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是作:作是造作,力是潜在的功能,作是表现的动作。日夜转移,四季更改,春花秋月,夏雨冬雪,皆是物的造作;善恶好丑,是六道众生的造作;戒定慧是二乘圣人的造作;六度万行,悲智双运,是菩萨的造作;随机垂应,八相成道,说法利生,是诸佛的造作。情与无情,若凡若圣,无不各有一定的造作。
如是因:因是主因,原因。众生的一切造作,都可以形成一种惯性,作为引生未来生命或苦或乐的主因。譬喻大地含蓄的种子,是生长万物之因;人类造作善业或恶业,是轮回六道生死因;二乘圣人造作无漏善业,是出世涅槃因;菩萨发菩提心,广修六度万行,是成就佛果菩提因。所以世出世间一切的一切,无不各有前因。
如是缘:缘是助缘。事必由因之外,还需要有助缘,然后有结果。例如:植物是以种子为因,以水土阳光人工等为助缘,始可以萌芽、开花、结果。人则以善恶业为因,以父母为助缘,或扳缘于色声等六尘境界,所以轮回六道,生死不已。二乘圣人作无漏因,加以出世善法为助缘,所以能解脱生死,超出轮回。菩萨以般若为因,以善知识及布施持戒等为助缘,所以能觉悟成佛。诸佛以慈悲愿力为因,众生机感为助缘,所以来应生人间,成佛道、度众生。由于众生所作之因不同,助缘亦异,结果十法界圣凡苦乐不一。
如是果:果是结果。作如是因,必感如是果,凡夫作有漏因,招感生死果;二乘作无漏因,得涅槃果;菩萨作成佛因,得菩提果;因果不昧,因果相类,谓之“如是果”。
如是报:报是受报,果与报不同。例如:五谷的种子是因,水土阳光是缘,五谷丰收是果,食用五谷时才是报。又如人立志创业是因,学问知识与亲朋的协助是缘,事业成功是果,享受应得的利润财富才是报。
六道众生作善恶业是因,取舍六尘境界是缘,轮回生死是果,受苦或受乐是报。二乘圣人作无漏业因,修出世善法是缘,证阿罗汉是果,享受涅槃是报。菩萨广学般若,上求下化是因,修行施、戒、忍、进、禅等是缘,证无上菩提是果,得大涅槃,常、乐、我、净是报。
因缘果报,是世间事物演变的层次,亦是众生六道升沉的原则;若是有因无缘,绝对不可能感果受报。十法界有情、无情诸法,虽然各各具足如是相,性,体,力,作,因,缘,果、报等事相差别,彼此互异,但究其根源,不出实相平等之理,所谓:“事有千差,理无二致。”因此,名为“诸法实相”。
诸法现象是事,诸法实相是理;佛的智慧,不但能照见诸法现象差别的事相,还能深入诸法实相的理性,同时体验到即此理性,就是众生本来具足的佛性。此佛性在圣不增,在凡不减,平等无二,如金刚经所说:“是法平等,无有高下。”此无有高下的平等理性,体虽真常不变,郤有随缘之用;众生随迷染因缘,而起惑作业,因业受报,受报时又起惑、又作业,是以生死不断,轮迥不息。
楞严经说:“一切众生,从无始来,生死相续,皆由不知常住真心,性静明体,用诸妄想,此想不真,故受轮转。”若果能够觉悟世间诸法,相妄性真,又能够舍妄归真,放弃物质的角逐,扩展精神界的文明,随悟净的因缘,广学般若,自觉觉他,自行化他,自利兼他,直至二利究竟,就可以证得一切种智,将菩萨的道种智,提升至佛道究竟圆满的智慧。
综上,我们应该知道,普通一般学说,只是能够了解现象界的物理,始终无法认识诸法本体的真理,更不可能揭示宇宙人生的真相,可以说:只是一种表面的、有限的知识。学佛人对宇宙人生正确的理解,虽然是属于正知正见,但亦是只知道:“诸行无常,诸法无我,涅槃寂静”而已,仍然未能亲证诸法空性的本体。
至于二乘圣人的一切智,虽然能够截断生死洪流,证入偏空涅槃寂静的空理,得一切智,达到人生自利之目的。但不知此诸法空性,有随缘的作用,而执著涅槃清净的境界,不肯回小向大,入俗利生,其智慧偏而不圆,精神文明有限,心灵仍然还有法执的毛病。
菩萨的道种智,既然能够亲证诸法空性不变的本体,同时理解诸法空性有随缘的作用。不但明白宇宙现象,都是“缘起性空”,不再因迷恋于物质的享受,而执著于有;又明白“性空缘起”,知道有善有恶,有因有果,而不落于空。因此,本乎同舟共济的精神,入世济世,广修无量善业,利益无边有情,其知也真,其行既善且美,可是修学未竟,见理不深,精神文明仍然未能圆满无缺,心灵还有少许无明障蔽,未能够彻底回复心灵世界的清净无染。
唯有佛的一切种智,能够亲证诸法本体的真谛理,又能够了解诸法种种差别相的俗谛理,更能究尽诸法实相的中道理;精神领域,广大无涯,圆满无缺,心灵世界,也纯净无染。故佛的智慧,是知的至真,世出世间,无过其上,因此,又名出世间上上智。
今天,我们讨论心灵世界的结果,应该知道:欲想提升人的知,止于至真,非皈依三宝,亲近善知识研究学佛不可。虽然,我们开始学佛,是绝对不可能即生成佛,立刻获得佛道“一切种智”至真无上的智慧;不过,只要我们肯接受佛教正智的启示,将世间一般表面而有限的知,提升为明白人生真相的正知正见,知道世间“诸行无常”,就能够寡欲知足,跳出物欲的陷阱,不再为追求物质的享受,损人利己,作诸恶业,流转生死,枉受种种不必要的苦恼。
知道“诸法无我”,就可解除人生的迷惑,不致再被假我的蒙蔽,而能化私我为大我,乐与天下,忧与天下;一定可以扭转人恶毒的心理,清除心灵世界空气的污染,取消人间种种成见、偏见与邪见,使人类思想合理而统一,自然止息人类思想的冲突,取消斗争,导致和平。
若果能够再进一步,修习佛教三无漏学的课程,持戒修定,因定发慧。所谓:“知若断集,慕灭修道”,不断发掘人生的真谛,一定可以取消世间的苦因苦果,发现真理的生命,获得出世“涅槃寂静”永恒的快乐。然后,再回小向大,自利兼他,不断提升自己的知,终有一天,证得佛道“一切种智”的无上智慧,使自己的知到达最高层次,止于至真,不知各位以为然否?
现在,还有二十分钟的时间,各位可以自由提问题,不过,让我首先声明,本人学识有限,如果知道的,一定会为各位解答,否则,唯有请各位原谅。
二、改善人的情
人非草木,谁属无情?所以人,不但是万物之灵,而且是情感最丰富的动物。无论古今中外,人类为了舒展丰富的情感,故有艺术的创作,家庭的组织,以及人际与国际间情感的交流。
可惜时至今日,很多艺术作品,都无法发挥其舒情悦性,陶冶德性,辅导人向善发展的功能;反而变成色情的媒介,诲盗诲淫。令一般青少年,耳染目濡,小小年纪,就学会骄奢放纵,吃喝玩乐,学会滥交异性,或吸毒贩毒,甚至学会持械打劫,开枪杀人。而杀害的竟然是自己的父母,或是师长与同学;作为继往开来的下一代,竟然沦落至如此地步,试问社会怎得不乱?
至于一般家庭,情感的维系,又是那么脆弱,毫无保障;而人际与国际关系的情感交流,亦每况愈下。加上人的情感不稳定,往往千变万化,忽善忽恶,不是自私自利,损人利己;就是滥情溺爱,被情所困,自寻烦恼,害己害人。
甚或有人,因为不能善于处理个人的感情,而导致婚姻破裂,给社会带来困扰,给人生舞台制造悲剧。我们为了阻止人间悲剧不断上演,更为了扩展人类的爱心,使人与人之间,和谐共处,互爱互助;非设法改善人的情不可。
人类的情,可以分为自私有限的,推己及人的,以及无我大悲的,三种不同类型。
(一)自私有限的情
人性的情,原本是广大无限,不分彼此的博爱。可惜众生因无明烦恼的障蔽,固执自我,人人都希望扩大自我,爱惜自己,而被自我所蒙蔽,无法冲出自我所编织的烦恼圈套,无法跳出自我所制造私欲的陷阱。所以很多人只知爱自己,不懂得去爱别人,关怀别人;致使人性中的情,变为卑鄙的自私心,尊贵的同情心,也变得那么渺小、有限。而人性原本的博爱,亦随之缩小为五伦的爱;再由五伦的爱,缩小为只爱自己的爱,不肯爱自己以外的人,反而要人迁就自己。
投合自己所爱则欢“喜”,违背自己所爱就嗔“怒”,失去自己所爱使悲“哀”不已,随顺自己所爱心中就快“乐”无穷,妨害自己所爱则心生厌“恶”,满足自己所爱则纵“欲”。于是在喜怒哀乐爱恶欲等七情六欲驱使下的人生,人圣洁的情,竟然沦落为肉体的爱;再加上人贪新忘旧的毛病,旧的占有了,新的欲念又产生,不是移情别恋,就是制造色情紏纷,破坏家庭幸福。
箫伯纳说:“结婚没有特殊的权力,使夫妇永久结合”。当夫妇之间,情感发生变化时,昔日的恩爱,变成满怀的仇恨,不是抱恨分手,给社会制造问题儿童;便是“爱之欲其生,恶之欲其死”,非置对方于死地不可。
即使是夫妇的情,能够天长地久,永远相爱,又能爱自己的家,爱自己的国吧!但人的爱,毕竟是自私的、有限的;爱自己的家,就不能爱他人的家,爱自己的国,就不能爱他人的国。或有人为了爱自己的家,使自己的妻儿幸福,就不惜牺牲他人的幸福;为了爱自己的国,使自己的国家富强,就不择手段,侵犯他国的权益。目前世界人类,所以无法和平相处,共存共荣,主要原因,就是爱己害人,爱私害公的人太多。
(二)推己及人的情
古之圣贤,为了改善人间的情,而提倡仁慈博爱,推己及人。例如:孔子说:“亲亲而仁民,仁民而爱物。”又说:“志士仁人,无求生以害仁,有杀生以成仁。”樊迟问:仁是甚么?子曰:“爱人”。可知仁慈的发展,就是推爱己之心而爱人。
孟子说:“恻忍之心,人皆有之,”此恻忍之心,就是人性的挚爱,但人应该以爱己之心而爱人,故孟子主张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”,甚至乐与天下,忧与天下。
其他墨子所主张的兼爱…
《心灵的世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