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心靈的世界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“諸行無常”,明白有情世間“諸法無我”,信解正覺世間“涅槃寂靜”;就會自動自覺放棄物質世界的追求,而積極轉向精神文明進軍,謀求擴展精神領域,改善心靈世界,以擺脫人世間的苦惱,獲得“涅槃寂靜”真理生命的歸宿。結果,由只限于了解物理的知,提升至對于宇宙人生正確理解的正知正見。

  (叁)不斷提升的知

  佛弟子修學佛法,啓發正智,理解世間諸行無常,諸法無我,涅槃寂靜,對于人生有了“正知正見”之後,進而追究人生無常、無我的原因,找尋人生苦惱的來源,以及解除苦惱,獲得真理生命的方法,所謂:“知苦斷集,慕滅修道。”就可以將人間正知正見的智慧,提升至明白真空理性的知。

  然而,苦集滅道是甚麼呢?苦集滅道,就是佛爲二乘聖人所說的四谛法——苦谛,集谛,滅谛,與道谛。

  苦谛:是根據人類現實生活中,可能發生的種種逼迫與惱害的事情說:可以分爲八苦與叁苦。八苦是:生苦,老苦,病苦,死苦,求不得苦,愛別離苦,冤憎會苦,五陰熾盛等八種。

  叁種苦是:一來自自然界的寒暑風雨,水火雷電,海嘯地震等天災之苦;與來自人事界,嫉妒怨恨,侮辱侵犯,毀謗傷害,盜劫仇殺,拘禁刑罰等人禍之苦;令人苦上加苦,就是“苦苦”。其次是世事滄桑,好景不永,所謂:“好花不常開,好月不常明”,當人樂極生悲之時,就是“壞苦”。即使是四季平安,沒有天災人禍的傷害,也沒有意外破財,事業倒閉的危機,真的是萬事如意,可是世間諸行無常,寒暑遷流,青春不再,百歲光陰一刹那,那就是“行苦”。

  人的一生,時刻都被衆苦包圍,恒受叁苦、八苦、無量諸苦的煎熬,無論壽命長短,都是在苦難中度過,所以佛說:世間一切,真實是苦,不可令樂,是名“苦谛”。

  集谛:是指人心中煩惱的積集,作爲招感衆苦的主要原因。故說:“衆生之苦,因集而有。”衆生由于內心積集貪、嗔、癡、慢、疑、與惡見等六種根本煩惱,而引生嫉妒、覆藏、忿、恨、惱、悭、诳、谄、害、憍等十種小隨煩惱;無慚無愧二種中隨煩惱;掉舉、昏忱、不信、懈怠、放逸、失念、散亂、不正等八種大隨煩惱;以及悔、眠、尋、伺等四種不定的煩惱。不管是小隨、中隨、大隨、不定,或是根本煩惱,都是人的心理毛病,都能惱亂人的思想與意志,令人身心煩躁不安,策動于行爲,必然惡多于善,害多于利;結果,人生的遭遇,也就苦多于樂。所以佛說:集谛是世間的苦因,苦谛是世間的苦果。我們欲想不受苦果,當斷苦因;苦因既斷,則苦果不生,自然可以取消人生苦惱的一面。

  滅谛:是消滅了人生的苦惱之後,所展現人生快樂、永恒的另一面,佛教專有的名詞是“涅槃”。涅槃又是甚麼呢?雜阿含經說:“貪欲永盡,嗔恚永盡,一切諸煩惱永盡,名爲涅槃。”可知涅槃就是消滅苦集二谛後,所獲得的一種寂靜、輕安、自由自在的人生境界,也就是真理生命的真我,名爲滅谛,又名解脫。

  道谛:是離苦得樂的方法,亦是通往涅槃解脫的管道。我們欲想滅除苦因,取消苦果,證得真理生命的快樂,必須依照佛所說的道理,切實修改自己不良的行爲,連根拔除能招致苦果的煩惱,自然可以扭轉惡劣的命運,走向涅槃,獲證永恒快樂的真理生命。

  這種離苦得樂的方法是甚麼?在小乘說:是四念處,四正勤,四如意足,五根,五力,七菩提分,八正道等叁十七道品。綜合而言,不外是戒定慧叁無漏學。學佛的人,出家修行,首先就要受持佛的製戒,收攝身心,然後以清淨的身心,修習禅定,取消見解上的錯誤,澄清思想上的混亂,將心中見思煩惱的沙石都去除了,就可以引生無漏的智慧,證得我空的真理,成就聲聞人解脫之道。

  或有一類學佛人,因聞佛說十二因緣的道理,知無明煩惱,是衆生流轉生死的根本;世間一切苦因苦果,皆起源于無明。

  無明是甚麼?無明就是不明,不明就是迷,迷就是不覺,不覺的反面就是本覺,起信論說:“依本覺故而有不覺”。本覺是衆生的真心,亦即是楞嚴經所說的如來藏性,起信論名之爲心真如門。不覺就是無明妄想,起信論名之爲心生滅門。心真如門是體,心生滅門是用;衆生迷本覺心真如門的本體,而起不覺心生滅門的妄念,故有無明。

  衆生由于無明的不覺,引發內在自我主觀的執著,對外境起智分別,善惡好醜,産生喜怒哀樂愛惡欲種種情緒,繼而貪求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等五欲塵勞,契而不舍,千般百計,欲據爲己有,甚至唯達目的,不擇手段。由于各種不善的心理,策動于行爲,造作種種惡業,因業感果,遂招致無量生死的苦惱,所謂:無明緣行,行緣識,識緣名色,名色緣六入,六入緣觸,觸緣受,受緣愛,愛緣取,取緣有,有緣生,生緣老死。所以,無明是衆生生死的根本,亦是一切煩惱的祖宗。

  衆生由過去無明(惑)與行(業)的二支因,引生現在識、名色、六入,觸與受等五支果。再由現在愛、取(惑)、有(業)叁支因,招致未來生、老死等二支苦果。如是惑業苦叁,循環不已,前因今果,今因後果;因再感果,果再造因,前後相繼,生死不斷,遂演變成叁界六道無窮無盡生死之流,而衆生的苦惱也就無量無邊,這就是十二因緣的“流轉門”。

  生死洪流,既然始自無明;則欲截生死流,登涅槃岸,自當先斷無明。如是無明滅則行滅,行滅則識滅,識滅則名色滅,名色滅則六入滅,六入滅則觸滅,觸滅則受滅,受滅則愛滅,愛滅則取滅,取滅則有滅,有滅則生滅,生滅則老死滅。至此,生死盡,輪回息,出叁界,證辟支佛果(緣覺),是名十二因緣的“還滅門”。

  或有一類善根深厚,宿植德本的人,雖然生不逢佛世,但喜愛孤峰獨宿,春觀百花開,秋觀黃葉落,因悟世態無常,好景不永,宇宙萬有,無不緣起性空,而專修禅定,尋求解脫,終于斷見思煩惱,證得無生理,名爲獨覺。

  不管是聲聞,是緣覺或是獨覺,都是同斷見思煩惱,破我執,親證偏空理,將世間的正智,提升至出世間的一切智;能知現象界一切諸法,無常,苦空,無我,進而深入諸法空性,證知涅槃寂靜的真理。

  若能回小向大,發菩提心,不停留于個人涅槃寂靜的享樂,進修諸佛無量道法,入俗利生;內則斷除塵沙煩惱,伏無明惑以自利;外則觀機設教,廣度衆生以利他,就可以將二乘聖人的一切智,提升爲菩薩的道種智。

  道,是指諸佛所說的無量道法;種,是指衆生各種不同的根性;智,是既然能夠理解與修習諸佛所說的無量道法,又能夠觀察了解衆生種種不同根性的智慧。菩薩本此智慧,上求佛道,下化衆生,廣修福慧,嚴淨國土,直至福慧圓滿,二利究竟,就可以將道種智,提升至佛道的智慧。

  二乘聖人的一切智,證真谛理,偏于空;菩薩的道種智,證俗谛理,偏于有;各有所偏,見理未圓。雖然,內在的智慧,獲得不斷的提升,但所知仍然有限,還未能夠完全開拓精神的文明,徹底取消心靈世界空氣的汙染。

  (四)圓滿究竟的知

  圓滿究竟的知,是指佛的一切種智。一切種智觀諸法緣起性空,同于二乘聖人修空觀所證的真谛理,但不落于空,而能超越于空;觀諸法性空緣起,如同菩薩修假觀所證的俗谛理,但不著于有,而能超越于有;觀諸法相妄性真,圓證中道理,但不滯于中,而能超越于中。如是雙照雙遮,而又能夠遮照同時,遮照不二,即空有二邊就是中道,無須舍二邊,然後取證中道;所以一切二字,是概括一心叁觀所證的叁谛理。種,是指宇宙諸法現象界,種種不同的差別相;智,是能圓證叁谛理,深達諸法實相,同時又能照見諸法現象種種差別相的般若智慧,合名“一切種智”。

  “諸法實相”是甚麼?諸法,指宇宙間一切可以接觸,或可以想像的事物,是佛權智所照之境;實相,是宇宙的原理,諸法的本體,也就是衆生本具的佛性,是佛實智所證的真理。宇宙間一切事物雖然很多,但概括而言,不外是十法界衆生的依報與正報等因果諸法。在佛的智慧觀察,十法界衆生,若聖若凡,內則正報的身心,外則賴以生存的依報世界,無一不是各自具足如是相、如是性、如是體、如是力、如是作、如是因、如是緣、如是果、如是報等差別的現象,以及如是究竟平等的理性。

  如是相:是根據世間人與物各別的形象而言,例如:人的形象,不同物的形象;植物的形象,又不同動物的形象;物相有長短方圓大小不一,人相有高矮肥瘦美醜不同。叁善道衆生的長相美麗端莊,叁惡道衆生的長相醜陋怪異;二乘聖人的相清淨無染,佛菩薩的相莊嚴無比。十法界有情的聖凡,與無情的諸法,其相貌一定是彼此各異,不可混亂,謂之“如是相”。

  如是性:是指人與物內在的特性,人性不同物性,物性有寒冷溫和燥熱不等,人性有善惡無記各別。例如:水以濕爲性,火以暖爲性,地以堅爲性,風以動爲性,六道衆生以善惡無記爲性,二乘聖人以解脫爲性,佛菩薩以智慧慈悲爲性,十法界聖凡中,情與無情,皆各有其不同的個性。

  如是體:是指人與物的體質。人的體質,不同物的體質,植物的體質,又不同礦物、動物的體質;六道衆生由善惡業力招致色心組合的五蘊體質,不同于聖人由道力熏修而成五分法身的體質,更不同于諸佛菩薩福慧莊嚴,十力具足的體質;當然,佛所證的法身,報身,也不同于應身的體質。

  如是力:力是力量,能力、功力。物有物的功力,人有人的力量。例如:水的力量可以解渴,也可以載舟覆舟;火的力量可以照明,也可以燒毀一切;地可以生長,風可以移動,房屋可以禦寒避暑,五谷可以止饑療餓,這些都是物的功力。至于六道衆生,則以能承受苦樂爲力;二乘聖人,以斷惑離縛爲力;菩薩以菩提心、四攝法爲力;佛以智慧,慈悲,弘願爲力。力雖有大小強弱不等,但諸法無不各具其力;人力不同物力,聖人之力不同凡夫之力,永遠如此,是無法更改的,謂之“如是力”。…

《心靈的世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