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别敏感,将发生祸福等事,先于梦中得见。例如:有人于梦中看见种种欢乐或悲哀的梦境,都可能变成事实。
四因意识分别:因为人的潜意识,常怀有某种希望,便会在梦中出现,所谓:“日有所思,夜有所梦”。
五因病所致:人于病危时,神志不清,可能梦见许多不寻常的事,或说呓语,皆非事实。亦有可能看见过去的冤亲,或见佛菩萨来接引等。
定位意识:是一种心力集中而统一的意境。这种意境的出现,是修行人由戒定慧的力量,所引生和谐、宁静、轻安、悦愉的精神境界,并非普通人常有的经验。必需要有相当修养的工夫,或如法修禅定的人,始有这种经验出现。
梦位意识,是颠倒妄想的错觉居多,表面似真,事实非真,表面上似能推理,其实非理,唯知识家名之为“非量”知识。
散位意识中,固然有贯通前所经验,成为推理不误的“比量”知识,但亦有错误的“非量”知识,其中尤以后者居多。
定位意识,只是一种明朗的意境,多属“现量”的直接知觉,很少参杂主观的作用。
综合上面的分析,我们应该知道,意的含义,是概括心的集起功能,意的思量活动,与识的分别作用,都是组织众生心灵世界的主要成员,而且是三位一体,不可分割。本来众生的真心,唯一真法界,清净无染,但由于众生的无明妄动,致令一真法界的真心,分为集起、思量、分别不同的部门,致使纯真纯善纯美的心灵世界,变成既复杂又污染。
(二)意的污染
人的心灵,原本是清净无染,纯一无杂的真善美世界;皆因众生的一念不觉,迷真逐妄,遂使真心发生变化,成为真妄和合的阿赖耶识。再因此识的不觉,引生七识的妄觉,由七识的妄觉,产生六识的错觉,妄想分别人我是非,故引起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、恶见种种不良的心理。众生由不良的心理,策动行为,造作杀、盗、淫、妄等恶业,致使人的心灵世界,真妄混杂,善恶交参,复杂无比,而且污染不堪。从此污染的心灵世界,所变现的现实世界,也就变成五浊恶世;而自由自在的真我,亦随之变成苦恼的人生,枉受六道轮迥,流转生死。故楞严经说:“一切众生,皆由不知,常住真心,性净明体;用诸妄想,此想不真,故受轮转。”华严经亦说:“应观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”。所以我说:人间一切善恶,祸福,苦乐,都是人妄想识心的杰作。
据说:从前有一位老和尚,法名意断。因为这位老和尚,精通心术,善能调伏心猿意马,故取名意断。可是有一天,心意忽然妄动,教徒弟们摆设擂台,公开对心经。并订立原则:凡能对上心经的人,不但赏赐五百个铜钱,还可以进入寺里,吃最好的斋菜,住宿最高级的禅房。
由于条件优厚,从朝至暮,上台对心经的人的确不少,但都败下阵来。意断看看已经日落西山了,正想回寺,却看见一个衣衫破旧的老太婆,手里提著几双烂鞋,向著擂台走来。意断站在台上很轻蔑的说:“你来对心经?”老太婆说:“没钱买饭吃,只好如此了。”于是一僧一俗,便对起心经来。
老和尚他,往自己头上一指,老太婆她,却往自己的脚一指;第一个回合,算是对通了。接著老和尚他又摸一摸肚皮,她却拍一拍自己的屁股。他伸出五只手指,她出示出八个手指。他左手向下偏斜,她右手向上举起。四个回合过后,意断惊喜的说:“妙哉!妙哉!请呀!”就这样,老太婆被迎进寺里,吃上好的斋,住上等的嘉宾房,并获得五百个铜钱的赏赐。
意断对于老太婆的才华,敬佩得几乎五体投地,徒弟甲问:“师傅,老太婆的心经对得如何?”意断无限感慨的说:“唉!人不可以貌相,海水不可以斗量,我的心经给她对绝啦!我说:头顶青天;她说:脚踏大地。我说:满腹经论;她说:稳坐莲花。我说:学富五车;她说:才怀八斗。我说:请上西天;她说:击倒泰山。啊,真了不起呀!”因此,徒弟们对老太婆也不敢怠慢,侍奉更加殷勤周到。
徒弟乙对著老太婆竖起姆指说:“你老人家能够对得上我师傅的心经,真了不起呀!”老太婆说:“那有甚么困难呢!他问:你是补帽的吗?我说:我是补鞋的。他问:是不是用牛的肚皮补呢?我说:是用牛的屁股皮补的。他又问:补一双鞋给五个铜钱行吗?我说:不行,要八个铜钱。最后他嫌八个铜钱太贵,叫我走。当时我的肚子饿得要命,就举手想打他,俗语说:鬼都怕打,所以…,”老太婆还没有说完,和尚们早已捧腹大笑,东歪西倒,…。
各位,同是一个动作,由于老和尚与老太婆的心思不同,见解不同,境界不同,所以想法与意念都不同。以此类推,世间上的事情,也是一样。同是一件事,同是一句话,由于各人的思想不同,学问知识不同,时代背景不同,立场与角度都不同,见解也就不能一致。而人又是最固执的动物,每每喜欢固执自己的见解是对的,而强说他人的不是。因此,基于妄想识心的分别,基于自我主观的执著,世间上的确是没有真实的是非。
还有,中国历史上,有一位文学家名苏东波,与佛印禅师是很要好的师友,常常在一起;但每当谈论佛法时,苏东波都被佛印禅师折服,屈居下峰。有一次,两人一起静座,苏东波忽然问禅师:“你看我现在坐著,像个甚么?”佛印禅师说:“我看你坐著像一尊佛。”禅师反问苏东波:“你看我呢?”苏东波说:“我看你,像一座堆积的牛粪。”禅师看看他,不再说甚么。苏东波以为这一次,总算是占了上峰,满怀高兴的回家,告诉苏小妹。岂料苏小妹说:“哥哥,你又输了,而且输得很惨呀!”苏东波说:“如何见得?”小妹说:“禅师心中有佛,所以看你像一尊佛,可是你心里污秽不净,所以看禅师像一堆牛粪,还不认输么!”
依据万唯心的道理,可知人的内心清净,高贵,善美,策动于人的思想与言行,自然也清净,高贵,善美;反之,人的内心,污秽不净,策动于言行,也就卑鄙下劣,甚至凶恶残酷。今日世界之所以乌烟瘴气,社会罪恶,层出不穷,主要原因,就是人的心灵世界,空气太恶浊、太污染。我们欲想杜绝社会罪恶,首先就要清除人类心灵世界的污染,使人的心意识,回复清净,止于至美。
(三)意的净化
世界的恶浊,人生的苦恼,既然是由于众生无明不觉,迷真逐妄所致。那么,我们欲想离苦得乐,回复心灵世界的纯净无染,首先就要反妄归真,转迷为悟,转无明为妙明,转不觉为正觉。
(1)转迷为悟
我们欲想转迷为悟,一定要皈依三宝,亲近善知识,多闻佛法,启发正智,不断提升自己的知;使自己知善恶,知因果,知邪正,知道做人的意义与任务,还要知道佛性平等,一切众生,皆有佛性,皆可以成佛。更加要知道,众生所以轮回生死,不能成佛的主要原因,就是迷失了此生佛平等的佛性,胡作非为,损人利己,薄人厚我;造诸苦因,招致苦果。
现在,欲想解脱轮迥的苦恼,必须从无明不觉的迷途中回头,舍妄归真,止恶向善,利己利人;持戒修定,进趣佛道。这种知识,是从三宝的语言文字方面所获得的启示,可以说:是在“名字即佛”的阶段,转迷为悟,转无明为妙明,转不觉为正觉。
知就要行,使自己知行合一,解行并进;将所知道、所了解的佛法,付之实践,所谓:“持戒修定,因定发慧。”由戒定慧的力量,制止心中的妄念,恶念,邪念,不再攀缘于五欲尘境,令自己内在六根的见闻觉知,与外界色声香味触等尘境脱离关系;而能够清心寡欲,以清净的身心,进修圣道,抛弃一向主观上的错觉(见感),自然可以降伏内心的烦恼妄想,念念反观自性,与本觉理体相应。这就是在“观行即佛”的位次上,转迷为悟,转无明为妙明,转不觉为正觉。
由于精进修习佛法,定慧功深,引生无漏智慧,在菩提觉道的十信位中,由二信至七信,修习性空观,断尽三界八十一品思惑,除去分别我执。进而发菩提心,趣向菩提道;由八信位起,再修法空观,继续前进,依稀见到佛性,清净的真心,若隐若现,朦胧不清,是在“相似即佛”的位次上转迷为悟,转无明为妙明,转不觉为正觉。
再由十信位,加工策进,止观深入,经历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,断尽尘沙烦恼,进侵无明惑;得分断无明,分证法身,所谓:“无明分分断,法身分分证。”直至十地位满,转凡成圣,亲见佛性,事理圆融,性相贯通无碍。在菩提觉道的旅程中,登上等觉圣位,是在“分证即佛”的位次上转迷为悟,转无明为妙明,转不觉为正觉。
等觉菩萨,由无功用道,断尽最后一品生相无明,修学圆满,二利究竟,福慧具足,三惑尽,三智圆,三德显,深入妙觉果海,成就佛果菩提,即是在“究竟即佛”的圣位,转迷为悟,转无明为妙明,转不觉为正觉。
我们因为皈依三宝,接受佛法的启示,增长智慧,深入禅定,乘一心三观的功力,经历十信,十住,十行,十回向,十地、等觉的位次,位位深入,由名字即佛,转迷为悟,转无明为妙明,转不觉成正觉,直至究竟即佛,转迷为悟,彻底取消心中无明烦恼的污垢,终于回复心灵世界的清净,成就无上正等正觉。
(2)转识成智
当我们究竟转迷为悟,成就无上正等正觉,回复心灵世界究竟清净时,就可以转移凡夫的八种妄想识心,成为佛果上的成所作智,妙观察智,平等性智,以及大圆镜智。
成所作智:是一种特殊的创作能力,是转变迷位众生眼等五识所得的无漏智慧。迷途众生,眼等五根,终日攀缘于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等五尘,引生眼等五种识心,分别计较,贪恋五欲,作诸恶业,被业所牵,在生死苦海,轮回不息。即使幸得人身,又值善友,懂得修行,但不是限于智慧能力,就是缺乏福德因缘,欲想利己利人,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,而出现求不苦。
今既如法修行,究竟转迷为悟,成就佛道功德,将染污的心灵世界,变成纯洁的正觉世间,则眼等五种识心,也随著第八识而转变,成为能够承办一切利生事业的智慧…
《心灵的世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