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“诸行无常”,明白有情世间“诸法无我”,信解正觉世间“涅槃寂静”;就会自动自觉放弃物质世界的追求,而积极转向精神文明进军,谋求扩展精神领域,改善心灵世界,以摆脱人世间的苦恼,获得“涅槃寂静”真理生命的归宿。结果,由只限于了解物理的知,提升至对于宇宙人生正确理解的正知正见。
(三)不断提升的知
佛弟子修学佛法,启发正智,理解世间诸行无常,诸法无我,涅槃寂静,对于人生有了“正知正见”之后,进而追究人生无常、无我的原因,找寻人生苦恼的来源,以及解除苦恼,获得真理生命的方法,所谓:“知苦断集,慕灭修道。”就可以将人间正知正见的智慧,提升至明白真空理性的知。
然而,苦集灭道是甚么呢?苦集灭道,就是佛为二乘圣人所说的四谛法——苦谛,集谛,灭谛,与道谛。
苦谛:是根据人类现实生活中,可能发生的种种逼迫与恼害的事情说:可以分为八苦与三苦。八苦是:生苦,老苦,病苦,死苦,求不得苦,爱别离苦,冤憎会苦,五阴炽盛等八种。
三种苦是:一来自自然界的寒暑风雨,水火雷电,海啸地震等天灾之苦;与来自人事界,嫉妒怨恨,侮辱侵犯,毁谤伤害,盗劫仇杀,拘禁刑罚等人祸之苦;令人苦上加苦,就是“苦苦”。其次是世事沧桑,好景不永,所谓:“好花不常开,好月不常明”,当人乐极生悲之时,就是“坏苦”。即使是四季平安,没有天灾人祸的伤害,也没有意外破财,事业倒闭的危机,真的是万事如意,可是世间诸行无常,寒暑迁流,青春不再,百岁光阴一刹那,那就是“行苦”。
人的一生,时刻都被众苦包围,恒受三苦、八苦、无量诸苦的煎熬,无论寿命长短,都是在苦难中度过,所以佛说:世间一切,真实是苦,不可令乐,是名“苦谛”。
集谛:是指人心中烦恼的积集,作为招感众苦的主要原因。故说:“众生之苦,因集而有。”众生由于内心积集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、与恶见等六种根本烦恼,而引生嫉妒、覆藏、忿、恨、恼、悭、诳、谄、害、憍等十种小随烦恼;无惭无愧二种中随烦恼;掉举、昏忱、不信、懈怠、放逸、失念、散乱、不正等八种大随烦恼;以及悔、眠、寻、伺等四种不定的烦恼。不管是小随、中随、大随、不定,或是根本烦恼,都是人的心理毛病,都能恼乱人的思想与意志,令人身心烦躁不安,策动于行为,必然恶多于善,害多于利;结果,人生的遭遇,也就苦多于乐。所以佛说:集谛是世间的苦因,苦谛是世间的苦果。我们欲想不受苦果,当断苦因;苦因既断,则苦果不生,自然可以取消人生苦恼的一面。
灭谛:是消灭了人生的苦恼之后,所展现人生快乐、永恒的另一面,佛教专有的名词是“涅槃”。涅槃又是甚么呢?杂阿含经说:“贪欲永尽,嗔恚永尽,一切诸烦恼永尽,名为涅槃。”可知涅槃就是消灭苦集二谛后,所获得的一种寂静、轻安、自由自在的人生境界,也就是真理生命的真我,名为灭谛,又名解脱。
道谛:是离苦得乐的方法,亦是通往涅槃解脱的管道。我们欲想灭除苦因,取消苦果,证得真理生命的快乐,必须依照佛所说的道理,切实修改自己不良的行为,连根拔除能招致苦果的烦恼,自然可以扭转恶劣的命运,走向涅槃,获证永恒快乐的真理生命。
这种离苦得乐的方法是甚么?在小乘说:是四念处,四正勤,四如意足,五根,五力,七菩提分,八正道等三十七道品。综合而言,不外是戒定慧三无漏学。学佛的人,出家修行,首先就要受持佛的制戒,收摄身心,然后以清净的身心,修习禅定,取消见解上的错误,澄清思想上的混乱,将心中见思烦恼的沙石都去除了,就可以引生无漏的智慧,证得我空的真理,成就声闻人解脱之道。
或有一类学佛人,因闻佛说十二因缘的道理,知无明烦恼,是众生流转生死的根本;世间一切苦因苦果,皆起源于无明。
无明是甚么?无明就是不明,不明就是迷,迷就是不觉,不觉的反面就是本觉,起信论说:“依本觉故而有不觉”。本觉是众生的真心,亦即是楞严经所说的如来藏性,起信论名之为心真如门。不觉就是无明妄想,起信论名之为心生灭门。心真如门是体,心生灭门是用;众生迷本觉心真如门的本体,而起不觉心生灭门的妄念,故有无明。
众生由于无明的不觉,引发内在自我主观的执著,对外境起智分别,善恶好丑,产生喜怒哀乐爱恶欲种种情绪,继而贪求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等五欲尘劳,契而不舍,千般百计,欲据为己有,甚至唯达目的,不择手段。由于各种不善的心理,策动于行为,造作种种恶业,因业感果,遂招致无量生死的苦恼,所谓:无明缘行,行缘识,识缘名色,名色缘六入,六入缘触,触缘受,受缘爱,爱缘取,取缘有,有缘生,生缘老死。所以,无明是众生生死的根本,亦是一切烦恼的祖宗。
众生由过去无明(惑)与行(业)的二支因,引生现在识、名色、六入,触与受等五支果。再由现在爱、取(惑)、有(业)三支因,招致未来生、老死等二支苦果。如是惑业苦三,循环不已,前因今果,今因后果;因再感果,果再造因,前后相继,生死不断,遂演变成三界六道无穷无尽生死之流,而众生的苦恼也就无量无边,这就是十二因缘的“流转门”。
生死洪流,既然始自无明;则欲截生死流,登涅槃岸,自当先断无明。如是无明灭则行灭,行灭则识灭,识灭则名色灭,名色灭则六入灭,六入灭则触灭,触灭则受灭,受灭则爱灭,爱灭则取灭,取灭则有灭,有灭则生灭,生灭则老死灭。至此,生死尽,轮回息,出三界,证辟支佛果(缘觉),是名十二因缘的“还灭门”。
或有一类善根深厚,宿植德本的人,虽然生不逢佛世,但喜爱孤峰独宿,春观百花开,秋观黄叶落,因悟世态无常,好景不永,宇宙万有,无不缘起性空,而专修禅定,寻求解脱,终于断见思烦恼,证得无生理,名为独觉。
不管是声闻,是缘觉或是独觉,都是同断见思烦恼,破我执,亲证偏空理,将世间的正智,提升至出世间的一切智;能知现象界一切诸法,无常,苦空,无我,进而深入诸法空性,证知涅槃寂静的真理。
若能回小向大,发菩提心,不停留于个人涅槃寂静的享乐,进修诸佛无量道法,入俗利生;内则断除尘沙烦恼,伏无明惑以自利;外则观机设教,广度众生以利他,就可以将二乘圣人的一切智,提升为菩萨的道种智。
道,是指诸佛所说的无量道法;种,是指众生各种不同的根性;智,是既然能够理解与修习诸佛所说的无量道法,又能够观察了解众生种种不同根性的智慧。菩萨本此智慧,上求佛道,下化众生,广修福慧,严净国土,直至福慧圆满,二利究竟,就可以将道种智,提升至佛道的智慧。
二乘圣人的一切智,证真谛理,偏于空;菩萨的道种智,证俗谛理,偏于有;各有所偏,见理未圆。虽然,内在的智慧,获得不断的提升,但所知仍然有限,还未能够完全开拓精神的文明,彻底取消心灵世界空气的污染。
(四)圆满究竟的知
圆满究竟的知,是指佛的一切种智。一切种智观诸法缘起性空,同于二乘圣人修空观所证的真谛理,但不落于空,而能超越于空;观诸法性空缘起,如同菩萨修假观所证的俗谛理,但不著于有,而能超越于有;观诸法相妄性真,圆证中道理,但不滞于中,而能超越于中。如是双照双遮,而又能够遮照同时,遮照不二,即空有二边就是中道,无须舍二边,然后取证中道;所以一切二字,是概括一心三观所证的三谛理。种,是指宇宙诸法现象界,种种不同的差别相;智,是能圆证三谛理,深达诸法实相,同时又能照见诸法现象种种差别相的般若智慧,合名“一切种智”。
“诸法实相”是甚么?诸法,指宇宙间一切可以接触,或可以想像的事物,是佛权智所照之境;实相,是宇宙的原理,诸法的本体,也就是众生本具的佛性,是佛实智所证的真理。宇宙间一切事物虽然很多,但概括而言,不外是十法界众生的依报与正报等因果诸法。在佛的智慧观察,十法界众生,若圣若凡,内则正报的身心,外则赖以生存的依报世界,无一不是各自具足如是相、如是性、如是体、如是力、如是作、如是因、如是缘、如是果、如是报等差别的现象,以及如是究竟平等的理性。
如是相:是根据世间人与物各别的形象而言,例如:人的形象,不同物的形象;植物的形象,又不同动物的形象;物相有长短方圆大小不一,人相有高矮肥瘦美丑不同。三善道众生的长相美丽端庄,三恶道众生的长相丑陋怪异;二乘圣人的相清净无染,佛菩萨的相庄严无比。十法界有情的圣凡,与无情的诸法,其相貌一定是彼此各异,不可混乱,谓之“如是相”。
如是性:是指人与物内在的特性,人性不同物性,物性有寒冷温和燥热不等,人性有善恶无记各别。例如:水以湿为性,火以暖为性,地以坚为性,风以动为性,六道众生以善恶无记为性,二乘圣人以解脱为性,佛菩萨以智慧慈悲为性,十法界圣凡中,情与无情,皆各有其不同的个性。
如是体:是指人与物的体质。人的体质,不同物的体质,植物的体质,又不同矿物、动物的体质;六道众生由善恶业力招致色心组合的五蕴体质,不同于圣人由道力熏修而成五分法身的体质,更不同于诸佛菩萨福慧庄严,十力具足的体质;当然,佛所证的法身,报身,也不同于应身的体质。
如是力:力是力量,能力、功力。物有物的功力,人有人的力量。例如:水的力量可以解渴,也可以载舟覆舟;火的力量可以照明,也可以烧毁一切;地可以生长,风可以移动,房屋可以御寒避暑,五谷可以止饥疗饿,这些都是物的功力。至于六道众生,则以能承受苦乐为力;二乘圣人,以断惑离缚为力;菩萨以菩提心、四摄法为力;佛以智慧,慈悲,弘愿为力。力虽有大小强弱不等,但诸法无不各具其力;人力不同物力,圣人之力不同凡夫之力,永远如此,是无法更改的,谓之“如是力”。…
《心灵的世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