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心靈的世界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的是淨施。反之,志在求名求利,邀譽于人,或求人天福報而行布施,皆動機不正,名不淨施。

  賢愚因緣經說:布施有五種,一施遠來人,二施遠去者,叁施病瘦者,四施饑餓者,五施智法人。

  俱舍論說七種布施:一施作客人,二施旅行人,叁施病人,四施侍病或看病者,五施園林,以園林花果布施給佛教寺院,莊嚴道場。六施常食:用財物或田地産業,布施給現住僧或十方僧,作爲常食之用。七隨時施:于寒暑風雨時,隨人所需而施衣食等物。

  雜寶藏經亦說有七種布施:常用親善敬愛,或悲愍同情的眼神,注視父母、師長、及一切人,或以恭敬心贍仰叁寶,是好眼施。

  常用和藹可親,面帶笑容的態度,對父、母、師長、及一切人,是和顔悅色施。

  常用喜歡語,柔和語,安慰語,對待父母、師長,或歌頌贊歎父母、師長、及一切人的功德,是言詞施。

  對父母、師長、恭敬侍奉,執役服勞;或對需要幫助的人,義務協助,不受報酬,是身施。

  用至誠懇切,恭敬友善的心意,對待父母、師長、及一切人,是心施。

  對父母、師長,敷座令坐;或敬老尊賢,舟車讓座;或舍己床褥,供給父母師長及遠至客人享用,是床座施。

  舍私人住宅,建立道場,供佛安僧,或布置美好居住環境,供給父母、師長住宿,是房舍施。

  可知布施,不一定需要很多的金錢,只要我們樂善好施,肯關懷別人,肯爲他人著想,自己的心力、智力、體力,甚至一句說話,一個動作,都可以布施。

  布施可以對治悭貪。悭貪,是人類自私自利的根本,亦是世人的通病,芸芸衆生,誰能無貪?貪財、貪色、貪名、貪利、貪我國之富強,貪我家之幸福,貪我個人之享受。在強烈的貪心驅駛下,不但不顧及他人的幸福,反而將自己的幸福,建築在他人的痛苦上;甚至得隴望蜀,不奪不餍。

  其實,即使你富甲天下,擁有良田萬頃,試問日食幾何?擁有大廈千棟,又夜宿幾尺?何必患得患失,惶恐終日,自尋煩惱呢?何況世間財物,五家所共有!何況世事無常,所謂:“黃金不是千年業”,“千年田換八百主”!更何況人命無常呼吸間,當死神降臨時,“萬般帶不去,唯有業障身。”然則,多貪所爲何事?不如安貧守己,樂善好施,以發揚人類互愛互助的精神,使自己“生有益于時,死有利于後。”豈不是更有意義?

  所以,佛特別以布施的美德,來改造人類悭貪的心理,取消人自私的情。如果每個人都能夠實行慈悲,激發“人溺己溺,人饑己饑”的同情心,培養“人人爲我,我爲人人”的互助精神,那麼,舉世都是善長仁翁,社會上何來強奪巧取,偷扼拐騙種種不道德的現象呢!

  大般若經教我們:“應住慈心,與一切有情樂,而行布施;應住悲心,拔一切有情苦,而行布施;應住喜心,慶有情類,離苦得樂,而行布施;應住舍心,于有情類,平等饒益,而行布施。”我們果然能夠基于慈、悲、喜、舍四無量心,運用布施、愛語、利行、同事等方法來實行平等布施,一定可以徹底改善人的情,令人的情到達至善的境界,因此布施,名檀那波羅密。

  二、屍羅波羅蜜:屍羅譯爲戒,亦名防止。是一種規範人不軌行爲的紀律,既可以防非止惡,令人潔身自愛,還可以擴展德性,孕育人至善的情操;所以,人無論是在行爲上或心理上,都有遵守戒律的必要。事實上,國有國法,家有家規,社團有社團的章則,社會有社會的秩序。

  中國古代的人,每以“非禮勿視,非禮勿言,非禮勿聽,非禮勿動”的道德紀律,來規範人情感盲目的沖動,的確是有助于人心的改善。可惜,近代世風日下,人心不古,在“打倒孔家店,推翻舊禮教”,而妄談自由之下,放浪形骸,無惡不造;于是道德破産了,作奸犯科可以自由、爭權奪利可以自由、擾亂社會秩序也可以自由;甚至爲一己之利益,或私人的仇恨,而殘殺無辜亦可以自由。國家法律除了懲罰于已然外,還有甚麼辦法呢?

  佛教,不但以因果定律來規範人的心,使人防患于未然;更製定許多戒律來規律人的身,令人遠離邪惡,增長善行,正行,勝行。使人在戒律嚴格規範訓練下,不但消極地禁止做惡,身心都不犯罪;更令人積極地修善,凡有利益世道人心的事,都要努力去做。

  行住坐臥,一舉一動,皆如音律的節奏,吻合道德的軌則;一進一退,都如軍隊的步伐,契乎公理,合乎正義。我想,如果每個人都肯信受佛法,知因果,守戒律,止惡修善的話,社會一定不治而安;而人類的情,亦不改而善,自然遠離毀犯的陷阱,進入幸福的樂園。所以孫中山先生說:“佛法可以彌補法律之不足”。

  佛教的戒律,有在家、出家、世間、出世間、大乘與小乘種種不同。小乘戒:指五戒、八戒、十戒、具足戒等四級;其中五戒、八戒,是在家佛弟子應守的戒律,受持清淨,可保持人身不失,或得生天界,屬于世間戒,亦即是定共戒。沙彌十戒,與比丘、比丘尼的具足戒,是出家佛弟子應守的戒律。持戒清淨,可斷煩惱,了生死,出叁界,故名出世間戒,亦名道共戒。

  此四級戒,又分戒法、戒體、戒行、戒相等四科。佛製種種戒律是戒法;師資傳授,領納于心,能生防非止惡的功德,是戒體;受持戒法、戒體,如法做作,令叁業止惡向善的行爲,是戒行;其行有開、遮、持、犯的不同,是戒相。

  大乘戒又名菩薩戒。大乘經典說菩薩戒的數與類,各有不同:

  梵網經說:菩薩有十重四十八輕戒。

  菩薩善戒經說:菩薩有九戒。

  華嚴經說:菩薩有十種戒。

  菩薩十地經說:菩薩有十種屍羅波羅密。

  文殊千缽經說:大乘有十種清淨戒。

  佛說菩薩內戒經說:菩薩戒相有四十七種…。

  但總括而言:不出善戒經所說的“叁聚淨戒”。

  小乘四級戒,大乘出家菩薩的十重四十八輕戒,以及在家菩薩的四重二十八輕戒,只是叁聚淨戒中的攝律儀戒。菩薩除了要嚴持攝律儀戒,調伏身心外,還要受持攝善法戒,及饒益有情戒。一切時、一切處,願斷一切惡(攝律儀戒),願修一切善(攝善法戒),願利益一切衆生(饒益有情戒),若但求自利,不能利益衆生,即是犯戒。

  發菩提心經論說:

  “持慈心戒,救護衆生,令得安樂故;

  持悲心戒,忍受諸苦,拔厄難故;

  持喜心戒,歡喜修善,不懈怠故;

  持舍心戒,怨親平等,離愛恚故;

  持惠施戒,教化調伏,諸衆生故;

  持忍辱戒,心常柔和,無嗔礙故;

  持精進戒,善業日增,不退還故;

  持禅定戒,遠離不善,長禅定故;

  持智慧戒,多聞善根,無厭足故;

  持親近善知識戒,助成無上菩提故;

  持遠離惡知識戒,舍離叁惡八難處故…。”

  我們果能如是持戒,則世世生生,常生善處,舍諸惡行,叁業清淨,成就自利功德;若能自行化他,令他人調伏煩惱,叁業清淨,即是利他;以此自利利他功德,莊嚴無上菩提,是爲究竟,名屍羅波羅密。

  叁、羼堤波羅蜜:羼提譯忍辱。是一種能夠忍受一切苦樂,不爲外境所動的精神。一個慈悲的菩薩,除了要忍受他人無故毀謗辱罵外,還要忍受逆境的逼害,與順境的誘惑。不因衆生毀謗辱罵而生嗔恨心,不因衆生恭敬供養而生歡喜心;對于順境或逆境,都能忍受,安然不動,名生忍。

  對于自然界的風雨寒暑,以及生理上的老病等苦,能忍而不怨,對內心的煩惱憂愁,能忍而不棄;一心辦道,不爲境轉,名法忍。

  進而了解諸法自性,原無生滅去來,何來能忍所忍?而能安住于無生理,不爲境所動,名無生法忍。

  發菩提心經論:教初發心修的人,不止身要忍,口與意都要忍。

  能夠忍受他人惡意的侵犯與傷害;見諸衆生,危急恐懼,以身代之而無疲怠,是身忍。

  對他人的譏诮怒罵,默然不語;被人非理呵斥,或橫加毀謗,皆能忍受,不與人爭論辯護,是口忍。

  遇見曾經逼害自己的人,心不懷恨;對于他人的譏毀怒罵,心亦無怨,是意忍。如果我們想成就身口意叁業忍辱的功夫,非煉習以下六種修養不可。

  一力忍:是對逆境之來,能夠極力忍受,不思報複。明白“忍一時之氣,可免百日之憂”,然則,退一步,讓叁分又何妨?

  二反忍:面對逆境,應該反躬自問,自己是否有錯?若然自己沒有過錯,一定是宿世惡業所追,理應忍而無怨。

  叁忘忍:要知道人生不如意事,十常八九,何必斤斤計較,自尋煩惱?故于逆境,不止忍讓,還能不記恨在心,處之泰然。

  四觀忍:提高理智,觀察世間事物,皆幻妄不真,不生執著。

  五喜忍:當被人侮辱逼害時,內心應生歡喜;因爲逆境能助長自己忍辱的德行,所謂:“吃虧是福”,既然有利于自己,爲甚麼不喜歡接受呢?

  六慈忍:基于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的理念,不僅要原諒侮辱自己的人,還要慈悲愛憐,誓必度之。

  初發心菩薩,在逆境當前,能産生以上六種心理反應,自然可以止息心中憤怒,而得清涼自在,成就忍辱功德,令身口意叁業都清淨。

  至于深位菩薩,進趣佛道,修忍辱波羅密時,可分爲五個階段,即是仁王般若經所說的伏忍、信忍、順忍、無生法忍、寂滅忍等五種。

  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等叁賢位菩薩,未斷無明,但已經調伏內心,令煩惱不起,名伏忍。

  初二叁地菩薩,得見法性,深信不移,是信忍。

  四五六地菩薩,分斷無明,分證法身,能隨順菩提道,趣向無生果,是順忍。

  七八九地菩薩,悟證諸法無生理,安住于無生法中,是無生法忍。

  十地等覺菩薩,無明盡,法身顯,入妙覺位,證得涅槃寂滅理,名寂滅忍。

  總而言之,菩薩修忍辱行,無論是在上求佛道時,經曆五十五位菩提路所得的法喜,或是在下化衆生時,所遭遇種種障礙與成就,皆能安然忍受。上求佛道是自利,下化衆生是利他,在自利利他的過程中,所發生一切苦樂順逆等境,悉皆安然忍受不動,不爲順境而喜,不爲逆境而悲。直至二利究竟,覺悟成佛,就是忍辱波羅密。

  …

《心靈的世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