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取消战争,建立和平最犀利的武器。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学习菩萨无我大悲的精神,利己利人,就可以令自己与他人,化私情为大公,转私爱为博爱,进一步提升只限于人类的博爱,变为无止境、无限度、至善至极的爱心;不分国界,不分种族,不分人畜,平等爱护一切众生,拔苦与乐;则人类社会,将充满欢笑与和谐;而世界亦充满慈爱与关怀,何来斗争?怎不和平?末悉各位以为然否?
三、净化人的意
意,是指人的心意,心理学家名为意识,包括人类精神界一切现象,例如:知觉、记忆、想像等,与心同义,所以有人说:心理学,就是研究意识的科学。其实,意就是人类心灵的世界。自古以来,人们为了心灵的满足,故有宗教的信仰,灵性的修养等活动,可惜很多宗教,都无法满足人类灵性的要求,致使人的心灵常感空虚、苦闷,甚至偏向于邪恶。
尤其是目前世界各地流行的一般宗教,很多都是导人于迷信,或是局限于门户知见,与派系的斗争。最不幸的是:竟然有人为了排除异己,而利用宗教信-仰的力量,残杀同胞;亦有人利用宗教,参与政治活动,制造罪恶,引发战争,破坏和平。
本人认为,身为佛弟子的我们,今天,是应该放弃“各人自扫门前雪,那管他人瓦上霜”的保守态度了,我们必须挺身而起,除了倡导世界宗教合作,促进宗教界彼此互相了解,互相包容,以杜绝人们因宗教信仰的不同而战争外,还要极力弘扬佛教的真理,使全世界人类都知道,佛教的真理,是有助于人心灵世界的改善。
特别是当今物质极端文明,而人类思想却极端混乱的世纪,更加急于需要佛教的真理,来澄清人类的思想,促进人性的自觉,以净化人的心意,使人的意止于至美。然而意是甚么呢?意,是包括心、意、识三种不同功能精神活动。
(一)意的含义
意是甚么?俱舍论说:“集起故名心,思量故名意,了别故名识;心意识三名,所诠义虽异,而体是一如。”可知心、意、识都是人的心,也是人生舞台上的主角与导演,由于人类心意识的勤劳不懈,积极策划,自编、自导、自演;加上眼耳鼻舌身五个配角的努力合作,致使人生舞台的悲喜剧,不断上演。现在,让我们从心的功能,意的思量,以及识的分别三方面来研究,以了解意的内涵与功能。
(1)心的功能
心,有真心与妄心的分别。真心,是宇宙最高的原理,万物的本体,亦是众生本来具足的佛性。在华严经名:一真法界;在维摩经名:不二法门;在法华经名:诸法实相;在楞严经名:如来藏性,又名真如自性。此真如自性,原本是灵明觉照,清净无染;圣凡平等,迷悟一如;无有变异,不可破坏的。但却有随缘的作用,随净缘而成出世四圣,此心不增加丝毫;随染缘而成六道众生,此心不减分寸。所以说:随缘不变,不变随缘。这个随缘不变,不变随缘的真如自性,就是我们的真心。
妄心呢?妄心是众生虚妄识心的想像力,包括人们的思想与意志,知觉,情感,记忆等心理作用。众生因为迷而不觉,最初一念妄动,于离念清净的本觉真心中,产生欲有所见的妄觉。由于妄觉的无明业相,幻觉有能见的见分,与所见的相分,于是能所历然,致使心境对立,所谓:“无明不觉生三细”,真心遂随众生“迷真逐妄”的因缘,而起变化,失去灵明觉照的功能,变成亦真亦妄,真妄和合的阿赖耶识。
梵语阿赖耶,译名心。唯识论说:“杂染清净,诸法种子之所集起,故名为心。”意思是说:此阿赖耶识能够收集众生于过去所造作的一切善、恶、染、净、漏与无漏等行为所形成的一切业种子,含藏于识田中,在因缘聚会时,能够引起众生正报的生命体,以及依报的物质世界,因此,名之为心,又名集起心。
阿赖耶,又译名藏,因为阿赖耶识,具有能藏,所藏,与执藏三种功能。依据此识能够含藏一切种子,又能够保持一切种子令其不失不坏的功能说:是能藏。若依此识能为诸法种子的储藏室方面:则是所藏。又从第七识与第八识的关系说:名为执藏。因为第七末那识,以第八识的见分为所缘境,在恒审思量的心态中,自然生起我爱的固执,执著第八识的见分为自我,故八识的见分,成为第七识所爱执著之处,因此,又名我爱执藏。
由于阿赖耶识,一方面能够含藏诸法种子,作为开创宇宙人生的主要原料(能藏),另一方面又能够作为诸法种子的储藏室(所藏),同时又被第七末那识,作为执爱的对象(我爱执藏),所以唯识家,认为阿赖耶识,是诸法的来源,是迷悟的依止,是一切生命的祖宗,亦是创造宇宙人生的总机构。此识所含藏的一切善恶种子,就是构造宇宙万物的原始材料;现实世界中,凡是有生命、有知觉、有情感的生物,以及无情的自然界,无一不是从此阿赖耶识所含藏的种子所变现的,故说:“唯识所现”。所以我说:心,是创造宇宙人生的主体,也是操纵人类前途祸福的主宰者。
(2)意的思量
意,是一种恒审思量的精神活动。由于众生“无明不觉生三细”,故由最初境界相的明暗等妄尘,牵引真心,发出见闻觉知等六种妄觉;再由此六种妄觉,揽取尘境,色心和合,结成眼等六种清净四大的胜义根(等如医学所说人体的神经细胞)。于是有能见的众生,以及所见的虚空与世界,心境历然,能所互相对待,而起智分别,引生第七识的俱生法执,成为六粗中的“智相”。
再由第七识恒审思量,继续分别不已,成为六粗中的“相续相”,而有分别法执。
第七识既然恒常执著,第八识的能见分为自我,思虑量度,而生起我见、我慢、我痴、我爱等私我的观念。所谓:“恒审思量我相随”。便开始发生眼等六种浮尘根,攀缘于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境界;如是根尘相对,自然生起眼等六种识心,周遍计度,执著四大色身为自我,执著六尘的境界为我所有,成为六粗中的“执取相”,属于俱生我执。故摄大乘论说:“以识生依止,说此名意。”即是说:前念第七识恒审思量的思量心,能够作为生起后念第六识,分别执著的缘虑心之所依,故名为意,又名意根。
(3)识的分别
识,是指众生对境分别的心理作用。包括眼等六种识心。众生内在眼等六根,受外界色等六尘的剌激,引生视觉、听觉、嗅觉、味觉、触觉,以及感觉等作用,唯识家名之为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、意识。六种识心中,前五种识心的功能,是直觉的,唯独意识,专业于分别计算较量,对境起心分别人我、是非、好丑,进而安立种种不同的名称,自相浑浊,遂形成六粗中的“计名字相”,属于分别我执。
因第七识私我的执著,加上第六意识对境攀缘分别,顺我则贪则喜,逆我则嗔则恨;对于喜欢的人或物,苦苦追求,而产生贪恋爱念之心,对于不喜欢的人和物,便排除舍弃,产生嗔恨厌恶之念,由是引起贪嗔痴等尘劳烦恼,取舍作业,这就是六粗中的“起业相”。
由烦恼的“惑”,与取舍的“业”,而招致未来依正二报的“苦”果。受报时又再作业,因业又再感果、再受报,如是惑业苦三,循环不息,故轮回六道生死,升沉不已,苦恼也就无量无边,成为六粗中的“业系苦相”。此即是起信论所说:“ 无明不觉生三细,境界为缘长六粗”。
众生因一念无明妄动,而引起真妄和合的阿赖耶识。由于阿赖耶识的不觉,而引起七识的妄觉,再由七识妄觉执著自我的成见,引生六识的错觉。再由六识错觉的分别计度,一切妄想,幻想、梦想,皆随之俱来。可以说:意识是众生心灵世界中,特别组织的妄想世界,此妄想世界中,因意识含有多种不同的功用,又可以分为很多不同名称的部门。
其一,是明了意识:此部门专管分别明了的事,当众生的五官与外界接触时,此意识立即展开分别工作,执行分析、明办、了解环境的美恶好丑,而产生知觉,思想,与意志等心理活动。
其次,是同时意识:专门负责协助眼等五识,分别外界色等五尘的好丑,作出取舍的决定。例如:我们的眼睛与外界接触,眼识刚知此是红色或黄色时,意识立即协助眼识分别,这是好色或不好色,跟著而产生喜欢与不喜欢的心念,决定争取或放弃的意志。又当我们的耳闻声时,耳识刚知此是有情声,或无情声,此同时意识,立即协助耳识分别,此是可意声,或是不可意声,而产生爱恶的情绪;乃至我们的身根与外界接触,身识刚产生冷或热的知觉时,此意识立刻协助身识分别,作出进退的决定;由于此意识时刻不离的跟随著眼等前五识同时操作,因此,名为同时意识。
第三,名独头意识:此识离开眼等五官,而能够独立运作;相等于心理学家所谓:“想像”。例如:当我们休息或睡觉时,眼等五根已经不与外界接触,眼等前五识,亦都停止了活动,但此独头意识郤不休不止地继续努力,而且工作是非常的复杂与繁忙,故唯识家将此独头意识,又划分为散位意识,梦位意识,与定位意识,三个不同的工作小组。
散位意识:散位意识的工作最繁忙,所谓:情绪纷纷,思潮起伏;既要面对现实,又要回忆过去,预想将来,作出种种分别、安排,以决定人的行为,或善或恶,或进或退。大凡文学家的思考,哲学家的推理,艺术家的想像,革命家的计划,宗教家的意志,以及科学家的分析与发明,都是属于散位意识的任务。
梦位意识:是当人们睡觉时,眼等五识都停止活动了,它便开始工作。不过,人致梦之由,有很多因素。
一因外境引发:例如:已故的亲友,因思念自己的亲属,当其熟睡时,神识便来相会,或因被恶鬼所缠,或因被怨敌咒诅,邪术逼害,而于梦中看见种种恐怖的境象。也有持戒修行的人,由于精诚所致,感种佛菩萨于梦中出现,摩顶授记等,都是由外境的引发而致梦。
二因曾经历:人在日常生活中,曾经发生如意及不如意等事,或由新闻得来的消息,印烙于心,当更深夜静时,这些前尘影事,再在意识中影现。
三因预感先兆:有人特…
《心灵的世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