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心靈的世界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耶稣所提倡的博愛,都是推己及人之情,希望人的情,走出自私的範疇,愛及同倫。至于社會上很多樂善好施的善長仁翁,實行擴大愛心,濟世益群,給冷酷的人間,送來無限的溫暖;這種愛己而又愛人的情,比較一般自私有限的愛,的確偉大而又善美。可惜這種愛,仍然未能忘我,往往困于人我是非的圈子裏;不能冤親平等,一視同仁,更不能恩及禽獸,愛心仍然有限。

  (叁)無我大悲的情

  無我大悲的情,可以分爲四點來說明:

  (1)大悲的含義

  無我大悲的情,是指諸佛菩薩,由至真的智慧,與至善的情感綜合于一體的慈悲。慈悲是甚麼呢?大智度論說:“大慈與一切衆生樂,大悲拔一切衆生苦。”故慈悲是含有拔苦與樂的意義。

  拔苦與樂有不同的層次:凡是因爲看見他人痛苦,而産生憐憫同情的心,願意盡自己的智力、財力、物力,去幫助別人解除困苦,給予人物質上或精神上的快樂,都可以說是慈悲。但這種慈悲,未解我空,未破我執;內見有我,外見有人,人我對立,自然有人我之分,冤親之別。拔苦與樂,往往先我後人,先親後疏,未能平等救濟,只是普通人有限度的慈悲,並不是無我大悲的情。

  二乘聖人,只知我空,不知法空,認爲衆生的痛苦,是來自四大五陰諸法所組合的色身,因而生起慈悲心,爲衆生解說:因緣所生的我,是無常的,苦的,空的,不應該執著,更不應該爲短暫的我,造諸惡業,以免招致生死輪回的痛苦;令諸衆生,破除我執,斷煩惱,了生死,證涅槃。這種慈悲,亦不是無我大悲的情。

  唯有諸佛菩薩,親證平等的真理,已經沖破人我自他的界限,既沒有凡夫自我的執著,亦斷除二乘聖人的法執,故能夠將一般人自私有限的情,與推己及人的愛,擴展爲無緣大慈與同體大悲。

  這種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,是以智慧爲體,慈悲爲用;情中有理,理中有情。

  因爲理中有情,故智中有悲,能夠本著無我大悲的精神,等視衆生,猶如赤子,不分種族,不分人畜,平等的、無條件的,去關懷一切衆生,愛護一切衆生。以其情中有理,故悲中有智;能夠化私愛爲博愛,實行舍己救人,而又能夠叁輪體空,不生執著。雖然終日舍巳救人,但不見有能舍之我,和所救之人。

  這種情理兼顧,悲智雙運的慈悲,就是人性至善的真愛,與至極的同情心,而且是絕對大公無私,廣大無限,清淨無染的大慈、大悲、大喜、大舍。

  (2)大悲的心願

  當修學大乘佛法的菩薩,將普通人自私的情,與推巳及人的愛,擴展爲無我大悲的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之後,就可以本著大慈、大悲、大喜、大舍的心願,入世救世。不但給予一切衆生物質上的享樂,還給予一切衆生佛道生命的快樂。如菩薩藏正法經說:“常起慈心,救護世間;以大慈心,棄舍己樂,隨與他樂。”由于慈心廣大,利益無量無邊的衆生,故名爲慈無量心。

  如果能夠進一步實行財施,法施,無畏施;積極參與社會赈災濟貧,贈醫施藥,…等慈善工作。拔除一切衆生現實生活上的痛苦;或演講佛法,或發展社會文化教育事業,以解救衆生精神上貧乏與空虛的苦惱。令一切衆生,生活愉快,精神飽滿,近則遠離現實的災殃,遠則解脫生死輪回的痛苦,就是悲無量心。

  又用無限的歡喜心,隨喜贊助十法界衆生所有功德。不管是任何人,任何事,但求對國家,對社會,對群衆有利益的,都以歡喜心,歌頌稱贊,隨喜協助。心常悅愉,面常含笑,離諸憤怒心,滅諸谄曲意;不妒忌他人的成就,反而樂意幫忙他人建功立業。進而運用種種權巧方便,使所有人都喜歡修改自己不良的行爲;喜歡忍受他人的毀謗辱罵;喜歡協助他人解除困苦;喜歡執行有益世道人心的任務。進而喜歡上求佛道,下化衆生,喜歡拔衆生苦,與衆生樂,…。因爲緣于無量衆生生歡喜心,故名喜無量心。

  菩薩在拔苦與樂,隨喜功德的同時,還能夠舍棄人我是非的觀念與執著,舍棄貪嗔癡慢疑的煩惱與習慣,對順境不喜,對逆境不嗔;對親屬不生愛戀之心,對怨敵不生報複之念。內則情感與理智保持平衡,不爲境轉;外則不念舊惡,不憎惡人,而能夠怨親平等,拔苦與樂。由于衆生無量,菩薩平等拔苦與樂的心亦無量,又不分別人我,舍棄是非的爭執,就是舍無量心。

  (3)大悲的攝受

  菩薩發起大慈、大悲、大喜、大舍的心願後,再要運用四攝法來接近衆生,令衆生對自己敬佩服從,肯接受自己的教化,希望從教化衆生的利他行爲中,不斷改善個人自私的情。四種攝受衆生的方法是:

  一布施:布施是一種仁慈的愛心,亦是濟世益群的行爲。菩薩在強烈的慈悲心、正義感驅使下,一切都以群衆的福利爲前提,凡是自己金錢、能力、精神與時間許可的事,無不竭力以赴。對于苦惱的群衆,視如父母、如兄弟、如姐妹,或施與金錢的救濟,或施與物質的援助。對于貧病交迫的人,施以醫藥的治療,甚至捐贈器官與內髒;對于知識貧乏,思想落後的民族,則協助其文化教育的發展,或施以佛法真理的輔導;對于求知欲強盛的人,就用自己的智力與技能,來灌輸他人的知識與學問,或用佛法來開發他人的智慧。對于恐懼不安,或生命財産受到威脅者,則施以無畏的保障,運用自己的智力與能力,來爲他人排難解紛,消除威脅。所以布施有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叁種。

  一個真真正正實行布施的菩薩,不但要以財施救濟人生活的厄困,以法施解除人精神的苦悶,還要以無畏的精神,來保障他人的安全。而又能夠破我執,空四相,內不見有能施之我,外不見有受施之人,于其中間,亦不見有所施之物,如是“叁輪體空”,遠離名利心,放棄是非念;令人樂意親近,接受教化,所以布施是攝受衆生最好方法之一。

  二愛語:是說些令人喜歡愛聽的話。例如:安慰語,祝賀語,誠實語,殊勝語,利益語等。語言對于人生關系至大,人與人之間,情感的維系,意志的傳達,思想的交流,無一不是憑借語言爲媒介。若然不善于詞令,或口不擇言,勢必成事不足,敗事有余。所謂:“一言興邦,一言喪邦。”不可不慎。

  特別是居心仁慈,志在利巳利人的菩薩,說話更要謹慎小心,避免禍從口出;同時還要隨順世間正法,說契情,契理、契時、契機的話。令衆生歡喜信受,去惡修善,調伏身心。否則,當人辦喜事,你說安慰語;人辦喪事,你說祝賀語;何止詞不達意,而且令人反感,你的善意,也就變成惡意了。試問誰會喜歡親近你,誰肯接受你的教化呢?所以愛語,亦是攝受衆生不可或缺的法寶。

  叁利行:是一種純爲利益衆生的行爲。可分爲叁類:

  1.是發慈悲心,用財物布施,積極展開社會福利工作,拯溺扶危,解人困厄,令群衆改善現實生活環境,獲得安樂與幸福的利益。

  2.是運用智慧能力,從事社會文化教育事業,作育英才;或弘揚佛法,教人止惡行善,改往修來。由于今日所作的善因,引至他日或來生善果的利益。

  3.是本著無畏精神,不畏生死苦,不爲自己求安樂,而能常住世間,廣度衆生;勸人發菩提心,行菩薩道。或勸人出家修行,主持正法,續佛慧命;令正法久住于世,指導迷途中的衆生,都是屬于利益衆生的行爲。

  菩薩爲了利益衆生,在行菩薩道時,不但自利利他的事要做,即使利人損己的事也要做。如梵網經所說:“惡事向自己,好事與他人。”這樣,本著自我犧牲的精神,用實際行動來濟世益群,令人景仰,令人感動,令人肯接受自己的教化;所以利行,也是攝受衆生方法之一。

  四同事:是與衆人同事共行。一個以慈悲爲懷的菩薩,絕對不會潛迹深山,閉門自修;而應該本著慈悲濟世的精神,深入社會,接觸各階層的人物,找尋機會,施以教化。不但要學習五明(內明、因明、聲明、醫學明、工巧明),還要發展五明的事業,從事五明的工作。

  菩薩因爲要教導文化教育界的衆生,所以在文化教育界服務;爲了化導軍政界的人士,亦可以棄筆從戎,參與政治活動;爲了取消商業場所種種弊端,不妨現身作爲一個大企業家;爲了提升醫學界人士的道德觀念,也不妨做個好醫生,或發展醫藥業務;爲了協助貧農,解除農民的困苦,又不妨作爲一個老農,從事農作業的操作。總之,無論士、農、工、商,科學、哲學、醫學、音樂、以及文化教育等,都要學習,都要精通,都要創辦。目的是憑借同行共事的方便,給予各行各業人士的影響與輔導;以提高各行各業人士的質素,取消各行各業的積弊,解救各行各業的困境,促進各行各業的成功。令人心儀敬佩,然後方便教導,勸人發菩提心,勤修佛道,謂之同事攝。

  菩薩藏正法經說:“菩薩應當勇猛以四攝事,于長夜中,攝受有情。”菩薩之所以要運用布施、愛語、利行、同事等方法來接近衆生,攝受衆生,無非是想在于生死長夜中,製造教導衆生的機會,實行鼓勵衆生和自己一樣,修學佛法,實踐慈悲,利己利人,共同覺悟成佛,究竟離苦得樂。以實現:“衆生無邊誓願度,煩惱無盡誓願斷;法門無量誓願學,佛道無上誓願成。”的弘願。

  (4)大悲的實踐

  菩薩在本著無緣大慈、同體大悲的精神,實行拔衆生苦,與衆生樂時,不但要堅持四無量的心願,運用四種攝受衆生的方法來接近衆生,還要實踐六波羅密來利己利人,謀求徹底改善人的情,令止于至善。

  梵語波羅密,譯名到彼岸。因爲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智慧等六種法門,可以令人渡過生死苦海,到達涅槃彼岸,故名六波羅密。又六度能夠度脫人心的六蔽:如布施能度悭貪,持戒能度毀犯,忍辱能度嗔恚,精進能度懈怠,禅定能度散亂,智慧能度愚癡,故六波羅密又名六度。

  一、檀越波羅蜜:梵語擅越,亦名擅那,譯爲布施,除了前面所說: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之外,又有淨施與不淨施兩種不同:如果布施的動機,不是爲求世間名聞利養,不求人天福報;而以布施功德,回向菩提,助長善根…

《心靈的世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