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心灵的世界▪P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的是净施。反之,志在求名求利,邀誉于人,或求人天福报而行布施,皆动机不正,名不净施。

  贤愚因缘经说:布施有五种,一施远来人,二施远去者,三施病瘦者,四施饥饿者,五施智法人。

  俱舍论说七种布施:一施作客人,二施旅行人,三施病人,四施侍病或看病者,五施园林,以园林花果布施给佛教寺院,庄严道场。六施常食:用财物或田地产业,布施给现住僧或十方僧,作为常食之用。七随时施:于寒暑风雨时,随人所需而施衣食等物。

  杂宝藏经亦说有七种布施:常用亲善敬爱,或悲愍同情的眼神,注视父母、师长、及一切人,或以恭敬心赡仰三宝,是好眼施。

  常用和蔼可亲,面带笑容的态度,对父、母、师长、及一切人,是和颜悦色施。

  常用喜欢语,柔和语,安慰语,对待父母、师长,或歌颂赞叹父母、师长、及一切人的功德,是言词施。

  对父母、师长、恭敬侍奉,执役服劳;或对需要帮助的人,义务协助,不受报酬,是身施。

  用至诚恳切,恭敬友善的心意,对待父母、师长、及一切人,是心施。

  对父母、师长,敷座令坐;或敬老尊贤,舟车让座;或舍己床褥,供给父母师长及远至客人享用,是床座施。

  舍私人住宅,建立道场,供佛安僧,或布置美好居住环境,供给父母、师长住宿,是房舍施。

  可知布施,不一定需要很多的金钱,只要我们乐善好施,肯关怀别人,肯为他人著想,自己的心力、智力、体力,甚至一句说话,一个动作,都可以布施。

  布施可以对治悭贪。悭贪,是人类自私自利的根本,亦是世人的通病,芸芸众生,谁能无贪?贪财、贪色、贪名、贪利、贪我国之富强,贪我家之幸福,贪我个人之享受。在强烈的贪心驱驶下,不但不顾及他人的幸福,反而将自己的幸福,建筑在他人的痛苦上;甚至得陇望蜀,不夺不餍。

  其实,即使你富甲天下,拥有良田万顷,试问日食几何?拥有大厦千栋,又夜宿几尺?何必患得患失,惶恐终日,自寻烦恼呢?何况世间财物,五家所共有!何况世事无常,所谓:“黄金不是千年业”,“千年田换八百主”!更何况人命无常呼吸间,当死神降临时,“万般带不去,唯有业障身。”然则,多贪所为何事?不如安贫守己,乐善好施,以发扬人类互爱互助的精神,使自己“生有益于时,死有利于后。”岂不是更有意义?

  所以,佛特别以布施的美德,来改造人类悭贪的心理,取消人自私的情。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实行慈悲,激发“人溺己溺,人饥己饥”的同情心,培养“人人为我,我为人人”的互助精神,那么,举世都是善长仁翁,社会上何来强夺巧取,偷扼拐骗种种不道德的现象呢!

  大般若经教我们:“应住慈心,与一切有情乐,而行布施;应住悲心,拔一切有情苦,而行布施;应住喜心,庆有情类,离苦得乐,而行布施;应住舍心,于有情类,平等饶益,而行布施。”我们果然能够基于慈、悲、喜、舍四无量心,运用布施、爱语、利行、同事等方法来实行平等布施,一定可以彻底改善人的情,令人的情到达至善的境界,因此布施,名檀那波罗密。

  二、尸罗波罗蜜:尸罗译为戒,亦名防止。是一种规范人不轨行为的纪律,既可以防非止恶,令人洁身自爱,还可以扩展德性,孕育人至善的情操;所以,人无论是在行为上或心理上,都有遵守戒律的必要。事实上,国有国法,家有家规,社团有社团的章则,社会有社会的秩序。

  中国古代的人,每以“非礼勿视,非礼勿言,非礼勿听,非礼勿动”的道德纪律,来规范人情感盲目的冲动,的确是有助于人心的改善。可惜,近代世风日下,人心不古,在“打倒孔家店,推翻旧礼教”,而妄谈自由之下,放浪形骸,无恶不造;于是道德破产了,作奸犯科可以自由、争权夺利可以自由、扰乱社会秩序也可以自由;甚至为一己之利益,或私人的仇恨,而残杀无辜亦可以自由。国家法律除了惩罚于已然外,还有甚么办法呢?

  佛教,不但以因果定律来规范人的心,使人防患于未然;更制定许多戒律来规律人的身,令人远离邪恶,增长善行,正行,胜行。使人在戒律严格规范训练下,不但消极地禁止做恶,身心都不犯罪;更令人积极地修善,凡有利益世道人心的事,都要努力去做。

  行住坐卧,一举一动,皆如音律的节奏,吻合道德的轨则;一进一退,都如军队的步伐,契乎公理,合乎正义。我想,如果每个人都肯信受佛法,知因果,守戒律,止恶修善的话,社会一定不治而安;而人类的情,亦不改而善,自然远离毁犯的陷阱,进入幸福的乐园。所以孙中山先生说:“佛法可以弥补法律之不足”。

  佛教的戒律,有在家、出家、世间、出世间、大乘与小乘种种不同。小乘戒:指五戒、八戒、十戒、具足戒等四级;其中五戒、八戒,是在家佛弟子应守的戒律,受持清净,可保持人身不失,或得生天界,属于世间戒,亦即是定共戒。沙弥十戒,与比丘、比丘尼的具足戒,是出家佛弟子应守的戒律。持戒清净,可断烦恼,了生死,出三界,故名出世间戒,亦名道共戒。

  此四级戒,又分戒法、戒体、戒行、戒相等四科。佛制种种戒律是戒法;师资传授,领纳于心,能生防非止恶的功德,是戒体;受持戒法、戒体,如法做作,令三业止恶向善的行为,是戒行;其行有开、遮、持、犯的不同,是戒相。

  大乘戒又名菩萨戒。大乘经典说菩萨戒的数与类,各有不同:

  梵网经说:菩萨有十重四十八轻戒。

  菩萨善戒经说:菩萨有九戒。

  华严经说:菩萨有十种戒。

  菩萨十地经说:菩萨有十种尸罗波罗密。

  文殊千钵经说:大乘有十种清净戒。

  佛说菩萨内戒经说:菩萨戒相有四十七种…。

  但总括而言:不出善戒经所说的“三聚净戒”。

  小乘四级戒,大乘出家菩萨的十重四十八轻戒,以及在家菩萨的四重二十八轻戒,只是三聚净戒中的摄律仪戒。菩萨除了要严持摄律仪戒,调伏身心外,还要受持摄善法戒,及饶益有情戒。一切时、一切处,愿断一切恶(摄律仪戒),愿修一切善(摄善法戒),愿利益一切众生(饶益有情戒),若但求自利,不能利益众生,即是犯戒。

  发菩提心经论说:

  “持慈心戒,救护众生,令得安乐故;

  持悲心戒,忍受诸苦,拔厄难故;

  持喜心戒,欢喜修善,不懈怠故;

  持舍心戒,怨亲平等,离爱恚故;

  持惠施戒,教化调伏,诸众生故;

  持忍辱戒,心常柔和,无嗔碍故;

  持精进戒,善业日增,不退还故;

  持禅定戒,远离不善,长禅定故;

  持智慧戒,多闻善根,无厌足故;

  持亲近善知识戒,助成无上菩提故;

  持远离恶知识戒,舍离三恶八难处故…。”

  我们果能如是持戒,则世世生生,常生善处,舍诸恶行,三业清净,成就自利功德;若能自行化他,令他人调伏烦恼,三业清净,即是利他;以此自利利他功德,庄严无上菩提,是为究竟,名尸罗波罗密。

  三、羼堤波罗蜜:羼提译忍辱。是一种能够忍受一切苦乐,不为外境所动的精神。一个慈悲的菩萨,除了要忍受他人无故毁谤辱骂外,还要忍受逆境的逼害,与顺境的诱惑。不因众生毁谤辱骂而生嗔恨心,不因众生恭敬供养而生欢喜心;对于顺境或逆境,都能忍受,安然不动,名生忍。

  对于自然界的风雨寒暑,以及生理上的老病等苦,能忍而不怨,对内心的烦恼忧愁,能忍而不弃;一心办道,不为境转,名法忍。

  进而了解诸法自性,原无生灭去来,何来能忍所忍?而能安住于无生理,不为境所动,名无生法忍。

  发菩提心经论:教初发心修的人,不止身要忍,口与意都要忍。

  能够忍受他人恶意的侵犯与伤害;见诸众生,危急恐惧,以身代之而无疲怠,是身忍。

  对他人的讥诮怒骂,默然不语;被人非理呵斥,或横加毁谤,皆能忍受,不与人争论辩护,是口忍。

  遇见曾经逼害自己的人,心不怀恨;对于他人的讥毁怒骂,心亦无怨,是意忍。如果我们想成就身口意三业忍辱的功夫,非炼习以下六种修养不可。

  一力忍:是对逆境之来,能够极力忍受,不思报复。明白“忍一时之气,可免百日之忧”,然则,退一步,让三分又何妨?

  二反忍:面对逆境,应该反躬自问,自己是否有错?若然自己没有过错,一定是宿世恶业所追,理应忍而无怨。

  三忘忍:要知道人生不如意事,十常八九,何必斤斤计较,自寻烦恼?故于逆境,不止忍让,还能不记恨在心,处之泰然。

  四观忍:提高理智,观察世间事物,皆幻妄不真,不生执著。

  五喜忍:当被人侮辱逼害时,内心应生欢喜;因为逆境能助长自己忍辱的德行,所谓:“吃亏是福”,既然有利于自己,为甚么不喜欢接受呢?

  六慈忍:基于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的理念,不仅要原谅侮辱自己的人,还要慈悲爱怜,誓必度之。

  初发心菩萨,在逆境当前,能产生以上六种心理反应,自然可以止息心中愤怒,而得清凉自在,成就忍辱功德,令身口意三业都清净。

  至于深位菩萨,进趣佛道,修忍辱波罗密时,可分为五个阶段,即是仁王般若经所说的伏忍、信忍、顺忍、无生法忍、寂灭忍等五种。

  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等三贤位菩萨,未断无明,但已经调伏内心,令烦恼不起,名伏忍。

  初二三地菩萨,得见法性,深信不移,是信忍。

  四五六地菩萨,分断无明,分证法身,能随顺菩提道,趣向无生果,是顺忍。

  七八九地菩萨,悟证诸法无生理,安住于无生法中,是无生法忍。

  十地等觉菩萨,无明尽,法身显,入妙觉位,证得涅槃寂灭理,名寂灭忍。

  总而言之,菩萨修忍辱行,无论是在上求佛道时,经历五十五位菩提路所得的法喜,或是在下化众生时,所遭遇种种障碍与成就,皆能安然忍受。上求佛道是自利,下化众生是利他,在自利利他的过程中,所发生一切苦乐顺逆等境,悉皆安然忍受不动,不为顺境而喜,不为逆境而悲。直至二利究竟,觉悟成佛,就是忍辱波罗密。

  …

《心灵的世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