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取消戰爭,建立和平最犀利的武器。只要我們每個人都學習菩薩無我大悲的精神,利己利人,就可以令自己與他人,化私情爲大公,轉私愛爲博愛,進一步提升只限于人類的博愛,變爲無止境、無限度、至善至極的愛心;不分國界,不分種族,不分人畜,平等愛護一切衆生,拔苦與樂;則人類社會,將充滿歡笑與和諧;而世界亦充滿慈愛與關懷,何來鬥爭?怎不和平?末悉各位以爲然否?
叁、淨化人的意
意,是指人的心意,心理學家名爲意識,包括人類精神界一切現象,例如:知覺、記憶、想像等,與心同義,所以有人說:心理學,就是研究意識的科學。其實,意就是人類心靈的世界。自古以來,人們爲了心靈的滿足,故有宗教的信仰,靈性的修養等活動,可惜很多宗教,都無法滿足人類靈性的要求,致使人的心靈常感空虛、苦悶,甚至偏向于邪惡。
尤其是目前世界各地流行的一般宗教,很多都是導人于迷信,或是局限于門戶知見,與派系的鬥爭。最不幸的是:竟然有人爲了排除異己,而利用宗教信-仰的力量,殘殺同胞;亦有人利用宗教,參與政治活動,製造罪惡,引發戰爭,破壞和平。
本人認爲,身爲佛弟子的我們,今天,是應該放棄“各人自掃門前雪,那管他人瓦上霜”的保守態度了,我們必須挺身而起,除了倡導世界宗教合作,促進宗教界彼此互相了解,互相包容,以杜絕人們因宗教信仰的不同而戰爭外,還要極力弘揚佛教的真理,使全世界人類都知道,佛教的真理,是有助于人心靈世界的改善。
特別是當今物質極端文明,而人類思想卻極端混亂的世紀,更加急于需要佛教的真理,來澄清人類的思想,促進人性的自覺,以淨化人的心意,使人的意止于至美。然而意是甚麼呢?意,是包括心、意、識叁種不同功能精神活動。
(一)意的含義
意是甚麼?俱舍論說:“集起故名心,思量故名意,了別故名識;心意識叁名,所诠義雖異,而體是一如。”可知心、意、識都是人的心,也是人生舞臺上的主角與導演,由于人類心意識的勤勞不懈,積極策劃,自編、自導、自演;加上眼耳鼻舌身五個配角的努力合作,致使人生舞臺的悲喜劇,不斷上演。現在,讓我們從心的功能,意的思量,以及識的分別叁方面來研究,以了解意的內涵與功能。
(1)心的功能
心,有真心與妄心的分別。真心,是宇宙最高的原理,萬物的本體,亦是衆生本來具足的佛性。在華嚴經名:一真法界;在維摩經名:不二法門;在法華經名:諸法實相;在楞嚴經名:如來藏性,又名真如自性。此真如自性,原本是靈明覺照,清淨無染;聖凡平等,迷悟一如;無有變異,不可破壞的。但卻有隨緣的作用,隨淨緣而成出世四聖,此心不增加絲毫;隨染緣而成六道衆生,此心不減分寸。所以說:隨緣不變,不變隨緣。這個隨緣不變,不變隨緣的真如自性,就是我們的真心。
妄心呢?妄心是衆生虛妄識心的想像力,包括人們的思想與意志,知覺,情感,記憶等心理作用。衆生因爲迷而不覺,最初一念妄動,于離念清淨的本覺真心中,産生欲有所見的妄覺。由于妄覺的無明業相,幻覺有能見的見分,與所見的相分,于是能所曆然,致使心境對立,所謂:“無明不覺生叁細”,真心遂隨衆生“迷真逐妄”的因緣,而起變化,失去靈明覺照的功能,變成亦真亦妄,真妄和合的阿賴耶識。
梵語阿賴耶,譯名心。唯識論說:“雜染清淨,諸法種子之所集起,故名爲心。”意思是說:此阿賴耶識能夠收集衆生于過去所造作的一切善、惡、染、淨、漏與無漏等行爲所形成的一切業種子,含藏于識田中,在因緣聚會時,能夠引起衆生正報的生命體,以及依報的物質世界,因此,名之爲心,又名集起心。
阿賴耶,又譯名藏,因爲阿賴耶識,具有能藏,所藏,與執藏叁種功能。依據此識能夠含藏一切種子,又能夠保持一切種子令其不失不壞的功能說:是能藏。若依此識能爲諸法種子的儲藏室方面:則是所藏。又從第七識與第八識的關系說:名爲執藏。因爲第七末那識,以第八識的見分爲所緣境,在恒審思量的心態中,自然生起我愛的固執,執著第八識的見分爲自我,故八識的見分,成爲第七識所愛執著之處,因此,又名我愛執藏。
由于阿賴耶識,一方面能夠含藏諸法種子,作爲開創宇宙人生的主要原料(能藏),另一方面又能夠作爲諸法種子的儲藏室(所藏),同時又被第七末那識,作爲執愛的對象(我愛執藏),所以唯識家,認爲阿賴耶識,是諸法的來源,是迷悟的依止,是一切生命的祖宗,亦是創造宇宙人生的總機構。此識所含藏的一切善惡種子,就是構造宇宙萬物的原始材料;現實世界中,凡是有生命、有知覺、有情感的生物,以及無情的自然界,無一不是從此阿賴耶識所含藏的種子所變現的,故說:“唯識所現”。所以我說:心,是創造宇宙人生的主體,也是操縱人類前途禍福的主宰者。
(2)意的思量
意,是一種恒審思量的精神活動。由于衆生“無明不覺生叁細”,故由最初境界相的明暗等妄塵,牽引真心,發出見聞覺知等六種妄覺;再由此六種妄覺,攬取塵境,色心和合,結成眼等六種清淨四大的勝義根(等如醫學所說人體的神經細胞)。于是有能見的衆生,以及所見的虛空與世界,心境曆然,能所互相對待,而起智分別,引生第七識的俱生法執,成爲六粗中的“智相”。
再由第七識恒審思量,繼續分別不已,成爲六粗中的“相續相”,而有分別法執。
第七識既然恒常執著,第八識的能見分爲自我,思慮量度,而生起我見、我慢、我癡、我愛等私我的觀念。所謂:“恒審思量我相隨”。便開始發生眼等六種浮塵根,攀緣于色聲香味觸法的六塵境界;如是根塵相對,自然生起眼等六種識心,周遍計度,執著四大色身爲自我,執著六塵的境界爲我所有,成爲六粗中的“執取相”,屬于俱生我執。故攝大乘論說:“以識生依止,說此名意。”即是說:前念第七識恒審思量的思量心,能夠作爲生起後念第六識,分別執著的緣慮心之所依,故名爲意,又名意根。
(3)識的分別
識,是指衆生對境分別的心理作用。包括眼等六種識心。衆生內在眼等六根,受外界色等六塵的剌激,引生視覺、聽覺、嗅覺、味覺、觸覺,以及感覺等作用,唯識家名之爲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、意識。六種識心中,前五種識心的功能,是直覺的,唯獨意識,專業于分別計算較量,對境起心分別人我、是非、好醜,進而安立種種不同的名稱,自相渾濁,遂形成六粗中的“計名字相”,屬于分別我執。
因第七識私我的執著,加上第六意識對境攀緣分別,順我則貪則喜,逆我則嗔則恨;對于喜歡的人或物,苦苦追求,而産生貪戀愛念之心,對于不喜歡的人和物,便排除舍棄,産生嗔恨厭惡之念,由是引起貪嗔癡等塵勞煩惱,取舍作業,這就是六粗中的“起業相”。
由煩惱的“惑”,與取舍的“業”,而招致未來依正二報的“苦”果。受報時又再作業,因業又再感果、再受報,如是惑業苦叁,循環不息,故輪回六道生死,升沈不已,苦惱也就無量無邊,成爲六粗中的“業系苦相”。此即是起信論所說:“ 無明不覺生叁細,境界爲緣長六粗”。
衆生因一念無明妄動,而引起真妄和合的阿賴耶識。由于阿賴耶識的不覺,而引起七識的妄覺,再由七識妄覺執著自我的成見,引生六識的錯覺。再由六識錯覺的分別計度,一切妄想,幻想、夢想,皆隨之俱來。可以說:意識是衆生心靈世界中,特別組織的妄想世界,此妄想世界中,因意識含有多種不同的功用,又可以分爲很多不同名稱的部門。
其一,是明了意識:此部門專管分別明了的事,當衆生的五官與外界接觸時,此意識立即展開分別工作,執行分析、明辦、了解環境的美惡好醜,而産生知覺,思想,與意志等心理活動。
其次,是同時意識:專門負責協助眼等五識,分別外界色等五塵的好醜,作出取舍的決定。例如:我們的眼睛與外界接觸,眼識剛知此是紅色或黃色時,意識立即協助眼識分別,這是好色或不好色,跟著而産生喜歡與不喜歡的心念,決定爭取或放棄的意志。又當我們的耳聞聲時,耳識剛知此是有情聲,或無情聲,此同時意識,立即協助耳識分別,此是可意聲,或是不可意聲,而産生愛惡的情緒;乃至我們的身根與外界接觸,身識剛産生冷或熱的知覺時,此意識立刻協助身識分別,作出進退的決定;由于此意識時刻不離的跟隨著眼等前五識同時操作,因此,名爲同時意識。
第叁,名獨頭意識:此識離開眼等五官,而能夠獨立運作;相等于心理學家所謂:“想像”。例如:當我們休息或睡覺時,眼等五根已經不與外界接觸,眼等前五識,亦都停止了活動,但此獨頭意識郤不休不止地繼續努力,而且工作是非常的複雜與繁忙,故唯識家將此獨頭意識,又劃分爲散位意識,夢位意識,與定位意識,叁個不同的工作小組。
散位意識:散位意識的工作最繁忙,所謂:情緒紛紛,思潮起伏;既要面對現實,又要回憶過去,預想將來,作出種種分別、安排,以決定人的行爲,或善或惡,或進或退。大凡文學家的思考,哲學家的推理,藝術家的想像,革命家的計劃,宗教家的意志,以及科學家的分析與發明,都是屬于散位意識的任務。
夢位意識:是當人們睡覺時,眼等五識都停止活動了,它便開始工作。不過,人致夢之由,有很多因素。
一因外境引發:例如:已故的親友,因思念自己的親屬,當其熟睡時,神識便來相會,或因被惡鬼所纏,或因被怨敵咒詛,邪術逼害,而于夢中看見種種恐怖的境象。也有持戒修行的人,由于精誠所致,感種佛菩薩于夢中出現,摩頂授記等,都是由外境的引發而致夢。
二因曾經曆:人在日常生活中,曾經發生如意及不如意等事,或由新聞得來的消息,印烙于心,當更深夜靜時,這些前塵影事,再在意識中影現。
叁因預感先兆:有人特…
《心靈的世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