淨識。故阿賴耶識,亦名白淨識,亦名無垢識。
此外,當修行人開始轉迷爲悟,直至究竟轉迷爲悟這一段悠長歲月中,令阿賴耶識不斷的轉變,根據其轉變的位次,也有叁個不同的名稱。
一名我愛執藏:是第八識的現行位,在此階段的識體,只限于凡夫,二乘、以及七地菩薩。因爲凡夫,我法二執堅固,二乘雖破我執,法執猶存;即使是初登七地的菩薩,還未能夠發揮智慧的力量,斷除俱生我法二執,必須七地位滿,將登八地,己盡真如實際理地,始可以斷俱生我執。故八識規矩頌說:“不動地前才舍藏”。因爲八地以上的菩薩,以及二乘無學位,己經斷除第七識的我執,故得脫離此阿賴耶識之名,八地以前,仍然名爲我愛執藏識。
二名異熟業果識;亦名異熟識。有時異、性異、類異、與聖異的分別。
今生所作善或惡業的種子因,要在來生或多生成熟,然後招致或善或惡的果報體,是有時間上的距離,所謂:異時而熟,是時異。
其次是業種子有善性或惡性,所感的苦果或樂果,是無記性,是性異。
衆生在善道作惡業,可能招致惡趣果,或在人道造善業,感得聖人之果,是類異。
煩惱障與所知障,是一切果報體的基本因素;一切果報體,又不出兩種生死。分段身的果報體,是由有漏善與不善的種子爲因,煩惱障的種子爲助緣,招感六道衆生粗濁的異熟果。變易身的果報體,是由無漏有分別的種子爲因,所知障的種子爲助緣,招感所得的身命,是屬于已經超越叁界之菩薩的不思議勝異熟果。但即使是菩薩的變易身,亦隨其地位的高下,以及智慧的深淺,而有精粗勝劣的分別,直至金剛位前,仍然有變易不定的異熟果,是爲聖異。
總之,異熟果是由業種子爲因,所感得的果報體,于其中間,有種種的變化;在時間上,有前後不同,在空間上,有九法界聖凡的差異,故名異熟業果。此名通于凡夫、二乘、及一切菩薩。因爲一切凡夫,固然是由善惡業因,招感或苦或樂的果報體。二乘與菩薩的果位,亦是由無漏善業所招感。雖然七地菩薩,已斷俱生我執,舍棄我愛執藏識之名,但必須由八地至等覺金剛後心,修習法空觀,始可以斷盡微細俱生法執。在未盡除俱生法執之前的果報體,皆名“異熟業果”。
叁名相續執持識:梵語安陀那,譯名執持識。此義通至佛果,乃至盡未來際。因爲此識能執持一切色心萬法的種子,令不散失故。又名無上轉依至極清淨位,此名唯獨限于如來地。因爲等覺菩薩異熟業果空後,進入真解脫道,圓滿佛果功德;此時阿賴耶識,即轉變爲無垢識,亦即是白淨識。
白淨識中,永遠執持智慧的種子,時刻都放射出輝煌的光明,普照大千世界,真俗雙照,空有齊觀,事理圓融無礙,因此,名爲大圓鏡智。
(3)覺悟成佛
當阿賴耶識轉爲白淨識,大圓鏡智顯現時,已經究竟覺悟,完成佛道的功德,此刻,也就徹底淨化人的心意;人的心靈世界,亦臻于至真、至善、至美的境界。
不過,轉迷爲悟,轉識成智,覺悟成佛,絕非一朝一夕,或一生一世可以成功。必需要有決心,有毅力,加以堅決不拔的意志,與舍己爲人的精神,多生多世,永遠朝著遙遠的菩提覺道邁進,廣修六度萬行,利己利人,位位高升,經曆五十五真菩提路,最後,由等覺進入妙覺,然後證得佛果菩提。
或有人說:改善人的心靈世界,必需要不斷提升人的知,改善人的情,淨化人的意;經過悠長的歲月,曆劫修學,始可以轉迷爲悟,轉識成智,覺悟成佛,真是困難重重,在迷情衆生來說,談何容易?何況末法時代,衆生業障深重,持戒不清淨,修習禅定,萬一著魔,豈非求升反墮,實在危險。有沒有簡單容易,直提穩當的法門,令人即生就可以淨化身心,很快成就佛道呢?答案是:有!那就是念佛法門,禅淨雙修。
因爲念佛法門,叁根普被,老少鹹宜,無論是:上智下愚,士農工商;不管是貧富貴賤,忙碌清閑,都可以修學;至簡至易,而且功效迅速。只要我們能夠一心念佛,一句阿彌陀佛,就可以止息妄念,轉雜念爲一念,轉惡念爲善念,轉邪念爲正念,乃至轉有念爲無念,立即可以取消人內心的貪嗔癡,增加人的智慧,長養人的慈悲,淨化人的身心。眼前就可以改善人的居住環境,取消暴力,杜絕社會罪惡,創造世界和平;將來臨命終時,更可以往生極樂世界,見佛聞法,得無生忍,一生補佛之處,決定可以成佛。
例如:我們一心念佛,字字分明,即攝意根;口稱佛號,句句清楚,即攝舌根;耳聞佛號,明明白白,即攝耳根;眼不東張西望,即攝眼根;鼻不攀緣香塵,即攝鼻根;身不懈怠放逸,即攝身根;如是六根都攝,不再攀緣于六塵境界。既然根塵脫節,則心再不會因物質的誘惑而起貪嗔癡,身不再因追求物質享受而殺而盜而淫,不是立即可以淨化人的身心,令人停止惡業嗎?
還有,我們一心念佛,萬緣俱舍,就是布施;一心念佛,不作諸惡,就是持戒;一心念佛,心自柔和,不嗔不暴,就是忍辱;一心念佛,淨念相繼,永不退墮,就是精進;一心念佛,妄念不起,身心寂靜,就是禅定;一心念佛,正念分明,心光顯現,就是般若。如是修一行而具足六度衆行,就是修善。
念佛法門,既然可以令人止惡修善,淨化身心;那麼,一人念佛,一人身心清淨,多人念佛,多人身心清淨;社會上所人都念佛,社會亦隨之清淨,一切罪惡,也就消滅于無形,至此,自然止息戰爭,導致世界和平。
如果念佛的人,能夠進而禅淨雙修,實相念佛,由事相一心不亂,進入理性一心不亂;與自己的佛性相應,則一念相應一念佛,念念相應念念佛。如是念念無間,心不離佛,佛不離心;即心是佛,即佛是心;心佛一如,能所雙亡,即是念佛叁昧。至此,何止可以止惡修善,還可以轉迷爲悟,轉無明爲妙明,轉不覺爲正覺,乃至轉識成智,覺悟成佛。所以大勢至菩薩說:憶佛念佛,現前當來,決定成佛。
由是可知,念佛法門,與持戒修定,因定生慧的叁無漏學,實是異途同歸,目的一致。都是開拓人類精神文明的工具,同是改善人類心靈世界的法寶,亦是領導人類通往和平的管道,運載衆生出離苦海的慈航。不同的只是:修叁無漏學,但憑個人的力量前進:念佛門法,除了自己努力外,還加上阿彌陀佛的願力扶持,故有遲速難易的不同而已。
也許有人認爲:念佛只是老年人的事;因爲老年人無須經營,不要上班,最爲清閑;而且老人來日無多,正好一心念佛,求生淨土。至于青年人,既要發展事業,又要交際應際,還要出外考察、旅行,要做的事情實在太多,那裏有時間念佛?殊不知念佛法門,老少鹹宜;老年人固然要把握有限的生命,爲將來蓮華化生作准備;但青年人更要把握現在,創造將來。
何況今日世界,世途險詐,人心不古,處處充滿陷阱;而青年人血氣方剛,勇敢有余,經驗不足,定力有限,處身于複雜的環境中,孤身奮鬥,不止需要一心念佛,憑借佛力加被,滅罪生福;還要修持十種淨業:孝順父母,奉事師長,以維系人倫道德;皈依叁寶,受持五戒,以改善自己不軌的行爲;深信因果,修十善業,以改變氣質,淨化身心;讀誦大乘經典,勸人念佛修善,以自利兼他;布施修福,以利益群衆,以改善社會。所以念佛法門,並不是老年人的專利品,而是青年人立身處世,創基立業的無上妙方;的確有輔導青年,淨化社會的功能。故蓮池大師說:“念佛法門,不論男女僧俗,貴賤賢愚,無有一人,不堪念佛。”
這次佛學講座,本人特別提出“心靈的世界”來和各位研究,目的是希望大家都知道,今日世界人類,唯一自救的方法,就是要不斷提升人的知,改善人的情,淨化人的意,徹底清除人類心意識的汙染,以開拓人類精神的文明,實現至真、至善、至美的心靈世界。
如果所有人都能夠及時醒覺,于五濁惡世的迷途中回頭,皈依叁寶,接受佛法真理的啓示,實行禅淨雙修,以一念息妄念、以正念止邪念,轉惡念爲善念,轉不覺、妄覺、錯覺爲正覺。積極發展物質文明的同時,也要積極發展人類精神的文明;在實行清除現實環境的汙染,也要實行清除人類心靈世界的汙染。使人類的知情意轉向真善美方面進展,自然扭轉人心的邪惡,取消凶惡殘酷的暴行;淨化社會,止息戰爭,導致和平。
因此,本人懇切的希望各位,從今天開始,就信佛、學佛,多聞佛法,開發智慧,擴展愛心,去愛一切人,救一切人,爲人類前途謀幸福。更要精進念佛,一方面淨化個人內在的身心,促進人性的覺悟;一方面憑借佛力加被,化解天地的戾氣,溶化人間的仇恨,消除人間互怨互恨,互相侵犯,互相戰爭的禍患;以展現人類精神的文明,以美化人類心靈的世界。
最後,多謝志蓮淨苑宏勳法師,多謝美西佛教會弘法組各位董事,多謝爲這次佛學講座出錢出力的工作人員,更多謝各位聽衆。本人誠懇的祈禱佛力加被各位,福慧增長,更願以此功德,回向祈禱,世界和平!
《心靈的世界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