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心靈的世界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

  忍辱波羅密,能治人的嗔恨心。六波羅蜜經言:“譬喻世間阿伽陀藥,能除自他一切疾病毒;菩薩亦爾,忍伽陀藥,能治自他,一切嗔恚,煩惱毒病。”

  嗔恚,是衆生心中最惡毒的病態,所謂:“一念嗔心起,八萬障門開。”世間的一切鬥爭與罪惡;甚至夫妻反目,朋友成仇,六親眷屬的不和,人與人間彼此的殘害,無一不是導源于人心的嗔恚。我們爲了建立友誼與和平,爲了消弭人間之戰禍與災難,誠應該運用忍辱波羅蜜來對治嗔恨心。

  佛說:“嗔是心中火,能燒功德林。欲免輪回苦,善自護嗔心。”我們不但要守護嗔心,不許妄動;同時也要控製喜悅的情緒。因爲喜與嗔,同是人類的心理毛病,令人內心無法平衡與甯靜。故學佛的人,逆境要忍.順境亦要忍。不爲物喜,不爲己悲。其贊我者,奚以喜?其毀我者,奚以悲?敬慎在我,毀譽由人,這是改善人的情感最好的方法。

  古代的布袋和尚,傳說是彌勒菩薩的化身。肚皮大,矮而胖,笑口常開,個性幽默,常持布袋,寢臥隨處,出語無定。常受一般人的取笑辱罵,不以爲逆。反而說:“有人罵老拙,老拙只說好;有人打老拙,老拙自睡倒;痰唾在面上,讓它自幹了;我自省氣力,他亦無煩惱。”

  又說:“是非憎愛世偏多,仔細思量奈我何?寬卻肚皮須忍辱,豁開心地任從他。若逢知己宜守分,縱遇冤家也共和。倘能了此心頭事,自然證得六波羅。”

  但世人多顛倒,同是一人,同是一事,每因愛之欲其生,惡之欲其死。愛嗎?做錯了也是對的。憎嗎?做了好事,也要說他的壞話;這就是衆生的顛倒相。布袋和尚,大肚能容,他的眼睛是雪亮的,誰是誰非,看得清清楚楚,除了唱唱詩,幽默忍辱外,還暗自覺得好笑呢!如果每個人都向布袋和尚學習,那麼,我們的心靈世界,自然充滿喜悅與和諧,嗔恨與鬥爭的汙染,也就消失于無形。

  四、毗梨耶波羅蜜:譯名精進。純一無雜謂之精,勤而不懈謂之進。精進是人們一種意志集中、勤奮向上的力量。大凡德行之實踐,佛法之進修,學業的成就,事業的成功,都是以精進爲本;特別是好事多磨,自古已然,于今尤甚;所謂:“道高一尺,魔高一丈。”我們處身于魔影幢幢的現實環境中,欲想成就道業,非勇猛精進,不屈不撓不可。

  六波羅密經說:“菩薩有四種精進,所謂未生不善,能令不生;己起不善,速令除滅。未生之善,當令速生;已起之善,能令增長。難舍能舍,難作能作,精勤勇猛,心無懈倦。”又說:“爲諸衆生,于無數劫,修諸苦行,不辭勞倦。常以四攝,布施、愛語、利行、同事,攝取有情,令得解脫。”

  准此可知,佛教所提倡的精進,除了勤于斷惡修善外,還要勤于利生事業,不畏生死苦,常在六道中,出生入死,教化衆生,令諸有情,斷惡修善,以達到“我等與衆生,皆共成佛道”的弘願,所以大般若經說:“久處生死,修諸功德,心無退轉,是菩薩摩诃薩安住精進波羅密。”

  五、禅那波羅蜜:禅那亦名叁昧,譯名靜慮,亦名正定。功能停止妄念,攝心不亂;是將人散漫雜亂的心,集中于一境的最好方法。衆生的妄想識心,都是心猿意馬,何止精神無法集中,妨礙工作,影響健康;而且忽善忽惡,致令人在妄想識心操縱下,可以成爲仁慈的天使,亦可以變爲凶惡的魔鬼。因此佛特別教人修習禅定,澄清雜念,控製妄想,回複身心的甯靜。不過修習禅定,並不是靜坐枯寂,萬念俱灰的消極行爲,而是培養精神去積極承辮一切事業的原動力。

  也許有人說:在這塵囂的都市,欲想修習禅定,談何容易?但素有修養的人,是不會爲外境所動的。永嘉禅師的證道歌說:“行亦禅,坐亦禅,語默動靜體安然。”這是多麼到家的工夫?我們果然能後像古人那樣,“運水搬柴,不離叁昧”,那怕環境的嘈雜呢?

  禅定的種類很多,有世間禅,也有出世間禅;有凡夫禅,也有外道禅;有二乘禅,也有菩薩禅;還有最上乘的如來禅、祖師禅等不同的名稱,都是根據修禅者不同的層次而定其名。

  凡是厭棄人世間的苦惱,希望得生天國享福的人,修學世間的四禅八定,而得生天,但未能斷煩惱,出叁界,證聖果,故名凡夫禅,又名世間禅。

  若布畏生死苦,尋求解脫的快樂,而修習九次第定,經曆觀、煉、熏、修的層次,最後引生無漏智慧,斷盡見思煩惱,終于覺悟我空真如理,與真谛理相應,證得阿羅漢果,是二乘禅,又名出世間禅。

  若以菩提心爲因,慈悲心爲本,依一乘教,修叁摩提(禅定),直至二障齊斷(煩惱障、所知障),二空全彰(我空,法空);不住生死、不住涅槃的,是菩薩禅。在菩薩持地經中說:菩薩禅有九種:

  一自性禅:是一種稱性起修,定慧均等,止觀雙運,唯內觀實相理,不向外求,而能與自性相應的禅定。

  二一切禅:修此禅定,能得自行化他一切功德。

  叁難禅:是深妙難修的禅定,能出生無量不可思議甚深叁昧,能趣向佛果菩提。

  四一切門禅:一切四禅八定及無量叁昧,皆由此定出,爲一切叁昧進修之門。

  五善人禅:爲大善根衆生所共修的禅定。

  六一切行禅:修此禅定,能含攝大乘一切法門,能離相清淨無染,能出生一切神通妙用。

  七除惱禅:菩薩修此禅定,能滅除一切衆生內心煩惱障蔽,救護一切衆生饑馑疾病,消除非人恐怖等苦。

  八此世他世樂禅:修此禅定,能現通說法,令一切衆生,改邪歸正;今生安穩快樂,來生得生善處。

  九清淨淨禅:此叁昧能斷盡見思、塵沙、無明煩惱,智慧圓滿具足,得根本勝進清淨,能現神通變化,于諸靜慮,入、住、出、舍,清淨自在,速得佛大菩提的淨報;進而連清淨之相亦不執著,因名清淨淨禅。菩薩修習以上九種禅定,速得佛果菩提,故名爲出世間上上禅。

  此但約菩薩修因言,若論果位,出世間上上禅,該是諸佛所證的清淨如來禅,亦即是楞嚴經所說的首楞嚴王大定。諸佛證此大定,能得佛道法身、般若、解脫叁德,能起一切無作妙用,利益一切衆生,異于凡夫,外道,二乘,以及菩薩所修的禅定,故名如來禅。是最上乘的心法,能得一切叁昧的根本,能出生無量百千叁昧。古人說:達摩門下,展轉相傳的,就是“如來禅”。

  如來禅是直接傳授于釋尊,據佛經記載:“昔日,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衆,衆皆默然。時惟迦葉尊者,破顔微笑”。世尊說:“吾有正法眼藏,涅槃妙心,實相無相,微妙法門,不立文字,教外別傳,如今付與摩诃迦葉。”因此,迦葉尊者成爲禅宗初祖。後來,迦葉傳阿難,阿難傳商那和修,如是祖祖相傳,傳至二十八祖菩提達摩祖師。

  達摩祖師,因觀中國大乘根器成熟,故航海東來,爲中國禅宗始祖。傳說達摩祖師,是在梁武帝時來中國,由廣州至金陵,因與武帝問答不契機,遂渡江至嵩山少林寺,面壁九年。後遇志切求道,立雪斷臂的慧可禅邱,然後傳授衣缽。後來,慧可傳僧燦,僧燦傳道信,道信傳弘忍,弘忍傳慧能。慧能就是由肉身供養在曹溪南華寺的六祖。傳說弘忍傳慧能心法是金剛經,並說:“衣爲爭端,止汝勿傳。”故祖師禅,傳至慧能爲止。祖師禅是主張不立文字、教外別傳、直指人心、見性成佛。這種思想對中國文學的影響至深,唐宋以下的學者,皆混合祖師禅的思想于其學說。

  菩薩修習禅定,善攝身心,不爲妄念所動,得正定勝妙樂,是自利;以自己所修清淨叁昧,教化衆生,令斷煩惱,是利他;因修禅定自他俱利,得八解脫,出生無量叁昧功德,莊嚴佛道,疾證菩提,故名禅那波羅密。

  六、般若波羅蜜:般若是戒定慧叁無漏學中的慧學,所謂由戒生定,因定發慧。但這種般若智慧,是由最上乘的如來禅誕生。因爲修習最上乘的禅定,一心叁觀,圓修圓證,般若真智現前,徹照諸法實相理,智理合一。這時的智慧,就是最徹底、最究竟圓滿的根本智。由根本智,所起方便教導衆生的智慧,作爲承辦利益社會事業的能力,名差別智;亦即是親證根本智後所得的智慧,故又名後得智。

  根本智,是諸佛的實智;能證知衆生與萬物緣起性空的真理,明了宇宙萬有普遍共同不變的原理。後得智,是諸佛的權智;是從根本智所發起的智慧;能夠辨別衆生不同的個性,知道衆生不同的思想與欲望,投以適合的法藥,達到拔苦與樂之目的。

  根本智亦名如理智,即如真理如何,就證知其爲如何,後得智亦名如量智,即如其所證真理而發揮,不違反其共通原理的差別作用。能明乎此,才是真實的智慧;能本乎這種智慧去利益衆生,拔苦與樂,才是真實的慈悲。

  智慧可度愚癡,一般人以爲愚癡,只是指那些沒有學識的文盲。其實,即使是滿腹經論的人,又何嘗不是愚癡的衆生?因爲不管世間人的知識,如何淵博充實,亦少有能通達宇宙萬物的真理,而獲得真知灼見;因爲普通人每于主觀偏見支配下,産生似是而非的錯覺。這種錯覺,是無法通達事理的真相,不能辨別是非曲直與邪正,更不能知道宇宙人生有一定的因果法則,故佛教名之爲愚癡。

  在愚癡統治下的人生,越來越糊塗,也越來越苦惱。佛爲拔除衆生的苦惱,故教人修習禅定,從定生慧,使人人本具的佛性顯現,心光照耀,不止照耀自己,也照耀別人。使所有人內在的智慧,都發熱、發光,都懂得駕駛般若的慈航,沖破煩惱的波浪,橫度生死苦海,到達真理彼岸的故都,結束多生多世流落六道生死的苦惱生活,故名般若波羅密。

  菩薩發心修行,一定要本著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的無我精神,發起慈悲喜舍的心願,運用攝受衆生的方法,切實修學六波羅密的法門,不斷改善自己的情,大公無私的去愛護一切衆生,教導一切衆生,使自己和衆生都身心清淨,都離苦得樂。所謂:“自利利他”;直至二利究竟,就可以成就佛果菩提。

  故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,不止是通往佛果菩提的響導,亦是改善人類情感的法寶,是淨化人類身心,消除社會毒素的無上妙藥,也是製止暴力,…

《心靈的世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