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心灵的世界▪P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

  忍辱波罗密,能治人的嗔恨心。六波罗蜜经言:“譬喻世间阿伽陀药,能除自他一切疾病毒;菩萨亦尔,忍伽陀药,能治自他,一切嗔恚,烦恼毒病。”

  嗔恚,是众生心中最恶毒的病态,所谓:“一念嗔心起,八万障门开。”世间的一切斗争与罪恶;甚至夫妻反目,朋友成仇,六亲眷属的不和,人与人间彼此的残害,无一不是导源于人心的嗔恚。我们为了建立友谊与和平,为了消弭人间之战祸与灾难,诚应该运用忍辱波罗蜜来对治嗔恨心。

  佛说:“嗔是心中火,能烧功德林。欲免轮回苦,善自护嗔心。”我们不但要守护嗔心,不许妄动;同时也要控制喜悦的情绪。因为喜与嗔,同是人类的心理毛病,令人内心无法平衡与宁静。故学佛的人,逆境要忍.顺境亦要忍。不为物喜,不为己悲。其赞我者,奚以喜?其毁我者,奚以悲?敬慎在我,毁誉由人,这是改善人的情感最好的方法。

  古代的布袋和尚,传说是弥勒菩萨的化身。肚皮大,矮而胖,笑口常开,个性幽默,常持布袋,寝卧随处,出语无定。常受一般人的取笑辱骂,不以为逆。反而说:“有人骂老拙,老拙只说好;有人打老拙,老拙自睡倒;痰唾在面上,让它自干了;我自省气力,他亦无烦恼。”

  又说:“是非憎爱世偏多,仔细思量奈我何?宽却肚皮须忍辱,豁开心地任从他。若逢知己宜守分,纵遇冤家也共和。倘能了此心头事,自然证得六波罗。”

  但世人多颠倒,同是一人,同是一事,每因爱之欲其生,恶之欲其死。爱吗?做错了也是对的。憎吗?做了好事,也要说他的坏话;这就是众生的颠倒相。布袋和尚,大肚能容,他的眼睛是雪亮的,谁是谁非,看得清清楚楚,除了唱唱诗,幽默忍辱外,还暗自觉得好笑呢!如果每个人都向布袋和尚学习,那么,我们的心灵世界,自然充满喜悦与和谐,嗔恨与斗争的污染,也就消失于无形。

  四、毗梨耶波罗蜜:译名精进。纯一无杂谓之精,勤而不懈谓之进。精进是人们一种意志集中、勤奋向上的力量。大凡德行之实践,佛法之进修,学业的成就,事业的成功,都是以精进为本;特别是好事多磨,自古已然,于今尤甚;所谓:“道高一尺,魔高一丈。”我们处身于魔影幢幢的现实环境中,欲想成就道业,非勇猛精进,不屈不挠不可。

  六波罗密经说:“菩萨有四种精进,所谓未生不善,能令不生;己起不善,速令除灭。未生之善,当令速生;已起之善,能令增长。难舍能舍,难作能作,精勤勇猛,心无懈倦。”又说:“为诸众生,于无数劫,修诸苦行,不辞劳倦。常以四摄,布施、爱语、利行、同事,摄取有情,令得解脱。”

  准此可知,佛教所提倡的精进,除了勤于断恶修善外,还要勤于利生事业,不畏生死苦,常在六道中,出生入死,教化众生,令诸有情,断恶修善,以达到“我等与众生,皆共成佛道”的弘愿,所以大般若经说:“久处生死,修诸功德,心无退转,是菩萨摩诃萨安住精进波罗密。”

  五、禅那波罗蜜:禅那亦名三昧,译名静虑,亦名正定。功能停止妄念,摄心不乱;是将人散漫杂乱的心,集中于一境的最好方法。众生的妄想识心,都是心猿意马,何止精神无法集中,妨碍工作,影响健康;而且忽善忽恶,致令人在妄想识心操纵下,可以成为仁慈的天使,亦可以变为凶恶的魔鬼。因此佛特别教人修习禅定,澄清杂念,控制妄想,回复身心的宁静。不过修习禅定,并不是静坐枯寂,万念俱灰的消极行为,而是培养精神去积极承辫一切事业的原动力。

  也许有人说:在这尘嚣的都市,欲想修习禅定,谈何容易?但素有修养的人,是不会为外境所动的。永嘉禅师的证道歌说:“行亦禅,坐亦禅,语默动静体安然。”这是多么到家的工夫?我们果然能后像古人那样,“运水搬柴,不离三昧”,那怕环境的嘈杂呢?

  禅定的种类很多,有世间禅,也有出世间禅;有凡夫禅,也有外道禅;有二乘禅,也有菩萨禅;还有最上乘的如来禅、祖师禅等不同的名称,都是根据修禅者不同的层次而定其名。

  凡是厌弃人世间的苦恼,希望得生天国享福的人,修学世间的四禅八定,而得生天,但未能断烦恼,出三界,证圣果,故名凡夫禅,又名世间禅。

  若布畏生死苦,寻求解脱的快乐,而修习九次第定,经历观、炼、熏、修的层次,最后引生无漏智慧,断尽见思烦恼,终于觉悟我空真如理,与真谛理相应,证得阿罗汉果,是二乘禅,又名出世间禅。

  若以菩提心为因,慈悲心为本,依一乘教,修三摩提(禅定),直至二障齐断(烦恼障、所知障),二空全彰(我空,法空);不住生死、不住涅槃的,是菩萨禅。在菩萨持地经中说:菩萨禅有九种:

  一自性禅:是一种称性起修,定慧均等,止观双运,唯内观实相理,不向外求,而能与自性相应的禅定。

  二一切禅:修此禅定,能得自行化他一切功德。

  三难禅:是深妙难修的禅定,能出生无量不可思议甚深三昧,能趣向佛果菩提。

  四一切门禅:一切四禅八定及无量三昧,皆由此定出,为一切三昧进修之门。

  五善人禅:为大善根众生所共修的禅定。

  六一切行禅:修此禅定,能含摄大乘一切法门,能离相清净无染,能出生一切神通妙用。

  七除恼禅:菩萨修此禅定,能灭除一切众生内心烦恼障蔽,救护一切众生饥馑疾病,消除非人恐怖等苦。

  八此世他世乐禅:修此禅定,能现通说法,令一切众生,改邪归正;今生安稳快乐,来生得生善处。

  九清净净禅:此三昧能断尽见思、尘沙、无明烦恼,智慧圆满具足,得根本胜进清净,能现神通变化,于诸静虑,入、住、出、舍,清净自在,速得佛大菩提的净报;进而连清净之相亦不执著,因名清净净禅。菩萨修习以上九种禅定,速得佛果菩提,故名为出世间上上禅。

  此但约菩萨修因言,若论果位,出世间上上禅,该是诸佛所证的清净如来禅,亦即是楞严经所说的首楞严王大定。诸佛证此大定,能得佛道法身、般若、解脱三德,能起一切无作妙用,利益一切众生,异于凡夫,外道,二乘,以及菩萨所修的禅定,故名如来禅。是最上乘的心法,能得一切三昧的根本,能出生无量百千三昧。古人说:达摩门下,展转相传的,就是“如来禅”。

  如来禅是直接传授于释尊,据佛经记载:“昔日,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,众皆默然。时惟迦叶尊者,破颜微笑”。世尊说:“吾有正法眼藏,涅槃妙心,实相无相,微妙法门,不立文字,教外别传,如今付与摩诃迦叶。”因此,迦叶尊者成为禅宗初祖。后来,迦叶传阿难,阿难传商那和修,如是祖祖相传,传至二十八祖菩提达摩祖师。

  达摩祖师,因观中国大乘根器成熟,故航海东来,为中国禅宗始祖。传说达摩祖师,是在梁武帝时来中国,由广州至金陵,因与武帝问答不契机,遂渡江至嵩山少林寺,面壁九年。后遇志切求道,立雪断臂的慧可禅邱,然后传授衣钵。后来,慧可传僧灿,僧灿传道信,道信传弘忍,弘忍传慧能。慧能就是由肉身供养在曹溪南华寺的六祖。传说弘忍传慧能心法是金刚经,并说:“衣为争端,止汝勿传。”故祖师禅,传至慧能为止。祖师禅是主张不立文字、教外别传、直指人心、见性成佛。这种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至深,唐宋以下的学者,皆混合祖师禅的思想于其学说。

  菩萨修习禅定,善摄身心,不为妄念所动,得正定胜妙乐,是自利;以自己所修清净三昧,教化众生,令断烦恼,是利他;因修禅定自他俱利,得八解脱,出生无量三昧功德,庄严佛道,疾证菩提,故名禅那波罗密。

  六、般若波罗蜜:般若是戒定慧三无漏学中的慧学,所谓由戒生定,因定发慧。但这种般若智慧,是由最上乘的如来禅诞生。因为修习最上乘的禅定,一心三观,圆修圆证,般若真智现前,彻照诸法实相理,智理合一。这时的智慧,就是最彻底、最究竟圆满的根本智。由根本智,所起方便教导众生的智慧,作为承办利益社会事业的能力,名差别智;亦即是亲证根本智后所得的智慧,故又名后得智。

  根本智,是诸佛的实智;能证知众生与万物缘起性空的真理,明了宇宙万有普遍共同不变的原理。后得智,是诸佛的权智;是从根本智所发起的智慧;能够辨别众生不同的个性,知道众生不同的思想与欲望,投以适合的法药,达到拔苦与乐之目的。

  根本智亦名如理智,即如真理如何,就证知其为如何,后得智亦名如量智,即如其所证真理而发挥,不违反其共通原理的差别作用。能明乎此,才是真实的智慧;能本乎这种智慧去利益众生,拔苦与乐,才是真实的慈悲。

  智慧可度愚痴,一般人以为愚痴,只是指那些没有学识的文盲。其实,即使是满腹经论的人,又何尝不是愚痴的众生?因为不管世间人的知识,如何渊博充实,亦少有能通达宇宙万物的真理,而获得真知灼见;因为普通人每于主观偏见支配下,产生似是而非的错觉。这种错觉,是无法通达事理的真相,不能辨别是非曲直与邪正,更不能知道宇宙人生有一定的因果法则,故佛教名之为愚痴。

  在愚痴统治下的人生,越来越糊涂,也越来越苦恼。佛为拔除众生的苦恼,故教人修习禅定,从定生慧,使人人本具的佛性显现,心光照耀,不止照耀自己,也照耀别人。使所有人内在的智慧,都发热、发光,都懂得驾驶般若的慈航,冲破烦恼的波浪,横度生死苦海,到达真理彼岸的故都,结束多生多世流落六道生死的苦恼生活,故名般若波罗密。

  菩萨发心修行,一定要本著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的无我精神,发起慈悲喜舍的心愿,运用摄受众生的方法,切实修学六波罗密的法门,不断改善自己的情,大公无私的去爱护一切众生,教导一切众生,使自己和众生都身心清净,都离苦得乐。所谓:“自利利他”;直至二利究竟,就可以成就佛果菩提。

  故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,不止是通往佛果菩提的响导,亦是改善人类情感的法宝,是净化人类身心,消除社会毒素的无上妙药,也是制止暴力,…

《心灵的世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