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心灵的世界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耶稣所提倡的博爱,都是推己及人之情,希望人的情,走出自私的范畴,爱及同伦。至于社会上很多乐善好施的善长仁翁,实行扩大爱心,济世益群,给冷酷的人间,送来无限的温暖;这种爱己而又爱人的情,比较一般自私有限的爱,的确伟大而又善美。可惜这种爱,仍然未能忘我,往往困于人我是非的圈子里;不能冤亲平等,一视同仁,更不能恩及禽兽,爱心仍然有限。

  (三)无我大悲的情

  无我大悲的情,可以分为四点来说明:

  (1)大悲的含义

  无我大悲的情,是指诸佛菩萨,由至真的智慧,与至善的情感综合于一体的慈悲。慈悲是甚么呢?大智度论说:“大慈与一切众生乐,大悲拔一切众生苦。”故慈悲是含有拔苦与乐的意义。

  拔苦与乐有不同的层次:凡是因为看见他人痛苦,而产生怜悯同情的心,愿意尽自己的智力、财力、物力,去帮助别人解除困苦,给予人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快乐,都可以说是慈悲。但这种慈悲,未解我空,未破我执;内见有我,外见有人,人我对立,自然有人我之分,冤亲之别。拔苦与乐,往往先我后人,先亲后疏,未能平等救济,只是普通人有限度的慈悲,并不是无我大悲的情。

  二乘圣人,只知我空,不知法空,认为众生的痛苦,是来自四大五阴诸法所组合的色身,因而生起慈悲心,为众生解说:因缘所生的我,是无常的,苦的,空的,不应该执著,更不应该为短暂的我,造诸恶业,以免招致生死轮回的痛苦;令诸众生,破除我执,断烦恼,了生死,证涅槃。这种慈悲,亦不是无我大悲的情。

  唯有诸佛菩萨,亲证平等的真理,已经冲破人我自他的界限,既没有凡夫自我的执著,亦断除二乘圣人的法执,故能够将一般人自私有限的情,与推己及人的爱,扩展为无缘大慈与同体大悲。

  这种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,是以智慧为体,慈悲为用;情中有理,理中有情。

  因为理中有情,故智中有悲,能够本著无我大悲的精神,等视众生,犹如赤子,不分种族,不分人畜,平等的、无条件的,去关怀一切众生,爱护一切众生。以其情中有理,故悲中有智;能够化私爱为博爱,实行舍己救人,而又能够三轮体空,不生执著。虽然终日舍巳救人,但不见有能舍之我,和所救之人。

  这种情理兼顾,悲智双运的慈悲,就是人性至善的真爱,与至极的同情心,而且是绝对大公无私,广大无限,清净无染的大慈、大悲、大喜、大舍。

  (2)大悲的心愿

  当修学大乘佛法的菩萨,将普通人自私的情,与推巳及人的爱,扩展为无我大悲的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之后,就可以本著大慈、大悲、大喜、大舍的心愿,入世救世。不但给予一切众生物质上的享乐,还给予一切众生佛道生命的快乐。如菩萨藏正法经说:“常起慈心,救护世间;以大慈心,弃舍己乐,随与他乐。”由于慈心广大,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,故名为慈无量心。

  如果能够进一步实行财施,法施,无畏施;积极参与社会赈灾济贫,赠医施药,…等慈善工作。拔除一切众生现实生活上的痛苦;或演讲佛法,或发展社会文化教育事业,以解救众生精神上贫乏与空虚的苦恼。令一切众生,生活愉快,精神饱满,近则远离现实的灾殃,远则解脱生死轮回的痛苦,就是悲无量心。

  又用无限的欢喜心,随喜赞助十法界众生所有功德。不管是任何人,任何事,但求对国家,对社会,对群众有利益的,都以欢喜心,歌颂称赞,随喜协助。心常悦愉,面常含笑,离诸愤怒心,灭诸谄曲意;不妒忌他人的成就,反而乐意帮忙他人建功立业。进而运用种种权巧方便,使所有人都喜欢修改自己不良的行为;喜欢忍受他人的毁谤辱骂;喜欢协助他人解除困苦;喜欢执行有益世道人心的任务。进而喜欢上求佛道,下化众生,喜欢拔众生苦,与众生乐,…。因为缘于无量众生生欢喜心,故名喜无量心。

  菩萨在拔苦与乐,随喜功德的同时,还能够舍弃人我是非的观念与执著,舍弃贪嗔痴慢疑的烦恼与习惯,对顺境不喜,对逆境不嗔;对亲属不生爱恋之心,对怨敌不生报复之念。内则情感与理智保持平衡,不为境转;外则不念旧恶,不憎恶人,而能够怨亲平等,拔苦与乐。由于众生无量,菩萨平等拔苦与乐的心亦无量,又不分别人我,舍弃是非的争执,就是舍无量心。

  (3)大悲的摄受

  菩萨发起大慈、大悲、大喜、大舍的心愿后,再要运用四摄法来接近众生,令众生对自己敬佩服从,肯接受自己的教化,希望从教化众生的利他行为中,不断改善个人自私的情。四种摄受众生的方法是:

  一布施:布施是一种仁慈的爱心,亦是济世益群的行为。菩萨在强烈的慈悲心、正义感驱使下,一切都以群众的福利为前提,凡是自己金钱、能力、精神与时间许可的事,无不竭力以赴。对于苦恼的群众,视如父母、如兄弟、如姐妹,或施与金钱的救济,或施与物质的援助。对于贫病交迫的人,施以医药的治疗,甚至捐赠器官与内脏;对于知识贫乏,思想落后的民族,则协助其文化教育的发展,或施以佛法真理的辅导;对于求知欲强盛的人,就用自己的智力与技能,来灌输他人的知识与学问,或用佛法来开发他人的智慧。对于恐惧不安,或生命财产受到威胁者,则施以无畏的保障,运用自己的智力与能力,来为他人排难解纷,消除威胁。所以布施有财施、法施、无畏施三种。

  一个真真正正实行布施的菩萨,不但要以财施救济人生活的厄困,以法施解除人精神的苦闷,还要以无畏的精神,来保障他人的安全。而又能够破我执,空四相,内不见有能施之我,外不见有受施之人,于其中间,亦不见有所施之物,如是“三轮体空”,远离名利心,放弃是非念;令人乐意亲近,接受教化,所以布施是摄受众生最好方法之一。

  二爱语:是说些令人喜欢爱听的话。例如:安慰语,祝贺语,诚实语,殊胜语,利益语等。语言对于人生关系至大,人与人之间,情感的维系,意志的传达,思想的交流,无一不是凭借语言为媒介。若然不善于词令,或口不择言,势必成事不足,败事有余。所谓:“一言兴邦,一言丧邦。”不可不慎。

  特别是居心仁慈,志在利巳利人的菩萨,说话更要谨慎小心,避免祸从口出;同时还要随顺世间正法,说契情,契理、契时、契机的话。令众生欢喜信受,去恶修善,调伏身心。否则,当人办喜事,你说安慰语;人办丧事,你说祝贺语;何止词不达意,而且令人反感,你的善意,也就变成恶意了。试问谁会喜欢亲近你,谁肯接受你的教化呢?所以爱语,亦是摄受众生不可或缺的法宝。

  三利行:是一种纯为利益众生的行为。可分为三类:

  1.是发慈悲心,用财物布施,积极展开社会福利工作,拯溺扶危,解人困厄,令群众改善现实生活环境,获得安乐与幸福的利益。

  2.是运用智慧能力,从事社会文化教育事业,作育英才;或弘扬佛法,教人止恶行善,改往修来。由于今日所作的善因,引至他日或来生善果的利益。

  3.是本著无畏精神,不畏生死苦,不为自己求安乐,而能常住世间,广度众生;劝人发菩提心,行菩萨道。或劝人出家修行,主持正法,续佛慧命;令正法久住于世,指导迷途中的众生,都是属于利益众生的行为。

  菩萨为了利益众生,在行菩萨道时,不但自利利他的事要做,即使利人损己的事也要做。如梵网经所说:“恶事向自己,好事与他人。”这样,本著自我牺牲的精神,用实际行动来济世益群,令人景仰,令人感动,令人肯接受自己的教化;所以利行,也是摄受众生方法之一。

  四同事:是与众人同事共行。一个以慈悲为怀的菩萨,绝对不会潜迹深山,闭门自修;而应该本著慈悲济世的精神,深入社会,接触各阶层的人物,找寻机会,施以教化。不但要学习五明(内明、因明、声明、医学明、工巧明),还要发展五明的事业,从事五明的工作。

  菩萨因为要教导文化教育界的众生,所以在文化教育界服务;为了化导军政界的人士,亦可以弃笔从戎,参与政治活动;为了取消商业场所种种弊端,不妨现身作为一个大企业家;为了提升医学界人士的道德观念,也不妨做个好医生,或发展医药业务;为了协助贫农,解除农民的困苦,又不妨作为一个老农,从事农作业的操作。总之,无论士、农、工、商,科学、哲学、医学、音乐、以及文化教育等,都要学习,都要精通,都要创办。目的是凭借同行共事的方便,给予各行各业人士的影响与辅导;以提高各行各业人士的质素,取消各行各业的积弊,解救各行各业的困境,促进各行各业的成功。令人心仪敬佩,然后方便教导,劝人发菩提心,勤修佛道,谓之同事摄。

  菩萨藏正法经说:“菩萨应当勇猛以四摄事,于长夜中,摄受有情。”菩萨之所以要运用布施、爱语、利行、同事等方法来接近众生,摄受众生,无非是想在于生死长夜中,制造教导众生的机会,实行鼓励众生和自己一样,修学佛法,实践慈悲,利己利人,共同觉悟成佛,究竟离苦得乐。以实现:“众生无边誓愿度,烦恼无尽誓愿断;法门无量誓愿学,佛道无上誓愿成。”的弘愿。

  (4)大悲的实践

  菩萨在本著无缘大慈、同体大悲的精神,实行拔众生苦,与众生乐时,不但要坚持四无量的心愿,运用四种摄受众生的方法来接近众生,还要实践六波罗密来利己利人,谋求彻底改善人的情,令止于至善。

  梵语波罗密,译名到彼岸。因为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等六种法门,可以令人渡过生死苦海,到达涅槃彼岸,故名六波罗密。又六度能够度脱人心的六蔽:如布施能度悭贪,持戒能度毁犯,忍辱能度嗔恚,精进能度懈怠,禅定能度散乱,智慧能度愚痴,故六波罗密又名六度。

  一、檀越波罗蜜:梵语擅越,亦名擅那,译为布施,除了前面所说:财施、法施、无畏施之外,又有净施与不净施两种不同:如果布施的动机,不是为求世间名闻利养,不求人天福报;而以布施功德,回向菩提,助长善根…

《心灵的世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